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验方法在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方法在大山区流行区应用的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大山区血吸虫病未控制县抽取流行程度轻、中、重的1个自然村,每村抽取35户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孵化法及Kato—Katz法进行病原学检查,同时采用检测抗体的ELISA和DDIA法对受试者进行血清学检查。结果总感染率为8.26%(29/351),孵化法三送三检与Kato-Katz法三送十二检2种病原学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1,P〉0.05),孵化法一送一检与Kato-Katz法一送四检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313,P〉0.05)。不同流行程度村的查病结果Kato-Katz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8,P〉0.05),孵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3,P〈0.05),DDIA和ELISA法在不同流行程度村的查病结果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36、36.282,P均〈0.01)。ELISA、DDIA2种血清学筛检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约登指数分别为65.52%、59.35%、0.25和44.83%、69.79%、0.15。ELISA法优于DDIA法(Χ^2=19.253,P〈0.01)。ELISA结果与粪检有关联,但一致性较差(Χ^2=5.772,P〈0.05,Kappa=0.076762),DDIA结果与粪检无关联(Χ^2=2.019,P〉0.05)。结论防治实际工作中采用收集一次粪便孵化或制作三张Kato—Katz片。分别有62.07%、72.41%的感染者漏检,必将严重低估病情现状。检测血吸虫抗体的ELISA和DDIA2种血清学筛查方法将漏检34.48%、55.17%感染者,成为血吸虫病病情反弹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通过Meta分析, 综合评价不同流行程度下间接血凝实验 (IH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和胶体染料 试纸条法 (DDIA) 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效果。方法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数据库, 采用Meta?disc和 R软件进行阈值检验、 异质性检验、 效应量加权定量合并及SROC曲线拟合等Meta分析。结果 结果 共有60篇文献符合纳入 标准。IHA在重、 中度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度分别为0.84、 0.76和0.94, 特异度分别为0.73、 0.64和0.73; ELISA在重、 中度 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度分别为0.88、 0.80和0.93, 特异度分别为0.59、 0.59和0.62; DDIA在重、 中度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 度分别为0.93、 0.81和0.93, 特异度分别0.66、 0.69和0.59。IHA、 ELISA与DDIA的加权合并灵敏度分别为0.83、 0.87和 0.90; 加权合并特异度为0.69、 0.60和0.62。IHA、 ELISA和DDIA的总体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 0.96和0.92。结 结 论 论 不同流行程度下, 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检验效能存在一定差异。血吸虫病诊断试剂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需 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eta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流行程度下间接血凝实验(IH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数据库,采用Meta-disc和R软件进行阈值检验、异质性检验、效应量加权定量合并及SROC曲线拟合等Meta分析。结果共有6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IHA在重、中度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度分别为0.84、0.76和0.94,特异度分别为0.73、0.64和0.73;ELISA在重、中度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度分别为0.88、0.80和0.93,特异度分别为0.59、0.59和0.62;DDIA在重、中度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度分别为0.93、0.81和0.93,特异度分别0.66、0.69和0.59。IHA、ELISA与DDIA的加权合并灵敏度分别为0.83、0.87和0.90;加权合并特异度为0.69、0.60和0.62。IHA、ELISA和DDIA的总体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96和0.92。结论不同流行程度下,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检验效能存在一定差异。血吸虫病诊断试剂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我国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均大幅度下降,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由于粪检检出率低,近年来采用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开展查病,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免疫学诊断技术已成为当前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或传播阻断地区的常用诊断手段.现就这些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发展的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流行区IHA法的阳性诊断阈值。方法 选择江西省鄱阳湖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2个县(余干和星子)共55个自然村作为研究现场,对5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病原学方法(Kato?Katz法+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血清学方法(IHA法)进行平行检测;检测结果采用相关分析和ROC曲线等方法分析,计算不同流行程度流行区IHA抗体水平阳性临界值。结果 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粪检阳性率与人群IHA血吸虫病特异性抗体水平分布趋势一致(r = 0.588, P < 0.05),与IHA阳性人群抗体水平无相关性(r = 0.221,P > 0.05);流行区2008-2011年连续4年血吸虫粪检阴性人群的IHA阳性抗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650,P < 0.05),2008-2011年中任意1年血吸虫粪检阳性人群的IHA阳性抗体水平在4年内均维持较高水平且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61,P > 0.05)。流行村人群粪检阳性率< 1%、1%~5%和> 5%时,对应IHA的阳性诊断阈值分别为1∶80、1∶20和1∶10时,可提高IHA检测结果的特异性。结论 不同程度流行区采用IHA筛查血吸虫病或选择化疗对象时,可考虑选择不同的IHA阳性诊断阈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Kato-Katz法与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在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检出率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白笏乡塘和村1058名常住居民同时应用上述二法进行诊断血吸虫病效果的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按100g左右收取粪便标本,一送三检。  相似文献   

7.
