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血糖的控制作用与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测量所有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P-选择素和OXLDL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吡格列酮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吡格列酮组患者的P-选择素、OX-LDL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格列酮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血糖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同程度的降低预后危险因子P-选择素和OX-LDL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分析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理.方法: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前后检测CIMT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治疗后,CIMT值显著下降(P<0.01),同时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hsCRP显著下降(PO.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及抗炎作用而显著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IMT水平,抑制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以及baPW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均接受常规降糖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吡格列酮,在第1疗程6个月结束后,比较两组颈动脉IMT的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的baPWV进行检测,继续第2个疗程的吡格列酮对比治疗,6个月后复查baPWV。结果第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颈动脉IMT明显降低,对照组颈动脉IMT明显升高;baPWV随着颈动脉IMT的降低而下降,在吡格列酮第2个疗程治疗后baPWV仍有降低的趋势,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aPWV与颈动脉IMT有明显关系,吡格列酮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和baPWV,延缓其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胰岛素抵抗等指标的影响。方法30名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15 mg/天治疗12周,测定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清P-选择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吡格列酮干预后的空腹血糖、血清P-选择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有下降趋势(P=0.07),血脂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P-选择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程度,提示其可用于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谷丽 《铁道医学》2014,(5):501-50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组在磺脲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等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应用吡格列酮的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而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且在降血脂、减轻体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莉  张春霞 《吉林医学》2010,31(23):3855-3856
目的:探讨对于糖尿病前期进行吡格列酮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给予吡格列酮片30mg/d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均测定血糖、血脂、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显著减低(P<0.01),三酰甘油降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具有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6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IMT,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HOMA-IR、血清hs-CRP、MMP-9水平。结果①吡格列酮治疗12周时颈动脉IMT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均显著变小(P<0.05),血清hs-CRP、MMP-9、FPG、HbA1c、TC、TG、LDL-C、HOMA-IR亦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增加(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分别与年龄、FPG、LDL-C、SBP、HOMA-IR、hs-CRP、MMP-9呈正相关(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血清hs-CRP、MMP-9水平,减轻血管炎性反应,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益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等大血管病变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调脂疗效。方法: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吡格列酮30mg,每日1次早餐前30min口服,对照组加用安慰剂,疗程均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较服药前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及CRP和IL-6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血糖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吡格列酮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阳性率的影响,为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重构寻找新的方法。方法:将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吡格列酮组(n=61),所有患者均给予降压、降胆固醇、降糖等基础治疗,吡格列酮组加用吡格列酮(15 mg/d),对照组加用安慰剂(维生素C)干预24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2组患者干预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阳性率,用日本日立7600-02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分析比较干预后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阳性率及各血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吡格列酮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P<0.05),其他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吡格列酮干预可改善代谢综合征组患者颈动脉重构,较基础治疗更显著地抑制其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中重度高血压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B组)55例,每日静点前列地尔20μg,每日1次,疗程14d,此后坚持服用贝前列素钠片40μg,每日3次,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持续1年;阿托伐他汀治疗组(C组)55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持续1年。钡0定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壁的结构,粥样斑块的形态、大小,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B组较C组减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管的重构有较好的逆转作用,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FA—IMT)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高频超声测定CA—IMT、FA—IM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以CA-IMT和FA-IMT均≤0.10cm者为IMT正常(21例),CA—IMT或FA—IMT〉0.10cm者为IMT增厚(35例)。结果:IMT增厚者高切变率全血黏度160s^-1(BVH)、低切变率全血黏度10s^-1(BVL)、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均较IMT正常者有明显增高(P均〈0.01)。多元相关分析显示,CA-IMT、FA—IMT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独立正相关(P〈0.05)。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VH、BVL、Fib与CA—IMT和FA—IMT关系密切(P均〈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与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张文洛  曹悦鞍  夏菁 《现代医学》2013,(10):742-744
