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死亡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BMI)与死亡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前瞻对列研究方法,于1991年对北京市40岁以上的自然人群共6 209人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后,并随访至1999年12月.对在随访期间发生的所有死亡病例按ICD-9编码进行登记,并在个体水平对BMI与总死亡及几种主要死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近10年北京市中老年人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消化道肿瘤、不明原因突然死亡、肺癌,其死亡构成比分别为33.3%、13.8%、11.2%、7.4%、5.6%.人群总死亡率及不吸烟者总死亡率均以BMI值23.6~26.2组最小,以此BMI组为参照,BMI<21.2组上述二组人群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1.7和1.9,在BMI≥26.2组以上二组人群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1.3和1.5.BMI与心血管病死亡呈正相关,BMI≥26.2组较BMI<21.2组心血管病死亡的RR值为1.2;BMI与肺心病、消化道肿瘤、肺癌、肺炎及不明原因突然死亡分别均呈U型关系,均以BMI值23.6~26.2组死亡率最低,与此BMI组相比,BMI<21.2组因上述5种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4.8、1.1、5.6、2.4和2.6,BMI≥26.2组因上述5种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3.0、1.9、3.7、2.2和1.5.各BMI组均以心血管病死亡构成比最大(28.0%~54.8%).结论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总死亡呈U型相关;心脑血管疾病仍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最主要疾病,其死亡危险性随BMI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青岛市成年人体质指数(BMI)与冠心病发病之间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青岛市项目点,共纳入33 355名30~79岁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与冠心病发病的关联。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随访9.2人年,共监测缺血性心脏病(IHD)2 712例,主要冠心病事件(MCE)420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体重正常或过低的人群相比,超重和肥胖人群IHD及MCE的风险增加,超重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了41%和87%,HR值(95%CI)分别为1.41(1.27~1.56)和1.87(1.43~2.44),肥胖组分别增加了91%和143%,HR值(95%CI)分别为1.91(1.72~2.13)和2.43(1.82~3.24)。结论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IHD和MCE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MI动态变化对队列人群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影响。方法 以2006年开展的浙江省德清县农村社区成年人群健康队列为基础,随机抽取3 043名基线未患T2DM对象构建亚队列,于2015年7-11月进行随访,共1 867名调查对象纳入研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以中国标准对基线BMI(kg/m2)分类:<24.0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BMI每年变化<0.05 kg/m2表示基本无变化。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BMI及其变化与T2DM发生的关系。结果 随访人时为(8.68±1.25)年,新发T2DM为213例,其中女性125例,发病密度为13.14/1 000人年。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后,与基线BMI<24.0 kg/m2人群相比,基线BMI≥28.0 kg/m2的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较高(aHR=2.12,95% CI:1.22~3.68);在基线BMI<24.0 kg/m2的人群中,与BMI基本无变化的人群相比,BMI增加的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较高(aHR=2.21,95% CI:1.17~4.17)。结论 基线BMI和BMI改变均可增加T2DM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基线BMI正常的人群,其BMI改变对T2DM的发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海市区中老年男性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的关系及年龄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方法1986年1月至1989年9月调查上海市区45~64岁男性居民18244人,每年上门随访一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RR)。结果至2002年度随访结束,全队列共随访235762人年,人均随访12.9年,在此期间共死亡3365人。