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入肝血流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同一医疗组开展的腹腔镜下肝切除51例,其中入肝血流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联合阻断组)32例,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组)19例。记录术中阻断时间、出血量、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肝功能、肾功能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联合阻断组入肝血流平均阻断时间17 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12 min。Pringle组平均阻断时间23 min。联合阻断组术中出血量平均(370.1±107.9)ml,1例病人输血,显著低于Pringle组(560.3±191.3)ml,术中输血3例。联合阻断组无手术中转开腹,Pringle组中转开腹1例。阻断肝下下腔静脉,病人平均动脉压由阻断前的(92.3±4.7)mmHg下降至(71.3±4.6)mmHg,心率则由阻断前的(73.9±6.9)次/min增快至(93.5±10.7)次/min。松开阻断带后,在无明显出血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可自行恢复至阻断前水平。两组肝功能和肾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总体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入肝血流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安全有效,并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及中转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入路肝切除联合选择性肝静脉阻断技术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ALPPS)治疗肝右叶巨块型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采用前入路肝切除联合选择性肝静脉阻断技术行ALPPS治疗的9例肝右叶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完整接受ALPPS手术,3例患者因第一期手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增长不达标而未行第二期手术。ALPPS第一期术后剩余肝脏平均增长体积为139.1 cm~3(46.4~291.6 cm~3),剩余肝脏体积平均增长率为37.8%(15.1%~76.2%),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6 m L(200~600 m L)。ALPPS第二期手术行右半肝切除4例,扩大右半肝切除2例;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17 m L(300~1 400 m L)。无胆汁漏及肝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本组有限病例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前入路手术方法联合选择性肝静脉阻断在ALPPS治疗右肝巨块型肝癌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更符合肿瘤外科的"无瘤"原则,能减少术中出血、胆汁漏等并发症,但其针对合并乙肝后肝硬变肝细胞癌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病例积累。  相似文献   

3.
前入路法肝静脉阻断切肝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入路法肝静脉阻断技术在复杂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对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的85例第二肝门区肿瘤,采用前入路法肝静脉阻断技术切除,其中右肝静脉阻断24例,左、中共干阻断31例,左、中、右三干阻断30例。分离第二肝门显露右肝静脉及左中共干前壁,从第二肝门处自上而下分离出肝腔静脉间隙,分离右裸区至腔静脉右侧壁,显露右肝静脉右侧壁,分离左裸区至左肝静脉左侧壁,用辛氏钳分别由上而下沿腔静脉纵轴夹住肝静脉根部,完成肝静脉阻断。结果分离过程中无一例肝静脉破裂,肝静脉平均分离时间(6.2±2.4)min,明显短于后入路法肝静脉分离所需时间[(18.3±6.2)min]。结论前入路法阻断肝静脉操作安全、简便,尤其适用于肿瘤压迫肝静脉根部或肿瘤巨大无法行后入路法分离肝静脉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在机器人肝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采用机器人行肝切除术治疗的24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控制低中心静脉压的方式不同分为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8例)和低中心静脉压组(16例)。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9岁(范围:20~56岁);低中心静脉压组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53岁(范围:38~69岁)。通过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输血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肝肾功能变化等。结果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的术中出血量[M(QR)]为200(220)ml(范围:100~400 ml),低于低中心静脉压组的750(800)ml(范围:100~2000 ml)(Z=-2.169,P=0.030)。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为24(18)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为29(20)min,低中心静脉压组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为23(23)min,两组第一肝门阻断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23,P=0.747)。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无术中输血病例,低中心静脉压组术中输血5例,输血量1.5(1.5)U,两组输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3,P=0.001)。术中阻断肝下下腔静脉后,患者平均动脉压由(88.6±4.9)mmHg(1 mmHg=0.133 kPa)降至(67.4±3.8)mmHg,低于低中心静脉压组的(72.4±3.3)mmHg(t=2.315,P=0.003)。