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慧  田宝成 《中国药业》2009,18(21):70-70
目的观察口服尼美舒利颗粒剂与肌肉注射赖氨匹林对患儿发热的疗效及用药依从性的差异。方法将80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患儿按随机数字方式均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尼美舒利颗粒剂,对照组40例肌肉注射赖氨匹林针,观察两组患儿体温下降到设定温度的时间,给药4h和6h时的体温变化以及患儿的依从性。结果体温下降到设定温度的时间及给药后4h体温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6h体温变化及给药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美舒利颗粒剂在治疗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方面综合性评价比肌肉注射赖氨匹林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癀片对不同动物模型的解热作用。方法制备酵母致大鼠发热、牛奶致家兔发热、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测量给药后各组的体温,计算各组大鼠体温与基础体温差值以及各给药组降温率。结果新癀片95.0 mg/kg剂量组在药后1~4.5 h,47.5 mg/kg剂量组药后4、4.5 h对酵母所致大鼠体温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药后1 h,新癀片47.5 mg/kg剂量组牛奶致发热家兔体温开始下降;药后2 h,47.5、23.8 mg/kg剂量组家兔体温均下降显著,一直持续到药后5 h,仍有显著的降温作用。新癀片47.5 mg/kg剂量能够显著降低内毒素致发热家兔各时间点体温的升高,在药后4、5 h时对体温的降温率达50.3%、85.2%。结论新癀片对酵母致大鼠发热、牛奶致家兔发热和内毒素致家兔发热均有很好的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江丽 《医药世界》2010,12(2):161-162
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在产后出血应用中致发热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原阳县红十字医院妇产科2000-01/2009-01因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145例,应用米索前列醇片600μg舌下含化或在直肠给药促进子宫收缩,治疗产后出血。统计用药后发热患者体温上升开始的时间,所达到的最高体温,分析体温上升的原因。结果:25%的患者无明显发热反应;75%患者在用药后约30min开始出现寒战、发热反应,经抗过敏、解热镇痛对症治疗后,其中97%患者3h后寒颤、发热等症状消失,3%患者持续高温,最长者约需7h下降至正常。结论:米索前列醇在产后出血应用后迅速出现寒颤、发热等不良反应,与患者出血后体质虚弱,在大剂量应用时对该药物可致发热的不良反应过于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书郁  谌雪 《河北医药》2012,34(17):2720-2720
目前异烟肼仍是一线抗结核药物.由于用药时间长,治疗期间副作用经常出现.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疹、周围神经炎、精神症状、肝损伤等.我院近期收治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1周后体温正常,3周后出现每日上午发热.停止经静脉滴入异烟肼后热褪,试口服异烟肼1次后再次出现发热,停用药物后未再出现.由此我们认为该患者的发热由异烟肼引起,属药物热,静脉及口服给药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5.
患儿,女,4岁发热7d,进行性意识障碍3d。7d前,患儿因受凉鼻阻、咳嗽、伴发热,体温38℃左右,不伴头昏、头痛,亦无呕吐、腹泻,精神饮食尚可,服用小儿退热片1片半后,患儿体温下降,但d2,体温复升至40℃。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感”给“PG、清开灵”及退热药治疗,体温仍波动在(38~40)℃。  相似文献   

6.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8岁,因“反复发热2月余”拟“发热待查”于2005年10月20日收住入院。患者于2005年8月2日无明显谤因下出现畏寒、寒颤,发热至38.6℃,伴头痛、乏力、轻度干咳。外院就诊,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体温时有波动,多为下午发热,热型不规则,无咽痛。以后多次外院就诊,抗感染治疗有效,停药后体温又有反复。至9月25日左右症状加重,寒战高热,体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剖宫产术后不明原因发热的效果. 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剖宫产术后不明原因发热68例,应用具有益气养血、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的中药组方治疗并观察效果. 结果 治疗后68例体温均降至正常,皆在服药1 d后体温开始下降.服药2 d后降至正常36例,3 d后降至正常22例,4 d后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藏药玛奴西汤颗粒的解热作用.方法 建立干酵母和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灌胃给药玛奴西汤颗粒高、中、低剂量与阿司匹林后,1、2、3和4h内的体温变化.结果 与干酵母致热模型组相比,玛奴西汤颗粒高、中剂量组给药后2~4 h大鼠体温显著下降(P<0.05),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给药后1~4 h大鼠体温显著降低(P<0.01);与 2,4-二硝基苯酚致热模型组相比,玛奴西汤高、中和低剂量组给药后2h大鼠体温显著下降(P<0.05),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给药后1~4 h大鼠体温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玛奴西汤颗粒对干酵母和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模型均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在辅助治疗肝硬化后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52例,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谷氨酰胺制剂(丙氨酰-谷氨酰胺)20g,静脉注射,每日1次,10d为1疗程,观察患者体温变化、血常规。结果体温治疗组治疗前(38±0.5)℃平稳降至到治疗后的(36.7±0.5)℃,血常规等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谷氨酰胺在预防及辅助治疗肝硬化后患者发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体温变化现象,探讨出血与体温变化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体温变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温变化发生率73.2%,主要为发热,均为不规则热,出血后第3~5天体温最高,一般不超过38.5℃,发生率、热程、平均体温与出血程度呈正相关,发热与出血原因无明显关系,对于此类发热若体温不超过38.5℃可严密观察不作特殊处理,体温超过38.5℃可予物理降温;少部分体温可不升高,反而降至正常值以下,预后不佳,应积极采取复温措施。结论排除原发病、感染等所致发热后,体温变化对于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继续或停止以及转归与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体温变化现象,探讨出血与体温变化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体温变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温变化发生率73.2%,主要为发热,均为不规则热,出血后第3-5d体温最高,一般不超过38.5℃,发生率、热程、平均体温与出血程度呈正相关,发热与出血原因无明显关系,对于此类发热若体温不超过38.5℃可严密观察不作特殊处理,体温超过38.5℃可予物理降温;少部分体温可不升高,反而降至正常值以下,预后不佳,应积极采取复温措施。结论排除原发病、感染等所致发热后,体温变化对于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继续或停止以及转归与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苯妥英钠致肝损害合并纯红细胞再障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0岁。因发热,乏力,食欲减退1月,伴尿黄20天,于1997年6月15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因“外伤性癫 ”发作服用苯妥英钠治疗,0.1g每日3次,未曾间断。服药20余天后出现发热,体温38.7℃~39,3℃,伴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周身弥漫性红斑丘疹并皮肤搔痒,进而出现尿色加深。查肝功能异常,自行停药。当地医院以“过敏性皮疹”给子激素抗生素治疗8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并留有色素沉着。肝功能持续异常,皮肤巩膜黄染逐日加深,贫血明显,至入院前3天再度持续发热转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 39.7℃,脉搏 100次/分,血压 15/10 kPa。重度贫血…  相似文献   