目的:探讨胎球蛋白-A(fetuin—A,FA)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60例糖尿病患者按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2组,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组33例,IMT≥0.9mm,或有1个以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不伴动脉粥样硬化组27例,IMT〈0.9mm,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所有对象均测定FA、IMT。结果:糖尿病两组FA值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组FA值高于糖尿病不伴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A值与IMT呈正相关。结论:FA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可作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不同组合成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及其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方法115例MS患者,按组成成份不同分为MS合并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组(40例)、MS合并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组(41例)和MS非糖尿病组(34例).同期检测3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用B超高频探头测量颈动脉IMT.结果MS各亚组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P〈0.05),MS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增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和糖尿病病程、FPG、2hPG、SBP、TG、LDL-C呈正相关.MS组血清C-RP、血浆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S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随MS组分数量的增多,IMT、C-RP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对MS患者应常规检测颈动脉IMT.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颈动脉超声评价丹蛭降糖胶囊联合生活方式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的改变,并评价丹蛭降糖胶囊对肝脏及肾脏的安全作用。方法:应用安徽省中医院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选取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22例。在颈动脉部位,测量其斑块最大面积及颈动脉IMT取平均值。2组患者于干预前后检查相应生化指标并评估其临床意义。治疗组患者给予丹蛭降糖胶囊2粒/次,3次/d口服,共1年,并根据人体能量需求计算饮食量,同时鼓励患者1w内3-4次散步(不少于40min)和2次八段锦锻炼(30min)。干预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及评估,出现严重肝肾功能失调的情况时及时停药。结果:在药物治疗时间内患者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干预半年后明显减小(P〈0.05);干预1年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较用药前有明显差异(P〈0.01)。干预前后相关血脂及血糖情况均有所明显好转(P〈0.05或P〈0.01),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丹蛭降糖胶囊药物及饮食运动治疗,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情况,从而进一步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2011年8月~2012年6月内分泌科住院的157例T2DM患者,分为高血尿酸组(68例)及正常血尿酸组(89例)。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IMT,并计算相应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高血尿酸组BMI、WHR、FINS、HOMA—IR、LDL—C、TG、IMT较正常血尿酸组升高(P〈0.05),而FBG、TC、HDL—C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高血尿酸组更易出现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枣庄市立医院健康体检者中无糖尿病者170人,根据OGTT实验,分为糖耐量正常组(68例)、糖调节受损组(54例)、初诊糖尿病组(48例),检测所有入选人员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评估指数(HOMA-IR)、(细胞功能指数(HOMA-I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应用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扩张性(CD)、单点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和僵硬度(β)。结果与糖耐量正常组相比,糖调节受损组、2型糖尿病组FBG、P2hBG、TG、Ln(FINS)、Ln(HOMA-IR)、Ln(HOMA-IS)、AIP、PWVβ、β均显著升高(P﹤0.05),CD Ln(ISI)及HDL均明显降低(P﹤0.05);与糖耐量正常组相比,糖耐量受损组IMT变化不明显,但2型糖尿病组IMT明显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PWVβ、β与P2hBG、HbA1c、SBP、LDL-C呈正相关(P均〈0.05),CD与P2hBG、HbA1c、SBP、LDL-C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动脉功能性改变先于结构改变,在糖调节受损期已存在颈动脉弹性改变,对糖尿病前期进行积极血糖、血脂干预有望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的影响,探讨Visfatin与T2DM发病的关系和药物的治疗机制。方法80例T2DM患者在运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各40例,吡格列酮组每日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二甲双胍组每日早晚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疗程为16周。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后空腹血清visfatin、IR、TG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P分别为〈0.01,〈0.05,〈0.05),B细胞功能有改善(P〈0.05)。二甲双胍组血清Visfatin、TG无明显改变(P均〉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吡格列酮组的Visfatin、IR、TG降低明显,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5),但二甲双胍组的BMI较吡格列酮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对初诊的肥胖T2DM患者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而且吡格列酮在有效降糖同时还能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的水平,提示吡格列酮通过下调Visfatin水平而在T2DM的发病机理中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perhypertension)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改变。方法 122例患者,分为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组(62例)和正常血压糖尿病组(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 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正常血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前期合并糖尿病组较血压正常糖尿病组更易引起颈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