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小荣 《河南中医》2006,26(10):37-37
外感咳嗽居儿科常见病之首。多年来教材中对外感咳嗽的分类,大致为风寒、风热两型,笔者临证二十余年,对于小儿外感咳嗽的辨治,认为可分为风寒、风热(风温、春温)、风燥、湿温等四型,其中风寒有轻、重之分,风燥有凉、温之别。据症辨证审因论治,收效颇佳。现总结如下。1病因1.1外  相似文献   

2.
明代医家秦景明在其《 症因脉治》一书中对咳嗽诊疗做了深刻的阐述,见解独到。秦氏将咳嗽先按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次辨虚实,并从火与痰的角度辨析咳嗽的病机。在治法上,秦氏主张以降火和治痰为主,认为咳嗽实火可泻、虚火可补,并注重从脾论治。同时,秦氏亦从病之经络与脉症入手治疗咳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并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治咳七法     
咳嗽一症,外感时病中有之,內伤杂病中亦有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发生咳嗽,《內經·咳論》中說:“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說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在治疗时,如果不辨病因病机,不讲理法方药,而只投所謂止嗽、鎮咳、祛痰、宁肺之品,籠統施治,輕則迁延不愈,重則变症百出,甚至成痨难救。所以治疗咳嗽,必須辨清內伤、外感、虛、实、寒、热,按其发病新久,輕重浅深,辨証施治。祖国医学对咳嗽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經验。  相似文献   

4.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多属病毒感染,对症处理疗效不佳。祖国医学对外感咳嗽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主宣降,不耐寒热”。提示我们治咳之药宜轻扬清灵,直达病所;宜宣中有降,顺应肺气;宜温凉适度,正对病的。今将辨治外感咳嗽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蒋伟  高洁 《四川中医》2011,(10):4-5
介绍高洁主任医师辨治慢性咳嗽的经验。针对慢性咳嗽的不同病因,外感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指出其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6.
咳嗽审辨     
<正> 咳嗽一症,病因多端,涉及的范围亦广.《内经》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但不论何种原因所致之咳嗽,其病理机制都涉及到肺脏,是咳嗽不止于肺而又不离乎肺也.临症审辨要注意"三辨"、"三忌".一、辨外感内伤,用药忌收涩过早.外感咳嗽由外邪侵犯肺经,邪从表入,本经自病,病症较轻而易治,内伤咳嗽由于肺脏虚弱或他脏先病累及于肺,病症较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续名医类案》辨治咳嗽的医案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辨治方法有:1.食积外感,治以消导疏散;2.咳嗽发热,治分两途,若属素虚外感,则先治标后治本,若属里虚寒伏,则治以补中散寒;3.五更喘嗽,治以温中清肺;4.火郁干咳,治以舒郁发散;5.咳嗽误治,治以理中回阳。  相似文献   

8.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为多见,外感咳嗽居多。在临诊中,笔者屡遇小儿由外感起病,而以夜间咳嗽为主的昼轻夜重之咳嗽症。有病之初起就表现为该症的,也有外感咳嗽迁延十数天后出现此症的。我院韩寅三老师在治疗  相似文献   

9.
介绍王付教授辨治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王付教授提出“表里为纲,脏腑为目,病症相参”的辨 治思路,认为外感、内伤皆可导致抽动障碍。外感者,为正气不足、反复外感所致,主要累及肺系;内伤者, 为情志不遂、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责之于心肝,次责脾肾。临证既强调辨证、分型治疗,又重视辨病、辨 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咳嗽在临床中即可是一个病,又可是一个证,或症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更为多见。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然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也没有绝对的界线。外感咳嗽迁延失治,损伤肺气,反复感邪,也能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外卫功能就不强,也易感受外邪,内外相合,引起咳嗽的急性发作。因此对外感咳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是防止转化成内伤咳嗽的一种有效手段。临床上外感咳嗽较多,而内伤咳嗽较少。现仅对外感风寒、风热咳嗽的治疗谈一下粗浅的体会。1风寒咳嗽男,6岁。患儿咳嗽7天,以夜…  相似文献   

