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的牙弓宽度。方法 采用三维测量仪精密测量正常牙合及四组不同类型错牙合 (ClassⅠ双颌前突 ,ClassⅡ1,ClassⅡ2 ,ClassⅢ )的原始模型 ,比较各组的牙弓宽度。结果 上下尖牙宽度各组基本无显著性差异 ,ClassⅡ1和ClassⅡ2 上后牙弓较窄 ,ClassⅢ牙弓宽度与正常牙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临床上不要轻易扩大尖牙宽度 ,ClassⅡ类错牙合常须扩大上后牙弓宽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目的是:1.通过 Class Ⅰ对照组和 ClassⅡ和 Class Ⅲ研究组的骨骼和软组织分析,评价下颌息止位;2.比较 Class Ⅰ和 ClassⅡ患者,Class Ⅰ和 Class Ⅲ患者之间下颌息止位的变化。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共分三组,其中对照组42名,为 Class Ⅰ中性错(牙合);研究组 Class Ⅱ远中错(牙合)35名,磨牙远中(牙合)覆盖6mm 或更多,由下颌平面角测量的垂直距离正常或减小,Class Ⅲ近中错(牙合)8名,前牙有2个以上的反(牙合),后牙近中(牙合),由下颌平面角测量其垂直距离正常或减小。采用自然头位照正中(牙合)位和息止颌位的标准的诊断性头影测位片。  相似文献   

3.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咬合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系统4.02版记录26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在牙尖交错位(ICP)的[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接触点数(NOC)、[牙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牙合]力中心点的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及黯干扰指数(OII),并与26名正常黯者的同一指数对照分析。结果:错黯组TOF低于正常黯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错骀组NOC与正常胎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错[牙合]组AOF,AOA,COF,MMCOF,OII均高于正常[牙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两侧咬合不平衡,可能存在[牙合]干扰等相关病症,应及时进行矫正,以消除明显的咬合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AngleⅢ类错(牙合)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及形态特点。方法:选取87例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及对照组91名正常[牙合]个体原始模型,按性别分组,测量各项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牙槽弓宽度和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牙合]组与AngleⅢ类错[牙合]组男性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均大子女性牙弓、牙槽弓宽度(p〈0.05):AngleⅢ类错[牙合]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下颌磨牙间宽度大于正常胎组(p〈0.01)。其余测量指标AngleⅢ类错[牙合]组均小于正常黯组。结论:AngleⅢ类错[牙合]上颌骨生长受限,上颌牙齿有向腭侧倾斜,下颌牙齿有向颊侧倾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的上颌扩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标,并对相同面角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UP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A值及Mx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牙合],其Md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面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LA值均低于正常殆(P〈0.05),UP值在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与正常[牙合]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D值也均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显著小于正常[牙合](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及相同垂直骨面型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正常[牙合]为对照,研究安氏Ⅱ^1类错[牙合]牙弓宽度的特点。方法:选择12~16岁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各60例,取标准研究模型,利用3DSS(光栅扫描仪)扫描后,以Geomajic软件进行图像拟合处理,并测量上下颌牙弓前、中、后段长度,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牙弓宽度的差异。结果:①.正常[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比女性大,其中上颌牙弓及下颌后段牙弓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安氏Ⅱ^1类错[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大于女性,其中上颌牙弓后段及下颌牙弓前段、后段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安氏Ⅱ^1类错[牙合]无论男女,上颌牙弓后段宽度明显小于正常[牙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牙弓小于正常[牙合]牙弓,治疗时应扩展上颌后段牙弓使腭侧倾斜的后牙颊倾,或用牙弓与基骨联合扩展的方法加大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利于下牙弓前移,建立正常的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咀嚼效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已正畸治疗及未治疗的患者各30例,年龄18~25岁。以硬化明胶作咀嚼测试物。利用吸光度法测定咀嚼效能。另选30例正常[牙合]作为对照。结合临床所见,对测定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3组间咀嚼效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正常组与错[牙合]已治疗组、未治疗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已治疗组、未治疗组比较,咀嚼效能差别有显著性(P〈0.05)。(2)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磨牙反[牙合]、下颌前突等因素与咀嚼效能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正畸治疗能够在改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颜面美观的同时,提高其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2例(Ⅱ/1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72例(Ⅲ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45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拍摄CBCT影像并行三维重建,选取上颌切牙的正中矢状截面的影像,定点并测量上颌切牙区各牙齿在牙槽嵴顶、根中1/2和根尖处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槽骨的倾斜度和高度。结果 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在牙槽嵴顶处均较薄。(1)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1/2处,Ⅱ/1组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1.31 ± 0.39)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87 ± 0.34)mm ]和Ⅲ组[(0.87 ± 0.49)mm ](P < 0.05);而Ⅲ组的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0.62 ± 0.40)mm ]高于Ⅱ/1组[(0.50 ± 0.40)mm ]和对照组[(0.44 ± 0.23)mm ](P < 0.05)。