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袋形缝合和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2年我院收治藏毛窦患者并分别进行藏毛窦切除后袋形缝合术或一期缝合手术21例,其中12例采用袋形缝合,9例采用一期缝合.结果 藏毛窦切除后袋形缝合平均创面愈合时间(33.50±19.45)d,袋形组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无复发;一期缝合平均创面愈合时间(27.33±17,16)d,2例术后感染,切开引流,二期愈合,1例出现术后感染后创面未愈,再次手术治愈,1例创面轻微裂开,复发1例(11.1%).结论 藏毛窦切除后袋形缝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复发率低,一期缝合的优点是创面愈合快,但是应当考虑到患者感染率较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苗勒氏管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3~9月收治3例盆腔囊肿患者.回顾3例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影像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 1例盆腔、会阴部巨大囊肿在全麻下行会阴部囊肿切除联合盆腔囊肿切除,术中见肿块呈多房囊性,囊肿血供丰富.1例行腹腔镜下囊肿切除.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苗勒氏管源性囊肿",术后随访6~11个月未见囊肿复发.另1例经影像检查诊断,予随访观察.结论 B超、CT、MRI检查均可发现盆腔苗勒氏管源性囊肿包块,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切除后联合半月板撕裂全关节内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2006年8月~2008年5月共收集19例外侧半月板囊肿病例,其中男7例,女12例,通过MRI检查:其中半月板撕裂合并半月板囊肿14例,单纯滑膜囊肿5例,最终关节镜下诊断半月板撕裂合并半月板囊肿15例,单纯滑膜囊肿4例,通过关节镜将囊肿切除后,利用肩关节镜缝合器械将损伤的半月板缝合,继而进行有效的康复计划.然后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的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5个月,所有病例恢复了正常的运动,没有发现关节内或关节外的术后并发症的产生.Lysholm scores 术前平均(64±5)分,术后平均(94±3)分.应用Studeng-t检验术前和术后的关节功能评分有显著的差异(P<0.001).其中13例镜下随访发现11例完全愈合,2例不完全愈合.[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切除后联合半月板撕裂全关节内缝合技术(all-inside)无论在操作方面还是半月板的愈合方面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关节镜技术的一项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有多种方法切除乳腺良性肿块,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我们旨在探讨乳晕切口及残腔无缝合技术在切除乳腺良性肿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我们对2164例乳腺良性乳腺肿块住院患者进行乳晕切口切除肿块,对切除肿块后所留的残腔采用不缝合技术,通过随访,评价对乳腺良性肿块的治疗效果,总结经验.结果:采用乳晕切口及残腔无缝合技术,所有乳腺良性肿块均成功切除及痊愈,单个病灶长径为0.5cm~8cm, 病灶数量为1个~42个,手术时间37min(5~162min),乳房切口疤痕微细,保持乳房外形,硬块感率25.4%,硬块感时间29day(18 day~40day),患者满意98.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乳晕切口及残腔无缝合技术在乳腺良性肿块切的临床应用中,操作简单,美观,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效果,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1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男9例,女12例;年龄21~55岁,平均36.1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6.2个月.21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中1例发生于颈段、1例发生于胸段、19例发生于骶部,表现为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功能障碍.16例经CT结合椎管造影明确诊断,其余通过MRI明确诊断.8例采用囊肿切除、囊颈部结扎、硬膜重叠紧缩缝合手术;11例囊肿壁与神经难以分离,采用囊肿壁部分切除、交通口肌肉堵塞、硬膜紧缩缝合手术;2例串珠状囊肿,其交通口未能找到,采用囊肿开窗引流、囊壁部分切除、硬膜重叠紧缩缝合、游离肌肉压迫固定.结果:1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1.2个月.囊肿切除、囊颈部结扎手术组的优良为6例,囊肿壁部分切除、交通口肌肉堵塞组的优良为8例.结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是蛛网膜的先天性畸形,以骶部椎管好发,大多数临床表现为受累神经的功能异常;具有手术指征的病例,术中应根据囊肿开口、囊肿壁是否能与神经分离等情况选择不同的囊肿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段瑞华 《腹部外科》2013,(6):432-434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eopic splencetomy,LS)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3年01月125例脾切除患者,其中脾功能亢进89例,脾占位性病变15例,血液病脾18例,脾囊肿3例.