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索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点,以及比索洛尔治疗后HRT的变化。方法测定和比较58例CHF者和41例健康体检者(C组)室性早搏后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值;并将CHF者随机分为比索洛尔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B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口服,所有CHF者分别于治疗4w后复查24h动态心电图(DCG)。结果 C组TO〈0,而CHF患者TO〉0;CHF患者的TS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CHF患者治疗4周后,HRT均有明显改善:TO下降,TS升高,但A组较B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CHF者中HRT现象明显减弱;比索洛尔能改善其HRT,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对扩张型心肌病并发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4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根据合并的良性或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16例)及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29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并比较HRT的震荡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计算TO≥0,TS≤2.5ms/R—R、TO≥0+TS≤2.5ms/R—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及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S[(4.68±3.87)ms/R—R,(2.48±2.76)ms/R—R]显著低于对照组[(9.08±5.57)ms/R—R],TO[(-0.11±3.16)%、(1.17±2.08)%]显著高于对照组[(-2.96±3.4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S低于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O高于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TS≤2.5ms/R—R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79.37%、93.48%、88+46%及87.76%)均高于TO≥0(75.86%、82.61%、73.33%及84.44%),T0〉10+TS≤2.5ms/R—R特异度、阳性预测值(97.81%、9524%)最高,敏感度、阴性预测值(68.97%、83.33%)最低。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HRT显著变钝,TS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并发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冠心病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冠心病者60例(A组),有室性期前收缩(PVS)无器质性心脏病者160例(B组)。分别计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TO阳性率大于B组(λ^2=10.703,P〈0.001),A组TS阳性率大于B组(X^2=21.716,P〈0.0001)。A组TO值大于B组(0.244与-2.086,P〈0.0001);TS值小于B组(7.337与15.514,P〈0.0001)。B组TO、TS与性别均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均有相关性(P〈0.05、P〈0.01)。A组TO、TS与年龄、性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者HRT明显消失或减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合并2型糖尿病者(MI+T2DM)和单纯MI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MI+T2DM(A组)、32例单纯MI(B组)、和33例对照组(C组)作为研究对象。三组人员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单次室性期前收缩(PVS)后HRT的初始值(TO)、斜率(TS)以及TO和TS异常的发生率。结果A、B组TO、TS值明显异常,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的TO、TS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三组TO及TS异常发生率分别为A组(65.62%、71.85%)、B组(53.12%、59.37%)、C组(12.12%、12.12%)。A、B组异常率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I合并T2DM者HRT现象明显减弱,且HRT异常率增高最明显。HRT可作为MI合并TDM者临床上判断预后的重要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EHLVH)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观察125例EHLVH者(A组)与同期12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正常者(B组)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发生率66.5%),室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EHLVH者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提示应积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逆转左室肥厚(LVH)以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影响该指标测量的临床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1月~2004年12月入院2w的AMI者60例,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有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PVS),将其分为死亡组(A组)和存活组(B组)。先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再按检测结果分三类:1类(HRT1)TO、TS均阴性;2类(HRT2):TO或TS任何一项阳性;3类(HRT3)TO、TS均阳性。分析各参数与年龄、PVS前平均心率、PVS数目、偶联间期、代偿间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死亡9例。A、B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别。A组TO、TS阴性率均低于B组(P〈0.001),阳性率均高于B组,TO、TS与年龄、PVS数目相关。结论窦性HRT是一种对AMI者新的有效的猝死高危预测指标,分析时应考虑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点。方法对冠心病9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61例(A组),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B组)]及健康对照者30例(c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以及TO及鸭异常的发生率。结果A组TO高、TS低,与B组及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TO及鸭异常发生率(34.43%、39.34%)较B组(13.33%、13.33%)和c组(10.00%、13.33%)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的TO及鸭异常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ACS者HRT现象明显减弱,且HRT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AMI患者(AMI组)及50例健康者(对照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2个参数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比较2组患者TO及TS均值,以及TO及TS异常的发生率。然后根据TO及TS是否异常将AMI组分为2个亚组:HRT异常组(TO或TS异常,二者均异常)及HRT正常组(TO及TS均正常),住院期间观察2个亚组复合心脏事件(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力衰竭及死亡病例)发生率。结果:AMI组的HRT较对照组明显变钝(TO增加,TS减低),并且TO及TS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AMI组中,HRT异常亚组的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结论:AMI组HRT变钝、TS减弱及TO增加可能成为评价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95例ACS患者和6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ACS组和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平均心率以及HRT的2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ACS组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又分为不同的亚组。比较ACS与对照组及ACS组内高、低危亚组之间HRT等指标的差异。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为再发心脏事件。根据既往危险分层界定点设定高危因子,对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判HRT等指标对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①ACS患者TO高于对照组,TS值低于对照组(P〈0.05)。②ACS合并心衰组及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S均明显低于无心衰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③ACS后事件组TO高于非事件组(P〈0.05),Ts低于非事件组(P〈0.05)。④TO与TS结合时优势比最强(OR单=6.351;OR多=4.163,P〈0.01)。结论TO与TS结合对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最强,HRT可作为ACS后再发心脏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力衰竭及不伴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者的窦性心率振荡(HRT)变化,探讨HRT在AMI伴心力衰竭者的危险度分层中的意义。方法选择AMI伴心力衰竭者30例为A组,AMI不伴心力衰竭者30例为B组,另设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C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计算HRT的两个参数:振荡初始(TO)和振荡斜率(TS)。三组之间进行均值对比分析。结果A组TO均值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TO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S在A组和B组均明显降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AMI者HRT改变明显,TO、TS两个参数均较正常人明显差异,以TS降低显著。HRT可成为评估AMI危险度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1.
