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耳炎是幼儿中常见的问题,因其咽鼓管功能及粘膜免疫发育不全。一般认为该年龄咽鼓管的功能不良是引起中耳炎和渗出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近来在人和动物体上所作的微生物学及免疫化学的研究证实了以下情况:(1)中耳炎的痊愈与鼓室粘膜的免疫有密切关系。(2)免疫反应(特别是对抗特殊微生物的抗体生成)乃是局部的现象,与全身反应无关。(3)咽鼓管功能受其解剖上的成熟性影响。(4)分泌的表面活化剂可在咽鼓管的正常功能中起一定作用。因此,对中耳腔和咽鼓管正常粘膜机能形态学的了解是认识中耳炎包括渗出性中耳炎的病因和病理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耳粘膜是呼吸道粘膜的延续,也有免疫反应。健康婴儿颞骨中耳粘膜的粘膜纤毛已发育,但分泌细胞很少,无分泌腺。如发生感染,两周后中耳粘膜即开始增生,继而产生大量分泌细胞、粘液腺和浆液腺。Veltri&Sprinkle(1976)提出当中耳粘膜受刺激时可产生免疫复合物。同年Palva等发现渗出性中耳炎中耳渗液中含大量粒细胞和单核细胞,Veltri等并发现有大量免疫复合物。当粘膜损伤时粒细胞破裂而释放溶酶体酶。本文对107例儿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进行研究。95例在7岁以下,平均年龄2.9岁。患儿住院后在全麻下行鼓膜切开术,插入通气管收集中耳渗液;并刮除增殖体,加无菌生理盐水,手工压碎组织,取混悬液备检。结果:在163耳  相似文献   

3.
流感嗜血杆菌是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常见病原菌之一。作者用酶联免疫试验测定非典型流感嗜血杆菌诱发栗鼠患急性渗出性中耳炎过程中血清和中耳渗出物的抗体。动物感染后24小时,所有耳都发展成急性中耳炎,并持续7周。接种活细菌后一周,中耳渗出物抗体的滴度相当于或略高于血清标本的滴度,提示中耳渗出物的抗体是对诱发渗出性中耳炎细菌的反应,可能是在局部产生的。2周后血清和中耳渗出物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 edia,SO 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如积液粘稠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中医称为“耳闭”。本病小儿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国际上曾于1975、1979、1983年召开了三次关于SO M的专题研讨会,但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中耳负压学说】中耳负压状态→粘膜水肿、渗出→中耳积液。导致中耳负压的因素有:咽鼓管通气功能,中耳粘膜气体交换功能,乳突气化程度,中耳的清洁功能,中耳粘膜厚度,…  相似文献   

5.
中耳免疫性疾病一、中耳炎的免疫学因素1 急性中耳炎与炎症反应和免疫防御作用:急性中耳炎的病因是复杂和多因素的,鼻咽部和咽鼓管的病原菌能引起中耳的炎症,其特点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伴鼓膜下白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的浸润,中耳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炎性介质,如廿烷类(eicosanoids)、细胞因子和组胺,清除渗出液和病原菌基于非特异性因素(如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和吞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应答[1] 。中耳的免疫防御屏障是中耳的淋巴组织,其可产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菌和病毒等作为抗原可以引起炎症反应;B淋巴细胞(分泌IgG、IgA和IgM)…  相似文献   

6.
渗出性中耳炎的中耳积液是局部炎性产物,包括血浆漏出物,炎性细胞和分泌物。这些产物被溶解酶溶解成微小颗粒和具有活力的纤维蛋白溶酶。有助于纤维蛋白溶解,清除中耳积液和中耳粘膜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中耳免疫性疾病 一、中耳炎的免疫学因素 1. 急性中耳炎与炎症反应和免疫防御作用:急性中耳炎的病因是复杂和多因素的,鼻咽部和咽鼓管的病原菌能引起中耳的炎症,其特点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伴鼓膜下白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的浸润,中耳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炎性介质,如廿烷类(eicosanoids)、细胞因子和组胺,清除渗出液和病原菌基于非特异性因素(如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和吞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应答[1].  相似文献   

