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附睾腺瘤样瘤Vimentin,EMA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睾腺瘤样瘤Vimentin、EMA免疫组化研究周辉良罗义麒梁建钢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附睾腺瘤样瘤中波形蛋白(Vimentin)及人类上皮膜抗原(EMA)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组织起源作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23例附睾腺瘤样瘤为1985~1996作者...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2岁,因左附睾无痛性肿物2年于1988年11月25日入院。查左附睾尾部有一约1.5×1.0×1.0cm椭圆形肿物,表面光滑,质地硬,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左侧睾丸、输精管无异常。血沉1mm/小时,肾图及IVP正常,诊断为左附睾结核。于12月5日在局麻下行左侧附睾切除术。术后标本剖面外层为纤维状,核心为乳白色组织。病理报告:附睾腺瘤样瘤(adenomatoid tumor)。讨论:原发性附睾肿瘤中以腺瘤样瘤最多见。国外统计附睾腺瘤样瘤占附睾良性肿瘤半数以上。国内统计文献报告的87例附睾良性肿瘤中腺瘤样瘤占44例,超过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附睾良性肿瘤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睾良性肿瘤3例报告刘璞,毛全宗,袁久洪例135岁。因右附睾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3年于1955年11月入院。检查右附睾尾部圆形肿物直径1.5cm,质硬,无触痛,于局麻下行肿块切除,病理诊断为附睾腺瘤样瘤。术后2年随诊无复发。例241岁。因发现右附睾肿瘤...  相似文献   

4.
附睾肿瘤较为少见,近年我院收治附睾腺瘤样瘤2例,报告病例并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腺瘤样瘤的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1983—2001年收治的腺瘤样瘤11例,双侧1例,其中位于睾丸2例,附睾10例(头部1例,体部1例,尾部8例)。结合文献分析腺瘤样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明确诊断2例,全部实行手术,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腺瘤样瘤。随访5例无复发及恶变。结论凡发现附睾睾丸肿物,其肿物光滑、质弹性硬应考虑腺瘤样瘤之可能。腺瘤样瘤极易与附睾结核相混淆,应引起重视。确诊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附睾腺瘤样瘤(ATE)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附睾孤立性腺瘤样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经阴囊切口探查为附睾尾孤立、光滑的肿块,并行肿瘤及部分附睾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附睾孤立性腺瘤样瘤。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附睾孤立性腺瘤样瘤罕见,应与该部位相似形态的病变和血管外皮瘤样的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正腺瘤样瘤是来源于间皮细胞的良性肿瘤,临床中较为少见。附睾腺瘤样瘤多因发现阴囊内肿块而就诊,其经常被误诊为附睾结核或其他良性病变。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附睾腺瘤样瘤患者资料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8岁,因"发现右侧阴囊内肿块1年,伴间断性疼痛2月余"入院,既往无结核病史,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病史。查体:右侧阴囊内睾丸上方可触及1个约1.0cm×1.5cm实性占位病变,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超声诊断附睾腺瘤样瘤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彩超诊断附睾腺瘤样瘤的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其解剖、临床、病理和超声特征。首先2例患者术前使用二维超声观察记录肿块大小、形态、部位、边界、内部回声,并用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记录其彩色血流信号分布,将取样容积置于血流信号最丰富处,获取频谱,使声束和血流的夹角<60°,测定收缩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参数。后经手术顺利切除附睾肿瘤。结果2例附睾肿块均呈等回声、边界规则的肿块,内部回声均匀。1例位于右附睾头的肿块,内部未探及明显彩色血流信号;1例位于左附睾头的肿块,内部探及少量彩色血流信号,最大流速16cm/s,RI:0.62。术后病理诊断为附睾腺瘤样瘤。结论附睾腺瘤样瘤临床少见,超声检查可在附睾头或尾部见到等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完整,内部回声均匀,CDFI示无或有少量彩色血流信号的肿块,腺瘤样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9.
报告该院胃肠外科自1970年以来24年间从4500例患者中检出胃腺瘤性息肉31例,腺瘤检出率0.7%。腺瘤恶变2例,有13%(4/31)的胃腺瘤合并胃腺癌。腺瘤大小与恶变关系密切。本组31例胃腺瘤的临床处理:外科手术12例,纤维内镜下摘除19例。两组随访均有2例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附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化学特性和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原发性附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43岁,因左侧阴囊无痛性包块1个月就诊。体检干左附睾头部可扪及1.0cm结节,表面光滑、质硬、无触痛。结果行左附睾切除术。组织学以大片透明样癌细胞、腺管样结构为特征。免疫组化示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AE)(++),A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间质瘤(-)。术后双肾MRI排除占位性病变,膀胱B超未见异常。术后15d行左睾丸切除术,病理未见透明细胞癌组织。随访15个月,患者无瘤存活。结论原发性附睾透明细胞癌经病理检查才能确诊,应与转移性癌及肾源型腺瘤相鉴别,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1.
腺瘤样瘤是阴囊内较少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我院自1989年2月至1994年5月间共收治阴囊内腺瘤样瘤5例,其中位于附睾4例,精索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患者年龄22~56岁,病史2周~2年.肿瘤发生于左侧附睾尾部3例,右侧附睾尾部1例,右侧精索1例.临床上4例无意中发现附睾无痛性肿物,其中1例伴有阴囊内不适感;1例无意中发现右精索无痛性肿物.查体:4例附睾尾部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肿物,直径1.5~2.0cm,肿物表面光滑,质地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1例右侧精索近附睾尾部有一约1.5cm×1.5cm×1.0cm双面凸的圆形肿  相似文献   

