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南清 《东方药膳》2006,(12):26-27
枸杞,素有“宝树”、“药树”的美称,嫩茎和叶作蔬菜,而以枸杞果实(枸杞子)、根皮(地骨皮)人药。古人云:“一年四季吃枸杞,人可与天地齐寿”,因此,又有“地仙”之称。它的药用与食疗价值由此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枸杞子补肾益精有奇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枸杞子为茄科多年生灌木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宁夏、甘肃、青海及河北等地,尤以宁夏枸杞最为驰名。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肾、肺经,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本草经集注》言其“补益精气,强盛阴道。”《本草纲目》说:“俗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此言二物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也。”意即枸杞子和萝摩二药能提高性功能和增强性欲,如果外出离家很远而  相似文献   

3.
知遇 《东方药膳》2007,(3):36-36
枸杞糯米饭是一种药膳,是用中药枸杞子和糯米以及少量海昧或火腿烧成的饭。枸杞子为有名的养阴补肝肾、明目的中药。糯米与海味或火腿肉含有较多的维生素、糖、胶质、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素,具有维护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机能,敛汗、止血、促进伤口愈合.防治营养素缺乏性病症的功用,  相似文献   

4.
常食枸杞好     
枸杞,又称枸杞子、红耳坠,是茄科小灌木枸杞的成熟子实,既可作为坚果食用,又是一味功效卓著的传统中药材,自古就是滋补养人的上品,有延衰抗老的功效,所以又名"却老子"。春天枸杞的嫩茎梢及嫩叶称为枸杞头,既是一种蔬菜,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品。枸杞子中含有14种氨基酸,并含有甜菜碱、玉蜀黄素、酸浆果红素等特殊营养成分,使其具有不同凡响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5.
枸杞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枸杞子主产于我国宁夏、甘肃、青海等地,是传统的名贵中药,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和强壮机体的作用。枸杞多糖作为枸杞子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等多种作用〔1〕。本文采用小鼠碳粒廓清实验,刀豆蛋白A(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溶血素实验对广夏枸杞汁的免疫调节功能进行了检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雌性昆明种小鼠 体重18~22g。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批准号:鄂动医管字19-007号)。1.1.2 枸杞多糖 由武汉广夏枸杞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广夏枸杞汁,内含枸杞多糖15g/L。1.1.…  相似文献   

6.
张晓宇 《职业与健康》2007,23(18):1657-1658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xbamm L的干燥成熟果实,现代临床上广泛用于抗衰老、抗肿瘤、保肝、增强免疫力等。肿瘤为临床常见疑难病,已成为排在人类死亡第2位的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寻找抗肿瘤的药物已成为药物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中药枸杞子以被多数药物研究者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枸杞多糖(LBP)。本文概述了近几年来枸杞子的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7.
●王金山味来(下转第41页)杞子药膳美如今,在不少大中城市的药膳餐馆或饭店或寻常人家,利用枸杞子来养颜明目或补肝肾的“食客”很多。有的酒店,除自己酿造的粮食酒,店主还出售自家浸泡的杞子酒。淡淡的橙红的晶莹酒液,浮着几粒饱满的枸杞子,酒是香的,杞子吃在嘴里是酸甜酸甜的。如果杞子酒里再加上一点冰糖,可以使酒变得更醇更甜。喝酒吃杞,成了人生一大快事。枸杞子,别名苟起子、杞子、枸杞果、枸杞,为茄科落叶灌木枸杞的成熟果实,味甘,性平,入肝、肾经。功能滋肾、补肝、润肺、明目、强筋壮骨。主治肝肾阴亏,虚劳消瘦及腰膝酸软、头昏目…  相似文献   

8.
杞子为茄科植枸物枸杞的成熟果实,以宁夏枸杞最为有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日常广泛应用的药食两用之品,现对其日常服用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嚼服枸杞子有鲜品与干品之别,一般市面上以干品居多。因其味甘甜,口感适宜,嚼服是常见的食用方法。但枸杞子作为滋补之品不能过量食用。每日用量应不超过30克。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载有枸杞子“生啖”的食用方法。相较于干品鲜枸杞子富含汁液,口感更佳。  相似文献   

9.
鲁卫 《长寿》2012,(12):60-61
枸杞既是药品,又是食品,四季皆宜服。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被列为上品,"味平味甘,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枸杞一身都是宝,叶、苗、根都具药用,我们平时所说的枸杞子,通常是指枸杞的果实。中医认为枸杞子是归入肝经和肾经的,可以起到滋阴养血、明目的作用。枸杞子有滋补肝肾的作用,所以可以明目。中医有个名方叫杞菊地黄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上枸杞子和菊花。六味地黄  相似文献   