(2)腭侧牙槽骨厚度:在牙槽嵴顶和根中1/2处,Ⅲ组上颌中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0.98 ± 0.32)mm、(3.27 ± 1.92)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69 ± 0.22)mm、(2.23 ± 0.90)mm ]和Ⅱ/1组[(0.87 ± 0.24)mm、(2.77 ± 0.87)mm ](P < 0.05),而Ⅱ/1组和Ⅲ组侧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P < 0.05)。(3)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Ⅱ/1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均大于Ⅲ组和对照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形态具有相关性,Ⅱ/1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唇腭侧牙槽骨倾斜度高度相关(P < 0.05)。结论 安氏Ⅱ/1分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具有不同的牙槽骨形态特征,因此在制定正畸治疗方案中要予以考虑不同错牙合畸形对上颌切牙区颌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的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牙合]Ⅱ^1类错[牙合]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明确Ⅱ^1类错[牙合]3种骨面型和正常[牙合]的牙颌垂直向形态变化。结果:(1)所有Ⅱ^1类错[牙合]总体上颌复合体的前部相对于后部垂直向发育过度。均角组上颌复合体整体相对发育过度,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高角组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过度,后部和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均角组和高角组下颌有后下旋转的趋势。低角组颅底-下颌支复合体的垂直生长相对于上颌复合体的后部发育过度,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正常。下颌有前上旋转的趋势。Ⅱ^1类错[牙合]L6的垂直高度降低,U6远中倾斜。高角组、均角组U6垂直高度未增加,功能[牙合]平面(FOP)前下倾斜.高角组U6及功能[牙合]平面倾斜的程度最大;低角组U6垂直高度降低,远中倾斜程度最小,功能[牙合]平面未见异常。结论: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形态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向特征,治疗时垂直向控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牙颌结构和上颌牙弓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名,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治疗前(T1)治疗后(T2)进行X线头影测量和石膏模型牙弓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时患儿侧貌明显改善,SNA增大2.70±0.97°,ANB角增大3.99±1.95°,Wits值增大3.21±1.00mm,有统计学差异(P〈0.001)。牙弓宽度增加值从后向前逐渐减小,牙弓周长增加4.66+0.93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后侧貌改善明显,上颌骨显著生长和前移,牙弓宽度及牙弓周长增加,能解除上牙弓小于5mm的轻中度拥挤。  相似文献   

11.
常见正颌手术后咬合关系的维护和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临床常见的正颌手术后,如何很好的维护和调整上下牙列的咬合关系,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 选择骨性Ⅰ类双颌前突行根尖下截骨后徙术、Ⅱ类下颌后缩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前徙术、Ⅲ类骨性反骀行下颌升支骨切开后退及合并上颌前徙术各6例患者,共18例患者.正颌手术后依据分类分别行3种不同的牵引模式进行咬合调整.结果 18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低角骨性Ⅲ类组25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颏联合形态相关指标,观察并比较4组的颏联合形态。结果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的颏联合存在形态差异,但整体厚度和高度差别不大。高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较小的颏突度和基骨高度(P<0.01);低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P<0.05)和下牙槽顶部厚度(P<0.001)。矢状骨面型相同时,高角组比低角组有较小的颏厚度、颏突度和较大的颏联合总高度(骨性Ⅱ类组P<0.001,骨性Ⅲ类组P<0.05),并且更易出现下牙槽基部薄于顶部的葫芦形颏部(P<0.01)。结论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畸形者,颏联合形态存在差异,垂直骨面型对颏联合形态的影响大于矢状骨面型,高角骨性错畸形者移动下切牙的正畸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测量分析,探讨牙冠宽度与安氏各类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初始记存模型382副,按照安氏Ⅰ、Ⅱ1、Ⅱ2、Ⅲ类分组。测量牙冠宽度并计算Bohon指数,测量结果采用Dunean’s检验。结果:382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前牙比、全牙比、后牙比均没有性别间的差异。安氏Ⅰ、Ⅱ1、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与正常[牙合]人群基本一致,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比和全牙比则与正常[牙合]人群间存在差异,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比及全牙比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上下颌间牙量关系不调是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部不同区域骨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骨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矢状骨面型分为Ⅰ、Ⅱ、Ⅲ类三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 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 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骨厚度。结果(1)腭部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部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部的相同区域中,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1)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骨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和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下颌前伸后退和开闭运动中髁突运动的记录对比,从而确定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的髁突运动特征。方法正常人和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伴发深覆盖患者各30例,应用计算机辅助髁突运动轴图轨迹描记仪(CAD IAXⅢ)记录在下颌功能运动时髁突的运动情况,对两组的髁突运动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在两种运动中髁突运动轨迹都较正常人平缓,前后向的距离明显大于垂直向,开闭口运动中垂直向上最大位移在运动的中期。定量分析发现,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在矢状向、垂直向、空间位移均较正常人小。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较正常人在三维方向上有较典型的髁突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6.
