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无偿献血者全血标本的核酸检测(NAT)和血清学检测的结果,探讨NAT在筛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窗口期”感染者或者隐匿性肝炎的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12月于佛山市中心血站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全血样本13 126份作为研究对象.对无偿献血者全血标本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测和NAT.使用诺华诊断血液筛查系统对标本进行单人份NAT.对于NAT联检和鉴别试验阳性而血清学试验阴性的献血者,进一步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5项指标.结果 13 126份标本中,NAT联检试验阳性为128例(0.98%),其中95例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试剂阳性,4例为ELISA单试剂阳性,29例为ELISA阴性.对NAT联检试验和鉴别试验结果皆呈阳性的8例献血者做进一步追踪,6例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5项指标检测的结果显示,1例抗-HBs和抗-HBc呈阳性,3例仅抗-HBc呈阳性,2例呈全阴性.结论 NAT作为一种检测原理完全与ELISA不同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ELISA方法的局限性,有效缩短“窗口期”.NAT与ELISA两种检测方法能够互为补充,共同降低经输血途径传播病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组合检测献血者HIV感染标志物的筛查阳性率、筛查阳性标本的确证阳性率,探讨血液HI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模式,为血液检测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本中心2018年9月—2019年3月采集的标本,按2遍ELISA+1遍NAT的检测模式进行HIV筛查。将筛查阳性的血浆标本,送本地CDC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证;同时留取核酸检测标本,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进行复检。以CDC HIV抗体确证结果和临床检中心HIV RNA定量检测结果作为确证判定结果。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组合,将HIV检测模式分为:A组(ELISA双试剂+NAT)、B组(ELISA单试剂(3代)+NAT)、C组(ELISA单试剂(4代)+NAT),分析比较各组间筛查阳性率、筛查阳性标本的确证阳性率结果的差异,探讨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的组合模式。结果筛查51 283人份献血者血液标本,HIV筛查阳性标本57人份,确证阳性标本19人份。3种检测模式的筛查阳性率分别为0.11%、0.05%和0.09%,B组的筛查阳性率(0.05%)与A组(0.11%)和C组(0.09%)相比有差异(P<0.05);但...  相似文献   

3.
两种免疫学方法检测弓形虫感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聚合酶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ELISA)法检测弓形虫(TOX)感染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PCR-ELISA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同时对已确诊的TOX感染阳性、阴性孕妇进行TOX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和阴性检出率。结果PCR-ELISA法和ELISA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21%和8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检出率分别为92.00%和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R-ELISA法检测TOX感染假阳性率较高,尚不推荐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核酸检测(NAT)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20年8月无偿献血者36893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HIV初筛反应性标本367例,对初筛阳性者均给予ELISA及NAT检查,并经免疫印迹试验(WB)验证。统计ELISA、NAT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与WB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比较ELISA、NAT检查对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比较ELISA、NAT检测对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ELISA、NAT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16.35%(60/367)、13.62%(50/367),两种检测结果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WB检测确诊为HIV感染者38例,阳性率为0.103‰(38/368932);NAT检测与WB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820)高于ELISA检测(Kappa=0.649);NAT诊断HIV感染的特异度及准确度高于ELISA(P0.05);经ROC曲线分析得,NAT检测诊断HIV感染的AUC大于ELISA检测(P0.05)。结论 NAT检查对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的诊断特异度及准确度较高,且诊断价值高于ELISA。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和流行特征.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10月对采集的99 566份血液标本做2次HIV ELISA筛查和1次NAT,筛查阳性标本送至大连市疾控中心进行蛋白免疫印记法确认,对确认阳性标本的献血者进行跟踪调查.将HIV感染人群与总体的无偿献血人群档案情况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LISA筛查阳性标本118例,确认阳性19例,男性17例,女性2例;感染者年龄19 ~29岁(63.2%),未婚青年(63.2%),均为性传播感染,尤其是通过男男同性传播;在无偿献血人群中男性,职业为服务人员和工人,学历为初中、高中、中专和本科等的人群是相对的感染HIV高危群体.结论 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感染HIV呈逐年增长态势.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我们应积极普及无偿献血和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献血前的健康询问和献血者的自我排查,建立艾滋病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青岛市血液检测在新的检测模式下(血清学检测1遍+NAT 1遍)的血液检测结果。