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肠道外营养在外科临床实践中倍受重视,肠外营养(TPN)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近代外科的重大进展之一。营养支持方法静脉营养(TPN)在临床上的应用成为外科治疗肠瘘的里程碑。临床实践表明: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笔者从1999—2004年对70例消化道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了肠外营养,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围手术期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所致的代谢改变和生理创伤会使患者营养状况恶化,对于术前已有营养不良的患者,情况会更严重.营养不良会导致心、肺、肾、胃肠道等器官功能受损,降低机体免疫和肌肉收缩的功能,患者容易出现感染性并发症.营养不良还会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活动受限,手术恢复和住院时间延长,再入院几率升高,医疗费用显著增加.诸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营养不良会影响外科患者的临床结局,成为重症、大手术死亡的重要因素.虽然广大外科同仁对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已有一定认识,临床应用也已较为普遍,但不规范、欠合理的应用(尤其是肠外营养)仍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全胃肠外营养在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何春香患有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在接受创伤较大的手术或短期内需再次手术的危重患者,都有很大的危险性,多因不能耐受手术或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使手术失败。近年来,我院对重症患者在术前后都给予一段时间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使用橄榄油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治疗对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86例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进行5d以上的肠外营养治疗,研究组使用含橄榄油脂肪乳的20%克林诺肠外营养治疗,对照组使用大豆油脂肪乳剂中长链脂肪乳( MCT/LCT)肠外营养治疗,研究期间检测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等生物学指标;检测免疫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TNF-α及IL-6等炎症因子。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成组资料的比较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86例患者,完成研究84例(2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超过400 ml进行了输血及白蛋白治疗终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血常规、白蛋白、肝肾功能、血脂等主要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及炎症应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橄榄油脂肪乳能够安全的用于老年胃肠手术后患者,其对患者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应答的影响与中长链脂肪乳相似。  相似文献   

5.
全肠外营养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1996年12月以来对53例较危重腹部外科病人在围手术期辅以全肠外营养支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53例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20—83岁,平均61.3岁。胃癌根治或全胃切除术17例,结、直肠癌根治术3例,胃肠疾4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晚期癌肿短路手术4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损伤9例,肝胆管结石、肝脓肿2例,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肠梗阻4例,门脉高压断流术2例。所有营养物质按全营养混合液(TN)形式配制,均采用中心静脉(颈内静脉)的途径24小时持续输注。本组TPN应用7—30d,平…  相似文献   

6.
外科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常较高,摄入不足和胃肠功能减退是主要原因,可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规范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临床结局。围手术期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EN),以维护肠屏障和免疫功能,耐受性问题是导致EN难以实施或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较长时间能量和蛋白质供给不足可导致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升高,补充性肠外营养(PN)的核心是在EN的基础上联合PN,既维护肠屏障功能,又能较快到达目标喂养量,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进而达到改善临床结局的目标。围手术期补充性PN的对象是EN不能满足60%以上能量需求的病人,低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或危重症病人营养风险(NUTRIC)评分≤5分病人建议术后7 d启动;对于术前高营养风险(NRS2002评分≥5分或NUTRIC评分≥6分),术后48~72 h开始。补充性PN处方中添加谷氨酰胺和ω-3脂肪酸可优化外科病人临床结局,多腔袋的应用可减少血流感染,适合外科术后短期补充性PN病人。  相似文献   

