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乙肝基因工程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产痘苗病毒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和地鼠卵巢细胞乙肝基因工程疫苗(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进行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剂量为20μg/支×3,接种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各40例,观察时间≥9个月者分别为33例和29例。结果:全部新生儿均无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T1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3.0%和13.8%;T9时达高峰,分别为78.8%和79.3%;疫苗保护率分别为79.2%和80.2%;抗-HBs滴度(S/N均值)T9时为高峰,分别为113.04和99.11。各组中均有1例抗-HBs和HBsAg同时持续阳性;并分别有1例和2例抗-HBs均持续阴性。结果表明国产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其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较同剂量血源疫苗好,与30μg血源疫苗的阻断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2.
分别对日本(10g/剂)、美国Merk(5μg/剂)生产的酵母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和法国(20μg/剂)生产的地鼠卵巢细胞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组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各组观察时间≥9个月分别为62、18例和24例。其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9.2%、93.8%、53.7%;T9和T12抗-HBs阳转率及抗体水平达高峰,分别为87.5%、99.2%、68.4%和213.7mIU、173.4mIU、379.  相似文献   

3.
国产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分别接种地鼠巢细胞和母菌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工程疫苗的母亲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新生儿20例和120例。于3月龄时检出婴儿HBsAg阳性20例,随访至24个月,16例HBsAg续阳性成为HBsAg了慢性携带者,保护率88.15%。抗HBs阳性率和抗HBsIUM 于婴儿9-12月龄时达一高峰。酵母菌表达的乙肝基因疫苗预防保护率和抗HBs阳性率与CHO苗无显著性差异。两种疫苗均具有较  相似文献   

4.
国产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国产乙肝基因疫苗应用时间不长,其免疫持久性尚不清楚。为评价国产乙肝CHO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免疫持久性而进行本研究。方法 应用两批国产乙肝CHO疫苗(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0μg/剂。按0、1、6程序免疫150名HBVm阴性儿童,免疫后随访观察56月。结果 全部接种儿童均无局部和全身异常反应。T7时抗--HBs阳转率均为100%,T56时阳转率分别为88.57%和78.57%。结论 国产乙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诱导抗体阴转者对HBsAg的免疫记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观察乙型肝炎(乙肝)血源疫苗新生儿期接种9~10年后,疫苗诱导抗体转阴者是否仍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保持免疫记忆。采用RIA方法测定并比较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加名)前后受试对象的抗-HBs水平。结果48名受试儿童加免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与滴度均明显高于免前(p〈0.01),70.9A%(34/48)的加免儿童保持免疫记忆,持续时间至少已3年,提示3针10ug乙肝血源疫苗新生儿期接种9~1  相似文献   

6.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0年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持久性及远期保护效果,从1986年开始,结合农村计划免疫给新生儿接种3针10μg/ml血源乙肝疫苗,对免疫后首次检测HBsAg阴性的762名免疫儿童进行了最长10年的追踪观察。结果(1)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抗-HBs阳性率以S/N值≥2.1标准计算,分别从免疫后第1年94.44%和84.21%降至第10年50.24%和34.78%,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抗-HBsS/N值的GMT由第2年的31.62和23.99降至第10年的3.09和2.51,下降更为明显,且GMT以免疫后3~5年下降最快,而抗-HBs阳性率则以9~10年下降最快。(2)母亲HBsAg阴性儿688名,共观察了3559.0人年,出现5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14%;母亲HBsAg阳性儿74名,共观察了456.5人年,出现1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22%,出现的6例HBsAg阳转者均未形成慢性携带状态。与乙肝疫苗免疫前同龄HBV易感儿童HBsAg年阳转率4.27%相比,乙肝疫苗对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HBsAg阳转保护率分别为96.72%和94.85%。  相似文献   