结果 125例手术,2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出血量(150±70.6)ml,手术时间110~255 min,平均 (190.0±65.7)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0.0±4.5)d,1例出现术后脾窝创面出血,行开腹缝合止血.结论 对于大多数脾切除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可行,关键在于脾韧带的解剖及离断,以及脾蒂的正确处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程度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和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囊镜等离子电切术在附睾肿块诊治中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系统性回顾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8月收治的15例附睾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囊性肿块(附睾囊肿)10例,采用等离子电切去顶术治疗;实性肿块5例,采用等离子电切除术治疗。结果本组1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无睾丸输精管损伤、阴囊血肿、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囊肿手术时间平均18(15~25)min;实性肿块手术时间平均28(20~45)min;术中出血3~10 ml。术中证实囊肿10例(清亮囊液4例,乳白色精液样囊液4例,淡黄色囊液2例);实性肿块5例,单纯附睾肿块切除4例,肿块及部分附睾一并切除1例。术后病理示:慢性炎症3例,附睾囊肿10例,附睾结核1例,精子肉芽肿1例。术后无严重阴囊水肿,仅有轻~中度阴囊皮下水肿,术后1~3 d消退,2~4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阴囊疼痛消失,无睾丸萎缩、鞘膜积液等,未见肿块复发。结论阴囊镜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附睾肿块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选择性痔切除完全缝合术的效果,随机将120例1~2个痔核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痔切除创面用4-0肠线完全缝合,术后不换药,第8~10天拆线;对照组内痔创面用4-0肠线缝合,外痔创面开放,术后换药至创面痊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轻微,住院时间平均(11.2±2.2)d,创面愈合时间平均(12.3±3.1)d;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为中度或重度疼痛,住院时间平均(15.1±2.3)d,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7.1±3.3)d,术后外痔创面出血3例。结果表明,选择性痔切除完全缝合术效果好,能明显减轻术后肛门疼痛,加快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防止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9.
孙洋  姚远  朱祖俊  左宗宝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583-1585
目的:探讨旋转皮瓣修复头皮肿瘤切除后创面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4例头皮恶性肿瘤患者(鳞癌7例、基底细胞癌15例、黑色素瘤2例)实施肿瘤扩大切除术。切除后创面面积3cm×4cm~9cm×11cm,肿瘤切除后创面用旋转皮瓣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或中厚植皮修复。结果:24例患者皮瓣血运正常,所有患者供瓣区愈合良好或植皮全部存活,16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利用旋转皮瓣转移修复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腕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及常见肿块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3年1月~1994年6月开展的132例腕部软组织肿块切除手术,比较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分析手术并发症。[结果]132例肿块包括腱鞘囊肿110例,非腱鞘囊肿22例,共涉及11种疾病,术前诊断正确率86.4%,其中腱鞘囊肿与非腱鞘囊肿术前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5.5%和40.9%。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5例失访,治愈123例、复发3例,死亡1例,切除掌侧肿块6例出现并发症,切除背侧肿块2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腕部软组织肿块涉及疾病众多,对于腱鞘囊肿,手术治疗关键是掌握好手术指征及不同部位的手术要点;鉴于非腱鞘囊肿肿块性质难以确定,手术应当成为首诊选择。  相似文献   

11.
