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源性u-PA及u-PAR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非冠心病(NCAD)组30例,分别检测四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及入院后2周血浆u-PA浓度和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结果】四组研究对象入组时和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I组明显高于UA组(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01),而SA组与NCA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内源性u-PA及u-PAR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稳定型心绞痛即有上升趋势,不稳定型心绞痛升高较明显,而急性心肌梗死升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尿激酶(u-PA)及其受体(u-PAR)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非冠心病(NCAD)组患者入组时外周血及冠脉血血浆u-PA浓度和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并与冠脉造影结果作相关分析.结果 4组研究对象冠脉血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AMI组明显高于UA组(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01);而SA组与NCAD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周血的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与冠脉血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血血浆u-PA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均与冠脉造影的Jenkin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1=0.943,P<0.001;r2=0.814,P<0.001).结论 检测外周血血浆u-PA浓度及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可能可以预测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u- PA及 su PAR的浓度变化。结果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进展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期 MM患者 ( P <0 .0 1) ,而稳定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6例 MM患者化疗后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低于化疗前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 ( P<0 .0 5)。骨髓涂片瘤细胞比例 >2 0 %的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高于瘤细胞比例≤ 2 0 % M M患者 ( P<0 .0 5;P<0 .0 1)。M M患者血浆 u- PA及su PA R水平均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球蛋白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升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分期、判断疗效、了解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在外阴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取1995至2011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30例外阴恶性肿瘤的癌组织、30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肿瘤组织,以30例正常外阴上皮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通过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uPA、uPAR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不同外阴组织的表达变化,在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比较其有无差异。结果 (1)uPA和uPAR的表达(A值)分别在正常组织(0.422±0.022,0.431±0.027)、外阴上皮内瘤变(VIN) (0.462 ±0.018,0.467±0.015)及外阴恶性肿瘤中(0.508±0.020,0.510±0.02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uPA和uPAR在外阴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随分期级别升高而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PA和uPAR在外阴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结论 uPA、uPAR在正常外阴组织、VIN及外阴恶性肿瘤的表达中的升高趋势,提示其可能在外阴恶性肿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组织中uPA、uPAR含量可评估外阴恶性肿瘤的浸润能力及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浆uPA及uPAR水平变化与鼻咽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鼻咽癌患者40例及对照组20例的血浆uPA及uPAR水平,并作uPA与uPAR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鼻咽癌有淋巴结及其他器官转移患者uPA、uPAR的含量分别为(2.061±0.387)ng/ml、(2.011±0.389)ng/ml,鼻咽癌无转移患者则分别为(1.468±0.295)ng/ml、(1.134±0.334)ng/ml;对照组uPA、uPAR含量分别为1.137±0.326ng/ml、0.613±0.161ng/ml。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uPA与uPAR存在良好正相关(P<0·001)。结论uPA、uPAR含量增高与鼻咽癌的浸润转移有密切相关,其检测有助于了解病情的进展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 (PAI- 1 )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2 2例乳腺癌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1含量。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血浆u -PA、u -PAR和PAI - 1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 ;中、晚期组u -PA显著高于早期组 (P <0 .0 5 ) ,已转移组u -PA、u -PAR和PAI- 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 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非骨转移前列腺癌(non-BM PCa)患者及骨转移前列腺癌(BM PCa)患者血清和组织中uPA及uPAR表达.结果:BPH患者、non-BM PCa患者和BM PCa患者血清uPA及uPAR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n-BM PCa患者血清uPA及uPAR浓度高于BPH患者(P<0.01),BM PCa患者高于non-BM PCa患者(P<0.01).前列腺癌组织uPA表达阳性率83.34%,uPAR表达阳性率77.78%,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表达阳性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PA、uPA表达与PCa的发生与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不同时间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两者与血栓自溶率的相关性。方法经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自体血栓,复制大鼠PTE模型,随机分组如下:1)正常对照组;2)PTE组:又分为PTE 4 h组(PTE 4 h)、PTE 24 h组(PTE 24 h)、PTE 3 d组(PTE 3d)、PTE 5 d组(PTE 5 d),即分别在造模成功后观察4 h2、4 h3、d、5 d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浆标本测定uPA、uPAR的水平;留取左肺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留取心脏、肺脏、全血以计算血栓自溶率。结果血浆uPA、uPAR水平在PTE后4 h略有上升(P>0.05),PTE后24 h明显增加(P<0.05),3 d时最高(P<0.01),5 d时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PAP<0.05,uPARP<0.01);PTE后4 h组、24 h组、3 d组血浆uPA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58,P<0.05;24 hr=0.764,P<0.05;3 dr=0.778,P<0.05),血浆uPAR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01,P<0.05;24 hr=0.764,P<0.05;3 dr=0.777,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PTE后4 h有少量继发血栓形成,血栓及血管壁内可见白细胞浸润;PTE后3 d、5 d见注入的血凝块明显溶解,代之以新形成的血栓。结论PTE后血浆uPA、uPAR水平增加,促进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表达水平变化,观察其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LTRIs)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162例LTRIs患儿(支气管肺炎84例,支气管炎78例)和88例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入院后次日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4ml提取血清待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uPAR水平,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PCT水平。