8.
Bernstein等(1976)测定渗出性中耳炎中耳渗液中前列腺素(PG)E及F含量增多。Jung等(1980)于栗鼠中耳注射PGE_2,结果乳酸脱氢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钙及蛋白含量增加。非甾类抗炎药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合成,为证实非甾类抗炎药对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作者进行了以下研究。采用直接放射免疫法测定渗出性中耳炎患儿13例19耳中耳渗液内PGE_2含量,结果:12耳含量小于1。0ng/ml;  相似文献   

9.
急性中耳炎患儿在12周的急性期过后,转成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者占5~10%;大约1/3的中耳渗出液细菌培养阳性。为了探讨细菌对渗出性中耳炎的影响,对21例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儿的中耳渗出液中的溶菌酶、乳酸胆铁质(反映渗出液中多核白细胞活性)、补体C_3和C_(5a)、以及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中耳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双球菌及表面葡萄球菌。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渗出液中的细菌或来自激活补体的白细胞趋化因子驱使白细胞进入中耳;白细胞脱颗粒,释放出溶菌酶,溶菌酶损伤中耳组织,中耳上皮细胞分泌增加,上皮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中耳出现渗出液。21份渗出液标本测定结果表明,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平均含量(0.81±0.25cm)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10.
渗出性中耳炎虽然经常可以自愈,但某些病例可发展为慢性病变而形成粘连性中耳炎、中耳乳突慢性肉芽病,胆脂瘤,鼓室硬化和砧骨坏死等。研究渗出性中耳炎的渗出液,对研究渗出液对中耳软组织和骨结构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中耳渗出液中存在着可以产生粘膜病变的炎性生物介体,前列腺素就是其中之一。前列腺素是一种具有发夹状结构特性的环状脂肪酸,它使肾上腺分泌可的松、肾脏排泄盐份、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使肺脏增加  相似文献   

11.
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保守疗法或手术疗法。一、保守疗法:小儿的渗出性中耳炎多并发鼻窦炎、鼻咽炎、咽扁桃体炎等,因此除行局部治疗外还需行全身治疗。用抗炎蛋白酶剂可降低中耳渗出液的粘稠度,以利排泄。凡是因急性中耳炎移行为渗出性中耳炎者,其急性症状及耳痛消失后仍需继续投与抗生素,直至鼓膜和听力恢复正常为止。对鼻咽腔的粘膜病变,可向鼻咽部涂布1%氯化锌。同时行咽鼓管导管通气,并积极治疗咽鼓管周围炎症。对难治的青色鼓膜,应  相似文献   

12.
中耳炎或中耳萎陷,不论是急性或慢性,多被认为是继发于咽鼓管异常,导致中耳换气功能不良,但并无正常咽鼓管腔与患病者相互比较的资料报导。为此作者收集53块中耳正常的颞骨标本,与17例有中耳病变(15例急性中耳炎,2例渗出性中耳炎)的颞骨标本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耳免疫在中耳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就近年国外有关文献综述于后。一、中耳粘膜免疫概况中耳粘膜具有免疫功能。这种免疫反应不依赖血清免疫球蛋白,而主要表现在粘膜局部,因此,亦有称之为粘膜免疫(mucosal immune)或分泌性免疫(secretory immune)的。中耳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固有层均有丰富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固有层内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可摄取抗原物质,携带抗原信息转运入中耳上皮细胞层。浆细胞可局部生成免疫球蛋白,发挥体液免疫作用。在上皮细胞间的淋巴细胞均带有T细胞的标记。这些淋巴细胞具有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能够特异性地杀伤细胞膜。此外,中耳粘膜内的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和浆液与纤毛细胞共同构成粘液纤  相似文献   