方法采用新的检测模式对2013年6月15日-12月31日在青岛市采集的55 529份无偿献血者标本用1遍ELISA血清学检测方法对HBs Ag、抗-HCV、抗-HIV进行检测,2种ELISA试剂检测抗-TP。其中54 858例ALT正常,抗-TP阴性的献血者标本进行NAT。我们将献血者血清学检测结果和NA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 529例标本中共检出HBs Ag阳性128例(阳性率0.23%),抗-HCV阳性66例(阳性率0.10%),抗-HIV阳性31例(阳性率0.056%),NAT阳性率是0.21%(119例)。其中NAT阳性HBs Ag阳性53例,NAT阳性抗-HCV阳性19例,NAT阳性抗-HIV阳性8例。血清学检测结果阴性的标本中NAT阳性38例。结论血液检测新模式下,NAT和ELISA检测相互补充,有效地提高了血液安全。HBs Ag、抗-HCV和抗-HIV S/CO值与NAT结果的关联性有助于指导血液筛查和阳性献血者的追踪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 cAg)醇免检测试剂用于血液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同时用抗HCV抗体和HCV cAg酶免检测试剂平行筛查血液,对HCV抗体阴性样本用Chiron Procleixa TMA系统检测HCV RNA.结果 1 762份无偿献血者样本中,抗HCV阳性12份(0.68%),HCV cAg阳性10份(0.57%),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抗HCV及HCV cAg同时阳性4份(0.23%).1 750份抗HCV阴性样本中,其中HCV cAg阳性样本6份,HCV RNA全为阴性.结论 在血液筛查中增加HCV cAg检测,对降低HCV的输血传播危险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蒋祺 《临床医学》2020,40(7):82-84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血站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76 854例,均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的ELISA试剂进行血清学检测,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血清学检测合格标本再次进行NAT检测,分析ELISA、NAT检测结果。结果 76 854例样本中血清学检测合格75 563例(98. 32%),不合格1 291例(1. 68%),75 563例血清学检测合格样本中经NAT检出HBV-DNA阳性90例; 75 563例血清学检测合格献血者中,不同性别HBV-DNA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重复献血者HBV-DNA阳性检出率高于初次献血者(P 0. 05);随着年龄增长,HBV-DNA阳性检出率呈增长趋势(P 0. 05)。结论 ELISA试验对无偿献血血液标本感染性指标具有较高检出率,但仍存在漏诊风险,辅以NAT检测,能有效降低临床输血感染残余风险,有助于进一步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大连地区HBV-DNA检测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HBsAg、HCV抗体、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血型),同时进行HBV、HCV、HIV的三联检核酸检测(NAT);对ELISA(-)NAT(+)的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HBV血清标志物补充试验,同时对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结果 22416份无偿献血者样本发现35例ELISA(+)NAT(+)、3例ELISA(+)NAT(-)、12例ELISA(-)NAT(+).跟踪5位ELISA(-)NAT(+)的献血者,1例可能是免疫“窗口期”;其余4例可能是OBI.结论 核酸血液筛查可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对提高HBsAg阴性血液标本中HBV感染检出率具有重要价值;但核酸与血清学二者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二者对于降低输血传播HBV.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国产与进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的联合应用在无偿献血者抗-HIV初筛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两种不同厂家ELISA试剂,对宝安区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76 325名无偿献血者血液做抗-HIV初筛,比较两种试剂初筛试验结果.结果 进口试剂与国产试剂抗-HIV初筛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20%和0.11%,假阳性率分别为0.16%和0.05%,阳性符合率分别为22.22%和50.00%,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试剂双阳性与WB的阳性符合率为92.86%.结论 两种不同厂家ELISA试剂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试剂敏感性,缩短"窗口期",减少急性感染期漏检,而且双阳性结果可提高对HIV感染判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解渭南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情况,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降低输血风险,同时评价现行献血者HIV筛查策略的效果,对近几年渭南市中心血站自愿无偿献血人群HIV筛查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阳性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5月渭南地区158 998例无偿献血者ELISA抗HIV初筛阳性结果和确证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不同试剂ELISA抗HIV初筛阳性结果与确证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158 998例无偿献血者检测标本中,确证阳性17例,确证阳性率1.07/万,且呈逐年增加趋势(χ^2=10.00,P<0.05);抗HIV初筛反应性共144例,其中国产和进口两种试剂初筛均有反应性23例,确证阳性16例,确证阳性率69.57%;北京万泰单试剂初筛有反应性82例,确证阳性0例,法国伯乐单试剂初筛有反应性39例,确证阳性1例,确证阳性率2.56%;144例初筛有反应性标本确证结果假阳性率逐年降低(χ^2=19.28,P<0.01).结论 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确证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两种不同厂家试剂能一定程度弥补单试剂检测的漏检现象;但ELISA抗HIV初筛呈反应性的结果仍有较高的假阳性,所以应进一步探索无偿献血管理模式,提高血液检测能力,保证血液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2.
