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思维方法决定着中医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方向,掌握中医思维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门径和钥匙,是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中医高等教育应重视学习文、史、哲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加深学生对中医思维方法的理解。从中医典籍中学习中医临床的思维方法,从临床实践中掌握中医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教育由传统的师承授受步入到正规高等教育行列,在生命科学将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时代,中医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方式。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与实践方式的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不仅具有医学与科学的属性,更是同样具有文化属性,几种属性的相互融合正是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之处。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即指中医学理论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哲学思想,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形式、内在结构与基本框架构建的影响,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医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二是中医学之核心观念,三是中医理论中所借用的哲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开展中医学理论文化内涵研究的目的并不仅在于弘扬中医文化、普及中医知识,其更具有阐明中医学术之根本传承、引导中医未来之发展方向、彰显中医文化之时代价值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与哲学理念贯穿中医学的各个环节,包括中医学理论基础、病因、病机、治则及治法等等。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中医学的渊源、背景,才能明晰中医学的原理,认清其价值,由此中医教育必须正视传统文化与哲学培养。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产生于古代,孕育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息息相关,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的烙印。而中医现代化的决策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忽视中医学具有的浓厚人文属性,人为地切断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的亲缘关系,造成中医学面对被争论存废的窘境。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中医的发展,提出加强人文中医人才培养和传统文化氛围培育实现中医的振兴。  相似文献   

6.
潘月丽  吕璐 《中医教育》2006,25(1):80-81
1夹缝中的专业思想教育 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医学,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但目前中医学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这种关系.中医是一个文科学偏重的学科,但高等教育却多从理科招生,这让习惯于逻辑思维的中学生突然面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抽象性思维极强的专业术语而感到茫然,导致专业思想形成伊始就受到了阻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中医学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优秀成果。中医学在我国历史中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沿用至今且光芒依旧。从中国传统理论中的哲学、思维、人文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深远影响,从而探讨在当代的中医学习中应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学习运用相结合,并使中医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结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运动后,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而陷入了迷茫。西方医学的引入对中医地位的冲击不可估量。中医学亟需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任重道远的使命。中医学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靠,中医的教育模式只有适应其传统的文化特点,才有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文化、哲学、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看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文化、哲学、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看中医,指出中医学因此而有得天独厚的技能、技术和无可辩驳的临床疗效.所以应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贯彻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到教学中才能清楚地解读中医,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或曰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本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专业特征,阐释了中医的内涵与中医学的文化、科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中医学在其他国家也得到了飞速的传播和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学习、研究中医,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中医并为之立法。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中医文化的发源国和传承国。必将面临中医文化传播和传播形式创新的重要任务。笔者希望通过对英国中医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观察,探讨国外中医教育由引进逐渐向本土转化、由民间逐渐向正规高等教育过渡的内在发展规律,并由此认识中医学在走向国际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医美容学是中医学和中国传统美学结缘的一门以人体健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就是中医学理论和传统美学理论。中医学和中国传统美学都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具有共同的思想、文化渊源,二者水乳交融的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中国文化哲学层面上概括形成的,养生美容切记:  相似文献   

14.
中医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主要有:着眼文化的中医文化研究较多,时代亟需立足中医的系统中医文化研究;对于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主体部分、实力部分的认识研究高度、深度不够;中医学被肢解,核心价值被分解。当前中医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有:立足中医学的中医文化系统研究;中医文化的内核(核心价值体系、普世价值观)研究;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当前对于医学的意义,对现代科学研究思想方法的影响以及对于科学标准科学化的意义,对于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影响和意义,对于发展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国际化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中国人特质基因(思想思维、气质行为等)构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刊首语     
中医文化与中医文献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学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献是记录、继承中医药知识最基本的来源,是交流、传播中医药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中医文化有赖于中医文献作为载体而得以传承.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若忽略其传统人文基础,无疑会削弱中医学的文化特性、民族特点、思辨特色、学术特质,中医学也就缺乏了固有的灵魂、根基和精髓、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具有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仍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今天,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扬弃。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东渐”之风日盛时倍受冲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学更难幸免。因此,如何发展中医学,其途径与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近一百多年来,西医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医学,引发了中医"科学与否"和"存废之争"的思考与实践,造成了中医课程设置西医模式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导致中医传统文化传承的中断。其直接的后果是中医从业人员思维方式异化、经典理论知识碎片化和人文素养下降,动摇了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文章认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重建中医整体思维和理论自信,是中医学传承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过程中传统思维的重要性。方法加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医经典的学习,尽量多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并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加强导师队伍的传统思维培训,努力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教学中努力渗透传统思维要素;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加强研究生的人文思想教育。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土壤和源泉,要想进一步掌握中医学的精髓,传统文化思维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结论主要论述对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在临床阶段的培养过程中,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渗透的重要性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中医学同根同源,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现阶段,构建中医骨亚健康学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阔的现实需求。中医骨亚健康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道家文化的熏陶和濡养,道家文化所倡导的养生观念、哲学思想和修身实践是构建中医骨亚健康学的文化基石。文中从中医骨亚健康学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调理方法等方面探讨道家文化对构建中医骨亚健康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医典籍与文化十讲》通过典籍、生命、疾病、养生和本草五个专题,对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进行了重点阐发.从中医教育而言,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强调中医典籍学习对于全面了解中医知识体系以及中医传承发展的意义所在;以生命观展现中西医学与文化的差异,将中医学的生命观作为理解与把握中医学理论特质的重点与核心;以疾病、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