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多层螺旋CT特征及其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治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30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椎弓峡部裂、椎体滑脱程度、椎间盘及椎管等CT特征。结论多层螺旋CT是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优良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腰椎峡部裂的检查合理方案及其价值。方法对连续540例无明确外伤史的腰腿痛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腰椎容积扫描,范围从胸12至骶1。所有病例均利用容积数据重建腰椎间盘横断位、全腰椎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观察有无明确的椎弓峡部裂。结果540例中,5.37%(29/540)能明确显示共54处峡部裂。20例伴相应椎体滑脱。矢状位清晰、直观显示了所有裂隙的特征及伴随改变。全腰椎横断位亦显示了所有裂隙,但效果较矢状位差。冠状位、椎间盘横断位分别显示51.85%、7.41%的裂隙。结论多层螺旋CT全腰椎矢状位容积重建是显示腰椎峡部裂的最好方法,应将其列为腰腿痛患者腰椎多层螺旋CT检查的常规重建项目。  相似文献   

3.
腰椎峡部裂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发育缺陷、重复性损伤及应力造成的疲劳性骨折及先天发育性因素与后天损伤共同作用。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CT常规轴位检查较普通X线摄片有较大优势,但也常发生漏诊、误诊。反角度CT扫描能清晰显示环裂征及双关节征等特征性表现,CT常规轴位扫描结合反角度CT扫描可避免对腰椎峡部裂的误诊和漏诊。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或表面遮盖成像等图像重组,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观察窗条件真实全面地反映腰椎峡部裂的结构特征,确诊率达100%,是目前诊断腰椎峡部裂理想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4.
腰椎峡部裂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发育缺陷、重复性损伤及应力造成的疲劳性骨折及先天发育性因素与后天损伤共同作用.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CT常规轴位检查较普通X线摄片有较大优势,但也常发生漏诊、误诊.反角度CT扫描能清晰显示环裂征及双关节征等特征性表现,CT常规轴位扫描结合反角度CT扫描可避免对腰椎峡部裂的误诊和漏诊.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或表面遮盖成像等图像重组,可以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观察窗条件真实全面地反映腰椎峡部裂的结构特征,确诊率达100%,是目前诊断腰椎峡部裂理想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腰椎弓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腰椎弓峡部裂患者的MSCT资料,所有病例均作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遮盖法重建(SSD),部分病例加作经过椎板平面MPR。结果MSCT轴位图像结合MPR图像对腰椎弓峡部裂的敏感性为100%,清晰显示峡部裂的形态、宽度;SSD对腰椎峡部裂显示敏感性为78%,可根据需要进行多角度旋转,更直观、立体地显示峡部裂的形态及椎体滑移程度。结论MSCT轴位图像结合MPR、SSD重建能明确腰椎弓峡部裂的诊断,提供比X光平片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对疑有腰椎弓峡部裂的患者,应尽量选择MSCT检查。  相似文献   

6.
腰椎峡部裂三种CT扫描方法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三种CT扫描方法对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探讨避免漏诊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12例椎弓峡部裂病例,36例采用平行于椎间隙扫描;55例先常规扫描椎间盘,再采用椎弓反角度扫描病变椎间隙;21例行L3~S1螺旋CT扫描再作多平面重建(MPR)或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平行于椎间隙扫描17%腰椎峡部裂漏诊或显示欠佳,但对继发椎管狭窄及硬膜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显示良好.椎弓反角度扫描清楚显示全部腰椎峡部裂,但对椎管和椎间盘情况显示欠佳.螺旋扫描结合三维后处理清楚显示全部腰椎峡部裂,对椎管、椎间盘及椎间孔的情况亦显示良好.结论 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后处理可多方位、全面、直观地显示腰椎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继发改变,是避免漏诊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的X线、CT征象认识。方法:对25例诊断为腰椎椎弓峡部裂的X线、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表现为:“八字征”腰椎体前移,“猎狗征”,CT表现为双侧关节突间部不规则骨性缺损伴骨质增生。椎管前后径延长,终板呈双边征,于相邻椎体层面,椎间盘呈反方向突出椎体边缘。结论:X线可诊断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CT不仅可以发现X线平片所显示的病变,且可同时显示合并的脊椎滑脱以及椎小关节、椎间盘、骨性椎管,椎间孔硬膜囊、黄韧带、神经根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扫描及重建方式。方法:26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行椎间盘扫描,对L4~5及L5~S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对其中10例行螺旋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包括椎弓根层面的轴位扫描均能显示峡部裂和其他伴发表现,包括椎管增大或变窄、侧隐窝狭窄、双边征、椎间盘变形、椎小关节退行性变和黄韧带肥厚。采用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MPR、MIP斜矢状面重建能直观显示峡部裂的典型表现——猎狗项圈征,正中矢状面重建能显示椎体滑脱。