12.
附睾腺瘤样瘤(AdenomatoidTumor)是指原发于附睾间质组织的肿瘤。我院自1975~1996年共收治1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例,年龄28~46岁,平均37岁。位于左侧7例,右侧5例;附率头部4例,体部1例,尾部7例。病程6个月~3年。临床以患处有酸胀、隐痛和触及边缘光滑肿块为特征。12例胸片提示无活动性结核灶,否认有外伤史,双侧输精管均未们及结节,其中有2例在6个月内有增长较快趋势。12例均经1.5~3个月的抗感染治疗,其中5例抗结核治疗0.5年,均疗效不佳。本组病例术前分别诊断为结节性阶睾炎、附睾结核、附翠腺瘤。2结果12例…  相似文献   

13.
胆囊腺瘤和腺瘤癌变:12例报告和国内76例综合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者综合分析了国内1949~1992年文献报道的76例及本人病检的12例胆囊腺瘤,共计88例。其中17例癌变,占19.3%。组织学类型:乳头状腺瘤50例,管状腺瘤37例,混合性腺瘤1例。分析结果表明:(1)胆囊腺瘤具有明显的癌变潜能,临床上不能笼统地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2)多发性和无蒂腺瘤、管状腺瘤、直径≥1cm的腺瘤和伴有结石的腺瘤癌变机率更大。我们认为,凡B超发现胆囊内有隆起样病变,直径>0.5cm,并伴有腺瘤癌变危险因素者,宜尽快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附睾腺瘤样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诊治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合近期文献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本病好发生于附睾。临床表现多为阴囊内无痛性肿块偶有疼痛。彩超可确定肿瘤的部位。所有病例均行肿瘤切除术。结论附睾腺瘤样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多认为来源于间皮。诊断主要靠病理确诊。免疫组化和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肿瘤切除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睾丸及附睾保留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绒毛状瘤的诊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外科(100034)王维民黄艹延庭十二指肠绒毛状瘤(duodeualviloustumor)较少见。自1928年Golden报告首例至今,累积仅百余例[1,2]。十二指肠绒毛状瘤命名较为混乱,有称:乳头状腺瘤...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2001.1~2001.6应用显微镜经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1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5~58岁,平均32.5岁。病程0.6~7年,平均2.5年。2.临床表现:头痛6例,视力视野障碍4例,停经3例,泌乳2例,肢端肥大2例,性欲减退5例,阳萎2例。3.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人行CT、CT增强及MRI检查,鞍区冠状位CT薄层扫描。根据垂体腺瘤的分型标准犤1犦,本组微型腺瘤(<1cm)2例,小型腺瘤(1~2cm)3例,中型腺瘤(2~3cm)5例,大型腺瘤(>…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腺瘤五例报告温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325027)谢小志,王宗敏,吴秀玲肝细胞腺瘤为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有关此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文献中报道较少,1981年至1995年我院及附属一院共收治5例肝细胞腺瘤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中男3例,女...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附睾肿瘤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Pan B  Song Y  Kong X  Xue Z  Guo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3):138-140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报告原发性附睾肿瘤23例,良性22例(95.7%),其中附睾腺样瘤14例,平滑肌瘤6例,附睾多发纤维假瘤1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恶性1例,为附睾腺癌。良性肿瘤作单纯肿瘤或患侧附睾切除。结果预后良好,19例获随访,术后无复发。恶性肿瘤预后差,处理方法与睾丸恶性肿瘤相同。附睾肿瘤极易误诊为附睾结核、慢性附睾炎、精液囊肿等。结论良性肿瘤除具有一定良性表现特征外,采用B超及针吸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术前对该病的诊断。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往往侵及睾丸精索。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腺瘤伴随病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甲状腺腺瘤伴随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及腺叶切除治疗甲状腺腺瘤184例,观察肿瘤伴随病变(瘤旁病变)。结果 发现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7.6%),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52例(28.3%),腺体萎缩纤维化50例(27.2%)。结论 甲状腺腺瘤病人病史≤2年、瘤体直径≤2cm,其瘤旁病变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随病史延长,瘤体增大,瘤旁病变以结节性甲状腺肿为主。病史≥  相似文献   

20.
腺瘤样瘤是主要发生在男性睾丸周围组织和女性子宫输卵管的罕见的良性肿瘤,以往很少有对腺瘤样瘤的超声学研究,Makarainen等介绍了有关的经验。对8例(29-58岁,平均45)术前超声检查患阴囊内腺瘤样瘤病人的临床记录作了回顾分析。所有病例都测定了αFP和HCG水平。采用实时超声仪,7.5MHz线阵式探头,直接接触法探查。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结果:3例肿瘤位于睾丸白膜,5例位于附睾。有5例感疼痛和阴囊触痛,另3例为无症状肿块。所有病人αFP和HCG水平均正常。超声所见:肿瘤的最大直径6mm至20mm。睾丸腺瘤样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