在不吸烟者中,相对于正常BMI组(BMI18.5~23.9),低BMI组(BMI<18.5)、超重组(BMI24~27.9)和肥胖组(BMI≥28)总死亡RR值分别为1.20、1.12和1.61;在不吸烟者中去除随访开始头5年随访资料后,三组相应的RR值分别为1.01、1.12和1.75。结肠癌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随BMI增加而上升;除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外的死亡,其中主要为一些感染性疾病死亡的危险性在低BMI组显著升高,去除随访开始头5年随访资料对此结果无明显影响。在基线调查时≥55岁的对象中,肥胖组总死亡危险性上升更明显;而在<55岁的对象中,BMI与总死亡无显著相关。结论上海市区的中老年男性中肥胖会增加总死亡危险性,在年龄较大者中这种趋势更明显;结肠癌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随BMI增加而上升;感染性疾病的死亡危险性则在低BMI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农村男性人群体质指数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唐河、凤凰县农村地区纳入“影响成年人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项目的22 282名≥40岁的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不同BMI分组的人群在随访期间的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风险(HR)值。结果 研究对象人群随访年限为(19.1±8.7)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0 828人,死亡比例为48.6%,有4 504例死亡归因于心血管疾病。其中1 279例死于缺血性心脏病(IHD),1 201例死于缺血性卒中(IS),1 317例死于出血性卒中(HS),707例死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地区、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血压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以BMI<18 kg/m2为参照,当20 kg/m2≤BMI<22 kg/m2时患CVD的死亡风险最低,HR=0.95(95% CI:0.83~1.09),但从统计学分析,各组BMI的死亡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20 kg/m2≤BMI<22 kg/m2时人群患IHD的死亡风险最低,HR=0.64(95% CI:0.52~0.80)(P<0.05),当BMI≥24 kg/m2时人群IHD死亡风险与BMI<18 kg/m2人群的风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死亡风险与人群BMI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18 kg/m2≤BMI<24 kg/m2时人群患HS的死亡风险高于BMI<18 kg/m2组人群(P<0.05),其中26 kg/m2≤BMI<28 kg/m2时人群患HS死亡风险最高,HR=1.88(95% CI:1.18~2.99)。结论 偏瘦或正常体重人群的CVD、IHD的死亡风险最低,超重人群的HS死亡风险较高,保持合理体重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天津市农村人群体质指数(BMI)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1991年9月在天津市蓟县某镇选取6个自然村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4796人为基线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每年随访队列人群的脑卒中事件,并进行全死因登记,至2009年9月共随访18年。分析不同BMI水平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脑卒中发病与BMI水平明显有关,与正常体重组比较,体重过低组、超重组、肥胖组发生出血性卒中的RR值分别为2.7,1.9和3.5,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危险在超重组和肥胖组明显增加,RR值分别为1.4和2.4;60岁以下人群体重过低组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最高(RR=10);60岁以上人群仅显示肥胖组有较高的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结论农村肥胖人群有较高的脑卒中发病风险,特别是60岁以下人群,体重过低者易患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MI与全死因死亡和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死因别死亡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的个体后,纳入基线时30~79岁的研究对象共428 593人。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9组BMI人群死亡风险比值(HR)及其95%CI。结果 研究人群累计随访3 085 054人年(平均随访7.2年)。随访期间男性7 862人、女性6 315人死亡。多因素调整后,与BMI(kg/m2)为20.5~22.4的人群相比,BMI<18.5(HR=1.40,95%CI:1.31~1.50)、BMI为18.5~20.4(HR=1.11,95%CI:1.05~1.17)和BMI≥35.0(HR=2.05,95%CI:1.60~2.61)的人群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各疾病死亡风险相对较低的BMI(kg/m2)范围:缺血性心脏病为18.5~23.9,脑血管病为<26.0,恶性肿瘤为26.0~34.9,呼吸系统疾病为24.0~25.9。结论 低体重和肥胖人群的全死因死亡与死因别死亡风险升高。