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法)和改良加藤法(Kato-Katz)对云南省永胜县的四维村和水井村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四维村IHA阳性率为3.69%(41/1110)。IHA阳性者经Kato-Katz法粪检,未查出血吸虫病病人。水井村IHA阳性率33.23%(334/1005),粪检阳性24人,血吸虫感染率为2.39%,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13%,女性为2.61%。表明四维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防治成果得到巩固,水井村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已达到疫情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鄱阳湖区人群化疗后血吸虫再感染的纵向观察结果,分析了人群再感染易感性与血吸虫特异性抗体同型的相关。结果显示,人群再感染率与当地疫情相平行,表明暴露是影响再感染的主要因素;平衡暴露因素后,低年龄组重度再感染高于高年龄组,相对危险度为1.6-2.5;非条件Logistic分析表明,低年龄组高年龄组容易发生再感染,且“拮抗组”较“易感组”平均年龄大11-13岁。证明日本血吸虫感染者中可产生年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IFAT)对云南省疟疾不同流行区监测结果。方法 1 999年对 7个地 (州 ) 2 8个县 (市 ) 1 5 374人作了 IFAT监测。结果显示我省中缅边境地区疟疾流行相对较高 ,元江流域次之 ,中越边境相对较低 ,基本消灭疟疾地区存在点状流行。它们的 IFAT阳性率、居民原虫率、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中缅边境3.4 4%、4 .0 9%、1 .96‰。元江流域 1 .2 8%、0 .6 2 %、0 .5 4‰ ;中越边境 1 .2 6 %、0 .1 5 %、0 .36‰ ;基本消灭疟疾地区 1 .6 1 %、0 .35 %、0 .1 1‰。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疟疾流行区 IFAT检测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IFAT在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中有一定意义 ,同时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云南省疟疾不同流行区监测结果。方法 1999年对7个地(州)28个县(市)15374人作了IFAT监测。结果 显示我省中缅边境地区疟疾流行相对较高,元江流域次之,中越边境相对较低,基本消灭疟疾地区存在点状流行。它们的IFAT阳性率、居民原虫率、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中缅边境3.44%、4.09%、1.96‰。元江流域1.28%、0.62%、0.54‰;中越边境1.26%、0.15%、0.36‰;基本消灭疟疾地区1.61%、0.35%、0.11‰。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疟疾流行区IFAT检测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IFAT在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中有一定意义,同时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作者前已报道用微波 EL ISA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具有快速 EL ISA类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而且具有更为快速的优点 ,全过程仅需 5 min即可显色观察结果 ,可提高血吸虫病检测的工作效率 [1 ]。本文进一步将此法应用于现场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盒 微波 EL ISA与快速 EL ISA所用试剂盒 ,均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提供的快速 EL ISA试剂盒。1.2 试验血清分组  11999年收集江西波阳县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患者血清 2 0 3例 ,其中含历史粪孵阳性患者血清 13例 ,历史 IHA阳性 2例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 11…  相似文献   

12.