7.
全胃切除围手术期的肠内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在全胃切除围手术期的治疗作用.方法 52例进展期胃癌中41例术前即给予PN支持;所有病人在全胃切除术后均给予PN,待肠功能恢复后转为EN.结果 48例(92.3%)术后3d内肠功能恢复.EN期间,5例(9.6%)出现肠鸣、腹痛或轻度腹泻, 经减慢营养液滴入速度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第10d血浆白蛋白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1);所有病人术后第10d达到了正氮平衡.结论 PN与EN联合营养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降低营养费用,是全胃切除围手术期较理想的营养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一、围手术期葡萄糖和电解质输液的循证背景 术后葡萄糖和电解质输液一般是指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液体,为患者提供一定的能量底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肠外营养在高龄胆道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方法 选择35例营养状况较差的高龄胆道疾病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肠外营养,与32例高龄术前营养状况良好、围手术期常规补液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肠外营养支持和常规补液的临床效果及生化变化。结果 肠外营养组自我恢复能力较好,体重、血浆蛋白在术后变化较小,胃肠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常规补液组体重、血浆蛋白术后改变明显,并发症多。结论 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对高龄胆道疾病患者术后恢复起明显的促进作用,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围手术期肠外营养对阻塞性黄疸患者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胃肠外营养和阻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年来196例阻黄病人的临床资料,将之分为肠外营养组(A组)和非肠外营养组(B组),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A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4.7%Vs15.6%,P<0.05),另外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时间亦明显较B组短(34.32天Vs50.37天,P<0.01)。结论:加强围手术营养支持,可明显提高阻黄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研究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在老年胃肠肿瘤病人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估接受胃肠肿瘤手术老年病人(≥60岁)的营养风险。比较存在老年营养风险或营养风险的病人与无老年营养风险或无营养风险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观察术前营养支持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50例老年病人。老年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0.00%(90/150),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0.67%(61/150),Kappa值为0.062(P=0.415)。有老年营养风险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33%(12/90)和(10.37±4.66)d,与无风险者的23.33%(14/60)和(11.80±6.36)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营养支持的老年营养风险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38%(3/47)和(8.85±2.58)d,明显低于未接受营养支持者的20.93%(9/43)和(12.02±5.78)d(P<0.05)。有营养风险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1%(8/61)和(10.56±4.58)d,与无营养风险者的20.22%(18/89)和(11.20±5.95)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营养支持的营养风险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26%(4/39)和(10.03±4.94)d,与未接受营养支持者的18.19%(4/22)和(11.50±3.78)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可用于老年胃肠肿瘤术前营养筛查,并作为术前营养支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喂养方法的20例早产儿的体重增长及并发症相关情况.结果:20例均于生后9天内恢复出生时体重,5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对症治疗,均康复出院.结论: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应用于早产儿效果肯定,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钱肇鄂 《腹部外科》1991,4(3):135-137
胃肠肿瘤居我国肿瘤死亡率的首位。其中胃癌最高,每年死亡人数约16万例,结直肠癌占第五位,每年约近4万人死于此病。十二指肠肿瘤和胰腺头部肿瘤密切相关,小肠肿瘤较少,处理比较容易,故从略。手术治疗是一重要环节,但术前的估计往往和手术中的发现不能一致,引起处理时的困难。本文重点讨论手术时发现的问题和处理的方法,以供参考。手术时外科医师的操作不当有引起肿瘤细胞的扩散和种植。因此,肿瘤患者的手术野应视为感染的手术野,用盐水纱布垫保护创口周围和附近的脏器。开始探察时,应首先作全腹部彻底的检查后,再探查肿瘤部位,在检查肿瘤前,应将手术野  相似文献   

14.
正2008年WHO报告,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逐渐下降,由1975年的第1位肿瘤下降为2008年的第4位~([1])。但是,中国胃癌的发病率仍然在上升,它是我国的第2位的肿瘤。我国胃癌的发病数与病死数均接近全球胃癌患者数的一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住院胃癌患者中超过九成是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肝脏肿瘤的围手术期化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随着早期诊断的开展、局部切除术和肝血管阻断控制出血技术的应用 ,使肝脏肿瘤的外科手术切除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 ,单纯手术切除 ,手术后复发 ,转移率高的现象使其长期生存率仅在1 5 %以下。近年实践证明 :小儿肝脏肿瘤的围手术期化疗 (包括术前化疗、术前或术后的介  相似文献   

16.
谷氨酰胺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氨酰胺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动物实验证明GLN能预防肠外营养所致的肝,肠,胰损害,在人体中应用谷氨酰胺安全可行,并具有改善机体代谢的功能,二肽GLN比GLN单体具有更大的溶解度且更稳定,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高君梅  师园  侯芳 《护理学杂志》2021,36(5):100-101+108
目的分析颅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颅脑肿瘤手术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饮食治疗和护理,观察组由营养管理协作小组根据NRS2002营养不良风险筛查评分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比较两组入院时、出院后1个月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体重指数。结果观察组出院1个月时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和体重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颅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可缩短术前禁食时间,尽早恢复术后进食,降低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和复发,其直接死亡原因有:腹腔种植、远处转移和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肝脏转移为主,术后复发的最常见原因是腹膜转移和淋巴系统转移,在胃癌约占死亡患者的40%~5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与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治疗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二者疗效.方法 29例SAP随机分为TPN组(14例)和PN+EN组(15例),并均行非手术治疗14 d,观察疗效及化验指标的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SP)、血钙(Ca2+)、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较营养支持前均显著升高(P<0.05);各组血糖、血清淀粉酶、血WBC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5);各组血总胆红素(T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N组血WBC显著低于TPN组(P<0.05),其余化验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N+EN组评分显著低于TPN组(P<0.05).PN+EN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结论 PN联合EN治疗SAP优于TP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与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治疗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二者疗效.方法 29例SAP随机分为TPN组(14例)和PN+EN组(15例),并均行非手术治疗14 d,观察疗效及化验指标的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SP)、血钙(Ca2+)、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较营养支持前均显著升高(P<0.05);各组血糖、血清淀粉酶、血WBC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5);各组血总胆红素(T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N组血WBC显著低于TPN组(P<0.05),其余化验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N+EN组评分显著低于TPN组(P<0.05).PN+EN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结论 PN联合EN治疗SAP优于TP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