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大肠癌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肠癌、癌旁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探讨其与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诸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ELISA法定量检测 34例大肠癌组织、2 0例癌旁组织及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 (TA)。结果  34例大肠癌组织中 ,端粒酶阳性表达 31例 ,阳性率 91 2 %。 2 0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 ,仅 2例为阳性 (1 0 % )。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 ,1 3例检出端粒酶活性表达 ,阳性率为 81 3 %。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与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A值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大肠癌组织与癌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 <0 .0 1 )。端粒酶的活性表达与大肠癌的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及侵袭范围等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的活性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恶性肿瘤标志物 ,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大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中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 :4 0例大肠癌组织中 ,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5%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 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部位、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提示 :端粒酶普遍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 ,可作为大肠癌的基因标志物。检测大肠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肺癌、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结合微孔板呈色法 ,检测肺癌、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 ,同时配合病理检查。结果 :肺癌中央组织端粒酶阳性率 10 0 % ,癌旁 1cm处组织82 % ,远癌组织为 8%。癌旁 1cm处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癌细胞分化有关。食管癌不同部位的端粒酶阳性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癌中央 98% ,癌旁 1cm为 72 % ,3cm为 42 % ,6cm处为 4%。癌中央的端粒酶活性值为 0 .32 5 mg蛋白 ,癌旁 3cm为 0 .14 7 mg蛋白和癌旁 5cm为 0 .0 11 mg蛋白。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以作为切除范围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P53、c-myc、bcl- 2基因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活性与 3种与癌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脉法检测 58例膀胱癌、1 0例癌旁粘膜及 1 0例正常膀胱粘膜的端粒酶活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P53、c-myc、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3、c -myc和bcl- 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86 .2 %、60 .3 %、68.9%和 81 %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c -myc和bcl- 2蛋白阳性率为 1 0 %、1 0 %和 2 0 % ,P53蛋白为阴性 ,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P53、c-myc蛋白为阴性 ,bcl- 2蛋白阳性率为 1 0 % ,膀胱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 (P <0 .0 1 ) ,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53、c -myc和bcl- 2异常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P53、c-myc、bcl- 2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结论 端粒酶活化P53、c-myc和bcl- 2基因均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联合检测有助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端粒酶与P53、c-myc和bcl- 2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膀胱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 (h TERT)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 PCR- TRAP- EL ISA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免疫组化法 )对 30例大肠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组织及 2 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 h TERT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大肠黏膜及大肠腺瘤性息肉 (P<0 .0 5 ) ;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1 ) ;3相关分析显示端粒酶活性与 h TERT表达存在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h TE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杨晔  程庆书  王小平  周勇安  黄立军  徐鉷 《医学争鸣》2003,24(23):2199-2202
目的 :研究Bcl 2 ,p5 3及端粒酶异常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并探讨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用改良的端粒重复扩增法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 .方法 :(TRAP PCR ELISA)检测NSCLC组织端粒酶表达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组织Bcl 2和 p5 3蛋白表达 .结果 :在 6 2例NSCLC中 ,Bcl 2及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 5 .2 %和 5 3.2 % .无淋巴结转移者Bcl 2表达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 (5 9.4 %vs2 4 .0 % ,P <0 .0 5 ) ;Ⅱ +Ⅲ期Bcl 2表达阳性率为 2 0 % ,明显低于Ⅰ期 (P <0 .0 5 ) .p5 3表达与肿瘤的类型、大小及 pTNM分期显著相关 (P <0 .0 5 ) .Bcl 2与p5 3表达活性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9.6 % ,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 (P <0 .0 1 ) ;淋巴结有无转移 (P <0 .0 5 )显著相关 .不同pTNM分期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端粒酶活性与Bcl 2表达无相关性(P >0 .0 5 ) ,而端粒酶活性与p5 3蛋白表达有显著相关性 ,在p5 3阳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高 (P <0 .0 1 ) .结论 :p5 3,Bcl 2及端粒酶异常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 ,其表达变化的综合分析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端粒酶活性的相对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 (PCR)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 ,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中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 :1 5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为 0 84± 0 3 8;其中 8例鳞癌为 0 82± 0 3 9,7例腺癌为 0 86± 0 3 9,明显高于 1 5例癌旁组织 0 1 6± 0 0 3和 3例正常肺组织 0 1 4± 0 0 2 (均P <0 .0 0 1 )。以吸光度A450>0 .2 0为阳性 ,1 5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6 7% (1 3 /1 5 ) ;其中腺癌阳性率为 85 7% (6 /7) ,鳞癌阳性率为87 5 % (7/8) ;而 1 5例癌旁组织和 3例正常肺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提示端粒酶活性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特异性较强的分子标记物 ;TRAP PCR 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具有方法简便 ,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hTERT 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 -PCR和TRAP -ELISA技术检测大肠癌及癌旁组织hTERT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情况。