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量L4椎体前滑脱的距离与邻近椎小关节的有关数据,观察两者间的关系。方法:对80例L4滑脱(滑脱组)和80例有腰部疼痛但无L4滑脱(对照组)的患者行64层CT扫描,对比分析邻近椎小关节结构及形态特点。测量邻近椎小关节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的角度、间隙,对获得的数据进行2组间t检验。结果:以L4为中心,分为上下关节;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右、左关节。2组椎小关节角度、间隙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随着邻近椎小关节间隙逐渐变窄,冠状位、横断位角度逐渐变大,矢状位角度逐渐变小,L4椎体前滑脱的距离增大,且容易前滑脱。L4前滑脱距离≥4.33mm,对邻近椎小关节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脊椎附件骨折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脊椎骨折患者的16层螺旋CT资料.结果 50例脊椎骨折患者,附件骨折发生率为66%,其中单纯附件骨折者18例,附件合并椎体骨折者15例.横突骨折25例(74处),骨折线多为纵行或斜矢状方向.椎弓根骨折8例(9处),椎板骨折8例(11处),多发生于椎体爆裂骨折患者,椎弓根骨折线均为横行方向,椎板骨折线多为纵行.关节突骨折5例(7处),均为粉碎性骨折,关节脱位1例,椎弓峡部骨折2例(3处),骨折均为横行骨折线.棘突骨折4例(7处),4处骨折线为横行,3处为纵行骨折线.结论 脊椎附件骨折分布及骨折线类型较复杂,多层螺旋CT横断面平扫图像、多平面重组图像及容积再现图像相互补充,能全面准确地诊断脊椎附件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与螺距的关系。方法:在16层螺旋CT机上,选用轴扫、不同螺距扫描QA模型,测量分析相应图像的噪声、层厚响应曲线、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及低对比度分辨率;观察MPR图像质量。结果:轴扫图像噪声为4.39±0.29,螺距为0.562、0.938、1.375及1.75时,分别为3.24±0.25、4.39±0.23、5.27±0.25及5.40±0.33。层厚响应曲线在轴扫中呈梯形,半高宽约为5mm;在螺旋扫描中呈铃形,半高宽也近似为5mm。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都是0.8mm线径;低对比度分辨率都能看清1mm的小孔。螺距为0.562的MPR图像未见明显变形,螺距为0.938、1.375、1.75时有较明显的变形。结论:16层螺旋CT在螺距为0.938时扫描图像噪声与轴扫图像噪声近似;随着螺距的增大,图像噪声增大,层厚响应曲线半高宽相差不大,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和低对比度分辨率不变,MPR重构图像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脊椎滑脱的CT表现并讨论其检查方法、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13例患者先行腰椎侧位扫描定位图像 ,采用与椎间盘平行的角度 ,自病变椎体的上一椎体下缘扫描至下一椎体上缘 ,层厚 5mm ,间隔 5mm。结果 :13例中真性滑脱 9例 ,假性滑脱 4例 ;发生在腰 5者 8例 ,腰 4者 5例 ;Ⅰ°滑脱 7例 ,Ⅱ°滑脱 6例 ;CT表现为“双边征”和椎体后下缘椎间盘对称性突出 ;伴峡部裂 7例 ,椎弓发育不良 2例 ,椎小关节增生 10例 ,椎管变形 8例 ,侧隐窝狭窄 2例 ,相邻椎间盘退变 10例。结论 :CT对诊断脊椎滑脱及评价脊椎滑脱的病因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后处理功能在诊断肋软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对63例有胸部外伤且临床高度怀疑有肋软骨骨折病人行螺旋CT容积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并比较各种重建图像对肋软骨的显示能力.结果 63例受检者经螺旋CT扫描重建处理后发现肋软骨骨折39例.重建以MIP技术显示效果最佳,MPR、VR次之.结论 螺旋CT重建图像(MIP)是诊断肋软骨骨折的一种无创伤性最佳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76例拟冠心病患者,4例冠状动脉支架及搭桥术后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结果80例中共显示斑块204处,其中硬斑块128处,软斑块96处,尤以左前降支为最多;冠状动脉狭窄共60例,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16例,重度狭窄8例,仍以左前降支为多。心脏肿瘤3例,中纵隔囊肿1例,主动脉夹层3例,真性动脉瘤1例,大血管畸形3例。结论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安全、准确、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脊柱侧弯患者25例影像资料,均行常规X线片,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多层面重组(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C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容积显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四维重建(four-dimension,4D)对所得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观察各种后处理图像的优势和临床指导意义.结果 25例中,18例为特发性脊柱侧弯,6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弯,1例为后天性脊柱侧弯.①多平面重组和3D、4D图像显示出在常规X线片和常规横轴位图像中未发现和认知的畸形且全面评估了脊柱侧弯的程度,6例先天性脊柱侧弯中3例发现了掩蔽的半椎体畸形,并且评估了半椎体的类型和数目.② MPR/CMPR可以从各个角度重组畸形椎体的冠状、矢状影像,是最方便实用的显示方法;MIP因为层次不明,不适用脊柱侧弯的诊断;SSD可观察全脊柱影及侧弯的曲度,但缺乏对椎管内形态显示;VRT通过调节不同密度的阈值并辅以不同的伪彩依次可显示骨质及椎管的形态,尤其适用观察侧弯的分类和椎管情况;4D可清晰评价脊柱侧弯的所有相关表现.