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肝肾功能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可通过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控制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操作简单,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Glisson鞘外半肝血流阻断技术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术在肝切除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8月~2016年12月行腹腔镜肝切除32例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为Pringle法全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12例,B组为Glisson鞘外半肝血流阻断联合肝下下腔静脉血流阻断技术20例。结果 A组1例,B组3例手术未能成功,中转开腹行肝叶切除术,余均成功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总体手术时间、第一肝门处理时间B组显著延长;A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及次数少于B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时间、次数;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一天肝功能丙氨酸转氨(ALT)、谷草转氨酶(AST)显著升高;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A组较长,并发症的发生率B组较少。全部病人术后未发生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结论 Glisson鞘外半肝血流阻断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中能可增加阻断次数,延长阻断时间,防止肝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该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陈氏双悬吊法在中肝叶肿瘤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陈氏双悬吊法联合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行中肝叶肿瘤切除26例,术中置入陈氏双悬吊带、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带、第一肝门及不同区域入肝血流阻断带。根据切除边界分配阻断带使用,尽量减少阻断带使用数量、阻断时间和残肝缺血时间,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性残肝体积。结果全组肿瘤最大直径均数为(9.2±2.6)cm。陈氏双悬吊带仅用于肿瘤右侧切开11例,一次性同时使用陈氏双悬吊带和右肝入肝血流阻断带阻断时间为(13.5±3.8)分钟,联合用于肿瘤左右侧切开15例,阻断时间(18.2±6.4)分钟。出血量(425±227)ml,手术时间(153±47)分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于术后10天内恢复正常或接近术前值。结论陈氏双悬吊法使中肝叶肿瘤切除出血和肝损伤可控、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在巨块型肝癌切除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38例位于右半肝及中央型的巨大肝癌行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观察肝脏血流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35例在肝外游离出右肝静脉并加以阻断,3例以小的心耳钳沿腔静脉方向纵行夹住右肝静脉阻断出肝血流。所有病例右侧均顺利阻断肝蒂。肝脏血流阻断时间平均为(18±6)min,手术时间平均为(180±45)min,术中出血400~1200mL,56例术中未输血。术后无一例发生肝功能衰竭。术后膈下感染2例,胆漏4例,经引流自愈。结论在巨块型肝癌切除中,肝蒂联合右肝静脉阻断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探讨肝右叶巨大肝癌切除术中应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联合前入路绕肝提拉法的临床效果。2014年1月—2015年12月,60例肝右叶巨大肝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方式行右半肝切除术治疗为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Glisson蒂横断联合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行右半肝切除术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中肿瘤破裂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术中输血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3%),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平均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果表明,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联合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行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右叶巨大肝癌,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肿瘤破裂的风险,降低了术后胆漏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肝静脉阻塞型BCS的临床资料.分别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或支架植入术+脾肾静脉分流术;经股静脉或颈静脉入路肝静脉成形术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联合颈静脉和/或股静脉入路肝静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结果 2例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时未发现主肝静脉而放弃治疗,其余病例均成功行肝静脉成形和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扩张成形前后测肝静脉压力由术前(43±8)cm H_2O降至术后(16±4)cm H_2O(t=21.23,P<0.01).术后1周原有症状明显缓解,腹水消失,腹胀减轻,胸腹壁曲张静脉塌陷.围手术期发生2例穿刺针道出血,经剖腹止血后痊愈.本组随访25例,随访率78.1%.随访时间5~65个月,平均(26.0±2.0)个月.无支架移位及肝静脉再狭窄或闭塞,胸腹擘曲张静脉消失,食道造影见食道静脉曲张明显减轻.本组无肺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 腔内治疗肝静脉阻塞型BCS方法简便、微创、有效,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前入路肝切除术治疗右肝巨大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估前入路肝切除技术治疗右肝巨大肿瘤的安全性.方法 在处理右侧肝门之后,与传统肝切除技术不同的是,先沿缺血线离断肝实质,处理肝短静脉和肝右静脉;然后游离肝右叶并处理肝脏与周围结构的粘连或侵犯.