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脑胶质瘤替尼泊甙动脉超选择灌注及司莫司江口服化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替尼泊甙动脉(VM26)及口服司莫司汀(MeCCNU)化疗的疗效。方法对68例肿瘤切除手术后的脑胶质瘤病人行VM26动脉超选择灌注及MeCCNU口服化疗,每间隔6-8周为一疗程,首次化疗后6个月将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的肿瘤体积化及临床症状评价与化疗前相比较。结果本组68例病人治疗后完全缓解9例(13.2%),部分缓解27例(39.8%,稳定19例(27  相似文献   

2.
恶性脑瘤术后替尼泊甙-环己亚硝脲序列化疗的远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27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VM_(26)—CCNU序列化疗随诊7~62个月的远期疗效。CT和临床复查结果肿瘤全部消失者占33.4%、缩小者29.6%,有效率63%。本组平均存活时限为19.3月。术后存活率1年占51.85%,2年37%,3年29.6%,4年25.6%,5年3.7%。目前存活已2年以上之8例中,7例经CT和临床检查无复发迹象。本组结果提示:手术广泛切除病灶+放疗+化疗的远期疗效最佳,应视为恶性脑瘤综合治疗的遵循原则。  相似文献   

3.
脑胶质瘤手术疗效欠佳,全身化疗及超选择颈内动脉灌注卡氮芥(BCNU)问题较多。为了探讨提高治疗此病疗效的方法,1993年1月至1996年10月,我们对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脑胶质瘤的32例,采用微导管技术进行超选择颈内动脉灌注替尼泊甙(VM26)和口服环已亚硝脲(CCNU)联合化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14~68岁,平均345岁。病理类型为:星型细胞瘤Ⅰ~Ⅱ级历例,星形细胞瘤Ⅲ~Ⅳ级17例。选择条件1全部病人经手术治疗并有确切的病理诊断;2肿瘤切除后以CT扫描证实有肿瘤残余或术后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动脉内交替灌注替尼泊甙(VM_(26))和嘧啶亚硝脲(ACNU)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留置,然后采用微泵交替灌注VM_(26)和ACNU治疗脑胶质瘤7例,术后4~8周采用CT检查肿瘤体积的变化,评估疗效。结果: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1例。结论: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序贯增强化疗是治疗脑胶质瘤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征,切除率与预后因素。方法 对88例脑胶质瘤患者施行显微切除术,并辅以放疗及中草药治疗,在术后1-10年进行随访。结果 88例全切除55例,次全切除18例,大部分切除15全.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本组患者半年内存活17例(19.3%),1年存活22例(25.0%),2年存活27例(30.7%),5年存活14例(15.9%),10年存活8例(9.0%)。结论 脑胶质瘤生物学特征,手术切除程度,年龄及手术方法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使用皮层电极监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探讨致痫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病人43例。EEG示轻度异常脑电图9例,巾度异常脑电罔26例,重度异常脑电图8例。CT或MRI检查皆可见占位病变。常规手术开颅显露相应部位脑皮层使用皮层电极对脑电进行监测。确定大体致痫范围,行肿瘤切除。肿瘤切除后再行脑电监测,若仍有癫痫波,根据皮层电极之定位切除致痫灶。结果22例病人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15例病人近全切除肿瘤.6例病人次全切除肿瘤。术后随访6个月~6年。34例(79.1%)病人癫痫症状消失,7例(16.3%)病人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例(4.7%)病人癫痫症状未见好转。总有效率(93.7%)。结论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的脑肿瘤病人.只有在切除胶质瘤时一并切除致痫灶,才是治疗肿瘤并根治癫痫的最佳方法。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是治疗有癫痫症状的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脑动脉灌注替尼泊甙(VM26)并卡氮芥(BCNU)静滴治疗恶性脑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脑瘤于手术切除后,采用超选择性脑动脉灌注VM26并BCNU静滴,于化疗后6个月分别用CT检查肿瘤体积变化及评价临床症状,并与化疗前比较。结果本组化疗前肿瘤平均体积为(16.15±6.88)cm3,化疗后平均体积为(8.89±11.42)cm3(P<0.01),总有效率为723%(34/47)(完全缓解率为21.3%),稳定不变10.6%(5/47),恶化占12.7%(6/47)。本组病例1年存活率达85.1%(40/47),2年存活率为70.2%(33/47),全部患者均无眼部症状及严重的神经副反应。结论认为超选择性脑动脉联合化疗的方法,存活率较单纯颈内动脉灌注化疗及外周静脉化疗高,而且并发症少,全身反应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应用间质化疗联合间质放疗(ICIR)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术后应用盐酸尼莫司汀(ACNU)行间质化疗,联合^125I行ICIR。另128术后行系统化疗+颅外放疗(SCR)。