骶尾部藏毛疾病的诊治:附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骶尾部藏毛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008年19例藏毛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全部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有12例确诊藏毛窦患者行一期切除缝合术;3例多发性窦道行窦道切除部分缝合术;2例藏毛囊肿一期切除;2例小儿藏毛囊肿因囊肿并发感染而行切开引流术.结论 藏毛疾病多发于青壮年.对于单发窦道的藏毛窦和囊肿,在无继发感染时可一期切除治愈.对继发感染的患者宜行切开引流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发际内切口,在内窥镜辅助下切除前额部皮下肿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位于前额皮下直径为10~30 mm(平均16.6 mm)肿块,手术应选择离肿块最近处即发际后头皮切口,长约2 cm;通过皮下隧道至肿块表面,在内窥镜引导下,将肿块切除.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为脂肪瘤,5例为皮样囊肿.术中均完整切除肿块.手术时间为20~90min,平均38min;无伤口感染、皮下积液、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肿块无复发,前额无瘢痕,效果满意.结论 对位于前额皮下肿块,在内窥镜辅助下经发际内切口同样能够完整切除,且安全有效,并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3.
皮样囊肿是外胚层起源的先天性良性错构瘤.可发生在身体许多部位,如皮下、软组织.肿物多单发,直径一般1~4 cm,极少恶变.骨盆直肠间隙皮样囊肿罕见,国内报道少于10例,国外亦少见报道.治疗多行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本文报道2例女性病人,肿块最大径均为8 cm,分别行腹腔镜和开腹肿块切除.术后病理检查为皮样囊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筋膜组织瓣及皮瓣分层缝合修复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19年3月—2022年8月收治9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17~53岁,平均29.4岁。病程1~36个月,中位病程6个月。伴有肥胖和毛发浓密者7例,感染3例,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2例。病灶切除后创面范围3 cm×3 cm~8 cm×4 cm,深度3~5 cm、达肛周或尾骨;伴有肛周脓肿形成2例,尾骨炎性水肿1例。术中扩大切除,设计并切取臀部左、右两侧筋膜组织瓣及皮瓣,范围均为3.0 cm×1.5 cm~8.0 cm×2.0 cm。创面底部放置“十”字引流管,筋膜组织瓣及皮瓣推进分3层缝合,即筋膜层“8”字缝合、真皮层内倒刺线减张缝合、皮肤间断缝合。结果 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裂开、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均无窦道复发,臀沟外形满意,臀部两侧对称,局部切口瘢痕隐蔽,外形破坏最小。结论 筋膜组织瓣及皮瓣分层缝合修复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可有效填塞腔隙,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感染创面的手术处理方式, 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10月—2022年9月,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感染创面患者, 其中男6例、女6例, 年龄46~78岁。Ⅰ期手术行清创、瘤体切除、动脉缝合/静脉移植修补动脉/动脉结扎, 瘤体切除后创面面积4.0 cm×1.5 cm~12.0 cm×6.5 cm。对可缝合的创面行减张缝合及皮外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较大无法缝合的创面予持续VSD治疗控制感染。Ⅱ期对可缝合的创面行减张缝合;较大创面采用邻近易位皮瓣(面积9.0 cm×5.0 cm~15.0 cm×7.0 cm)修复, 对于裸露股动脉长度≥3.0 cm者, 另切取股直肌肌瓣(长度15.0~18.0 cm)修复, 供区均直接缝合;对动脉结扎的创面予邮票皮移植+持续VSD治疗。记录入院时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记录Ⅰ期术中出血量、股动脉破口位置、动脉处理及创面修复方式, 术后置管灌洗天数、置管引流天数、VSD治疗天数及引流量;Ⅱ期创面修复方式, 术...  相似文献   

16.