结果 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对24例直径大于10 cm右肝巨大肿瘤采用前入路途径行右半肝或扩大右半肝切除术,肿瘤平均直径约15.7 cm,最大26 cm.所有病人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术中估计失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分别为734 ml和620 ml,平均手术时间296 min,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病例.结论 针对传统手术模式难以切除的右肝巨大肿瘤,前入路技术是一种安全的、应该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尾状叶良性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 12例肝尾状叶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等选择采用左侧入路、右侧入路、双侧入路、中央前入路或逆行肝尾状叶切除术.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0月.结果 112例患者均具有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行单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33例(22例双侧入路、11例左侧入路),左半肝+尾状叶切除术28例(左侧入路),肝中叶+尾状叶切除术21例(中央前入路),部分肝右叶+尾状叶切除术19例(右侧入路),右半肝+尾状叶切除术11例(9例右侧入路、2例逆行切除).术中单纯入肝血流阻断72例,入肝血流联合肝静脉阻断29例,全肝血流阻断6例,未行肝血流阻断5例.手术时间为(192±69) min,平均入肝血流阻断时间为28 min(0 ~94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90 mL(100~ 12 000 mL),术中输血例数为68例,平均输血量为600 mL(200 ~ 10 0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8.2±2.7)d.31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胆汁漏21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7例,术后出血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肝衰竭1例,经保肝治疗后好转.无围术期死亡患者.11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6~24个月).随访期间,112例患者均健康生存,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或因手术相关并发症死亡.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尾状叶良性肿瘤的有效手段,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疗效确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合理优化手术路径,术中采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肝巨大肿瘤切除及其方法探讨: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对18例平均长径13(6~18)cm的巨大肝肿瘤在入肝血流阻断下行肿瘤切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胆管细胞癌5例,肝血管瘤2例,肝血管外皮瘤1例。全部病例均成功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平均出血量900mL,第一肝门阻断平均阻断时间24(15~50)min,手术平均时间150(120~180)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1年生存率为83%。提示对于巨大肝肿瘤,只要正确把握手术指征,熟练掌握切肝技术,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切除术中血流阻断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肝血管瘤患者的手术方式。结果全组均行手术切除,术中出血50~1 500 ml(平均312 ml)。术中根据血管瘤所在位置选择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其中行半肝血流阻断4例,运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或其分段原理阻断Glisson系统分支6例,间断阻断第一肝门7例,预置肝上、下下腔静脉和第一肝门阻断带并间断阻断第一肝门2例。术后5例并发右侧胸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6.3%(5/19)。术后住院7~41 d(平均16.9 d),均治愈出院。1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0.3~2年(平均1.1年),术前有症状的8例患者症状均消失,无复发,1例残留肝内血管瘤(直径<2 cm)。结论肝血管瘤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入肝血流阻断应强调个体化,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选择不同的阻断方法,使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右肝巨大肿瘤患者经右侧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逆行解剖结扎肝短静脉和右肝静脉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3例右肝巨大肿瘤(>8 cm×8 cm)患者,依次采用切开第二肝门分离右肝静脉与中肝静脉间隙,于Glisson氏系统鞘内分离、结扎右半肝门静脉和肝动脉,随后逆行沿右侧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解剖结扎肝短静脉和右肝静脉,最后于肝中线左侧置一阻断带再离断肝中线的右半肝切除术.结果 全组患者在分离右半肝动脉、门静脉、肝后下腔静脉和右肝静脉解剖的右半肝切除术中过程顺利.术中出血量:< 400 mL 7例,500~700 mL 11例,800~1 000 mL2例,l 100~1 400 mL13例;平均为640 mL.术后第3天肝功能变化情况:总胆红素20~40 μmol/L 16例,45 ~ 50 μmol/L 6例,60 μmol/L 1例.血清谷丙转氨酶150 ~200 U/L 14例,250 ~ 400 U/L 9例.血清谷草转氨酶160 ~ 200 U/L13例,230 ~400 U/L 9例,430 U/L 1例.r-谷氨酰转肽酶160 ~200 U/L 14例,220 ~310 U/L 8例,420 U/L1例.术后因并发深静脉细菌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1例.结论 肿瘤没有直接侵犯膈肌、肝后下腔静脉或肿瘤非特别巨大可选择沿肝后下腔静脉右前间隙逆行解剖结扎肝短静脉和右肝静脉的右半肝切除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前入路解剖性右半肝切除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脏外科35例行腹腔镜循肝中静脉前入路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切片明确诊断:肝细胞癌12例(34.3%),肝内胆管细胞癌6例(17.1%),血管平滑肌瘤9例(25.7%),局灶结节性增生3例(8.6%),肝内胆管结石5例(14.3%)。