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展型社会政策注重社会投资,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注重对社会问题进行上游干预等,这些理念对医疗救助制度具有借鉴意义.文章在分析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内涵及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基础上,提出在制度设计理念和政策操作两个层面来完善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2.
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保障的形式主要是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五保”和少数地方推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保险,保障的对象基本上是“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大多数人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据有关调查显示,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保障,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仅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社会经济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在内容上既包括具有准社会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 ,又包括政策保证性极强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制度等。在发展过程上 ,既受农村政治经济体制及其变革的制约 ,又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应用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分析和评价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过程和发展特征 ,目的在于为建立符合市场化农业经济体制发展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供政策的依托和实践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社会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结合人们以往的研究和实践,在对中国中部地区的1个县进行较深入的解剖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政策网络治理视角对新加坡托底性医疗保障政策展开研究,梳理新加坡一般医疗服务托底保障和长期护理服务托底保障的制度框架,并运用政策网络治理理论从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四个方面进行评析,归纳了新加坡经验对夯实我国托底性医疗保障政策的启示。我国托底性医疗保障政策应选择肯定政府主导作用的治理理论,培育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运用多样化政策工具提升托底性医疗保障治理效能,并构建高效的托底性医疗保障对话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尚未走出路径依赖的制度变迁惯性,其中既有来自农村经济社会系统外部的原因,也有来自系统内部的原因。本文认为,对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要借鉴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成功经验,加强政府在改革中的责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思想、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发展和完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占我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更是党和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保健康才能奔小康。农村卫生工作的突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水准的提高,离不开卫生政策的引导,更有赖于实用有效、符合国情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受益情况分析及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提高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受益水平,逐渐建立统一的中国特色的健康保障制度框架,是此次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结合地区调研,分析目前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比较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群的受益情况和基金运行效率,总结当前由制度分割所造成的行政成本上升、基金管理效率低下、费用控制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将供方和保方结合的政策思考以及促进政策框架整合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农村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状况描述,分析了医疗救助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同时,通过对东亚其他几国医疗救助社会政策的比较与借鉴,提出在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推进的基础上,我国应构建一个政府主导下,以'"健康卡"为媒介的,医方和社会工作者共同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发展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0.
立法先行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制度安排特征的具体体现,只有通过法律的形式,社会保障才能制度化,普及所有公民。然而中国并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农民被排斥于社会保障所构建的安全网之外。展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过程,认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是工作的重点。文章试从农村社会医疗保障的视角,略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承认医疗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特性的前提下,试图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具体实际,从新农合制度与农户医疗信贷行为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中提炼出政府重建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必然逻辑,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在农村配套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面前,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作为契机,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从而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在2010年全国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了可依之“法”。经济上,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左右,可以说国家已有了一定的财力,有可能逐步为农民举办一些医疗保障事业。然而应该怎样举办才是最符合农民利益,才是最节约资金呢?本文从介绍日本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出发,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走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的过程,完善的医疗保障也是和谐社会的要义。但是,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有许多“不和谐”因素,需要从一体化、全民性、公平性、效率性的角度不断完善,以进一步保障全体公民的健康权。  相似文献   

14.
从资金和保障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模型的设计提出了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针对湖南省华容县灾害性移民的医疗问题,提出建立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个层次的移民医疗保障体系,并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移民地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加快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通过比较研究日、韩两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在法律保障、农民与其他人群统一与否、筹资及补偿等方面的特征,得出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示:(1)继续实行分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2)尽快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3)积极探索多种筹资方式,提高保障能力.(4)建立农民互助组织,分担医疗保障制度外的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7.
韩冰  袁兆康  廖小兵  肖云昌  洪鹰 《卫生软科学》2009,23(5):481-483,486
[目的]了解新农合实施以来低保户农民对其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完善新衣合的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西省3个县、9个乡镇和27个行政村作为样本行政村,对样本村所有的低保户农民进行逐户调查,将前后两年调查结果进行纵向对比研究。[结果]本次调查两周就诊率为9.84%,年住院率为6.90%,均略高于2007年结果;两周患病率为12.70%,两周患病未就诊率为22.70%,需住院未住院率为34.07%,提前出院率为12.36%,均低于2007年结果;低保户主要致贫原因仍为因病致贫,占38.19%;未就诊及提前出院的的主要原因仍是经济困难,分别占43.24%和72.73%;因经济困难未住院的比例为89.13%。[结论]江西省新农合对引导低保户农民对门诊及住院服务的利用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低保户对门诊及住院服务的利用度。但新农合目前的补偿力度还不能完全解决低保户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处于转型时期、适应"二元"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设计的,适用不同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从二者的异同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更多的是制度框架、制度内容和制度性质的相同或相近,而二者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在形式上的差异,其保障水平、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的差别,更多的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二元"背景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城乡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和社会变革。这一历史性的变革 ,推动着农民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和观念、心态等各方面的变化 ,使农民的行为模式、态度倾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合作医疗制度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 ,推广于70年代 ,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于80年代后逐渐陷于低谷。90年代以来 ,各级政府致力于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旨在对社会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