朱华锋  王健  陈付国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0):1521-1523
目的:选择一种较实用的面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23例,供区Ⅰ期缝合。结果:23例皮瓣均Ⅰ期愈合,供区、受区无并发症,随访1月~2年,术后外形满意,肿瘤无复发。结论:局部皮瓣可以优先作为面部皮肤肿瘤切除后的创面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电视胸腔镜辅助胸部小切口在肺大疱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腋下4~5 cm小切口经肋间进胸,对127例肺大疱破裂合并自发性气胸行肺大疱切除,创面人工缝合.2例术中因胸膜腔广泛粘连中转开胸;1例术后胸内出血二次开胸探查,证实为粘连创面渗血行电灼止血;5例术后少量漏气,引流1~10 d后漏气停止,其余119例术后恢复良好.106例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5例对侧气胸发作,同样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鼻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的即刻修复经验。方法 1996年4月~2006年4月,在遵循鼻亚单位组成的美学原则基础上,根据创面大小、形状、部位及周围皮肤情况,选择相应局部皮瓣修复鼻部肿瘤切除后致鼻缺损428例。其中男273例,女155例;年龄12~78岁,中位年龄52岁。基底细胞癌146例,鳞状细胞癌83例,表皮囊肿54例,色素痣145例;恶性肿瘤临床分期0~Ⅰ期,病程1周~3个月。鼻尖51例,鼻翼102例,鼻背138例,鼻侧壁137例;其中跨鼻亚单位缺损83例。肿瘤切除后致鼻缺损0.6cm×0.6cm~3.0cm×4.0cm。皮瓣来源于额鼻皮瓣58例,双叶皮瓣67例,改良菱形皮瓣152例,鼻唇沟皮瓣118例,额正中皮瓣33例。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患者创面Ⅰ期愈合423例;3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局部换药后创面愈合;2例患者切口轻度感染,经局部换药处理后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均未形成继发性缺损,创面Ⅰ期愈合。术后385例获随访1~60个月。鼻外形轮廓较好,修复组织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匹配良好,恶性肿瘤无复发。结论 遵循鼻亚单位美学原则,应用局部皮瓣能修复鼻部肿瘤切除后中等以上创面,且色泽、质地、轮廓等均能达到较好匹配和协调,可获得满意功能和稳定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戊二醛异体真皮与自体薄断层皮复合移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资料 选择切痂后深筋膜创面或瘢痕切除后创面 ,10例患者中男性 8例、女性 2例 ,年龄 8~ 5 0岁 ,复合移植术后随访 1年。1.手术方法 :切除烧伤的焦痂至深筋膜或瘢痕切除松解后 ,经彻底止血 ,用含抗生素的等渗盐水冲洗创面 ,行异体脱细胞真皮移植。将真皮基质乳头层向上 ,与创面之间不留空隙 ,创周缝合数针固定 ,外用辐照猪皮覆盖 ,均匀加压包扎。术后 5~ 7d打开创面 ,见脱细胞异体真皮呈粉红色 ,真皮孔内可见小渗血点 ,清理创周分泌物 ,用抗生素等渗盐水及肝素等渗盐水冲洗创面后 ,在异体真皮上行大张自体薄断层皮移植。创面较大时 ,…  相似文献   

20.
症状性骶管内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症状性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如腰骶部疼痛、下肢痛、会阴部疼痛,鞍区麻木不适,大小便障碍,下肢无力患者,行MRI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MRI表现明确诊断为症状性骶管内囊肿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对未见明显交通孔的7例中5例行囊壁大部切除后残存囊壁修补缝扎,2例因硬脊膜缺如,无法修补而行囊肿部分切除旷置;5例有交通孔的患者中,2例囊肿大部切除后用肌肉填塞交通孔,2例因交通孔处理困难未作特殊处理,1例囊肿大部切除后,切开交通孔处硬脊膜以扩大交通孔至脑脊液通畅流出,消除交通孔的单向阀门作用.严密缝合切口,术后采取头低臀高俯卧位.结果:骶管内囊肿在MRI上表现为骶管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影,呈长T1、长T2表现,信号与脑脊液相同.术后2例出现少量皮下积液,加压包扎2~3个月后自行吸收,无1例脑脊液漏.随访3个月~4年6个月,平均18.3个月,症状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3例,1例3个月后症状复发,MRI检查示囊肿较术前轻微扩大,未再次手术.结论:MRI检查是正确诊断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有力手段,伴有临床症状、体征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对囊肿的处理以囊肿大部切除为主,严密缝合切口各层及术后合理体位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