结果:大肠癌组织中hTERT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5 % (17/20)和90 % (18/20)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 (1/20)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001) ;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低分化与中高分化间的差异显著 (P<0.05) ,而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性别及年龄无关。结论 :端粒酶激活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水平高度相关 ,二者均可作为大肠癌诊断的标志物 ,但hTERTmRNA的检测更为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端粒酶、p53突变蛋白作为肺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以及二者与细胞增殖DNA合成期比例(SPF值)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40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端粒酶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p53突变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其SPF值。结果 87.5%(35/40)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92.5%(37/40)p53突变蛋白阳性;SPF值在端粒酶活性阴性组、阳性组之间,p53突变蛋白阴性组、阳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端粒酶、p53突变蛋白可能是灵敏、特异的肺癌肿瘤标记物。端粒酶的异常活化、表达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周期的S期,p53突变蛋白可能参与端粒酶活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中hTERT和bcl-2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和bcl 2基因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RT PCR和免疫组化S P法分别对 4 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大肠组织中hTERTmRNA与bcl 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 ,并用TRAP法测定上述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hTERTmRNA与bcl 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7.0 %和 71.7% ,它们与正常大肠组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大肠癌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0 .4 % ,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 (P <0 .0 1)。hTERTmRNA及bcl 2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70和 0 .5 7,P均 <0 .0 5 )。结论 :hTERTmRNA及bcl 2蛋白过度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并可能参与大肠癌端粒酶活性调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中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端粒酶活性,免疫组化SABC检测p53蛋白表达。并观察其5年的生存期。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53蛋白表达分别为80.9%和59.6%,而正常组织无表达。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均与肺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相关。肺癌p53蛋白表达与无p53蛋白表达的5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端粒酶活性表达与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的5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端粒酶活性表达的患者,其生存率较低。结论: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表达与肺癌发生有关,两者均可作为肺癌早期肿瘤标志物;p53蛋白与肺癌临床预后无明显相关,有端粒酶活性表达肺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组织和正常黏膜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肿瘤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实验(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法)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35例大肠癌标本及正常黏膜端粒酶活性.结果:35例大肠癌标本中,29例为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82.86%;而相邻正常黏膜中全部为阴性.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经统计学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大肠肿瘤Dukes'分期有关.结论:端粒酶表达具有很高的肿瘤特异性,对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断有应用价值,并且有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端粒酶活性在脑胶质瘤中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脑胶质瘤中端粒酶的表达活性及肿瘤增殖标记抗原 Ki-67的表达 ,初步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集 4 0例脑胶质瘤手术切除标本、4例正常脑组织 ,通过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 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水平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瘤标本的增殖活性标记抗原 Ki-67。 结果 :4 0例胶质瘤标本中有 3 3例 ( 82 .5% )检出端粒酶活性 ,而正常脑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 ;不同级别胶质瘤之间端粒酶活性水平有明显差异。端粒酶活性高低与 Ki-67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 r=0 .74 5,P<0 .0 5)。 结论 :提示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粘膜中端粒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检测44例食管癌组织,3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44例食管癌组织中,35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9.54%.3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18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8.1%.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仅有4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6.67%.统计学分析,3组比较端粒酶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与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对预测食管癌的发生和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80例喉部组织标本(32例喉癌、24例手术安全缘组织、24例喉部正常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喉癌及手术安全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3.8%、16.7%,而24例正常喉粘膜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喉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组织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肺癌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端粒酶能否作为肺癌诊断的一具肿瘤标志物。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4例人肺癌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各34份,28个相应淋巴结)的端粒酶活性。另有肺囊肿、肺炎性假瘤各3例作为对照。结果 88.3%(30/34)的肺癌癌组织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全部阴性。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人肿瘤标志物,改良的银染TRAP法成本低,污染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