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限制药物从血液向脑内转运,从而为神经系统治疗药物的系统递送设置了障碍,98%以上的小分子以及100%的大分子药物难以渗透入脑.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采用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载体,携带药物跨过BBB的策略被广泛研究.本文中作者对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系统及其跨细胞膜转运可...  相似文献   

2.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限制药物从血液向脑内转运,从而为神经系统治疗药物的系统递送设置了障碍,98%以上的小分子以及100%的大分子药物难以渗透入脑。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采用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载体,携带药物跨过BBB的策略被广泛研究。本文中作者对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系统及其跨细胞膜转运可能存在的途径和机制进行了阐述,并综述了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系统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脑组织恶性肿瘤等重大脑部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肿瘤组织由于肿瘤微环境、生物屏障等特点,化疗、免疫、中药等药物难以靶向渗透破坏肿瘤遗传物质。多肽聚合纳米药物具有易组装、可降解、靶向性等特点,由多肽聚合纳米药物介导的递送系统已成为肿瘤靶向性释药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概述了近年来多肽纳米药物利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多靶点结合、响应,对肿瘤靶向性释放,提高化疗、免疫、中药等抗肿瘤药物精准渗透疗效,降低口服吸收难溶性及毒副反应的研究进展,该领域也将成为未来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叶酸受体在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叶酸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具有叶酸.叶酸受体主动靶向和纳米递药系统被动靶向的双重优势,可实现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靶向递送,有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叶酸_脂质体、叶酸.树枝状聚合物、叶酸一聚合物胶束、叶酸.纳米球等叶酸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递药系统进行综...  相似文献   

5.
 胰腺导管腺癌的肿瘤新生血管匮乏且基质丰富,限制了细胞毒性药物的递送效率,降低了治疗效果。纳米递送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胰腺癌有望克服其生物屏障,提高递药效率。而设计具有高效靶向胰腺癌细胞的纳米递药系统是克服上述生物屏障的关键。本文综述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纳米递药系统的被动靶向设计、主动靶向设计及响应释放的靶向递药设计。  相似文献   

