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艳  薛根正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768-2768
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肝病之一,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及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和病理表现无特异性,易被误诊,本文对90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以增加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住我院确诊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43例,年龄为15岁~70岁,平均年龄(45.2±14.7)岁。1.2诊断标准[1]有明确的服药史。用药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异常。部分患者初发时可能有发热、皮疹、搔痒等。入…  相似文献   

2.
Maria评分系统对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的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日安  梁列新 《广西医学》2006,28(12):1910-1911
目的 评价Maria评分系统对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在我院住院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的资料完整的患者50例.患者发病前均有明确的服药史,服药后出现肝损害,停药后恢复,并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肝损害.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诊断明确的5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Maria评分诊断药物性肝损害,>17分为确定,14~17分为可能性大,10~13分为有可能,6~9分为可能性小,<6分为除外.结果 在5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3例患者的Maria评分为>17分,35例为14~17分,12例为10~13分,所有患者按药物性肝损害治疗后均好转或治愈.结论 Maria评分系统诊断药物性肝损害具有诊断符合率好、准确性高、简单易行、实用的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避免不必要的排除性诊断检查.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俐  房殿春 《重庆医学》2003,32(9):1198-1199
近年来 ,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1] 。在所有药物反应中 ,药物性肝损害约占 10 %~15 % [2 ] ,因此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和护理工作值得注意的问题。我院 1990年 2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药物性肝损害患者92例 ,本文总结 9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 ,对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患者共 92例 ,其中男 4 2例 ,女 5 0例 ,年龄 15~ 6 8岁 ,平均 4 1.5岁。肝损害相关药物中 ,抗结核药物 4 2例 (4 5 .7% ) ,消核片 18例(19.6…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明显增多 ,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将我院治疗的药物性肝损害 86例进行分析 ,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自 1 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0月我院共收治药物性肝损害 86例 ,男 52例 ,女 3 4例 ,年龄 3岁~ 56岁。2 诊断标准诊断按梁扩寰[1 ] 归纳的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原有肝病患者现病情稳定及HBV携带者 ,应用某些药物后又加重肝损害者 ,也考虑与药物有关 ,亦作为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2 ] 。3 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患者服药史、药物种类、临床表现、临…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07-109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抗结核药物使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结果 不同性别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男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8.82%(3/34),女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1.54%(3/26)。男女性别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中,60岁以下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5.56%(2/36),60岁或以上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6.67%(4/24)。不同年龄段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下年龄患者ALT、AST、T-BIL、γ-GT、ALB等指标优于60岁或以上年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老年人高发,密切定期检测早期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及早发现和合理处置院内药物性肝损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榆林星元医院2009-2010年52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分别从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基础疾病、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和用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药物性肝损害处方中,抗结核药占40.4%,抗肿瘤药占28.9%,降压降脂药及中草药各占7.7%,解热镇痛药占3.8%。消化系统用药、抗过敏药及抗抑郁药各占1.9%。其中合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28例。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必需引起足够重视,提请医师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及用法使用,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姚碧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28-12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肝功能检查与分型、治疗及转归;比较不同年龄段、药物应用种类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包括抗生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中成药等;随着应用药物种类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P〈0.05);肝损害出现时间平均(6.92±1.98)周;肝细胞型肝损害78例、淤胆型32例、混合型10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均治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比较常见,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尤其要警惕中草药的肝毒性;对存在基础肝功能异常患者,权衡利弊后决定用药方案;定期检测肝功能;对老年患者药物的使用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药物性肝病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警惕和认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2007年35例药物性肝病的住院病例,记录基础疾病及临床特点、肝功能、治疗、预后等,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药物性肝病患病平均年龄48.2岁,多在用药后2~4周出现临床症状,用药前HBsAg阳性、有饮酒史者较HBsAg阴性、无饮酒史者更易出现肝损害;中药引起者值得关注,本组35例中7例为中药引起,占20.0%。结论:药物性肝病病因多样,药物种类繁多,易误诊漏诊,中药引起药物性肝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停用相关药物后大部分患者愈后良好,少数可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肺结核治疗并产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n=55)的临床资料,治疗肺结核采用标准方案,即2 HRZE/4 HR,患者进行结核治疗后,要注意监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5~40 U/L)和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1~20μmol/L)的量,注意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定期进行血样、尿样等常规检查。结果肝损害大多发生在使用抗结核药物前期2~4周内,在5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有30例患者在1个月内出现肝损害症状,年龄在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者为36例,占总人数65.45%,而16~60岁患者只占34.55%,成年人对抗药物性肝损害的能力明显高于少年和老人(P<0.05)。根据肝损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治疗,肝功能大多在积极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有61.8%会在2周内恢复健康。结论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处理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提高药物性肝病患者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内收治的108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判断.结果 本组病例中,中药致肝损害66例(51.8%),西药致肝损害42例(48.2%);年龄与药物性肝病的关系呈正相关(r=0.986,y=36);其临床表现以肝功能及胆汁淤滞为主.结论 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特别是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11.