对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村民(684例)、已达消灭标准地区村民(1133例)和非流行区村民(1342例)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3个不同地区超声检查正常率分别为14.76%、61.42%和90.31%;积分异常率为18.19%、7.03%和1.45%.异常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对这3个不同地区超声检查结果的相互比较,显示以门脉Ⅱ级分支外/内径比值、肝实质异常及脾肿大变化的差异最大.表明超声检查可作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尿道血吸虫病病人的血尿利蛋白尿与虫卵的排出量有关。因而有人建议在条件较差的重流行区,检测血尿可作为过筛尿道血吸虫病的适当而可靠的方法。作者在这类重流行区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时,评价了不同的过筛方法。收集了118名小学生的上午10点和下午2点的尿液。取5ml加5%石炭酸品红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安徽省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北钉螺的遗传差异性。方法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和芜湖市有螺有病地区的湖北钉螺,提取其头足部基因组DNA,用7条GC含量不同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DNA带型,比较两地湖北钉螺基因组DNA的遗传差异性,并计算其遗传距离。结果两地区湖北钉螺PCR产物呈多态性,扩增产物中除具有相同的DNA条带外,又具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扩增片段共享度F值为0.603,DNA条带亮度也有不同。两地湖北钉螺遗传距离为0.387。结论安徽省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北钉螺基因组DNA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菲律宾莱特地区的巴里奥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观察了日本血吸虫病患者与非血吸虫病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情况。共调查200户,1,093人,随机选择561人(55.5%)作为调查对象。非日本血吸虫病人和日本血吸虫病人的HBv感染率分别为53.1%(204/384)和62.7%(111/17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非血吸虫病人和血吸虫病人的HBv感染率分别为51.1%和67.3%,两者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病6种血清学诊断方法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由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推出的数种日本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有的被卫生部认可推广,但在基层单位使用不多,对其诊断价值不够熟悉.为了验证其实用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确定能否在今后的血防工作中推广应用,我们采用了双盲法对6种血清学诊断方法进行了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18.
湖滩型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接触疫水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1987年,在湖滩型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对390名(占总人口93%)居民接触疫水行为进行了随机抽样每季度10d的调查,内容包括接触的频数及每次的类型、持续时间、强度、时间及离居民点距离。并对同一人群进行了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及粪便血吸虫虫卵检查。结果发现:打草、抓鱼虾是最主要的接触类型,其次是游泳洗澡。接触以春夏较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接触疫水的年龄高峰在10~19岁而时间高峰在上午8~12点。女性的接触频数及持续时间显著高于男性,但累计强度并无显著差别。二性的接触类型很不一致。疫水接触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发现农民接触多于其它职业,生活用水来源于疫水者接触疫水频数高,家中积蓄多者接触疫水少。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接触疫水是感染血吸虫病最重要因素。另外,生活用水来源及文化程度也与感染显著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 为了了解猪日本血吸虫病的感染状况和血清学试验的反应情况,作者于1990年初在东荆河下游外滩处调查解剖放养10个月以上的牲猪10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在湖北省江汉平原东荆河下游钉螺分布密度高(3.7只/0.1lm~2)和有感染性钉螺分布(感染性螺框出现宰16.82%,钉螺感染率0.53%,感染性钉螺平均密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用寄生虫抗原作皮内试验,作为寄生虫感染的过筛试验方法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反应的特异性曾经有些争论,特别是寄生虫病非流行区居民的假阳性反应率。本文作者为了取得皮内试验的更多资料,对日本血吸虫病和肺吸虫病的流行区和非流行区居民使用Melcher氏日本血吸虫抗原(30微克蛋白质氮/毫升)、Chaffee氏卫氏并殖吸虫抗原及Tada氏犬恶丝虫FPT抗原(5微克蛋白质氮/毫升)进行皮内试验。以疹块直径9毫米以上及/或红斑直径20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