10.
枸杞子,又名杞子、血果、天精、地仙,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因其有抗衰延龄作用,因而历代医家又称其为“却老”,人们一直将其作为滋补益寿良药。枸杞的祛疾延龄作用由来已久,早在殷代的甲骨文及《诗经》、《山海经》中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言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药性论》言其“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本草汇言》言其“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唐代诗人刘禹锡对枸杞极为推崇,并有《枸杞井》诗赞云:“僧方药…  相似文献   

11.
不同煎煮时间对枸杞子水煎液中几种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煎煮时间对枸杞子水煎液中几种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刘志松,邓岩沈,尹华君沈阳药学院(沈阳110015)邓岩辉沈阳医学院分析教研室枸杞子为前科植物枸杞(LyciumChineses)的果实,具有滋肾、润肺、补肝和明目之功效,主要含有甜菜碱、酸浆红色素、...  相似文献   

12.
枸杞滋阴益智强刘赵骄枸杞子,又名枸棘、天精、地仙、却老,是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它滋而不腻,堪称补品精华。枸杞的根是有名的中药地骨皮。其子圆如樱桃,曝乾紧小,红润甘美。其性味甘平,入肝肾经。能滋养肝肾,益智明目,润肺止咳。常用于补益精气之...  相似文献   

13.
高峰 《祝您健康》2014,(8):37-37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云:“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在中国枸杞有很多民间叫法,如枸杞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等。枸杞全身是宝,《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相似文献   

14.
枸杞多糖延缓衰老的作用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王建华  王汉中  张民  张声华 《营养学报》2002,24(2):189-191,194
枸杞子 ( Fructus lycii)是著名的防衰老滋补品 [1] ,被列为首选的延缓衰老食品之一[2 ] ,许多养生方剂中都有枸杞子[3 ] 。近年来研究表明枸杞多糖(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是枸杞子调节免疫、延缓衰老等功能的主要活性成分 [4~ 6]。为了解 LBP的抗衰老机理和评价添加 LBP的产品是否仍具有相应的功能 ,我们以衰老的自由基理论为指导[7] ,用衰老模型小鼠和老年小鼠等研究了 LBP及其产品口含片的延缓衰老作用。1 材 料 与 方 法1 .1 枸杞多糖及枸杞多糖口含片  枸杞多糖系从枸杞子中提取而得的多糖复合物 [8] ,…  相似文献   

15.
夏瑞平 《现代养生》2007,(12):20-21
枸杞子是茄科落叶灌木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季节果实呈橙红色时采收,晾至皮皱后,再暴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除去  相似文献   

16.
李盛仙 《东方药膳》2003,(11):41-41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歌咏枸杞功能的诗句。枸杞,又名“却老子”,顾名思义,它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枸杞属茄科,是一种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深冬落叶,夏秋时开淡紫色花,结的果称为枸杞子。深秋后,枸杞子由青绿逐渐泛红至殷红,子粒光滑圆润,艳丽如玛瑙,甚是好看。唐宋以来,不少文人名士把它说成是能“益寿延年,返老还童”的圣药。唐代的陆龟蒙曾写过一篇《杞菊赋》,极为推崇食用枸杞。宋代名士苏东坡又作了《后杞菊赋》、《小圃枸杞》诗,更把枸杞大加赞赏,以至人们把它当作“仙草”、“灵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王…  相似文献   

17.
黄力君 《家庭医生》2011,(11):48-48
枸杞子是明眼子 《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枸杞子俗称“明眼子”,它能明目,既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也与科学研究结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8.
樊帆 《食品与健康》2009,(11):21-21
枸杞 枸杞是一味功效卓著的传统中药材,是滋补养人的上品,有延衰抗老的功效,所以又名“却老子”。枸杞中含有14种氨基酸,并含有甜菜碱、玉蜀黄素、酸浆果红素等特殊营养成分,使其具有不同凡响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9.
枸杞粥:枸杞子30g,粳米100g,加适量水共煮至米烂时,入瘦猪肉片50g,再煮至肉烂,调味食。功能补益肝肾。主治肝肾不足型老年痴呆,症见记忆力减弱,失眠。  相似文献   

20.
秋蝉 《东方药膳》2008,(5):31-32
枸杞桑菊明目茶(民间方)配方:枸杞子12g,菊花6g,霜桑叶6g,谷精草3g。制作:诸药放杯中,沸水冲泡,加盖闷10分钟即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