227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贻平  董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456-1456,1489
目的 分析临床常用药物治疗原发病过程中诱发药物性肝损害状况,为制订临床用药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22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中,以抗结核药物、抗癌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较多见。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急性病程,预后良好。提示临床应合理和规范用药,并进行监测、预防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3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诊疗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1~2014年收治的符合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患者32例,对该病常见致病药物、临床症状及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女性及年老者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恶心、黄疸,上腹不适等,但无特异性,致肝损伤药物主要为中药、抗生素、化疗药物。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其诊断缺乏统一标准,症状表现不一,致病药物繁多,因此需要加强重视,不断提高对该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病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9):1097-1097,1100
近年随着临床用药种类的增加 ,药物性肝病 (Drug inducedhepaticdisease ,DIHD)的发生率也有增加的趋势。迄今为止 ,国内外报道的大约有 10 0 0余种药物可能导致肝损害[1] 。为提高对本病诊治水平 ,本研究对 1990 -2 0 0 0年我院临床诊断的药物性肝病 9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和分析。1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 :病例来自我院 1990 0 2 -2 0 0 0 12临床诊断药物性肝病的住院患者 ,共 92例 ,男 42例 ,女 5 0例。年龄 15~ 6 8岁 ,平均 40 .5岁。  观察内容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①临床特点 ;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其规律。结果:38%超过6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88%西药导致,12%中成药导致。在西药中,抗肿瘤药物占68.2%;中成药中,抗肿瘤中药注射剂占66.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0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发热等症状,且实验室检查异常,表现为ALT、AST、ALP及CGT值升高,直接或间接胆红素。结论:通过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掌握其规律,可促进其治疗措施的针对性及有效性,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板式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D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决根据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对2009—01-2009—12陕西省lO个县级DOTS实施单位,在采用免费板式组合抗结核药治疗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100饲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蚌果接受抗结核治疗760例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100例,占13.2%,其中肝功能异常61例(56%),轻度肝损害22例(22%),中度肝损害13例(13%),重度肝损害5例(5%),肝衰竭2例(2%),其中死亡1例(1%);在760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68例,其中24例出现肝损害,占35.3%,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结论板式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及老年患者是肝损害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损害病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更合理的用药。方法:对36例药物性肝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14种,其中以抗结核药最多见,其次为中草药,解热镇痛药。潜伏期以1~8周为主。36例药物性肝病中,急性肝损害35例,慢性肝损害1例。临床表型:肝细胞损害型19例,胆汁淤积型4例,混合型12例。经治疗,21例好转,14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药物性肝病是临床中较常见和易忽视的疾病,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损害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67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药物性肝损害经停用相关药物、保肝治疗后大多恢复良好,仅1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合并其他并发症而导致死亡。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须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加强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和监测,并及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集958例确诊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包括初治患者726例,复治患者232例,对其中的92例抗肺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3.10%(54/412)高于男性为6.95%(38/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P=0.001);92例中61例(66.30%)为肝炎型肝损害;15例(16.30%)为肝内胆汁淤滞型肝损害;16例(17.40%)为混合型肝损害;其中2例(2.16%)亦判定为过敏性药物性肝损害。异烟肼和利福平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周内;吡嗪酰胺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12周内。乙胺丁醇一般与其他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12周后。结论女性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认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临床类型和致病因素,可减少和避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认识,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01~ 2013-08间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 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多见(15例,48.4%),其次为胆汁淤积型(11例,35.5%)与混合型(5例,16.1%).用药4d~4周出现肝损害最常见,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中草药繁多,尤其是治疗皮肤病、风湿关节病等的中草药,不同给药途径均可发生.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最易在用药4周内出现,临床上以肝细胞型最常见,临床医生用中草药治疗疾病时,应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