人群队列更长期的随访以及更多关于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的评估,将有助于全面了解BMI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BMI)与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队列研究方法,于1991年对北京市40岁以上的自然人群共6209人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后,并随访至1999年12月,对在随访期间发生的所有死亡病例按ICD-9编码进行登记,并在个体水平对BMI与总死亡及几种主要死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近10年北京市中老年人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消化道肿瘤,不明原因突然死亡,肺癌,其死亡构成比分别为33.3%,13.8%,11.2%,7.4%,5.6%,人群总死亡率及不吸烟者总死亡率均以BMI值23.6-26.2组最小,以此BMI组为参照,BMI<21.2组上述二组人群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1.7和1.9,在BMI≥26.2组以上二组人群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1.3和1.5,BMI与心血管病死亡呈正关联,BMI≥26.2组较BMI<21.2组心血管病死亡的RR值为1.2,BMI与肺心病,消化道肿瘤,肺癌,肺炎及不明原因突然死亡分别均呈U型关系,均以BMI值23.6-26.2组死亡率最低,与此BMI组相比,BMI<21.2组因上述5种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4.8,1.1,5.6,2.4和2.6,BMI≥26.2组因上述5种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3.0,1.9,3.7,2.2和1.5,各BMI组均以心血管病死亡构成比最大(28.0%-54.8%),结论: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总死亡呈U型关系;心脑血管疾病仍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最主要疾病,其死亡危险性随BMI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BMI与非吸烟男性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始建于2006年5月的开滦集团动态人群队列,收集基线调查时社会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和身高、体重等测量指标及肺癌发病结局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非吸烟男性基线BMI与其肺癌发病的风险比(HR)及其95% CI。结果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在纳入的48 799名非吸烟男性中,共计随访214 620.18人年,平均随访4.40年,共收集肺癌新发病例198例。以BMI(kg/m2)正常组(18.5≤BMI < 24.0)为参比组,调整年龄、教育程度、饮酒情况、体育锻炼、工作环境和糖尿病史后,低体重组(BMI<18.5)、超重组(24.0≤BMI<28.0)和肥胖组(BMI≥28)的HR值及其95% CI分别为1.14(0.53~2.45)、0.57(0.41~0.78)和0.61(0.38~0.97),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BMI作为连续性变量,调整年龄、教育程度、饮酒、体育锻炼、工作环境和糖尿病史后,BMI每增加5 kg/m2,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22%(HR=0.78,95% CI:0.64~0.95)。在年龄≥50岁组、锻炼频率<4次/周组、不饮酒组以及井上作业组中,BMI每增加5 kg/m2,其肺癌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6%(HR=0.74,95% CI:0.60~0.92),24%(HR=0.76,95% CI:0.62~0.95),20%(HR=0.80,95% CI:0.65~1.00)和23%(HR=0.77,95% CI:0.61~0.97),剔除随访1年内新发肿瘤患者及其贡献的人年数后,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队列人群中非吸烟男性的BMI与肺癌发病相关,且发病风险随BMI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MI和腰围对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结果 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男性944人和女性1 643人被新诊断为糖尿病。多因素调整后,与BMI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超重和肥胖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72(95%CI:2.47~2.99)和6.27(95%CI:5.33~7.36)。女性超重和肥胖组HR值(95%CI)分别为2.19(95%CI:2.04~2.36)和3.78(95%CI:3.36~4.26);与腰围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Ⅰ级(85.0~89.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90.0)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56(2.22~2.95)和4.66(4.14~5.24)。女性Ⅰ级(80.0~84.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85.0)组HR值(95%CI)分别为1.99(1.80~2.21)和3.16(2.90~3.44)。结论 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会升高。在开展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的同时,更应控制腰围。 相似文献
11.