结论:对常规椎间盘扫描采用对L4~5及L5~S1椎间盘加大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的方法, 对于轴位扫描发现或可疑峡部裂的患者再做相应椎体螺旋扫描,行平行于峡部的椎弓长轴多平面斜矢状面和矢状面重建,是腰腿痛病人CT检查的简单、实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腰椎峡部裂的X线诊断中,"裂隙征"在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中的显示率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诊断L5双侧峡部裂研究对象拍摄立位腰椎正、侧、双斜位X线片,分别确定L5双侧峡部裂裂隙的阳性显示率、裂隙的宽度及走形方向。9例加做腰椎CT并行二、三维重建显示裂隙的宽度和走向。分别对3个体位X线片的"裂隙征"显示率作配对卡方检验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在正位片上L5峡部裂隙的显示率为13.8%(8/58),称为"裂隙征",它表现为重叠的X线间接征像。侧位片L5峡部裂隙的显示率为74.1%(43/58),斜位片L5峡部裂隙的双侧和单侧总显示率为81.0%(47/5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后2个体位的裂隙显示称为"裂隙征"。9例腰椎CT检查证实腰椎峡部裂诊断并同时显示裂隙的方向,其与冠状面或与矢状面形成不同夹角。结论:腰椎峡部裂的裂隙在正位片上显示率很低,并且是重叠的间接X线征像。在侧位和斜位片上,裂隙的阳性显示率高,是直观清晰的直接X线征像,也是腰椎峡部裂诊断的第一要素。因此,腰椎峡部裂的裂隙在X线侧位片和斜位片的直观清楚显示称为"裂隙征"更为准确、恰当。如在体检中X线侧位和斜位片上"裂隙征"阳性即可对腰椎峡部裂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64层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64层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利用64层CT扫描的50例腰椎弓峡部裂病例的各向同性扫描的容积数据,采用不同角度的多平面重组(MPR)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对照分析:利用MPR模拟出四种扫描模式:①常规的椎间盘扫描方式的断面图像;②腰椎横断面图像;③沿椎弓峡部方向的斜横断位(椎弓反角度扫描)图像;④沿腰椎长轴的矢状断面图像。分析四种方法的峡部裂隙检出率、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碎骨片检出率、假关节形成检出率。结果峡部裂隙检出率以矢状位MPR图像、斜横断位MPR(100%)最高(u=8.51,P<0.05);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以矢状位MPR图像(90%)最高(u=4.18,P<0.05);碎骨片检出率以斜横断MPR(28%)和矢状位MPR图像(20%)最高(u=2.08,P<0.05);假关节形成检出率以斜横断MPR(18%)最高(u=2.237,P<0.05)。结论64层CT MPR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平面分析椎弓峡部裂的各种征象,对于提高CT对该病的诊断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国人成人腰椎管的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CT测量求得国人成人腰椎管横径、矢径、关节突间距的数值以及相应的椎管指数,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使用CT测量青岛地区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腰椎管L1~L5的径值。结果:腰椎管的横径平均径值性别间有显著差异(P〈0.001)。椎管矢径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关节突间距性别间有显著差异(L1~L3水平,P〈0.01;L4~L5水平,P〈0.001)。椎管横径与椎体横径的比值为0.52-0.55,关节突间距与椎管横径的比值为0.76-0.79,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测量腰椎管可以得出相对准确的腰椎管径值,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临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及MRI检查,比较两者诊断结果,分析骨折合并脊髓、韧带及椎间盘损伤等情况MSCT、MRI表现.结果 52例中,椎管内骨折片的显示MSCT优于MRI(49个比40个,P<0.05);韧带、脊髓及椎间盘等软组织损伤的显示MRI均优于MSCT,MRI发现韧带损伤15例,MSCT 1例(P<0.01);脊髓损伤CT检出6例,MRI 25例(P<0.01);椎间盘损伤MSCT检出5例,MRI 39例(P<0.01).结论 脊柱损伤应常规行MSCT检查,MRI应作为韧带、脊髓损伤的首选检查.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尤其存在不稳定骨折者,应同时选用MS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2005年10月至今在CT介导下应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手术方法:患者采用俯卧位,腹部加高垫以增加腰椎前屈度,使椎板间隙适度扩张。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T介导下穿刺椎间盘,用20号射频穿刺针沿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内侧缘刺入,穿刺针进入椎间盘深度为8~10mm。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MSCT对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MSCT图像,观察急性阑尾炎的CT征象并进行评分;使用Spearman秩相关法对CT征象与病理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病理分型显著相关的CT征象,再利用上述征象作为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预测病理类型,并评价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阑尾直径、阑尾石、周围脂肪密度、管腔外积液、管腔内积液、箭头征、右侧腰大肌前缘模糊、盆腔积液、管腔内积气、盲肠条带征、乙状结肠壁增厚11个征象与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存在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5个征象可预测阑尾炎病理类型,预测值和病理分型的加权κ值为0.78,Logistic回归模型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5.71%(96/112)。结论应用上述5个MSCT征象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病理学类型。  相似文献   

15.
