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 evl.etVant.的叶 [1 ,2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具有浓烈香气 ,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 ,称蕲艾。春夏间花未开时采摘 ,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捣绒为艾绒。苦辛温 ,归肝脾肾经。艾叶药用历史悠久 ,最早记载于《中医别录》。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 ,逐寒湿 ,温经血 ,安胎 ,杀虫止痒等作用 ,用于虚寒出血 ,尤宜于崩漏 [3 ] 。本文就艾叶的药理作用、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作如下综述。1 药理作用的研究1.1 抗菌抗病毒作用 大量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水浸剂 ,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细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栽培品种蕲艾与蕲艾不同部位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蕲艾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分别提取七尖蕲艾,五尖蕲艾,金艾的叶、籽、茎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相同栽培品种蕲艾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质量分数除樟脑外均高于蕲艾籽与蕲艾茎,其中七尖蕲艾叶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质量分数均高于五尖蕲艾叶及金艾叶。经HS-SPME-GC-MS分析表明,不同栽培品种蕲艾的不同部位均检测出质量分数较高的桉油精,樟脑,侧柏酮,α-蒎烯,1-石竹烯和氧化石竹烯等。结论:七尖蕲艾叶为上述3种栽培品种蕲艾的最佳药用部位,其籽次之。  相似文献   

3.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宽叶山蒿与北艾、海艾、蕲艾和祁艾的叶表皮腺毛和非腺毛形态、大小进行观察与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叶山蒿与四大艾各部位表皮毛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化学成分差异密切相关。中部叶非腺毛长度和腺毛面积大小最稳定;腺毛密度可区分宽叶山蒿与艾叶;非腺毛密度和卷曲度可以进一步区分四大艾,宽叶山蒿非腺毛密度最高。四大艾上部叶下表面非腺毛以蕲艾最厚;祁艾中部叶上表面T形非腺毛柄长者易倒伏,顶端细长者呈波浪状分布;海艾非腺毛卷曲度最高。统计学结果表明,海艾下部叶上、下表面的腺毛面积大小和下表面腺毛密度均较其他品种各部位更高;宽叶山蒿上部叶下表面非腺毛密度最高;蕲艾上部叶上表面腺毛密度、非腺毛密度最大。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黄酮类成分与表皮毛大小及密度密切相关。蕲艾、北艾黄酮类显色程度和显色面积均最佳,宽叶山蒿中黄酮类显色最弱。该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艾叶不同叶位叶片表皮毛超微结构进行观测分析,结果为艾叶资源品种及近缘种显微鉴定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结构与成分及功能关系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密度、叶位与叶龄对蕲艾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蕲艾规范化种植和科学采收,该文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叶位和叶龄对蕲艾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稀植能促进蕲艾植株茎粗增加,叶间距紧凑,叶片增大,枯叶率降低,有效叶片数增加;密植可以显著提高蕲艾亩产量和叶片出绒率,但会降低单株产量和有效叶片数。不同产地蕲艾,均是随着植株叶位的降低和叶龄的增大,蕲艾叶片大小和百叶重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叶片下表皮的非腺毛密度和叶片出绒率逐渐减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蕲艾叶片桉油精、樟脑、α-侧柏酮和棕矢车菊素含量逐步降低,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含量逐渐增加,而龙脑、乙酸龙脑酯和异泽兰黄素的含量是先增加后大幅降低的趋势。随着植株叶位的降低和叶龄的增大,蕲艾挥发油、酚酸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逐渐减少;PCA分析可将蕲艾植株叶片质量特征分为中、上部10~30 d叶龄和中、下部40~50 d以上叶龄2个部分。