14.
中耳炎和中耳渗出是儿童的常见病。许多因素与渗出性中耳炎有关,宿主免疫调节缺陷是其中之一。作者随机选出顽固性渗出性中耳炎反复行鼓膜造孔的90名儿童,测定免疫功能。年龄在2~18岁,均有长期中耳炎史,每人至少做过两次鼓膜造孔插管。其中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应用各种组织化学技术,许多作者已证实在慢性中耳炎和渗出性中耳炎(OME)粘膜中存在着粘液质(mucosubstances),但对其命名无统一方案;且在不同类型的渗液中,酸碱度对中耳粘膜染色性的影响和组织化学不同,过去尚缺乏此种资料。作者们对不同类型OME的18个中耳粘膜活检切片,用alcian蓝及糖元(PAS)在不同的pH条件下染色,并用神经氨酸酶处理后重染色,以观察OME中耳粘膜中唾液粘蛋白和硫酸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  相似文献   

16.
慢性中耳炎 (chronicotitismedia ,COM)是危害人类听力最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 ,它的特征有 :中耳腔分泌富含粘液的液体 ;由于听骨链损害或鼓膜穿孔 ,造成听力损失 ;中耳粘膜的炎性改变。尽管国内外学者在手术和药物治疗慢性中耳炎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但它仍然是获得性听力损失的最常见原因。慢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但学者们一致认为 ,慢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咽鼓管、中耳腔粘膜纤毛排送系统的功能削弱有密切关系。因而 ,近年来 ,对正常和慢性中耳炎者的咽鼓管、中耳腔粘膜机能形态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在渗出性中耳炎的渗出液中血浆蛋白是主要成分之一。因此,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可能参与血浆漏出到中耳产生渗出性中耳炎。作者从34例渗出性中耳炎患者(男21,女13)中,在无菌条件下通过鼓膜穿刺采取45只中耳渗液标本。用萤光分析计测定中耳渗液的激肽释放酶元和激肽释放酶的活性以及浓缩高分子量激  相似文献   

18.
著者对保存在骨库中的40个具有鼓膜穿孔的颞骨进行了组织学观察,重点研究了穿孔边缘的上皮状态。其中34耳为慢性中耳炎合并紧张部穿孔,6耳为渗出性中耳炎放置通气管所致的穿孔,结果如下: 一、慢性中耳炎所致的穿孔根据其边缘的上皮状态,可分为三种类型:A型:外耳道表皮与中耳粘膜的接合处恰好在穿孔边缘上。属此型的有16耳,其中14耳为中央性穿孔,仅2耳为边缘性穿孔。B型:外耳道上皮越过穿孔边缘,侵入中耳腔,即上皮与粘膜的接合处位于中耳腔内。属此型者共有11耳,其中7耳为中央性穿  相似文献   

19.
小儿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瞭。试图自中耳渗出液、中耳粘膜检出、分离病毒或细菌迄未成功。作者等鉴于小儿渗出性中耳炎多见于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且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其发病似与病毒感染有关。乃以无菌技术吸取小儿渗出性中耳炎的中耳渗出液,藉自动细胞收集器获取涂抹标本,用Papanicolaou染色及May-Giemsa染色镜检。结果,35例中9例发现多核的融合细胞,多为含有3~5个核的。个别融合细胞边缘具有纤毛,周围或有变性的圆柱细胞,表明系纤毛圆柱上皮细胞多核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们对颞骨胆脂瘤和各种中耳疾病的活组织作了组织学和生化研究以探索胆固醇和胆脂瘤的关系及其来源。所用材料为25例颞骨连续切片(其中22例上鼓室胆脂瘤,2例胆固醇肉芽肿,1例鼓膜内陷袋);52例上鼓室胆脂瘤和鼓膜内陷袋胆脂瘤手术标本;8例胆固醇肉芽肿手术标本;5例慢性单纯型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手术所获小黄色标本。用HE和PAS染色作组织学研究。8例中耳渗出液、5例内陷袋耳粘膜、4例中耳粘膜和静脉血、5例胆固醇肉芽肿手术标本作生化研究确定胆固醇和胆固醇酯量。结果:组织学观察表明有上鼓室胆脂瘤的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