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按照中医的发病学说,认为体虚感邪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是发生本病的外在因素,经络痹阻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病机,据此提出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气血虚弱、肝肾阴虚、痰湿瘀阻五型的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邢巍 《中医临床研究》2010,2(21):118-119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按照中医的发病学说,认为体虚感邪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是发生本病的外在因素,经络痹阻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病机,据此提出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气血虚弱、肝肾阴虚、痰湿瘀阻五型的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位主要在脑,亦涉及肝、肾、心、脾诸脏;在其病机变化中,肾精亏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因素;肾精亏损、脏腑虚衰以致痰瘀内生、痹阻脑窍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痰浊、瘀血既是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痛风发病率逐年增加[1],已引起人们对该病的普遍重视.大量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本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就此概况如下. 1病因病机 通常认为本病系先天禀赋特异,后天嗜食肥甘,导致湿热内生,壅于经络,痹阻关节而成.丛晓云等[2]认为本病乃湿热之邪蕴结关节而发.黄春林[3]亦认为痛风急性发作多属湿热痹阻证.吴启富等[4]认为痛风急性发作主要是因湿热交蒸,阻遏气血,湿热不化,痹阻不通而致.谷家立[5]则认为湿热浊毒壅滞经络,或寒湿痰浊闭阻经隧而发本病.蒋唯强[6]认为本病是山湿热之邪蕴阻肝经或湿浊毒邪壅阻经络而引起.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湿、热、痰、浊痹阻经络关节而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愈痹康”胶囊结合小针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9例。根据本病体虚是内在因素,外邪是外在因素,痰瘀交阻于骨节之间所致;又病损日久,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炎性反应、渗出、机化,发生病理性粘连、挛缩、结疤,造成关节内平衡失调,是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病理变化。故笔者从虚、痰和瘀入手,用自拟“愈痹康”胶囊结合小针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9例,有效率为94%。  相似文献   

6.
介绍以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认为肝肾亏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为发病的外在条件,痰浊瘀血乃主要的病理要素,而经络痹阻为本病的病机根本。临证以经验方天甲通痹散为基本方,并根据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不同证型加减,取效良好。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7.
韦绪性教授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有气、血、阴、阳之不同,尤以气阴两虚为多见,标实则多为瘀血、痰阻、寒凝、燥热痹阻脉络。"虚"、"瘀"是本病的促进因素,气血"不荣"与"不通"并存是导致肢体肌肉麻木不仁、疼痛的关键。根据本病多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之特点,所研制的消瘅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介绍以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认为肝肾亏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为发病的外在条件,痰浊瘀血乃主要的病理要素,而经络痹阻为本病的病机根本。临证以经验方天甲通痹散为基本方,并根据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不同证型加减,取效良好。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9.
中药巴布剂治疗痹证3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痹证,即闭阻不通之意,《内经》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于风寒湿之邪阻于经络而引起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麻、重着、屈伸不利,甚至肿大、变形等的一类疾患,均称之为痹证。笔者用中药巴布剂祛痹止痛贴治疗本病3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肝论治心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秀娟 《新中医》1998,30(8):55-55,57
从肝论治心痹浅谈龙秀娟心痹之证首见于《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本病是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两亏;或痰湿内生,痰浊内蕴;或气滞血瘀阻滞络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从而发生卒然心痛等一系列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硬...  相似文献   

11.
李亦文  张兆娟 《光明中医》2013,28(3):462-463
王法德主任认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位主要在脑,亦涉及肝、肾、心、脾等诸脏;肾精亏虚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肾精亏损、脏腑虚衰以致痰瘀内生,痹阻脑窍是其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痰浊、瘀血既是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治疗本病以补肾、化瘀、涤痰为基本的治疗大法。临床根据患者肾虚、血瘀、痰阻三方面孰轻孰重、哪方面为主,确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痹证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包括脏腑痹和肢体经络痹。本文的脊痹是就发生在整个脊椎或部分脊椎的痹病而言,属肢体经络痹的范畴。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与本病相类似。其他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骶脊柱隐性裂等具有脊痹临床表现者可参照脊痹辨证施治。秦永河主任医师,从医近40年,治疗顽痹有着丰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导致关节的残毁性畸形.肾阳亏虚、气血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等邪气及痰瘀痹阻,阳气不得周流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在临证过程中,需三痹并治,散寒为主,辅以活血通络、温阳益肾之法,同时不忘祛邪通阳及补虚扶阳,使"扶正"与"祛邪"相得益彰,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未明、常见的高发病及高致残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正气为邪所阻,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不通而成痹。为了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痹病的作用机理,我们用三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慢性肾风"范畴,从"风-络脉-玄府"层面论述慢性肾风的中医"因、机、证、治"。风扰肾络是本病发病的首要因素,湿热瘀毒、痹阻肾络是本病重要的病理演变,肾络痹阻、玄府开阖失司乃本病的病机本质;治疗强调病、证、症三辨相合,倡导"肾风从风论治"的治疗大法,临床当酌用风药,以辛通玄,祛邪通络,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6.
痹病治疗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广义的“痹”泛指机体为病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如五体痹、五脏痹、咳痹、食痹、小瘕痹、血痹、孟春痹等。狭义的“痹”即今所谓之“痹病”。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其主要机理是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痹病一词,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  相似文献   

17.
宣痹通络汤治疗颈椎病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成瑞 《新中医》1995,27(7):20-22
运用自拟宣痹通络汤加减治疗颈椎病43例。认为本病的发生以痰瘀凝滞阻络为标,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治以宣痹通络,祛痰化瘀,补益气血。结果:临床治愈18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7%。  相似文献   

18.
左心室肥厚 ( L VH)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并发症 ,占原发性高血压病的 1 / 3左右 ,高血压性 L VH是引起心血管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所以使用各种药物逆转和预防L VH的发生 ,是高血压病治疗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 L VH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现综述如下。1 临床研究1 .1 病因病机 :陆曙等认为本病心肝同病 ,本虚 (心肝血虚、阴虚 )标实 (肝郁气滞、血瘀痰湿痹阻心脉 )之证 ,肝郁血虚、心脉痹阻是高血压病 L VH的基本病机 [1] ;喻正科等认为本病为肝阳上亢 ,兼有湿痰瘀阻 [2 ] ;胡乃珂等认为与肝阳上亢兼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辨证施治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分4型(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损型)配合西药(甲氨喋呤、瑞普乐)治疗本病126例,结果:总有效率98.5%,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改善症状,稳定病情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风的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痛风的辨证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风湿蕴热证、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3型,记录3型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痰瘀痹阻证所占比例最高,久痹正虚证者年龄及病程明显大于其他2型,而风湿蕴热证者的年龄及病程明显小于其他2型;痰瘀痹阻证者的BMI和TG水平显著高于其他2型。而3型间的性别、SUA、TC、HDL-C、LDL-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病程、BMI、TG等相关危险因素与痛风证型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病初起多以风湿蕴热证为主,而在病程后期多表现为久痹正虚证。痰瘀痹阻证为本病最常见的证型,BMI和TG水平与痰瘀痹阻证密切相关。SUA水平与证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