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肿瘤血管的生成对肿瘤生长和转移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生成由血管生成因子调节。目前,普遍认为血管生成因子对肿瘤的诊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它们可用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检测及预后判断,并可预测治疗效果及监测临床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对肿瘤血管的形成意义重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2位。尽管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发病率仍较高。本文就VEGF在肝癌治疗及预后中的研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肿瘤病人的不断增加,经研究认为血管生成对实体瘤的生长及转移非常重要,肿瘤中的新血管形成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证实,血管能抑素在体外有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并可诱导其凋亡,在体内可抑制肿瘤生成,CIK细胞就是经体外细胞培养,具备主动分泌生成血管能抑素功能的细胞.  相似文献   

3.
肿瘤的快速生长、浸润与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发展除其本身的因素外,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也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血管生成是决定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人们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随之研发,其中对天然药物及其组分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学者正在致力于抗肿瘤血管生成中成药的研究,一部分已在临床中使用的中成药被证实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药抗血管新生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燕芳 《吉林中医药》2007,27(11):63-64
血管新生在恶性肿瘤生长及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中药特别是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恶性肿瘤的血管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干扰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或阻断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诱生肿瘤坏死因子并提高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复发和预后均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肿瘤微环境在炎症及炎症介质的刺激下,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复杂机制在于肿瘤细胞与各种宿主细胞之间发生广泛作用,其中肿瘤与血管内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支持肿瘤血行转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就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以及信号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血管不仅为肿瘤本身提供充足的营养,而且可以使肿瘤向远处播散,导致肿瘤的恶性生长、复发、转移。鉴于此,笔者尝试从中医络病的角度出发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作初步阐发,以期为肿瘤从“络病”角度论治寻求新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7.
肝癌转移复发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肝癌微环境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血管生成是决定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及预后的关键重要因素之一,微环境中细胞因子可引起血管新生加速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对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疾病—肝癌,中医认为其发病机理与络病的络脉亢进理论有一致性,络道亢进、络脉生成乃其主要的机制。活血化瘀类中药一方面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抑制肝癌血管新生,另一方面通过抗凝、抗纤溶、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改善血流微环境影响肿瘤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587-1591
血管生成拟态(VM)是近年来发现的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新的形式,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乏氧微环境、促血管生成因子、PI3K、ERK1/2等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组织中VM的形成。肿瘤干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等促进肿瘤进展的因素也与VM关系密切。中医药对VM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文章即对VM的形成机制以及中医药对VM的调控及重塑肿瘤细胞的功能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榄香烯注射液对Lewis肺癌小鼠血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肿瘤的生长及转移依赖于肿瘤组织中新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1].肿瘤细胞分泌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bFGF、PDGF等,其中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o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高效、高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血管内皮瘤患者,依照临床症状、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患者病变部位发现明显肿瘤组织,呈现不规则扩张型薄壁管腔物,个别位置血管腔内发现乳头状皱起组织,免疫组化对管壁及乳头皱起组织检查发现其内皮细胞CD31、CD34和F8因子均显示阳性,但是管腔内海绵状组织内皮细胞组织学检验呈阴性。结论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较为罕见,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确诊,预后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复发的基础,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作用失衡的结果,因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关键。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文献著作,对抗肿瘤血管生成和基因治疗优缺点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灵芪胶囊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以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因子bFGF的表达情况的变化,研究灵芪胶囊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灵芪胶囊能够下调血管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结论:灵芪胶囊能够通过影响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推断为抗肿瘤作用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肺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直接影响肿瘤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是TME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肺癌的恶性进展具有双重调控作用。其中,M2巨噬细胞的数量、活性及功能与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与免疫逃逸。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已被证实可增强机体的抗肿瘤作用,降低化疗和放疗的毒性,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该文旨在总结TAMs在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依据中医“扶正祛邪”理论探讨中医药调控TAMs募集、极化表型、活性、相关因子和蛋白的表达以及相关信号通路防治肺癌的分子机制,以期为靶向TAMs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与血管生成密不可分,后者是前者赖以生存的温床,为前者提供生长必需的养料及转移途径。1971年Folkman[1]率先提出“肿瘤生长依赖血管生成”假说,并提出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概念。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切断其营养提供及转移途径,能在一定程度限制肿瘤的生长,转移。目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阐明[2,3]:①直接抑制内皮细胞增殖;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主要是VEGF)的信号传导途径;③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主要是血小板因子4,PF-4)的表达;④抑制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我…  相似文献   

15.
炎症因子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因子可促进肿瘤的生长,在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实,应用炎症因子或其受体毙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血管生成和转移。  相似文献   

16.
肿瘤的生长、转移有其途径,为探讨血管生成因子与胃癌的生长、转移之间的相关性,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了其密切关系:VEGF、bFGF对胃癌的生长起重要的促进作用;VEGF、VEGF-C的表达和MVD值与胃癌淋巴结转移、Borrmann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和生长方式相关,而且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中的VEGF、bFGF作为能被检测的成分,在肿瘤的诊断、靶向治疗定位和预后判断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VEGF、bFGF、VEGF-C的表达,降低MVD值可作为治疗胃癌的有效作用靶点,为胃癌的疗效评价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中药抗肿瘤多靶点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炜 《江苏中医药》2011,43(3):92-93
肿瘤的生长、转移、复发和预后均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开发血管生成抑制剂在抗肿瘤研究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的疾病,也是细胞凋亡异常的疾病。研究证实,中药可在不同程度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细胞由于缺乏调节端粒酶的机制,因而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抑制端粒酶活性成为治疗肿瘤的一个靶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恶性肿瘤中医药多靶点联合治疗的机制,将有希望成为肿瘤治疗和抗复发、转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对肺癌研究中微血管密度的常用免疫组化方法计数方法判定标准及MVD与组织学类型、肺癌转移、预后、凋亡、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的关系及在中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管能抑素及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抗肿瘤血管生成主要针对已经启动的新生血管,以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具有特异性高、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迄今已发现了多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其中一些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血管能抑素是继血管生成抑制素、内皮抑素之后新发现的一种来源于Ⅳ型胶原α2链非胶原(NC1)区新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抑制因子,具有较强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20.
王哲 《中医药学刊》2003,21(5):695-696
对肺癌研究中微血管密度的常用免疫组化方法计数方法判定标准及MVD与组织学类型、肺癌转移、预后、凋亡、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的关系及在中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