CT、"C"臂导引腰椎间盘造影的穿刺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C“臂双相导引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造影(CTD)的技术。方法对IDET治疗腰椎间盘突/膨出患者中的45例进行CT、“C“臂导引下腰椎间盘造影。其中5例做单层面的造影,40例做两个椎间盘层面,共85个椎间盘层面。85个椎间盘中5个位于L3~4、43个位于L4~5、37个位于L5~S1。结果45例椎间盘层面CT即刻扫描,38例椎间盘层面术后2小时CT再次扫描。观察到19例造影剂聚集在髓核内,39例造影剂不同程度同心圆样从髓核溢出,到达纤维环内、中、外层,27例见髓核内造影剂呈笔尖状,不同宽度带状穿过椎间盘后方的纤维环到达椎管内。结论在CT、“C“臂导引下经皮腰椎间盘穿刺、造影时,可观察穿刺针在椎间盘内的位置,能降低假阳性率,并在CT横断位图像上观察到造影剂在环、髓核内的分布,明确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的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16层螺旋CT(MSCT)和超声内镜(EUS)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GIMT37例,术前37例均行CT平扫,35例行双期增强扫描,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胃肠道间质瘤(GIST)31例(食道1例,胃19例,小肠6例,直肠1例,胃肠外4例),平滑肌瘤4例(食道3例,胃1例),胃神经源性肿瘤2例。①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倾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无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良性GIMT及交界性GIST均匀强化,边界清楚,良性GIMT肿块直径1.0-3.0cm,平均2.16cm。胃交界性GIST直径1.2~3.5cm,平均2.24cm。恶性GIMT强化不均匀,肿瘤最大径3.5-16.0cm,平均6.9cm,可有邻近脏器侵犯。定位准确率30/37(81.08%),定性准确率20/37(54.05%)。②EUS表现:内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EUS显示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改变,良性GIMT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肿瘤最大径0.5-3.5cm,平均1.75cm。恶性GIMT回声多不均匀,可伴有液性暗区,形态不规则,可有浸润性改变,肿瘤最大径6.0-10cm,平均9.2cm。定位准确率16/17(94.12%),定性准确率15/17(88.23%)。结论:MSCT和EUS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浸润情况,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4例骨髓瘤的16层螺旋CT表现结果发病部位包括肩胛骨2处,肋骨11处,颅骨16处,脊柱18处。18例为病灶多发,6例病灶单发。主要CT表现为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软组织肿块等。结论骨髓瘤的CT表现有某些特点,CT可在骨髓瘤的发现和诊断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冯辉  陈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1):2060-2062
目的 探讨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颌面部外伤患者198例,采用16层螺旋CT对患者眉弓至颏下轴位扫描,原始数据在Volume Wizard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比较轴位图像、MPR图像、VR图像及三者联用对骨折线的显示率。结果 198例颌面部外伤患者共发现461处骨折。VR图像显示率最低(83.51%),三种方法联用显示率最高为100%,各种方法对鼻骨、上颌骨、眶壁骨折显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7.60,26.60及45.04,P<0.001)。 结论 以MSCT轴位图像为基础,合理运用MPR、VR等重组技术能清晰显示颌面骨折的细微结构、周围软组织情况及空间解剖关系,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对颌面部骨折的显示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