6.
乏氧是多数实体肿瘤的特征之一,影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抗肿瘤药产生耐药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基于高压氧或是血液代用品递送O2至肿瘤部位或是设计能催化肿瘤内源性H2O2分解产生O2的治疗方法,提高肿瘤组织中的含氧量,改善肿瘤乏氧环境,有助于肿瘤治疗。此外,基于肿瘤乏氧微环境设计乏氧应激释药型纳米递送体系,提高靶点药物浓度,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其不良反应。本文主要从缓解肿瘤乏氧微环境以及肿瘤乏氧微环境响应型纳米靶向递药体系进行详细综述,为研究和开发新型抗肿瘤药提供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发现抗VEGF单克隆抗体偶联纳米级药物给药系统如何实现更好的靶向性及抗肿瘤疗效。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抗VEGF单克隆抗体偶联抗肿瘤纳米胶束药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进展。中文以"单克隆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两亲性聚合物胶束、聚合物胶束的制备、生物学特性"检索CNKI数据库;英文以"抗VEGF-Ab、PLA、PEG、CDDP"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纳入抗VEGF单克隆抗体偶联抗肿瘤纳米聚合物胶束机制及其应用研究文章,排除重复及陈旧文献,共纳入文献40篇。抗VEGF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表面抗原,并与之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具有明显主动靶向性;两亲性聚合物胶束可与抗肿瘤药物稳定结合,并且CMC浓度值较普通纳米胶束更低;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纳米级胶束偶联更趋于稳定,纳米靶向药物的包封率和释药性仍需在动物实验阶段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靶向肿瘤的纳米载体成为研究的热点。纳米载体可以通过靶向作用更有效地输送抗肿瘤药物和影像材料用于肿瘤的治疗和诊断。本文对靶向肿瘤的纳米药物载体研究的近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希望从靶向载体制剂设计和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靶点选择、靶向机制以及载体结构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期望对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由雌激素/孕激素受体的突变引起的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然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缺乏选择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抗肿瘤药选择性地递送到癌细胞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并提高其功效。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体内某些特殊环境、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下,可通过载体结构、构型等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得以迅速或以一定速率释放药物。该系统可减少或避免药物过早释放,提高靶向部位的释药效率,是治疗乳腺癌的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作用特点,分析了其相对于传统化疗的优缺点,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脑靶向非病毒基因递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靶向非病毒基因递释系统可有效介导基因药物跨越血脑屏障,到达病变部位发挥疗效,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适当机制如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作用可显著提高非病毒基因递释系统在脑部的蓄积量,从而提高所携带外源基因在脑部的表达量。本文主要从受体介导和吸附介导两种机制入手,综述脑靶向非病毒基因递释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纳米粒子为抗肿瘤药物的转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它可以作为肿瘤药物的载体,穿透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间隙并直接进入细胞发挥作用.这些微粒通过修饰后,能与肿瘤组织中的内环境、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上的靶点特异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细胞,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使高浓度的药物靶向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文章就纳米粒子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靶向化疗是一种特异性地将化疗药物靶向到肿瘤部位的治疗方法.由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在大多数肿瘤细胞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或器官上表达很低,因此通过GnRH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将抗癌药物选择性地靶向到肿瘤组织或细胞,可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目前GnRH靶向的载药系统已被广泛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分布,改善了其水溶性、稳定性,避免产生耐药性,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使毒副作用明显降低.本文就目前基于GnRH类似物的不同抗癌因子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偶联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纳米粒子为抗肿瘤药物的转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它可以作为肿瘤药物的载体,穿透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间隙并直接进人细胞发挥作用。这些微粒通过修饰后,能与肿瘤组织中的内环境、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上的靶点特异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细胞,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使高浓度的药物靶向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文章就纳米粒子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了几种抗肿瘤药物对小鼠正常肝细胞和H22腹水肝癌细胞核酪氨酸蛋白激酸(TPK)活力的影响,其中盐酸氮芥、氟尿嘧啶、猪苓多糖、环磷酰胺、去甲斑茅素、三尖杉酯碱和油酸多相脂质体7种药物表现出对H22腹水肝癌细胞TPK活力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正常肝细胞TPK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和大数据库为基础,寻找到个体疾病原因、治疗靶点和精确分类的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真正的精准治疗(precision therapy)还包括如何将所筛药物精准递送并按剂量适时释放到治疗靶点,这也是临床上实现抗肿瘤精准治疗时面临的系列问题,具体包括如何突破体内生物屏障将药物安全递送到病灶、如何增加药物的瘤内富集、如何促进靶细胞的内吞,以及如何将药物精准递送到细胞内的作用靶点等.基于纳米技术的纳米医药(nanomedicine)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精细设计和纳米载体裁剪,实现将治疗药物分子精确高效地递送到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和靶细胞器,并在病灶部位的刺激下按需控制药物剂量.精准医学和纳米医药的结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治疗,即从肿瘤分子分型、药物筛选、药物精准投递、控制释放到治疗.因此,基于精准医学对疾病进行精准诊断和药物靶点筛选,其可被形象地称为肿瘤精准治疗的“先遣部队和侦察兵”;而通过纳米医药可实现将筛选的抗肿瘤药物精确递送和释放到治疗靶点,可将其比喻为肿瘤精准治疗的“精准战略轰炸”,精准医学和纳米医药是精准治疗中2个相互依存且必不可少的元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融合瘤苗细胞主动免疫诱导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直接分离骨髓树突状细胞和体外生长因子诱导扩增培养相结合,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再以500g/LPEG诱导其与NS1骨髓细胞融合,HAT选择培养得到两者的融合细胞,体外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并进行免疫预防与治疗的在体动物实验。结果:融合细胞也能诱导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而NS1无此作用。体内免疫预防试验表明,融合细胞活瘤苗1次免疫后,诱导出较强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获得抵抗野生型NS1攻击的保护性反应,但对无关瘤株则无此抵抗力。融合细胞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试验显示,融合细胞静脉注射后,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其生存期。结论: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后的瘤苗体内免疫,能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可望成为肿瘤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受肿瘤组织或肿瘤微环境释放的多种趋化因子吸引而向肿瘤组织靶向归巢的天然属性,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活细胞传递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基因的靶向递送。外源性MSC静脉注射后会首先在肺部被大量截留,经肺清除后向肿瘤组织归巢,可以通过增强趋化因子与MSC上受体的相互作用或改变注射方式减少MSC截留等方法改善MSC的肿瘤归巢效率。基于MSC的传递系统可用于靶向递送阿霉素、紫杉醇和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帮助解决化疗药物半衰期较短、肿瘤靶向性较差等问题。其次,MSC可以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有效保护和靶向递送肿瘤细胞杀伤基因、免疫系统调节基因等治疗基因,通过在肿瘤部位特异性表达治疗基因实现肿瘤抑制或杀伤作用。此外,MSC还可以作为细胞传递载体靶向递送诊疗药物,发挥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治疗作用。总之,基于MSC的细胞载体递送系统可实现化疗药物、治疗基因和诊疗药物的靶向递送并在多种类型的肿瘤靶向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相信随着这一细胞载体递送策略的不断改良和优化,基于MSC的靶向传递系统将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传递策略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肿瘤中最丰富的固有免疫细胞,TAMs常表现出抗炎性M2表型,是肿瘤发展、转移和耐药性的关键诱导因素,已经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热门靶标.纳米载体的研究与应用优化了以TAMs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策略,本文根据TAMs的特性与功能,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肿瘤免疫疗法是利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激活和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并产生免疫应答,达到清除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模式。许多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展现出有效的抗肿瘤能力,但复杂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使其临床运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免疫治疗药物应用人体后,会分布至全身各组织器官,无法实现精准的病灶靶向性,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这也极大阻碍了其临床应用潜力。纳米药物递送载体能够将免疫治疗药物精准递送到靶组织或特定的免疫细胞,增强免疫抗肿瘤效果,同时降低不良反应。本文将以肿瘤免疫调控策略为角度,对近几年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在肿瘤免疫治疗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阐述,并对该领域的挑战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