杨召伍  马建林 《心脏杂志》2009,21(6):854-856
目的: 观察β1受体阻抗剂比索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PA)患者心率震荡(HRT)的效应。方法: 有室性早搏的UPA患者33例为比索洛尔治疗组,另25例患者作为安慰剂对照组。分别在开始服用比索洛尔前24 h和每天服用比索洛尔5 mg连续30 d后,以及开始服用安慰剂前24 h和每天服用1片安慰剂30 d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初始值(TO)、斜率(TS)以及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患者数。结果: 治疗组口服比索洛尔后与治疗前相比,UPA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15.1%,TO降低,TS增加;而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比索洛尔能减少UPA患者的发生率,改善HR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9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人选,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后分为非左室肥厚组(非LVH组.44例)及左室肥厚组(LVH组,53例),两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计算HRT的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并分析其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心室肥厚组比较,左室肥厚组患者TO显著升高[(-L04±1.38)ms:(O.74±1.66)ms,P〈0.01],TS显著降低[(12.20±10.64)ms/RRI:(6.73±6.68)ms/RRI,P〈0.05],同时发现TO与LVMI呈正相关(r=0.26,P〈0.05),TS与LVMI呈负相关(r=O.44,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弱或消失,且这种改变与左室重量指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心率震荡与静息心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率震荡(HRT)和静息心率(RHR)、心率变异性时阈指标(SDNN)在冠心病(CHD)中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室性早搏的冠心病患者53例,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her)记录资料分组,A组(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偶发室早)32例,B组(不良室性心律失常组:伴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多源性室早或频发室早)21例,动态心电图记录SDNN和6am的静息心率(RHR),计算心率震荡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1S),比较两组间的差别,分析TO、TS与SDNN、RH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B组TO值高于A组(0、80%±3.94%vs-1.45%±4.37%,p〈0.05),而TS值低于A组(11.03±11.01ms/RR间期vs19.77±19.00ms/RR间期,p〈0.05),RHR值明显高于A组(82.18±9.70bpmvs70.94±11.32bpm,p〈0.01),B组TO与SDNN呈负相关,与静息心率呈正相关;TS与静息心率呈负相关,而与SDNN无明显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伴有不良室性心律失常时,心率震荡现象减弱,心率震荡增加,提示心脏自主神经平衡的破坏与不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动态血压(ABP)与左心室肥厚(LVH)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62例高血压者(A组)的24hABP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结果,并与48例正常人(B组)作对照。结果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38例,即夜间血压下降率〈10%)的高血压者其LVH检出率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24例);前组Lown’s2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VR)显著高于后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提示临床上对血压昼夜节律〈10%的高血压患者,若伴有LVH时,要密切监测和控制VR的发生,以降低此类患者VR的猝死率。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者窦性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的分析,探讨其对糖尿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有室性期前收缩(PVS)的糖尿病者15例(A组),有PVS的健康人15例(B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HRV各时域指标,计算HRT两参数(TO、TS),比较两组间差别。结果A组TO值高于B组,稿值低于B组,A组HRV各时域指标均明显小于B组。结论HRV与HRT均可作为反映糖尿病者自主神经受损指标,但HRT敏感性优于HRV。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性窦心率震荡(HRT)预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对192例有完整资料的O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A组(合并心力衰竭)和B组(无心力衰竭),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心肌梗死病史的90例患者作对照组。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静息心率(RHR)、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SDNN)。利用超声心动图对OMI患者进行心功能评价,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析HRT指标和SDNN、RHR、LVEF、LVEDD的相关性。结果 ①A组TO和TS与B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TO和TS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②A组LVEF、LVEDD、SDNN、RHR均与B组及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TO与SDNN呈负相关,但TO和其他因素无明显相关性,TS与SDNN和LVEF呈正相关,而与LVEDD和RHR呈负相关。结论 HRT尤其是量化的TS能更好地预测OMI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风险,对于降低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100例EH和100例正常人24h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轻、重度心肌增重组(A1、A2组)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差异(P〈0.05),且A2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A1组(P〈0.05),其余两类型相比,两组无差异(P〉0.05);②EH伴左心室肥厚(LVH)组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H组(B组)(P〈0.01),且A2组较A1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1)。结论EH者LVMI愈高心律失常愈易发生,LVMI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旨在评价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人选冠心病患者60例(观察组),同期体检者排除器质性心脏病60例(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人选者均接受BETHUNE十八导联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进行处理后测量计算窦性心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两项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观察组)HRT明显消失或减弱,TO明显升高,TO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Ts明显下降,偈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TO、TS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有相关性(P〈0.05);观察组TO、TS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O.05)。结论冠心病患者HRT明显消失或减弱。HRT可能成为评价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其危险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左室肥大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EH)并左心室肥大(LVH)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DCG)监测对130例EH并LVH者(A组)和150例非左心室肥大患者(B组)心电参数进行对比。结果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及室早≤Ⅱ级,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室早≥Ⅲ级及缺血性ST—T改变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A组心肌缺血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多,且发生率与LV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本院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50名作为正常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稳心颗粒组,4周后两组患者再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取得TO及TS值,再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O与TS均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颗粒组与对照组比较TO负值明显增高,TS明显增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HRT较正常人群受损,稳心颗粒可使异常的HRT有所恢复,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