综合以上因素,生产上蕲艾根茎种植密度以28 000株/亩左右(株行距为10 cm×20 cm,1亩≈667 m~2)为适宜,田间有效株树以14.28万株/亩左右为适宜;蕲艾采收上建议分为农历"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进行分期2批次采收;如是采用五月一次性采收方式,则宜将蕲艾分成中、上部叶和中、下部叶2个部位采收加工,以此实现艾叶的优质优价,提高蕲艾种植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含量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蕲艾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蕲艾叶、蕲艾花、蕲艾茎及5月至10月不同采收期的蕲艾叶精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蕲艾叶精油含量显著高于蕲艾花与蕲艾茎,且蕲艾叶精油化学成分种类与相对含量均高于蕲艾花与蕲艾茎。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提取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6月蕲艾精油含量最高。经SD-GC-MS分析表明,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均检测出含量较高的桉油精、樟脑、冰片和α-蒎烯等。结论:蕲艾叶为蕲艾的最佳药用部位,且6月为蕲艾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6.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 ,蕲艾是艾叶中最著名的品种 ,道地药材。介绍了艾与蕲艾的植物学特征和药用历史、用途与疗效 ;综述了各地艾叶品种的挥发油含量、成分及其各成分的相对比例 ,艾的成分及含量 ,不同采用期和不同提收方法蕲艾油含量的变化 ,以及水蒸汽蒸馏母液的成份与含量 ;探讨了艾与蕲艾的综合开发战略 ;并综述了艾与蕲艾开发的现有技术 ,产品的相关专利和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7.
艾与蕲艾的生药学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宗国 《中医药学刊》2003,21(8):1356-1357,1366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蕲艾是艾叶中最著名的品种,道地药材。介绍了艾与蕲艾的植物学特征和药用历史、用途与疗效;综述了各地艾叶品种的挥发油含量、成分及其各成分的相对比例,艾的成分及含量,不同采用期和不同提收方法蕲艾油含量的变化,以及水蒸汽蒸馏母液的成份与含量;探讨了艾与蕲艾的综合开发战略;并综述了艾与蕲艾开发的现有技术,产品的相关专利和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艾叶燃烧放热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梅全喜  王剑 《中药材》1994,17(9):46-47
艾叶为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艾叶各地均产,但世传蕲艾(湖北蕲春产)最好,笔者曾对不同产地艾叶的挥发油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蕲艾所含的挥发油及微量元素含量均比其他地产艾叶高。为了进一步探讨艾叶质量,特选择与制作灸用艾条性能有关的燃烧放热量(比热值)为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含量及成分差异,为艾叶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测定其挥发油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产地的艾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以锋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实验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8个艾叶样品挥发油含量及成分的综合分析表明蕲艾九尖艾质量最优。挥发油颜色除山西本地品种的艾为蓝色透明状,其他均为绿色,其中九尖艾颜色最深,山西蕲艾移栽品种颜色最浅。3个产地8个批次的艾叶经HS-SPME-GC-MS分析,艾叶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整体上相似,但挥发性成分有所差异。初步鉴定出180种化合物,有30种公有成分,其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桉油精、樟脑、石竹烯、樟脑萜、冰片等。结论运用HS-SPME-GC-MS能快速获取艾叶的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信息,不同产地艾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九尖艾质量比七尖艾好,蕲艾移栽品种优于移栽地的当地品种。  相似文献   

10.