结论 多层螺旋CT横轴位结合其丰富的后处理图像为脊柱侧弯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空间结构信息,在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制订手术路径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肺动脉栓塞(plumonary embolism,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达20%~30%,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正确地溶栓治疗可明显地改善预后,死亡率可降至8%。螺旋CT增强扫描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收集我院最近来诊治的12例经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是指冠状动脉的起始、走行或分布异常,其发病率较低,一般情况下无临床症状,但少数可影响心肌供血,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猝死,因此,及早发现和预防CAO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回顾性分析我院开展的300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患者中涉及CAOA的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探讨16层螺旋CT对CAOA的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搜集资料齐全的患者300例,男232例,女68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6.5岁。其中健康体检者226例,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气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发现气管异物中的价值.方法 42例支气管异物的患儿行螺旋CT扫描,经后处理后在MPR、MinIP及VR上测量支气管异物的形态、大小,与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证实后的异物大小、形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行肺窗MPR气管异物显示40例,1例穿透气管后停留在左肺内,1例显示不明确,其中35例行异物长径测定,最小0.3 cm,最大1.9 cm,平均大小1.08 cm.25例VR重建病灶平均大小1.32 cm.27例MinIP重建异物大小平均为1.14 cm.40例手术后取出异物,最小0.29 cm,最大1.6 cm,平均大小为1.05 cm,统计学显示肺窗MPR重建的结果与手术结果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 MPR重建技术是显示气管异物的最佳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16排螺旋CT对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对先天性内耳骨迷路发育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105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接受16排螺旋扫描,取层厚0.625 mm,Bone Plus骨算法,单侧DFOV 9.6 cm或7.5 cm放大重建,行MPR和VR重建.结果 105例患者中有75例150耳CT显示正常,30例56耳为先天性内耳畸形,包括骨迷路未发育(Michel畸形)4例5耳,耳蜗未发育1例1耳,共腔畸形3例5耳,阶间隔Ⅰ型(囊状耳蜗-前庭畸形)1例1耳,耳蜗发育不全3例4耳,阶间隔Ⅱ型(Mondini畸形)12例21耳,前庭-半规管畸形5例9耳,前庭导水管扩大15例27耳,内耳道畸形12例19耳及内耳骨迷路畸形伴颈静脉球高位10例15耳.结论 多排螺旋CT检查对先天性内耳骨迷路发育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阻塞疾病的诊断方法很多,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CT增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选择性血管造影术等。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弥补了上述方法的一些不足,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4例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阻塞性病变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53~78岁,平均69岁。下肢疼痛21例,下肢肿胀13例,足背动脉减弱22例,趾端变黑或坏疽9例,1例截肢后又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1例行彩超检查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1.2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癌进行T分期并与病理对照,确定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CT,MDCT)在术前T分期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经胃镜证实的62例患者(63个病灶),术前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随后根据5 mm层厚横断面图像情况重组薄层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图像,由两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共同完成T分期,术后与病理对照。结果 MDCT结合MPR技术后对胃癌的检出率为96.7%,其中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66.7%,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胃癌的MDCT大体分型准确率为88.9%。63个胃癌MDCT术前T分期总体准确率为71.4%,其中早期胃癌准确率为33.3%,进展期胃癌准确率为75.4%。