术中情况: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68.7±42.3)min,出血量(356.2±138.6)mL。术后情况:术后平均住院(7.8±1.6)d,出现腹腔积液1例(Clavien-Dindo分级I级),胆漏2例(Clavien-Dindo分级II级),胸腔积液合并肺部感染2例(Clavien -Dindo分级II级),均予以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腹腔镜循肝中静脉前入路 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肝切除术的切除方式、血流阻断技术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16年12月457例接受腹腔镜肝癌肝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予以评价分析。利用软件SPSS 22.0版本进行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术后并发症及其他指标采用频数及%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年间共行腹腔镜肝癌肝切除457例,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183例,切除范围:单肝段15例(8.2%),两肝段112例(61.2%)和大范围肝切除56例(30.6%)。腹腔镜下肝切除采用悬吊法有15例;单用Pringle手法167例;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65例,其中不解剖肝门的入肝血流阻断10例;Pringle手法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80例。该组病例总的手术时间为(270.7±91.4)min,术中出血量为(413.2±257.5)ml,中转开腹手术4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8%,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0.6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2±3.1)d。结论腹腔镜肝癌肝切除术在临床已经广泛开展,各类血流阻断技术安全有效的应用到术中出血的控制,并且对大范围和肝段肝切除亦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琥珀酰明胶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Pringle法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行肝部分切除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择期行肝切除术的患者20例,麻醉诱导后20~30 min内输入琥珀酰明胶(20 ml/kg体重),行第一肝门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联合阻断和开放过程根据HR、MAP和CVP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和复方氯化钠输入速率,必要时用血管活性药物。记录AHHD、阻断和开放三个过程不同时间点的HR、MAP和CVP的变化。结果与AHHD前比较,MAP在AHHD完成即刻[(84±10)mm Hg]和AHHD后10 min[(85±9) mm Hg]均有明显升高(P<0.05);CV P在AHHD 10 min[(9.7±2.0)cm H_2O]、HHD完成即刻[(12.6±2.3)cm H_2O]和AHHD后10 min[(12.4±1.9)cm H_2O]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P<0.01.P<0.01)。与联合阻断前比较,MAP在阻断后5min[(69±10)mm Hg]、10min[(72±11)mm Hg]下降显著(P<0.05);CVP在阻断后1min[(7.2±2.4)cm.H_2O]、5 min[(4.8±2.8)cm H_2O]和10min[(5.0±2.3)cm H_2O]均明显下降(P<0.05,P<0.01,P<0.01);与阻断开放前比较,MAP在阻断开放后5min[(79±12)mm Hg]、10min[(78±10)mm Hg]上升显著(P<0.05);CVP在阻断开放后1min[(9.8±2.4)cm H_2O]、5min[(11.2±2.8)cm H_2O]和10min[(11.5±2.5)cm H_2O]均明显上升(P<0.05,P<0.01,P<0.01)。在整个手术过程中H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阻断过程中必要时再辅以小剂量血管收缩药,可安全地用于Pringle法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行肝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紧邻重要血管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手术方式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紧邻重要血管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实施剥除术,第一肝门、肝下下腔静脉预置阻断带,剥除过程中遇到不易控制的出血时,行Pringle法加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结果全部肝海绵状血管瘤均被成功剥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失血(443±128)ml,成功完成肝右静脉破口修补4例,肝中静脉破口修补2例,术后发生右侧胸腔反应性积液和腹腔局限性积液共9例,肝断面胆瘘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瘤体剥除术是治疗紧邻重要血管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第一肝门、肝下下腔静脉预置阻断带有利于此手术的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肝叶巨大肝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平均直径13.8cm的37例巨大中肝叶肿瘤,其中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18例、胆管细胞癌3例、肝囊腺癌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采用入肝血流阻断方法进行肝肿瘤切除。行中肝叶肿瘤切除30例(81.1%),规则性肝切除7例(18.9%)。结果37例巨大中肝叶肿瘤均得以顺利切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肝门阻断时间平均22.6min,出血量平均672ml。结论中肝叶巨大肿瘤切除手术难度大,但只要方法得当,围手术期处理适宜,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巨大血管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31处)肝血管瘤可侵及肝脏各段,瘤体直径2cm~40cm.采用单一或联合手术方式,第一肝门阻断11例,常温下改良全肝血流阻断4例,阻断时间12~30min,术中平均出血1200ml,输血1450ml,术后SGPT增高15例,发热8例,右胸腔积液6例,右膈下积液2例,死亡1例。结论 手术治疗肝巨大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正确细致的操作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