艾叶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为菊科植物Artemisia areyi devl. et vant.的干燥叶,具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等功效,全国各地均产。据古本草载以蕲艾质优效佳,为了探讨蕲艾质量,今选取不同产地艾叶对其水溶性成分浸出物,醇溶性成分浸出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产地艾叶中挥发油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艾叶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为菊科植物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干燥叶。在我国分布甚广,全国各地均产,据古文献记载以蕲艾质量为佳。为探讨蕲艾的质量,今选取不同产地艾叶,对其挥发油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时期和垄作模式对蕲艾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针对蕲艾种植时期不明确,传统平作种植模式下植株中、下部枯叶严重,田间产、质量低下等问题,研究了不同种植时期和垄作模式对蕲艾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前秋冬季种植有利于蕲艾的生长发育;垄作模式中垄向对蕲艾生长影响较小,与传统宽垄种植模式(垄宽160 cm)相比,采用80,60,40 cm垄宽种植的蕲艾单位面积密度、有效株数、枯叶率下降,单株有效叶片数、侧枝数和单株总产上升,但蕲艾田间总产量降低。蕲艾叶片出绒率随种植时期推后和种植垄宽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秋冬季种植和采用80 cm垄宽的垄作方式时,蕲艾叶片中总挥发油、桉油精、樟脑、龙脑含量高;蕲艾艾叶总黄酮及山柰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的含量则是随着种植时期后移和种植垄宽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湖北蕲艾分布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条件下,为获得高质稳产,蕲艾宜在秋冬季采用垄幅宽度60~80 cm的双行垄作生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蕲艾干物质及矿质元素累积与分配规律,为高产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选择“蕲青1号”和“蕲黄1号”2个蕲艾栽培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时期蕲艾不同器官干物质的构成特点、各器官矿质元素含量和累积分配特性及蕲艾叶片挥发油含量和2种指标组分桉油精、龙脑的动态变化。结果 2—3月为蕲艾生长初期,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进入4月份蕲艾生长加快,4—6月中旬为营养生长盛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茎及叶;6月下旬蕲艾进入生殖生长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茎,8月花期后不再进行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蕲艾挥发油含量在整个营养生长盛期维持在1.10%以上的较高水平,6月14日最高可达1.33%(蕲青1号)、1.23%(蕲黄1号),桉油精相对质量分数在营养生长期达到峰值为8.67%(蕲青1号)、13.07%(蕲黄1号),龙脑相对质量分数在生长初期达到峰值为2.63%(蕲青1号)、5.94%(蕲黄1号),叶片中矿质元素氮、磷、钾、锌同挥发油含量和桉油精、龙脑相对含量呈正相关。9种矿质元素中,大量元素氮、磷、钾、钙的含量和微量元素铁、锌的含量在生长初期达到最高值,以茎、叶含量高;大量元素镁和微量元素锰、铜的含量在营养生长期含量最高,此时期其他元素含量下降,养分逐渐向蕾、花等器官中转移。全生育期中不同器官的钾、钙、锌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叶>茎>根,氮、磷、铜、镁、锰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叶>根>茎,铁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根>叶>茎。蕲艾干物质总量与营养元素吸收量间呈正相关关系,蕲艾对大量元素吸收表现为钾>氮>磷>钙>镁,各元素吸收比约为2.66∶2.51∶0.6∶0.11∶0.04,对微量元素吸收表现为锰>铁>锌>铜,各元素吸收比例约为0.25∶0.17∶0.05∶0.04。药材生产过程中,每生产蕲艾药材100 kg需要5种大量元素的量分别约为钾4.11 kg,氮3.58 kg,磷0.91 kg,钙0.18 kg,镁0.06 kg,需要5种微量元素的量分别约为锰6.64 g,铁2.56 g,锌1.30 g,铜0.92 g。结论 蕲艾应施足有机肥和磷、钾肥做底肥,4—6月营养生长盛期是蕲艾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也是营养元素需求的最大效率期,应及时追肥和早追肥,施肥以氮肥为主,并加以适量微肥,钙、镁肥从营养中期开始需求较大,后期应及时施入保证留种田植株营养生长,为蕲艾药材的品质提供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蕲春蕲艾头茬艾与二茬艾植株农艺性状、产量和叶片品质的差异。方法 测定头茬艾与二茬艾的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其出绒率,测定总挥发油的含量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艾叶挥发油中的共有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头茬艾与二茬艾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的含量。