11.
总结古代文献、现代文献中关于中医"鼾"及"鼾症"病因、病机的相关记载。根据临床验案1则,指出应重视"气血"在鼾症辨证论治中的作用,而脉诊则是提取"气血"异常信息的重要诊察方法,应将脉诊作为治疗鼾症的切入点,重视脉诊在鼾症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医国际化的发展,中医数字化和标准化研究日益深入,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进行中医交流、教学、科研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是在原有的TCMCADS生成系统的基础上,从中医的脉诊和舌诊数字化入手,可采集并重现中医的脉图、舌图,并建立了以中医教材为基础的中医诊疗数据库,为中医师临床工作提供易用的辅助诊疗系统平台,也为中医学生和海外中医师提供远程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本文系我刊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医药学术沙龙“中医理论的科学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的主题报告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寒舌诊中腻苔概念的形成.方法:查阅46 部伤寒病舌诊医案,摘录与滑、腻相关的医案,并以"腻"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中有关腻苔的著作,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舌诊医案中对滑苔的记录呈下降的趋势,而腻苔的记录呈增长的趋势.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是最早在滑苔中描述苔"腻"的著作.经过滑、腻并存的时段后,腻苔成为一个独立的舌象.结论:腻苔是从滑苔中分化出来的舌象,是伤寒舌诊研究的成果之一,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伤寒舌诊与温病舌诊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成熟的脉诊、舌诊信息提取与识别的关键技术,集成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突出脉诊、舌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并融合其他四诊信息,实现自动辨证处方的临床辅助诊疗功能。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体现了"四诊合参"的中医辨证诊断理念,其便携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特点贴合临床实际,为脉诊、舌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完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7,(7):544-547
目的 :通过电子支气管镜镜下观察,探索肺痨局部病变的规律,提出肺痨新的中医局部辨证分型。方法 :确诊的肺、支气管结核(肺痨)患者93例,按照常规辨证为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型。用电子支气管镜进行气道内局部观察,把得出的结果与整体诊断不同证型结合舌苔、脉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镜下肉眼表现望诊归纳为三类。具有黏膜黄斑、浅表溃疡、浅表血管曲张等化脓性病变者占74.19%;具有腔内肉芽肿、分嵴部增宽、眨眼征等形态改变表现者占3.22%;具有黏膜苍白、软骨环间肌肉瘦削、苍白色瘢痕组织等营养不良表现者占22.58%。不同辨证分型、舌苔、脉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舌质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临床辨证方法均以"阴虚"为中心,突出"正气不足"贯穿始终,治疗上强调扶正养阴。今利用电子支气管镜镜下观察,结合舌苔、脉象,局部辨证分为痨热毒郁肺血败肉腐型、气滞血瘀痰凝湿阻型和气血不足气阴亏虚型,为诊治肺痨开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明代医家赵献可代表作《医贯》中的咳嗽论篇为切入点,在分析其对咳嗽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方面的认识基础上,浅析其独特的五行学说和命门学说在治疗咳嗽中的体现,通过分析赵献可与众不同的理论和实践观点,为今人研究相关内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8.
75例艾滋病咳嗽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河南广东艾滋病咳嗽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致病规律及特点进行研究,审证求因,探讨艾滋病咳嗽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为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患者相关性咳嗽方面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制定《咳嗽临床调查表》,制定相关操作规程,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均由经过培训的训查员根据患者回答情况,认真如实填写调查表。结果:河南广东两地艾滋病咳嗽患者属体虚而外感风寒、风热或湿热,痰湿、气虚或痰热内扰,导致肺阴虚、燥邪盛、痰瘀阻;比较而言,河南以痰湿或痰热常见,广东多属燥热或阴虚而咳嗽。结论:正气亏虚是艾滋病咳嗽的主要证候特点,痰湿瘀浊和风寒火热乃属其重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冠心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中舌脉象定量提取的方法。方法:采用对应分析技术对冠心病的证候和舌脉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候与舌脉象之间存在的关系:气虚血瘀证与舌胖大(相关距离0.2163)、舌有瘀斑瘀点(0.3351)、脉细弱(0.4537)关系密切;气阴两虚证与舌淡红(0.0948)、脉细弱(0.2267)、舌红少苔(0.2652)关系密切;痰瘀互阻证与脉弦滑(0.0847)、苔腻(0.1815)、舌有瘀斑瘀点(0.4430)关系密切;阳虚寒凝证与苔腻(0.3195)、脉沉细(0.3885)、舌有瘀斑瘀点(0.4812)关系密切。结论:对应分析技术在多变量的探索性分析研究中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辨证治疗内科杂病疗效。[方法]将240例门诊患者使用柴胡疏肝散(陈皮醋炒、柴胡各6g,川芎、芍药、枳壳麸炒、香附各4.5g,甘草灸1.5g)。胃十二指肠溃疡(恶寒、腹泻,减芍药,加荆芥6g;呕血、黑便,减芍药,加丹参、没药各4.5g,乳香、延胡索各1.5g;舌色暗紫、常有忧思,加木香、郁金各4.5g;寒热错杂,半夏6g,桂枝4.5g,白术、黄连各6g)。心因性疾病(舌色质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常为实证,加黄连、栀子、车前子各4.5g;舌质丹淡、舌苔白、脉沉细,常为虚证,加白术、党参各3g)。内伤咳嗽治疗(性情急躁,降低逆火、理顺肺气,加旋复花3g,桔梗6g;胸痛顺气,加郁金6g;痰液黏稠,化痰止咳、清肺祛热,加知母6g,贝母4.5g;伤津,生津养阴,加沙参、麦冬各6g,天花粉4.5g)。1剂/d,水煎180mL,3次/d。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123例,显效76例,有效2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92.08%。[结论]柴胡疏肝散辨证治疗内科杂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