错畸形牙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金军  王林  张卫兵  王珊  严斌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09,29(10):505-508
目的通过对错畸形患者的牙冠、牙弓、牙槽弓、基骨弓形态的测量分析,探讨错畸形的牙特征。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畸形患者的初始记存模型382副,按照安氏Ⅰ、Ⅱ1、Ⅱ2、Ⅲ类分组。测量牙冠、牙弓、牙槽弓、基骨弓的形态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382例错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Pont指数与正常人群不同,且存在组间差异。牙列拥挤与牙弓、牙槽弓、基骨弓的形态密切相关,其中牙弓前段长度与牙列拥挤的相关性最大。结论错畸形患者的牙特征与错畸形的形成密切相关,且有别于正常,牙弓前段长度对牙列拥挤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错畸形患者的Pont指数的测量分析,探讨Pont指数与安氏各类错畸形的关系。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畸形患者的初始记存模型382副,按照安氏Ⅰ、Ⅱ1、Ⅱ2、Ⅲ类分组,测量上颌切牙牙冠宽度、上颌牙弓中段宽度以及上颌牙弓后段宽度,并计算Pont指数。结果前磨牙指数、磨牙指数均没有性别间差异。不同类型的错畸形人群的前磨牙指数和磨牙指数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安氏各类错畸形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牙冠宽度-牙弓宽度比例不调,形成机制复杂,且各不相同。牙弓宽度的不足是错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安氏Ⅰ类错畸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所包含的各种错畸形。方法选择267例恒牙列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并结合X线头影测量,分析各种错畸形的构成比。结果①矢状向:Ⅰ类骨面型202例(75.66%),Ⅱ类骨面型45例(16.85%),其中上颌前突16例,下颌后缩30例,上颌前突合并下颌后缩1例,Ⅲ类骨面型20例(7.49%)。②垂直向:正常型99例(37.08%),高角型153例(57.30%),低角型15例(5.62%)。③安氏Ⅰ类错畸形的构成情况:牙列拥挤245例,(91.76%),牙间隙21例(7.87%),双颌前突12例(4.49%),前牙反43例(6.10%),前牙深覆盖105例(39.33%),前牙深覆110例(41.20%),其中闭锁型深覆4例,后牙反14例(5.24%),后牙正锁6例(2.25%),个别牙错位2例(0.75%),前牙及双尖牙开5例(1.87%)。结论安氏Ⅰ类错畸形临床表现多样,安氏分类法对错畸形特征的概括太笼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测量比较成人不同安氏错牙合分类之间上下中切牙Collum角的差异性规律,为预防前牙骨开裂及骨开窗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临床咬合检查分类,筛选2014—2016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116例,其中安氏错牙合Ⅰ类30例、Ⅱ类1分类(Ⅱ1类)29例、Ⅱ类2分类(Ⅱ2类)27例、Ⅲ类30例。使用Invivo 5软件对CBCT图像进行三维定位,获得右侧上下中切牙正中矢状截面图,Auto CAD 2007软件测量牙冠长轴根方延长线与牙根长轴的夹角(Collum角,冠根角的补角),再进行各组之间大小差异性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cheffe法多重比较。结果 不同安氏错牙合类型患者之间中切牙Collum角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2类组上中切牙Collum角为(7.02 ± 1.83)°,显著大于其他错牙合类型;安氏Ⅱ1类下中切牙Collum角为(-2.25 ± 4.76)°,牙冠相对于牙根可偏唇侧,与其他错牙合类型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安氏Ⅲ类组下中切牙Collum角(8.15 ± 2.50)°,显著大于其他错牙合类型。结论 不同安氏错牙合类型上下中切牙Collum角差异显著,安氏Ⅱ2类上中切牙、安氏Ⅲ类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偏舌侧,安氏Ⅱ1类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偏唇侧,前牙内收或唇倾时应考虑该情况,以防牙根穿出骨皮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