结论采用MPR后处理技术的MDCT配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大体分型和T分期准确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多模式图像重建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结肠、直肠癌患者进行全腹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法显示(Raysum)、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窥镜(CTVE)重建成像,并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16层螺旋CT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诊断符合率为100%。病变部位包括升结肠12例,盲-升结肠2例,横结肠10例,降结肠16例,乙状结肠15例,直-乙状结肠6例,直肠23例。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结肠外形,肠腔内外情况,病变的形态、范围、供血及浸润程度等细节方面价值各有不同。结论16层螺旋CT作为一种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肾癌亚型的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肾癌患者的三期动态CT扫描资料,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3种肾癌亚型图像进行双盲法对比分析,比较肿瘤的大小、强化程度与模式(均匀、不均匀及主要周边强化)、有无钙化、出血、坏死与囊变、肿瘤扩散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同时结合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析3种亚型肾癌之间的影像学差异。结果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在强化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的坏死、囊变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亚型,3种亚型肾癌观察到血管成分的比例分别为21.6%、10%、0%。80%的嫌色细胞癌显示均匀强化,而乳头状癌占40%,透明细胞癌占2.7%,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内的钙化成分所占比例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的强化程度是区别肾癌的亚型最有价值的参数,而肿瘤有无钙化、出血、坏死及囊性、血管状况及强化模式对区别肾癌亚型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对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成像(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高级血管分析(AVA)处理.32例主动脉病变均经临床、手术证实.结果 32例主动脉病变中,主动脉夹层16例、假性动脉瘤7例、真性动脉瘤4例、主动脉弓缩窄3例、主动脉离断2例.MPR对内膜破口、附壁血栓显示较佳.内膜片及初始破口显示率为81%(13/16),7例假性动脉瘤周围血栓,显示率100%(7/7);CPR简单、直观显示病变全程,显示率100%(32/32);MIP对钙化及管径精确测量颇有价值,显示率84%(27/32);VR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周围血管关系,显示率100%(32/32);AVA对测量血管管径、血管横截面积具有意义,显示率44%(14/32).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1)
目的 探讨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64层螺旋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15例PVT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组(MPR)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15例中,血栓发生于门静脉(PV)主干13例,右支6例,左支7例,脾静脉(SV)3例,肠系膜上静脉(SMV)9例,其中血栓同时累及PV主干和SMV 8例,同时累及PV左右支、主干和SMV 4例,累及PV主干和右支6例,累及PV主干和左支6例,累及SV和SMV 2例,PV主干、SV、SMV三岔口处血栓1例.Yerdel分级:Ⅰ级1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1例;血栓呈高密度10例,等密度2例,低密度3例;血栓为部分偏心性栓塞12例,呈小条状、"柴捆"状;附栓管壁均连续光滑、无外突结节,局部PV管壁呈典型的线样"强化征"或"轨道征";出现食管胃丛及脾丛侧支循环12例,胆管丛及胆囊丛侧支循环4例,无一例出现肝动脉.门静脉瘘.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清晰、立体地显示PVT的部位、累及范围,具有特征性,是PVT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显示的检查结果,并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结果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对照。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能清晰直观显示动脉导管未闭的直接CT征象及类型,诊断符合率为100%;并可拉直测量导管的内径和长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和83.33%;在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程度方面与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差异,在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类型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结论:16层CT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准确率,减少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检查,以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