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时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实验组,40例无合并症的早产儿及新生儿黄疸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做双瓶血培养,同时采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败血症组患儿经有效抗生素治疗3天后复查hs-CRP.结果败血症组患儿血培养阳性率低,仅22.5%;败血症组患儿血清hs-CRP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败血症组治疗后,血清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血清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沈虹  叶晓琴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361-1362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变化,探讨CRP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新生儿败血症(败血症组)患儿以及 19例同期住院非感染患儿(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并同时测定白细胞计数并观察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阳性率.结果: 败血症组CRP≥8 mg/L阳性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5.26%(P<0.01),且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败血症CRP检测阳性率88.46%高于白细胞的42.31%(P<0.01).结论: CRP可为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雪梅 《当代医学》2014,(29):86-8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的探讨。方法对在新疆独山子石化医院出生的60例新生儿进行分组观察检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30)。实验组为败血症患儿,对照组为健康新生儿,血清降钙素原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实验组血清降钙素原(23.82±18.34)和高敏C反应蛋白(22.65±12.4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0.54±0.28)及高敏C反应蛋白(3.5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进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血清降钙素原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新生儿的败血症具有一定的作用,能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早期诊断中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60例产科足月分娩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价观察组患儿C反应蛋白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并对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反应蛋白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阳性检测效率(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新生儿(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患儿C反应蛋白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73.33%、61.67%和66.67%。经过综合治疗后,60例患儿C反应蛋白浓度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阳性检测率由73.33%降低至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反应蛋白浓度水平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的重要指标,且有助于为患儿病情改善进行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改变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2012年5月因新生儿败血症收治入院的84例新生儿纳入本研究,并定为败血症组,另外选取76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新生儿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两组新生儿这两种蛋白的阳性率。结果:败血症组C反应蛋白阳性者有79例,阳性率为94.04%,对照组阳性者有6例,阳性率为7.89%;败血症组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者有81例,阳性率为96.43%,对照组阳性者为3例,阳性率为3.95%,两组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会升高,改变明显,可以帮助早期诊断败血症。超敏C反应蛋白比C反应蛋白的检出率更高,两者联合可更好地诊断败血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80例CI患者入院24h内(急性期组)和治疗2wk后(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对照。观察不同大小梗死灶和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t=13.187,8.608),且急性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和恢复期组p〈0.01(t=5.142);大面积梗死CI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者,均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其hs-CRP水平越高,均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反映了CI患者的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用于CI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AMI患者血清中ks-CRP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AMI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在治疗前、后hs-CRP含量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hs-CRP含量变化可作为评价AMI患者病情及治疗转归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AMI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进行测定。结果AMI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在治疗前、后hs-CRP含量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hs-CRP含量变化可作为评价AMI患者病情及治疗转归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健康新生儿出生早期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康新生儿出生早期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陈琅1江月贞1小浜守安2安次岭馨2关键词:健康新生儿;C反应蛋白;动态检测*:本文系作者在日本研修期间(1994~1995年)完成的课题.1.福建省立医院儿科(福州350001)2.日本国冲绳县立中部...  相似文献   

10.
83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以葡萄球菌为主,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产后感染占66%,多为脐部,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早期做CRP检查,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一定价值。讨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感染途径,早期检测是防治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1~11月住院的14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剔除入院前4周有急性感染病史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根据其病变情况分为I组(正常组,31例)、II组(内膜增厚组,48例)、III组(单个斑块组,27例)及IV组(多个斑块组,39例)。应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hs-CRP值,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IV组(8582.02μg/L±4637.42μg/L)、III组(4657.43μg/L±3227.49μg/L)和II组(3449.31μg/L±2297.30μg/L)hs-CRP值明显高于I组(1625.21μg/L±1243.49μg/L)(P<0.05),IV组hs-CRP值明显高于III组和II组(P<0.05),而III组和I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各种病因中,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hs-CRP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各病种之间相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hs-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s-CRP水平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且为独立的预测危险因素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曾志涌  郑平  麦红  黄玉玲 《海南医学》2011,22(23):17-18
目的 评估血小板(PL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KD患儿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6例KD患儿(KD组)治疗前(发热1周内)及予丙种球蛋白规范治疗2周后的PLT及hsCRP,与57例症状相似的菲KD患儿(对照组)对比,进而分析PLT及hs-CRP与KD的关系.结果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体炎症反应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单核细胞(MO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来我院检查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患者5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血清hs-CRP正常患者5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比较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单核细胞分数。结果 hs-CRP升高组中有479例单核细胞分数升高,占95.8%;对照组中有485例单核细胞分数正常,占97.0%。结论单核细胞与hs-CRP有明显的相关性,单核细胞分数随着hs-CRP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检测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并与46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分别为(9.31±3.12)μmol/L、(8.25±2.94)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6±1.40)μmol/L,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s-CRP含量分别为(10.58±3.45)mg/L、(12.36±3.74)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25±2.00)mg/L,P〈0.01。结论溶血磷脂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艾民  乔玉花  张思艺 《安徽医学》2020,41(9):1013-1016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攀钢集团总医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317例,根据CAG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正常组(n=81)与冠心病(CHD)组(n=236)。依据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将CHD组患者分为低危组132例(<20分)、中危组78例(20~40分)和高危组26例(>40分)。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血清hs-CRP和IL-6水平的差异。结果 CHD组患者年龄为(57.82±9.54)岁、高血压109例(46.19%)、糖尿病75例(31.78%)、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3.69±1.34)mmol/L、hs-CRP水平为(18.21±9.79)mg/L、IL-6水平为(25.70±12.62)pg/L,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及高危组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患者hs-CRP水平为(29.47±17.91)mg/L、IL-6水平为(35.31±8.69)pg/L,均高于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IL-6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hs-CRP和IL-6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3例疑诊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病例,分为冠心病组61例和对照组42例,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961±0.814)mg/L与(0.156±0.412)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狭窄指数呈正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的发病与超敏C反应蛋白有关。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50例,分为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和肌钙蛋白Ⅰ含量。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及肌钙蛋白Ⅰ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三者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对于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在糖尿病足感染患者(DFI)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42例糖尿病足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人员空腹血糖(FPG)、Hs-CRP和FIB。结果:糖尿病足感染患者FPG为(12.32±5.69)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5±1.51)mmol/L(P〈0.01);Hs-CRP为(5.24±4.64)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1.96)mg/L(P〈0.01);FIB为(4.24±1.01)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0±0.80)g/L(P〈0.01)。结论:糖尿病足感染患者Hs-CRP和FIB的升高与糖尿病足密切相关。Hs-CRP和FIB可作为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诊断及其转归的敏感指标,对于临床症状非典型患者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以此探讨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损伤等因素是否参与ACS的发病及他们之间在ACS发病过程是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并选择非冠心病患者16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在调脂治疗前抽取静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M及hsCRP的含量。结果:ACS患者血浆TM及hsCRP水平分别是(62.18±57.31)μg/dL及(125.85±67.53)n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浆TM及hsCRP水平[分别是(19.54±2.48)μg/dL和(28.68±17.3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血浆TM和hsCRP之间呈正相关(r=0.312,P=0.012),而对照组患者血浆TM和hsCRP之间无相关(r=0.003,P=0.992)。结论:ACS患者血浆TM和hsCRP均升高;炎性反应及内皮功能损伤参与了ACS的发病机制中,并且两者可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血管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共8周。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变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脂水平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降低血脂及减轻血管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