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两种手术方式对近视矫治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条件相匹配的近视患者各24例(48眼),分别采用LASEK及LASIK矫治近视。用对比敏感度测试卡(美国F.A.C.T)检查并对比分析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月、3月、6月、1年时的对比敏感度值。结果与术前比较,LASEK组在术后1月对比敏感度值在各空间频率段均明显下降(P均〈0.05),术后3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5);LASIK组在术后1月、3月对比敏感度值在各空间频率段均明显下降(P均〈0.05),在术后6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5)。2组术前各空间频率段对比敏感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EK组在术后1月、3月、6月、1年各空间频率段的对比敏感度值均高于LASIK组(P均〈0.05)。结论 LASEK对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影响较LASIK小,视觉质量优于LASIK。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LASIK与LASEK术后视觉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行LASIK及LASEK术的患者各20例,于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进行近静态对比敏感度检查,并分析对比。结果LASIK组术后1周、1个月,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有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有所恢复,在术后6个月基本恢复正常。LASEK组术后1周,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即恢复正常。结论LASEK术对视觉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更小,优于LASIK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非球面调整的LASIK手术(Fine Adjustded customized Alation Treatment,F-CAT)与标准LASIK手术(Standard Excimer Laserin Keratomileusis Lasik,S-LASIK)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及波前像差的变化,评价非球面调整后的近视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接受F-CAT手术近视患者12例(24只眼)和接受S-LASIK手术患者12例(24只眼),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球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两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与术前相比无下降,术后F-CAT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好于S-LASIK组,在6c/d,12c/d,18c/d有显著性差异(Wilcoxon,P<0.05);两组术后3月球面像差、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均有所增加,和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Wilcoxon,P<0.05),但术后F-CAT组的球面像差、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均低于S-LASIK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W...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动、静态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对2002年2月~2002年6月在我院接受LASIK手术的37例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共73眼)进行了术前,术后1、3、6个月的视力,裂隙灯,散瞳眼底,散瞳检影验光,角膜地形图,动、静态对比敏感度0.7、1.4、2.7、5.5、11、22频率段的观察。结果LASIK术后1个月动态对比敏感度和静态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普遍下降,静态对比敏感度在2.7、5.5、11(P<0.01)和22cpd(P<0.05)有显著性下降,11cpd最敏感;而动态对比敏感度则在5.5(P<0.01)、11cps(P<0.05)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1cps最敏感;≥6.25D近视组和≥2DC散光组下降更明显。术后3个月,动、静态对比敏感度各频率段逐渐恢复并超过术前水平,术后6个月继续提高。静态对比敏感度所有频率段均超过术前水平(P<0.01),而动态对比敏感度在2.7、5.5、11cps(P<0.01)超过术前水平,≤6.0D近视组和<2.0DC散光组提高更明显。频率越高,提高率越大,以22cpd和22cps最明显。而≥2DC的散光组,动态对比敏感度在术后6个月无显著提高,且1.4cps段还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LASIK术后病例确实有暂时的对比敏感度下降,但是在术后3个月可恢复并超过术前水平,术后6个月有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眩光失能值的差异,从而评价两种术式的视觉质量。方法:对2010年2月20日~2010年4月15日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患者31例(62眼),手术方式由患者决定。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检查,然后计算得出眩光失能值。结果:LASEK和LASIK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眩光失能值均存在差异性。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LASIK组在低中频区下降更明显,且在该空间频率处LASIK组眩光失能值明显大于LASEK组(P<0.01),但在术后3个月时两组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眩光失值均有恢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在眩光失能值方面,LASEK组在低频区优于LASIK组。  相似文献   

6.
7.
低中度和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低中度和高度近视两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客观视力、像差、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差别,以综合评价术前屈光度对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行LASIK术的66例(132眼)按等效屈光度(SE)分为两组:低中度近视组(68眼),SE<6.00 D;高度近视组(64眼),SE≥6.00 D.采用ARK10000波前像差分析仪和带眩光光源的CSV1000E眩光敏感度测量仪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1周,1、3个月的客观视力、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1)术前术后各期最佳矫正视力低中度近视组均优于高度近视组(均P<0.01).(2)术前与术后各期(1周,1、3个月)比较总体像差高度近视组均高于低中度近视组(P<0.01,P<0.01,P<0.05,P<0.01),各高阶像差成分中,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内彗差、球差高度近视组高于低中度近视组(P<0.01),而三叶草像差、四叶草像差和高阶散光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术前,两组在空间高频区(18.0 c·d1)对比敏感度有差异,低中度近视组优于高度近视组(P<0.05);术后早期两组对比敏感度均下降,随时间逐渐恢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恢复也较慢.至术后3个月两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高频区对比敏感度低中度近视组仍优于高度近视组(P<0.05).(4) 术前,两组在12.0 c·d1频率上眩光敏感度有差异,低中度近视组优于高度近视组(P<0.05).术后早期两组眩光敏感度均下降,随时间逐渐恢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恢复较慢.至术后3个月两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各频率眩光敏感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近视LASIK术后早期的视觉质量低中度近视组优于高度近视组;(2)术后视觉质量的恢复高度近视组慢于低中度近视组;(3)两组术后中晚期均拥有良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暗视下眩光失能值的差异,从而来评价两种术式的视觉质量。方法:对2010年2月20日至2010年7月20日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的患者31人(共62眼),屈光度小于等于-6.0D,手术方式经医师介绍后由患者决定。术前、术后一月、术后三月,在暗视下进行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检查,然后计算得出眩光失能值。结果:LASEK和LASIK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眩光失能值均存在差异性。术后一月时两组患者在暗视下均出现眩光敏感度下降,其中LASIK组在空间频率18c/deg处和24c/deg处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眩光失能值两组在空间频率18c/deg处和24c/deg处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3个月时两者的眩光失能值在空间频率24c/deg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暗视下眩光失能值,LASEK组优于LASIK组,说明LASEK组比LASIK组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的动态变化和屈光状态、视力变化的关系。方法近视44例(88只眼)均采用标准LASIK治疗,术后1周、1、3、6月随访,记录术前术后角膜曲率、屈光状态、视力,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角膜曲率和屈光状态从术后1周~3月各期回退显著(P〈0.001),3~6个月趋于稳定(P〉0.05,P〉0.5);术后视力1月内稳定(P〉0.5),1~3月下降有显著性(P〈0.01),3~6个月趋于稳定(P〉0.1)。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3个月内回退较显著,3~6个月趋于稳定,屈光状态和视力随着角膜曲率的变化而相应变化。角膜曲率的长期稳定性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宋强  谭少健 《微创医学》2007,2(4):315-317