统计分析病人的生存曲线和生存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ICIR病例与SCR病例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79.4%、27.9%和82.3%、68.7%、20.3%;ICIR和SCR病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9.6周和56.6周;ICIR和SCR病例KPS预后计分分别为(85.3±5.7)分和(63.6±4.2)分。两者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患者的年龄、KPS评分、肿瘤病理分级、肿瘤明显强化与否以及ICIR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ICIR治疗脑胶质瘤具有明显的疗效。年龄〈40岁、KPS评分≥70、Kernohan分级I-Ⅱ级和无明显强化以及ICIR治疗是影响脑胶质瘤良好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5年6月~1997年10月,对24例脑胶质瘤病人,采取超选择颈内动脉灌注替尼泊甙(VM_(26))和口服环已亚硝脲(CCNU)联合化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颈动脉灌注盐酸尼莫司汀(ACNU)和替尼泊苷(VM-26)联合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效果及相关问题。方法治疗组选择幕上颈内动脉供血范围的复发性脑胶质瘤164例,肿瘤同侧颈总动脉ACNU和VM-26联合灌注化疗。对照组选择复发性脑胶质瘤26例,口服司莫司汀治疗,并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恶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颈动脉灌注ACNU、VM-26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可作为常规化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甲基腺嘌呤(m6A)去甲基化酶肥胖相关蛋白(FTO)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病人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标本84例(WHOⅡ级24例,Ⅲ级14例,Ⅳ级46例)和颅脑损伤内减压术中获取的非肿瘤脑组织40例为对照。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FTO表达水平。胶质瘤病人随访截止2022年8月,计算总生存期。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WHO分级Ⅱ、Ⅲ、Ⅳ级脑胶质瘤组织FTO高表达率分别为20.83%(5/24)、50.00%(7/14)、73.91%(34/46),均明显高于非肿瘤脑组织[10%(4/40);P<0.05];而且,WHO分级Ⅳ级胶质瘤FTO过表达率明显高于Ⅱ级胶质瘤(P<0.05)。免疫印迹法检查结果显示脑胶质瘤组织FTO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肿瘤脑组织(P<0.05)。截止随访结束,脑胶质瘤死亡30例,其中高表达组死亡18例,低表达组死亡1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O高表达是胶质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94;95%CI 1.164~5.108;P<0.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CD105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2002~2008年人脑胶质瘤标本152例,其中WHO分级Ⅰ级4例,Ⅱ级32例,Ⅲ级68 例,Ⅳ级48例;取同期颅脑损伤内减压术切除正常脑组织20例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EPO及CD105表达。收集2005~2008年人脑胶质瘤标本胶质瘤17例(WHO Ⅱ级6例,Ⅲ~Ⅳ级11例),正常对照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PO mRNA表达变化。术后随访截止2010年4月23日,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生存曲线。结果 胶质瘤EPO表达阳性率(60.5%,92/152)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10%,2/20;P<0.001),胶质瘤EPO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s=0.368,P<0.001)。EPO表达阳性组CD105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EPO高表达组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Ⅱ级胶质瘤组EPO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与Ⅲ~Ⅳ级胶质瘤组(P<0.05)。对于高级别(WHO Ⅲ~Ⅳ级)胶质瘤,EPO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高表达组为36个月;EPO低表达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 人脑胶质瘤EPO蛋白的表达与病理级别及新生血管正相关;WHO Ⅱ级胶质瘤EPO mRNA在转录水平已上调;WHO Ⅲ~Ⅳ级组胶质瘤EPO表达高者生存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胞分裂周期相关7样蛋白(CDCA7L)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手术切除的112例胶质瘤组织和2018年1~12月颅脑损伤内减压术中切除的45例正常脑组织中CDCA7L的表达水平,根据染色情况将胶质瘤病人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胶质瘤病人随访截止2019年6月,记录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胶质瘤组织CDCA7L高表达率(66.96%,75/112)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17.78%,8/45;P<0.05)。