7.
国产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九年效果评价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9年效果。方法对9年前经随机、双盲、有安慰剂对照严格设计的,曾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疫苗组126名、安慰剂组135名5~9岁儿童进行随访并采血,询问发病情况,检测乙型肝炎3项指标(HBsAg、抗HBc和抗HBs)。对抗体下降原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9年观察,失访率控制在4%~19%。第九年(T108)疫苗组抗体阳性率和GMT仍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653%、547和282%、146。但与第六年(T72)相比,疫苗组两指标均明显下降。对4、6、9年抗体下降原因做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12抗体滴度高低是抗体是否能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自然加强可能也起一定作用。9年中,T108时安慰剂组发生1例临床乙型肝炎病人,疫苗组无病例;对HBV感染的保护率为814%,对HBsAg阳转的保护率为846%。与第六年相比基本相同。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后9年效果仍是完好的,无需复种  相似文献   

8.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引进美国Merck公司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结果HBsAg、HBsAg双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全程免疫后7个月和12个月的保护率分别为96.7%和96.0%;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4.7%、93.5%;GMT分别为66.6mIU/ml、76.6mIU/ml。优于血源性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9.
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随访2年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明良 《现代预防医学》1999,26(1):95-95,97
1995年9月对本校新生中的“乙肝易感者”(本文指经检测HBsAg、抗-HBs及抗-HBc均为阴性者)450例采用基因乙肝疫苗接种,于接种第1剂后的第6个月(T6)采血检测抗-HBs,有370例抗-HBs为阳性,其阳转率为82.80%(79.69%~85.75%),2年(T24)后再次采血检测HBsAg,抗-HBs及抗-HBc,未发现HBsAg阳性者。而抗-HBs的阳性保持率为73%(69.01%~77.21%),说明本文采用基因乙肝疫苗对青年“乙肝易感者”接种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作者建议,对大学生群体中的“乙肝易感者”应将基因乙肝疫苗接种列有常规预防接种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免疫儿童中HBsAg阳性者的来源、变化动态及再感染的转归,选取455例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平均7.4年的随访。结果首次检查有63例HBsAg阳性,占观察人数的13.8%(63/455);随访中发现6例HBsAg阴转,阴转率为9.3%(6/63),阴转者的S/N值较低(26.7)。原HBsAg阴性者随访中发现7例HBsAg阳转,其中5例变为慢性携带者,占随访后总阳性者的8.1%(5/62)。结果表明:HBsAg阳性率在母亲双阳性免疫儿童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共发现6例阴转和5例阳转,其替换率<10%。并发现HBsAg阴转后5/6例无抗-HBs应答。阳转者中HBsAg阳转前均有低水平的抗-HBs,有1例HBsAg和抗-HBs同时存在。对上述病例的特征进行了讨论,表明对母-婴免疫阻断效果的全面评估至少需要3年。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分析了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思想不纯正;接受继续教育不足:工作效能低下。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护理管理人才队伍的思路:严格标准,搞好选才;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大培养力度;建立科学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措施;合理编制,突出效率。  相似文献   

13.
14.
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网络开放利用,为资源的开放共享创造了良好条件,它使医学科技信息得到了高效传播和最大利用。网络开放利用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利用的主体和核心是其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网络用户从中提取知识和所需资料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信息破坏者发动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因而,信息内容的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与真实性、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合理性等。要做好这些工作,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16.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因此,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具有较强的目标针对性,应该向社会贫困人群倾斜,使其从中受益。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井着重探讨了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内涵、研究范围、测算方法和研究意义。以及实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长春新碱过量引起严重毒副反应1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误用长春新碱(VCR)10mg一次性静脉推注后治疗护理情况。其出现间断性神志恍惚、眼睑闭合不全、言语不清、口腔黏膜糜烂、全身疼痛、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手足麻木等症状,经积极解救,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麻油、开塞露、生理盐水灌肠,合理应用肠外营养,注重疼痛、心理护理,做好口腔、肛周护理,预防感染加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8.
19.
20.
对上海市某医院2003年-2007年骨科出院病人的住院日描述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的床位利用指数与平均住院日相关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床位与医护比例分析.2007年骨科前10大病种平均住院目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STATA软件)。通过对骨科10大病种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等待天数、手术类型、是否输血分别对10个、9个和8个病种的住院目有影响。输血因素和手术类型是医院不可控、由病人的病情决定的,术前等待天数是管理因素,是最值得医院重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