无偿献血者血液ELISA、NAT法检测与ALT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NAT法检测和ALT筛检在血液安全中的作用。方法对无偿献血者的ELISA法、NAT法和ALT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ALT异常者进行追溯性调查。结果在10 062例无偿献血者中,共检出360例ALT异常(淘汰率3.6%),其中有3例伴HBsAg和HBV DNA阳性,3例伴抗-HCV和HCV RNA阳性;检出10例HBV DNA阳性而ALT、HBsAg均正常者;未检出ALT异常伴HBV DNA或HCV RNA阳性,且ELISA法检测结果正常者。对354例单一ALT异常者的追溯性调查发现,其中35例反复献血,表现为连续或间断ALT异常。结论NAT法检测可以降低ELISA法的漏检风险,而ALT对降低输血传染病残留风险的作用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于了解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BV、HCV和HIV感染及分布情况,探讨本地区人群的传染病流行趋势,为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将2010.6.10-2013.6.9三年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199777人次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对三项阴性标本再采用NAT联合检测HBV-DNA、HCV-RNA和HIV-RNA,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抗-HIV初筛反应性标本送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表明,3年中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感染率分别为0.45%,0.28%,0.11%;NAT呈反应性为0.07%;确证抗-HIV阳性32例,其中男性30例(6例为再次献血者),女性2例;不确定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经统计学处理证实,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0.6.10-2013.6.9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抗-HI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HBsAg、NAT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增加;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降低,重复献血者检测不合格率远远低于初次献血者,抗-HIV检测女性酶免检测阳性率高于男性,但确认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因此应提高献血前的征询技巧,重视献血者的招募环节,重点加强初次献血者献血前的征询和评估,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巩固和发展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大力普及NAT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将有效地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本地区自愿献血者5项输血感染指标漉行情况.方法:对自愿献血者血液进行谷丙转氮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CV、梅毒、抗HIV等五项输血感染指标实验室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地区自愿献血者5项输血感染指标实验室结果总体阳性率为7.6%,其中ALT和HbsAg不合格是主要因素.结论:加强对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和过往病史的询问,开展献血者健康教育,提高献血者身体素质。控制疾病流行;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试剂开展检测,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都市无偿献血者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特征,从而控制和阻断HIV的经输血传播.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成都市无偿献血者中被检出为HIV感染者14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其基本信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中心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近3年,成都市无偿献血人群中的HIV流行率分别为0.029%,0.034%和0.035%;感染者年龄要集中在18~35岁;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下学历多于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从事自由职业人群高于固定职业人群.结论 近3年,成都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流行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做好献血筛查和献血者招募,对确保供血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情况和评估经血传播梅毒的残余风险。方法对2008-2012年深圳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运用数学模型法评估输血传播梅毒危险度。结果深圳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流行率为0.36%,首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梅毒流行率分别为0.66%和0.10%,两者血液输注后传播梅毒的危险度分别为5.16×10-4和0.85×10-4。结论献血者经梅毒筛查后仍存在传播梅毒的残余风险,首次献血者血液传播梅毒的残余风险要高于重复献血者,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HCV感染的献血者血清中病毒量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16名经血清HCV-RNAPCR测定为阳性的HCV感染的献血者进行血清病毒含量的检测。这些献血者发生HCV感染的期限约2年,其HCVRNA含量在103.5~105.5拷贝/ml,随着血清中HCVRNA含量的增加,ALT水平异常者的数量似亦相应增加。由于这些HCV感染的献血者均未经过任何与肝炎有关的治疗,所以继续追踪观察的结果将有助于评价血清中病毒含量与HCV致病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分析贵港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的流行态势,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健康征询和筛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13年贵港市268 218人次的无偿献血者标本,用2种不同厂家的ELISA法试剂同时检测抗-HIV,最终检测结果为有反应性者送贵港市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WB确认,对WB确认阳性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5~2013年贵港市无偿献血者抗-HIV确认阳性有134例,占5.0/万.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传播途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献血者高于≥2次献血者,男性高于女性,年龄18~30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文化程度低者高于文化程度高者,服务行业人员及农民高于其他职业,性传播者高于其他途径传播者.结论 建立对献血者招募、宣传机制,让献血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远离高危行为,以确保再次献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重庆地区无偿献血者丙肝病毒感染及对献血者招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献血者招募模式正在从有偿献血到单位组织献血,进而到完全无偿献血的模式转变。有关真正的无偿献血者中丙型肝炎感染的资料还较少报道。本研究对重庆地区2003年的首次献血者进行丙型肝炎感染及病毒分型的调查,共有13620份血清标本进行ELISA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其中抗体阳性标本再经RT—PCR扩增HCVRNA的核心区/&区片段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CV抗体阳性率为0.49%(67/13620),其中在40—49岁年龄段的阳性率(0.86%)最高;高学历人群和大城市生活人群的阳性率相对为高。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在22份基因分型阳性标本中有基因型1b,2a,3a和3b等四种,分别占4(18%)、5(23%)、9(41)和4(18%),以基因型3(包括3a和3b)为流行。结论: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较低;由于本地及周边地区静注毒品人群中丙型肝炎感染以基因型3为主,提示可能在献血人群中有静注吸毒者的存在。因此,随着献血模式的转变,在献血者的招募中应注意排除吸毒者这一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合格献血者血浆HBV残留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合格献血者血浆残留HBV的阳性率,评估输血后HBV感染风险。方法收集945份合格献血者的血浆,采用ELISA法检测HBV核心抗体(抗-HBc);提取血浆DNA,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血浆标本以1∶5稀释后抗-HBc阳性率为19.68%,而1∶50稀释后阳性率则为2.33%。共检测出HBV DNA阳性标本3例,其中1例抗-HBc阳性,另外2例抗-HBc为阴性。合格献血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率约为0.32%。结论我国合格献血者标本中仍有部分血浆有HBV残留,抗-HBc阳性标本中HBV DNA阳性率较抗-HBc阴性标本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