高级别胶质瘤组织CDCA7L高表达率(79.41%,54/68)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47.73%,21/44;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DCA7L高表达是胶质瘤病人OS和PFS较短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高表达组中位OS(21个月,四分位区间16~41个月)和中位PFS(18个月,四分位区间13~38个月)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分别为60个月(48~65个月)和45个月(41~52个月);P<0.05]。结论 胶质瘤组织CDCA7L呈高表达,而且与胶质瘤不良生存预后和肿瘤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胶质瘤患者的髓系衍生抑制细胞(MDSC)手术前后在外周血中及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和肿瘤分级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分析术检测25例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外周血,6例肿瘤组织,5例手术1个月后未进行化疗外周血,8例正常成人外周血,6例颅脑外伤患者行内减压术所得脑组织中MDSC的分布。结果①MDSC在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较正常人明显增加;MDSC在Ⅲ、Ⅳ级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分布情况较Ⅰ、Ⅱ级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增加,且分布情况和肿瘤级别成线性关系;②肿瘤经手术治疗后体积的改变(镜下全切或次全切)可以影响MDSC在外周血中的分布比例;③MDSC在胶质瘤组织中的分布与正常脑组织相比无明显增高。结论人脑胶质瘤中MDSC的分布为胶质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思路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脑胶质瘤化疗敏感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细胞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有效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50例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对替尼泊甙(VM-26)、卡氮芥(BCNU)、顺铂(CDDP)、长春新碱(VCR)、甲氨蝶呤(MTX)5种化疗药物单一或联合化疗的敏感性。结果42例获得药敏结果,成功率达84%。42例胶质瘤细胞对单一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VM-26〉BCNU〉CDDP〉VCR〉MTX。两种联合化疗方案(BCNU+VM-26+CDDP)和(BCNU+VCR+MTX)对胶质瘤细胞的敏感性明显优于单一用药(P〈0.01),且对绝大多数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率较高。结论两种联合化疗方案(BCNU+VM-26+CDDP)和(BCNU+VCR+MTX)可能对胶质瘤的化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人脑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IDH1 R132H突变及胶质瘤细胞系IDH1表达情况,探讨IDH1 R132H突变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的影响.方法 采用q-PCR法检测U87、U251、LN-229、HS683、U118等胶质瘤细胞系中IDH1表达情况,回顾性收集7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胶质瘤组织标本(实验组)及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头颅CT对于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与脑胶质瘤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鉴别意义.方法 对20例TIDD患者[男性10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6~51岁,平均年龄(35.6±14.0)岁]与32例脑胶质瘤[男性16例,女性16例;发病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42.0±19.8)岁]及6例PCNSL[男性3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3.8±11.8)岁]的头颅CT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8例脑肿瘤患者中19例(50.0%)头颅CT显示病灶呈高密度(其中胶质瘤14例,PCNSL 5例),10例(26.3%)呈等密度(其中胶质瘤9例,PCNSL 1例),9例(23.7%)呈低密度(均为胶质瘤);而TIDD组病灶均为低密度.(2)所有PCNSL及90%高级别胶质瘤(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均有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特点,而Ⅱ级者仅占41.7%.(3)19例头颅CT显示高密度病灶的脑肿瘤患者中,7例呈不均匀点片状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6例,PCNSL 1例),呈均匀大片状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1例,PCNSL 3例)、周边高密度环(均为胶质瘤)及弥漫性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3例,PCNSL 1例)者各4例.