结果 LTRIs组血清suPAR、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肺炎组患儿血清suPAR、CRP、PCT水平均高于轻度肺炎和支气管炎组患儿(P<0.01)。与支气管炎组比较,轻度肺炎组患儿血清suPAR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u-PAR、PCT和CRP预测肺炎患儿严重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 (AUC) 分别为0.962、0.837和0.703。结论 suPAR可以有效地反映儿童LTRIs的炎性反应状态,对肺炎预测的敏感度和重度肺炎的预测作用优于CRP和P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22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患者分3组:①稳定型心绞痛(SA组)65例;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2例;③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15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纤溶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结果:①血浆t-PA抗原浓度:AMI组t-PA浓度中位数(3.28ng/mL)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29 ng/mL,P=0.000)、SA组(2.47 ng/mL,P=0.002)和UA组(2.57 ng/mL,P=0.006).SA组、UA组、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1).②血浆PAI-1活性水平:AMI组(38.06 U/mL)和UA组(55.61 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63 U/mL)和SA组(30.33 U/mL),P均=0.000;UA组高于AMI组(P=0.048);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③血浆PAI-1/t-PA比值:UA组(21.47)显著高于对照组(9.07)、SA组(10.90)和AMI组(12.48),P均=0.000;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结论:PAI-1升高导致的纤溶活性下降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测定血浆PAI-1和t-PA,并计算P/T比值,有助于判断患者纤溶功能状态、甄别ACS和不同类型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RA患者血浆和滑液中可溶性尿激酶受体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溶性尿激酶受体(suPAR)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理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酶免疫测定技术检测RA患者血浆及滑液中的suPAR含量,并与骨关节炎(OA)和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在正常人、OA和RA患者血浆中suPAR含量分别为(1. 81±1. 15), (8. 16±3. 73)和(36. 21±32. 74)ng/mL;OA和RA患者滑液中suPAR分别为(18.70±8. 82)和(47. 59 ±22. 86)ng/mL。RA患者滑液中suPAR水平显著高于血浆(P<0. 05),也明显高于OA滑液(P<0. 01),且RA患者滑液及血浆中suPAR水平呈显著性相关(r=0. 7906, 0. 8821) (P<0. 01)。结论RA患者血浆和关节液中可溶性尿激酶受体的水平均显著高于OA和对照组患者,提示:suPAR在RA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组成的纤溶系统调节纤溶酶原的活化过程,可参与细胞的黏附、转移及血管新生,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是uPAR的可溶形式,缺乏糖基磷脂酰肌醇锚链结构,在肿瘤患者中高表达,有助于判断肿瘤患者的恶性程度及预后,为探讨肿瘤的治疗提供新途径。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其可通过参与骨基质的降解,刺激破骨细胞的增殖等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纤溶酶原激动抑制剂-1基因4G/5G多态性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特异性引物多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 ,检测了 1 2 3例冠心病患者和 1 72例健康对照者的纤溶酶原激动抑制剂 1 (PAI 1 )基因 ,并同时测定血液PAI 1质量浓度和活性 ,体质量指数、胆固醇和三酰甘油 ,探讨了PAI 1基因4G/5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冠心病组的缺失型纯合子 4G/4G型 ( 47.2 %)明显多于对照组 ( 2 2 .1 %,P <0 .0 5) ,4G/4G组的PAI 1质量浓度〔( 40 .87± 0 .99) μg/L)〕和PAI活性〔( 750± 350 )U/L〕均高于 5G/5G组〔( 38.1 4± 1 .0 ) μg/L ,( 650± 2 70 )U/L ,P <0 .0 5〕。提示PAI 1基因 4G/5G多态性与PAI 1质量浓度及活性具有相关性 ,并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与胃癌的关系及其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45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uPAmMA)水平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5例胃癌组织中,38例为阳性表达,45例癌旁组织中12例表达阳性。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uPAmMA阳性例数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两组例数分别为27和11例。结论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mRNA水平在胃癌组织中明显升高,且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是近几年基础研究的热点,由它介导的功能包括纤溶降解、细胞迁移、趋化作用、细胞黏附、信号转导等,但其主要功能是纤溶降解。目前向脑室内注射尿激酶联合脑室外引流是治疗脑室出血患者的公认纤溶方法,因此人类脑室系统是否具有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是否具有纤溶能力已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现就此相关问题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Li-hong Shou Dan Cao Xiao-hui Dong Qiu Fang Bao-lian Xu Ju-ping Fei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2016,31(3):155-160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 (uPAR) in bone marrow fluid and bone marrow tissue from multiple myeloma (MM) patients and assess association of uPAR level with prognosis of MM. Methods uPAR levels in bone marrow fluid of 22 MM patients at the stable and progressive stages and 18iron deficiency anemia patients with normal bone marrow (control) were examined by ELISA. Furthermore, uPAR expression in bone marrow tissue was investigated by RT-PCR and Western blot,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uPAR in MM cells was examined using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MM patients were studied by HE staining. Results uPAR level in bone marrow fluid of MM patients (1.52±0.32μg/ml)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0.98±0.15μg/ml). Interestingly, uPAR protein (0.686±0.075vs. 0.372±0.043, P<0.05) and mRNA (2.51±0.46vs. 4.46±1.15,P<0.05) expression levels of MM patients at the progressive stag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at the stable stage. The expression of uPAR in MM bone marrow was confirm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Moreover, HE staining revealed a great increased number of nucleated cells and severe impairment of hematopoietic function in the bone marrow of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stage myeloma. Conclusion Our study reveals that uPAR express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上皮钙黏蛋白 (E- CD)、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 )及其受体 (u PAR)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及其在 H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E- CD和u PA、u PAR m RNA在 5 2例 HCC、4 2例肝硬化组织和 2 3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在 HCC中 ,E- CD的表达明显减低 ,u PA、u PAR表达明显增高。在 HCC中 ,E- CD在转移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无转移组 ,E- CD的表达与病理学分级有关 ,分化程度越高 ,E- CD水平越低 ;u PA、u PAR在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且其表达水平的增高与包膜侵犯有关。相关分析显示 E- CD与 u PA、u PAR呈负相关。 结论 E- CD和 u PA、u PAR在 HCC中的表达明显异常 ,E- CD表达减低和 u PA、u PAR表达增高与 HC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