近年来,国内外已广泛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其中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屈光不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有部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下降,虽裸眼视力达到1.0,仍觉得视物模糊、重影。因为在应用手术的方法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的同时,会引起眼球光学性能的改变,从而对视觉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1 d、1周、4周,采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对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40例患者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结果 和术前比较,术后1 d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术后约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术后早期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共焦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屈光不正术后角膜出现的变化。【方法】对屈光不正30例(60只眼)患者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行共焦显微镜检查,与术后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术后多数术眼出现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皱折,层间出现反光较强的颗粒,术后早期基质细胞激活,激活范围与角膜瓣厚度负相关犤(136.2±18.1)μm犦,角膜瓣的实际测量值低于角膜瓣预期值(160μm),手术前后最浅层和最深层角膜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结论】使用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LASIK术后层间出现微小皱褶和碎屑,角膜瓣实际厚度低于预期值,角膜基质细胞被激活,角膜瓣越薄反应范围越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分析角膜后表面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 5 3例 96只眼施行LASIK手术 ,术前与术后 1个月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 ,分析角膜后表面前凸量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角膜中央厚度、术前眼压、激光切削量、切削百分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LASIK术后 ,角膜后表面平均前凸量为 (33 4± 2 4 4 ) μm ,平均屈光度变化量为 (- 0 6 7±0 4 2 )D ,术前后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前凸量相关的可解释变量为术前角膜厚度 (偏回归系数b =- 0 341,P<0 0 1)、切削比 (b =15 4 77,P <0 0 1)、术前眼压 (b=2 0 31,P <0 0 5 )。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普遍存在轻微的前凸 ,角膜较薄、眼压较高及切削比较大的受试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矫治高度近视后屈光回退与术中角膜床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LASI对216例406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术中角膜床厚度分为三组,分析屈光回退与术中角膜床厚度的关系。结果:屈光回退程度与角膜床厚度呈负相关系,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P<0.01)。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术中角膜床厚度是影响术后屈光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近视眼对比敏感度(CS)的不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行近视准分子激光的患者62例124眼,矫正视力均≥1.0。分别根据屈光度、年龄和瞳孔大小分组。采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分别进行眩光及非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在眩光时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时。眩光状态下,按年龄分组,〈40岁组和40~60岁组间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点上均明显低于〈40岁组和40~60岁组(均P〈0.05)。正视组、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正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6 mm及≤6 m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眩光状态下按以上方法分组比较,结果与眩光时一致。结论年龄、屈光度明显影响近视眼对比敏感度,而瞳孔大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9例(17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8例(14眼)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Zernike函数c4(离焦)、C7(垂直彗差)、C8(水平彗差)、三叶草差(C6、C9)、C12(球差)、RMSg(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h(高阶像差均方根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比较对比敏感度,白天在低频区3.0c/d、中频区6.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眩光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较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无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对比敏感度、视锐度与目标识别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名视力正常受试者的常规视力、5个对比水平处(92%、52%、30%、22%和11%)的对比视力和7个空间频率处(0.5、1.0、1.8、3.7、9.2、29.1和43.6 cpd)的对比敏感度以及他们对3种视角(30′、20′、10′)不同对比度的飞机、登舰降落圈、“C”字符号图形的辨认正确率进行测量。测量数据输入微机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常规视力与上述图形辨认无相关性;对比视力与2个图形辨认(20′视角的降落圈,10′视角的“C”字符)有显著相关;对比敏感度函数与飞机、降落圈和10′视角“C”字符图形辨认有显著相关。结果提示,把对比敏感度函数作为预示识别低对比和较大目标的能力有意义;但作为人员筛选指标的具体使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是反映视功能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本研究用美国VCTS 6000型CS测试板对单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患者的对侧眼(20只)进行CS检查,同时设立按年龄配对的对照组。从对照组中获得一组正常值,在直角座标系上呈倒“U”字形曲线。随着年龄的增长,CS有所下降。有40%的患者其对侧眼出现轻度的中、高空间频率的CS下降。这些健眼在今后的随访中可能会发病。本实验首次显示了用CS对中浆进行亚临床诊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及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柱镜≥-1.0D的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82例,130眼)和常规LASIK(77例,118眼)治疗,比较术后3月、6月及1年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后各时期,虹膜定位组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组(P〈0.05);虹膜定位组残余散光度均低于常规组(P〈0.05);虹膜定位组高阶像差各项均低于常规组,其中术后3月两组RMSh、Coma及RMS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两组RMSh、Coma、Trefoil、RMS3及RMS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RMSh、Coma及RMS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虹膜定位组(除Trefoil)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各项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年,虹膜定位组对比敏感度在暗光及暗光+眩光状态下所有频段均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能有效治疗近视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