体质指数与脂肪肝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锦荣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5):464-465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与脂肪肝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脂肪肝诊断标准与体质指数的判定标准,对2006年河南科技学院医院门诊1226名健康体检对象的体质指数和脂肪肝检出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1226被检者中,共检出脂肪肝312例,检出率为25.4%;在体重正常、超重、肥胖人群中,脂肪肝检出率分别为4.4%,35.6%和81.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指数分布与相应脂肪肝检出率之间存在等级相关(r=0.987,P<0.01)。结论控制体重增加是预防脂肪肝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体重指数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相关关系。 方法 对 5 10例 45~ 66岁干部的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48.8%的人超重 ,12 .5 %的人肥胖 ,仅有 3 7.1%的人体重正常。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 ,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患两种以上慢性疾病的人数比例也显著增加 ,肥胖组前三种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多因素 L ogistic回归分析 ,体重指数与冠心病、高血压呈显著正相关 ,OR值分别为1.416和 1.772。 结论 体重指数与冠心病、高血压呈显著正相关 ,肥胖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 (BMI)、高脂血症、肪肪肝 3者的关系。方法 从 1999-2 0 0 1年在华西医大附属第三医院门诊健康体检人群中整群抽取完整资料 2 110例 ,对不同水平的BMI组别的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检出率进行比较 ;对不同血脂水平组别进行脂肪肝检出率比较。结果 随BMI的增加 ,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检出率增加 ,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高脂血症组别脂肪肝的检出率高于无高脂血症组别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脂肪肝的检出率与血脂成份有关 ,甘油三脂水平越高的组别脂肪肝的检出率越高 ,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而不同水平胆固醇组别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体重指数与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发生呈正相关 ,脂肪肝的形成与甘油三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体质指数与高血压关系Meta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估计成年人体质指数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1990年以来的国内体质指数与高血压患病关系的现况调查,经质量评估最终23篇入选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固定效应模型估算20岁以上体质指数≥24与体质指数≥25人群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93和2.96。结论较高的体质指数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体质指数与糖尿病血脂、血糖及高血压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与糖尿病(DM)代谢指标及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对2001年1月~2002年6月齐鲁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15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BMI与DM代谢指标(血脂、血糖、血尿酸)及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BMI与血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载脂蛋白B(apoB)、胆固醇(Ch)、尿酸(UA)水平及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空腹血清Ins对DM患者BMI影响最大,其次是血TG、DBP、HbAlc、UA。结论 肥胖是DM患者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脂肪肝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脂肪肝与肥胖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与体重指数的判断标准,对检出的脂肪肝、可疑脂肪肝与体重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在79名被检者中,共检出脂肪肝、可疑脂肪肝共17例,检出率为21.5%;体重指数大于25者其检出率为62.5%(10/16),小于25者检出率为11.11%(7/63),两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体重指数分布与相应检出率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r=0.905,P<0.01)。结论:控制体重增加是防止脂肪肝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城区0-6岁儿童体质指数百分位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杭州市城区0-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资料,研究体质指数(BMI)百分位分布情况及曲线图,提供杭州0-6岁儿童体质指数的参考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集杭州市城区0-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等资料进行BMI百分位分布情况及曲线图研究。结果杭州市男性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百分位值随着年龄增长先下降后上升,在大年龄段4-6岁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女性儿童则基本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年龄越大趋势越缓。杭州市男童肥胖的流行水平可能高于女童。结论杭州市0-6岁儿童BMI标准的研究对于本市城区0-6岁儿童肥胖的界定、流行趋势及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Won Joon Lee Yoosik Youm Yumie Rhee Yeong-Ran Park Sang Hui Chu Hyeon Chang Kim 《Yebang Ŭihakhoe chi》2013,46(6):336-345
Objective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obesity appears to spread through social ties. Howev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networks and obesity is unclear.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kg/m2) in an elderly Korean population.Method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analyzed data from 657 Koreans (273 men, 384 women) aged 60 years or older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Korean Social Life,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 Network size is a count of the number of friends. Density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is the number of connections in the social network reported as a fraction of the total links possible in the personal (ego-centric) network. Average frequency of communication (or meeting) measures how often network members communicate (or meet) each other. The association of each social network measure with BMI was investigated b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After adjusting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the men with lower density (<0.71) and higher network size (4-6) had the higher BMI (β=1.089, p=0.037) compared to the men with higher density (>0.83) and lower size (1-2), but not in the women (p=0.393). The lowest tertile of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BMI in the women (β=0.885, p=0.049), but not in the men (p=0.140).Conclusion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network size and density) and activation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nd meeting frequency) are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mong the elderly. There may also b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is association. 相似文献19.
对冠心病与非冠心病的体质指数、血压(舒张压与收缩压)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与非冠心病者在体质指数上无明显差异,但在血压上有明显差异,尤其在舒张压上差异高度显著。进而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冠心病与非冠心病者体质指数与舒张压的回归方程,并分别进行了相关系数检验与F检验,均高度显著。临床上,只要给出体检者的的体质指数,便可依上述回归方程给出正常舒张压值,从而在血压参数上对冠心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