13.
[病例] 患儿男,12岁.主因发热、左腿疼痛20余天入院.20余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口服解热镇痛药后体温降至37.5℃左右.无头痛、呕吐等不适.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钠等治疗10余天,停用退热药后仍发热,骨盆X线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4.
[病例] 患儿男,12岁.主因发热、左腿疼痛20余天入院.20余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口服解热镇痛药后体温降至37.5℃左右.无头痛、呕吐等不适.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钠等治疗10余天,停用退热药后仍发热,骨盆X线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尼美舒利(Nimesulide)对呼吸系统感染所致发热患者的退热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及住院发热患者160例,随机分成2组:尼美舒利治疗组和扑热息痛治疗组,尼美舒利100 mg/次给药,扑热息痛500 mg/次给药。观察用药前后两组患者体温变化及副反应的发生。结果尼美舒利组在1 h内体温下降幅度比扑热息痛组大,且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尼美舒利治疗成人呼吸系统感染所致发热疗效明显优于扑热息痛,该药起效快、作用强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呋喃唑酮广泛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发热等不良反应。现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药物热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呋喃唑酮引起药物热的特征,以提高诊治能力。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20年1—12月因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发热的患者5例,均无其他明显发热病因,停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药物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患者体温正常3天后,服用呋喃唑酮片再次出现发热,停药后体温又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1病例资料患儿,男,3岁3个月,因"发热4 d"于2019年5月8日入院治疗。患儿2019年5月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1.5℃,不伴抽搐、腹泻,无皮疹、关节肿痛、咳嗽、喘息、鼻衄、呕血、黑便等症状,予口服布洛芬混悬剂4 mL,体温可降至正常,每日给药4~5次。5月5日患儿静脉滴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3 d,患儿发热间隔时间较前延长,但因仍有发热入院治疗。患儿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和不良反应史。入院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  相似文献   

18.
陈新蕾  郭灿璨 《抗感染药学》2019,16(9):1600-1602
目的:探究替加环素不同给药方法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72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持续静脉滴注组,每组36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首剂100 mg替加环素,随后减半剂量(50 mg)替加环素治疗,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则给予持续静脉滴注100 mg替加环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体温、中性粒细胞)复常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体温、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钙素原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临床症状(体温、中性粒细胞)复常时间早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体温、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钙素原水平测得值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静脉滴注100 mg替加环素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有效改善了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柴芩清宁胶囊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发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80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0例。试验组予以柴芩清宁胶囊,对照组予以清开灵胶囊,均口服给药,3次/d,疗程3 d。观察用药后体温变化、单项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经治疗,试验组自3 h后的体温低于对照组;咽痛、咳嗽、咳痰等3个中医症状积分的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发热症状完全消失,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柴芩清宁胶囊能缩短退热时间,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疾病疗效,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方面较清开灵胶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抗感染药学》2016,(6):1301-1302
分析1例腰椎术感染清创术后患者,曾有"链霉素"过敏史,采用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5 d,后改为序贯疗法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5 g,qd;由于导致深部组织低毒性感染,给予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后出现高热数天(体温大于39.0℃),持续不退;停用替考拉宁,体温数天恢复正常,无发热;继续用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体温再次升高,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6 d体温正常,故考虑导致的发热体温升高的原因是由替考拉宁导致的药物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