另外,脑肿瘤组仅4例PCNSL行增强CT检查,均有增强(平扫高密度者3例,等密度1例),而TIDD组7例行增强CT仅3例可见轻度强化.(4)经Spearman's rho相关分析发现,胶质瘤组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与WHO分级密切相关(r=0.435,P=0.013),即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患者和PCNSL患者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的出现概率较高,而胶质瘤WHO分级Ⅱ级者则较少出现.结论 头颅CT对脑胶质瘤及PCNSL与TIDD的诊断及鉴别意义显著,该检查简单、经济、实用,是对于头颅MRI、磁共振波谱等影像技术的必要补充,若CT显示占位病变为高密度和(或)显著强化,可基本除外TID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RASSF1A抑癌基因在胶质瘤组织及脑正常组织中甲基化程度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46例脑胶质瘤组织及6例脑正常组织采自手术患者。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方法检测46例胶质瘤(其中包括星形细胞瘤19例,室管膜瘤16例,胶质母细胞瘤11例)及6例脑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并对RASSF1甲基化发生率与临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46例脑胶质瘤组织DNA标本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为65.2%(30/46);6例脑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RASSF1A在胶质瘤和脑正常组织之间发生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P〈0.05)。在46例脑胶质瘤中RASSF1A有30例发生甲基化,其中低级别组14例(14/26),高级别组16例(16/20),两组之间甲基化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胶质母细胞瘤甲基化发生频率分别为63.2%(12/19),68.8%(11/16),63.6%(7/11)。在各组之间甲基化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ASSF1A基因甲基化程度与脑胶质瘤病理分型、肿瘤大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RASSF1A在胶质瘤中有甲基化发生,在脑正常组织中未发生甲基化,检测胶质瘤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对临床判断肿瘤发生发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SPOPL蛋白(speckle-type POZ protein-like)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8例胶质瘤患者病例标本及瘤旁正常脑组织,其中低级别胶质瘤32例(WHOⅠ-Ⅱ),高级别胶质瘤36例(WHOⅢ-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POPL蛋白表达,并分析临床指标与SPOPL表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织中SPOPL的表达低于瘤周组织(t=8.754,P0.05),高级别胶质瘤中SPOPL的表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t=13.552,P0.05);SPOPL的表达与病理级别有关(χ~2=4.023,P0.05);Cox回归模型提示肿瘤病理级别、SPOPL蛋白表达差异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POPL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及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其可能是反应胶质瘤生物学特征及患者预后的的一个新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9L/Fischer344和C6/Wistar两种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对比研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大鼠脑内接种定量的肿瘤细胞建立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大鼠脑内肿瘤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两种模型脑内肿瘤局部细胞免疫反应情况。结果(1)9L/Fischer344大鼠脑内有肿瘤持续生长,而C6/Wistar大鼠脑内早期可见肿瘤生长,但肿瘤局部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边血管呈现“淋巴细胞血管套”现象,后期脑内肿瘤逐渐消退、消失,仅见残留轨迹和含褐色素沉着的吞噬细胞;(2)9L/Fischer344肿瘤局部可见CD68阳性细胞,未见CD4、CD8阳性细胞,而C6/Wistar肿瘤局部CD68阳性细胞数量明显较9L模型多(P<0.01),并可见CD4、CD8阳性的淋巴细胞。结论9L/Fischer344模型稳定性高,重复性好,肿瘤局部T淋巴细胞浸润极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脑胶质瘤免疫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C6/Wistar模型脑内肿瘤不能持续生长,脑内肿瘤可自发性消退,肿瘤局部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存在较强的细胞免疫反应,可能是肿瘤的消退的原因,该模型不适合用于胶质瘤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