结果 二茬艾的株高和茎粗与头茬艾相比分别降低了50.26%和37.66%,叶片产量降低了38.46%,叶茎比升高47.46%;二茬艾的出绒率比头茬艾提高了66.34%,总挥发油含量降低了12.9%,艾叶挥发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90%,相似度较高;从6批蕲艾叶片挥发油中选取31种共有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头茬艾与二茬艾叶片中挥发性组分无明显差异且主要药用成分桉油精的差异较小,但有16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二茬艾中除隐绿原酸的含量低于头茬艾外,各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含量或上升或变化不明显,整体来说二茬艾中黄酮和酚酸类成分的含量高于头茬艾。结论 蕲艾头茬艾与二茬艾的产量、质量比较结果,可以为蕲艾二茬艾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栽培蕲艾与野生蕲艾的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扩大艾叶的地道品种蕲艾的资源,探讨栽培蕲艾与野生蕲艾的质量。方法:通过对其挥发油含量、燃烧热值、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栽培蕲艾的挥发油含量,燃烧热值,微量元素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的。结论:栽培蕲艾的质量比野生的要好。大力发展家种,不仅扩大了蕲艾的药材资源,而且还可以提高蕲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五月艾叶妙用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又称蕲艾、家艾、艾蒿和五月艾,又叫灸草、野艾,《尔雅》名“冰台”,《本草经集注》谓“医草”。它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遍生全国各地,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农历五月,是艾生长最旺盛,含油量最高的季节,故一般采收艾叶者不会错过此最佳时节。  相似文献   

17.
正《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中医治疗女病的总体原则是:调气血、和脾胃、疏肝气、补肾气。艾草被中医称为百草之王,能够温散寒邪、调理气血、益气举陷,而且毒副作用甚微,拥有治疗女病的良好功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不同比例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以下简称“化肥”)配施对蕲艾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蕲艾种植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5个不同比例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方式[OM0(零生物有机肥配施),OM17(17%生物有机肥配施),OM33(33%生物有机肥配施),OM67(67%生物有机肥配施),OM100(100%生物有机肥配施)],测定不同处理方式对蕲艾农艺性状、叶片产量、出绒率、挥发油含量、黄酮与酚酸类成分含量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升高,蕲艾单位面积出苗数、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片宽、叶片长、枯叶高和叶片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艾叶产量在OM33处理较OM0处理增加61.37%。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蕲艾叶片出绒率呈持续增加趋势;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性组分桉油精,α-侧柏酮,龙脑,樟脑和石竹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α-石竹烯和β-丁香烯含量逐步降低;酚酸类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黄酮类成分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含量持续增加;矿质元素Ca,Cu和Zn持续增加,K含量在高有机肥配施比例时下降明显。对不同有机肥配施比例下的艾叶出绒率,挥发油及7个挥发性成分含量,9个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含量共18个艾叶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OM17处理的艾叶品质最高,OM100和OM0处理的艾叶品质均较低。结论 综合不同比例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下蕲艾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建议在蕲艾生产上采用17%~33%比例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以促进蕲艾产业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
九牛草始载宋代《本草图经》,明清本草多有沿用,但其所指均不甚清楚。艾叶在我国有着悠久应用历史和广阔应用范围,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艾叶药材的基原较多,其中明、清时期的蕲州九牛草被称作为"蕲艾",珍贵而价高,民间推崇为"艾之精英"。为捋清九牛草基原和九牛草与艾的历史渊源,该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著作中九牛草的本草文图考证、产地分析,对蕲州九牛草的实地调查取样,并查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蒿属标本,考证认为古代本草记载九牛草基原植物应为菊科植物宽叶山蒿Artemisia stolonifera,为古代中药材艾叶的重要基原之一,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正谚语云:"端午佳节,菖蒲插屋。"每当端午时节,人们纷纷摘取或从农贸市场上购得菖蒲,以祈避邪驱毒。菖蒲,为我国传统的名卉,其常见的有两个品种。一是水菖蒲,二是石菖蒲。这两个品种都属天南星科,菖蒲属,为多年生常绿草本。原产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西藏等地。均为块茎根,匍匐状横生,有香气。端午时节,民间所采用的是水菖蒲。水菖蒲叶剑形而阔,阔为3至10毫米,长可达1米左右,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