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与海绵状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方法对35例病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脏的三期增强扫描对于原发性肝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有很好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室自1989年8月~1991年9月,对70例肝内占位变病人,经肘静脉内快速注入造影剂后,应用两块一长增强扫描鉴别肝癌与肝海棉状血管瘤。我们观察了38例肝癌,32例肝血管瘤,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海霞  朱青峰 《河北医药》2003,25(5):349-349
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占肝内良性肿瘤的84% ,其中最常见的为肝海绵状血管瘤。以往常靠手术或尸检证实 ,随CT技术的发展其术前检出率明显提高。作者搜集了本院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2年 3月经证实的肝血管瘤病例 60例 ,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60例中 ,男 17例 ,女 43例 ;年龄 3 0~ 69岁 ,平均 49岁。上腹不适闷胀感 2 1例 ,恶心呕吐 2例 ,无症状经B超发现 15例 ,右腹疼痛 3例 ,全身困倦乏力厌油食 1例。CT复查证实 8例 ,胃癌术后复查 4例 ,伴脾大肾结石各 2例 ,伴有脂肪肝 1例。1.2 扫描方法 采用…  相似文献   

4.
张金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5+97-95,9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小肝癌患者与肝小血管瘤患者的CT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各自的CT特点。结果:小肝癌平扫发现病灶31个,27/34为低密度,4/34为高密度;肝小血管瘤平扫发现病灶27个,24/32为低密度,3/32为高密度;小肝癌增强扫描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低密度病灶明显多于动脉期(P〈0.05),且多于肝小血管瘤的门脉期和延迟期(P〈0.05)。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不同特点,对于区别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DFI对肝血管瘤与小肝癌的鉴别价值。方法 CDFI观察肿块的血供情况并分类;脉冲多普勒测定血流的RI。结果 小肝癌纽CDFI的显示率明显高于肝血管瘤.同时其供应血管的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肝血管瘤组。结论 根据肿瘤内彩色血瘤特征并结合RI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动态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特点,研究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 抽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已确诊的肝细胞癌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6例,其中肝细胞癌30例,血管瘤26例,回顾性分析他们的肝脏CT平扫和多期增强影像表现.结果 56例平扫均出现肝脏低密度灶.肝细胞癌在动脉期CT增强特点为"快进快出",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在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低密度;海绵状血管瘤的增强特点为"快进慢出",动脉期肿瘤边缘出现与腹主动脉密度接近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周边动脉,结节状强化是CT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1],门脉期上述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延迟期扫描时整个瘤体均匀强化,密度高于或等于肝实质密度.结论 肝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中各有典型的表现特征,鉴别两者的关键是在于动态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PJ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表现,结合文献资料报道.结果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则类似肿瘤性病变.CT表现1例正常,1例考虑为颈内动脉瘤,1例为海绵状血管瘸.MRI 2例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术前考虑脑膜瘤可能,海绵状血管瘤或其他性质病变待排.结论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表现各具形态及影像学特点.MRI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极其重要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癌、肝血管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肝脏穿刺病理活检或手术治疗证实肝癌45例,肝血管瘤5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肝区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超声检查在肝癌与肝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能力,并比较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超声检出肝癌41例(91.11%),肝血管瘤46例(90.20%),确诊率达90.63%,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肝血管瘤患者肝脏肿块的形态、血供及血流参数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肝癌及肝血管瘤的不同影响特征进行诊断,可准确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和供血方式,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收集10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例,行CT扫描及后期重建处理,分析病灶的影像特征及供血方式。结果 10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中,女52例,男48例,CT共发现病灶128个。平扫病灶表现多为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或混杂密度灶。动态增强CT扫描表现为特征性边缘呈结节状,团状强化,且随时间呈向心性充填。结论 CT扫描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明确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供血方式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CT的表现,提高采用CT对肝血管瘤进行诊断的重要性的认识。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48例肝血管瘤患者,对其进行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然后分析其CT的表现。结果 4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大多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在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有明显的环形强化,而延迟期则呈现填充性的改变。结论 CT扫描,特别是采用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进行诊断,准确、有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秦海松 《江西医药》2011,46(10):954-955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MR)对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小肝癌,24例肝小血管瘤在低场MR的信号特征。结果在T1WI上,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以等信号为主;在T2WI上,小肝癌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肝小血管瘤表现为均匀显著高信号。结论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在低场MRT2WI上的信号特征,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海绵状血管瘤(下称肝血管瘤)是最常见肝脏良性肿瘤,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1.6%,占全身血管瘤的20%。我院1984~1987年经手术病理症实的肝血管瘤9例,占同期肝占位病变的15.4%。为探索肝血管瘤的影象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特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肝血管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的60例患者均经过肝脏二维、及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共发现肿块65个,对照组患者中共检查出肿块89个,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中血流丰富肿块所占的比率约为72%,对照组为37%。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肝固有动脉峰值平均流速为明显高于对照组(t=6.342,P<0.05),肝门静脉平均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t=3.592,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依据检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影像特征,对于肝癌和肝血管瘤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CT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的效果予以分析和讨论。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怀疑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症状的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以CT进行检查,随后使用磁共振成像进行再次检查,将检查的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确定两种成像手段的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这两种检查手段的应用价值,做以讨论。结果经过检查,联合两种检查手段比起单一CT检查的结果更加准确。结论在临床当中,将CT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联合应用,效果显著,可以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原发型肝癌与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CT图像,分析二者的特征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的14例原发型肝细胞癌和14例肝脏不典型血管瘤患者的CT图像表现,分析原发型肝细胞癌与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CT特征及二者的鉴别诊断依据。结果原发型肝细胞癌的CT平扫大多表现为低密度表现,形状各异,有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增强CT可见动脉期肿瘤明显增强,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改变;肝脏不典型血管瘤平扫CT显示为低密度为主的质地不均匀密度灶,增强CT显示为四型改变。结论原发型肝细胞癌与肝脏不典型血管瘤在CT表现上有共性也有特性,可通过增强CT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经手术或病理检查确诊的26例原发性肝癌的CT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共发现病灶31个,多期增强影像表现明显。结论在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中,螺旋CT是既简单、安全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俞腾先  郭宏伟  刘杰 《重庆医药》2009,38(13):1635-163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仁希  邵信保 《江苏医药》1995,21(2):126-126
肝良性肿瘤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1991~1993年间对引例肝脏良性癌变手术中见海绵状血管瘤18例,占58%。本文就诊断、鉴别诊断及CT表现探讨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8例中女11例,男7例,均为30~50岁成年人。其部位左叶9例,右叶7例,尾状叶2例;术前检查肝功能均正常,AFP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应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对患有肝血管瘤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手术后证实为患有肝血管瘤疾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常规CT技术对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病情检查;采用螺旋CT三期增强技术对研究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病情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肝血管瘤疾病检查操作时间、病情术前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肝血管瘤疾病术前CT检查结果与手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肝血管瘤疾病检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情术前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对患有肝血管瘤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4%~7.3%。由于本病的临床症状常缺乏或较轻,以前常在腹部手术中意外发现,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临床诊断肝血管瘤的病人越来越多。本文就作者收集的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