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科学地论述了调气在血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血病气必病,气病必伤血,气血两者,和则俱和,病则俱病,而其中又以气占主导  相似文献   

2.
清末医家唐宗海,以治血证见长,撰有“血证论”等书,对血证病机的阐发及其治疗多具创见。本文试就书中“治血必治气”的学术观点,探讨如下: 阳气统阴血治血必调气唐氏依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认为气血两者,气占主导地位。他说:“天地之大,总是以阳统阴;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产血》)“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脉证死生论》)。在阐述血证病机方面,他认为血证的发生均与气病有关,没有血病而气不病者。“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  相似文献   

3.
黄粤 《北京中医药》2013,(6):441-443
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有气络与血络之分。紧张性头痛病位在气络与血络,初病中络,以邪气阻络、气机不畅为主,多为络之气病;病久不愈,络脉瘀阻,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主要病因病机为神形过用而致的心肝失调,气血失和,络脉瘀滞。络病易滞易瘀,气络之滞起于肝,血络之瘀因于心。紧张性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疼痛特点是痛处固定,常伴有颈部、颞肌压痛,切合"久痛入络"之说。调心疏肝、疏畅气血、辛散通络为基本治法。气络之病要在疏肝,血络之病重在调心。临证应重视风药的运用,其味多辛,其性主散,辛散轻扬,性主上浮,疏通气血,兼具引经、止痛之效,为治疗紧张性头痛之良药。  相似文献   

4.
陈晓晖 《河南中医》2019,39(12):1802-1804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均是外感病辨证施治的基础,虽其角度不同,但均揭示了外感病变化发展的规律,而在这三种辨证体系中,均贯穿着气血理论。《伤寒论》对痞证、结胸证、蓄血证的论述,体现了气血理论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从痞证到结胸证再到蓄血证,是由病在气到病在气或血,再到病在血的过程。治疗上以调气为先,再气血同治,而调气之法有散邪热、扶正气的作用。病在气当治气,病在血却不可一味治血,必气血同治。临床辨证要将气血与寒热、表里、虚实的辨证结合在一起,辨气血之病位、病性,病理产物以及相互影响关系,辨证精准,用药才可精当。  相似文献   

5.
华东医院老中医乔仰先对内科杂病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血证方面,尤有心得。乔老治疗血证,善于通察整体,细审阴阳,辨证入微,既撮其要綮,又兼顾各方。对于血暴出者,用药精专,固气止血,以救燃眉之急;对于慢性出血,多缘阴阳之偏,气血不相为守者,则重在审因治本,随证之虚实寒热,而运用清火调气、补阴配阳、寒温并济、行止互用等治则。兹就乔老有关血证的部份学术经验,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整理如下。清火调气乔老深悟张景岳“血动之由,惟火与气”之论:气为血帅,火由气生,患血证之人,未有气不病者;气病及血,血乃淫泆离经。其宗《圣济总录》“血之行留,  相似文献   

6.
吾师黄星楼先生业医六十余载,对内科杂症治验颇多,现就手头资料将其治疗血证的部分临床经验简介如下,谨供同道参考.一、治血不可忽视调气1.注意辨别气的虚实:先血是临床常见病症,其原因虽然非止一端,但从临床辨证观察,与气的虚实盛衰关系密切.从生理上看,气与血互相依存,互相为用,气离开血或血离开气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理关系极为密切,在病理情况下,气病能累血,血病亦能累气,所谓"和则俱和,病则俱病".黄老曾谓:"气为血之卫,血为气之守,二者相依相存,若偏虚偏实,盖有不病者几稀."他诊治失血病人,不是单纯见血治血,而必审察气的虚实,结合失血的病位,进行辨证用药,认为:"病位在血而病因往往在气,不辨气的虚实,见血治  相似文献   

7.
清末医家唐宗海,是中西汇通代表人物之一。现就其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在眼科临床应用谈谈个人体会。 一、治血主张气水同调 治血调气,为治之常。唐宗海认为不能单纯调气,要气水同调。指出:“气与水本是一家。”“气病累及血,”,“水亦能病气”,“气分之水阴不足,则阳气乘阴而于血。”故凡调血须先调水,调水即是调气。“活水即是治气,治气即是治水。”治血单纯治气不治水,是治标不治本。提出生水调气之治法,如生津补肺气,通津和胃气,补水益肾气,润利除痰气。方用清燥救肺汤,小柴胡汤,都气丸等。在药物上,特别赞尝人参生水之功。认为其生于北方,甘寒滋润。 例1 女,40岁。1984年11月9日就诊。左眼视物不清20天,伴眼前黑影。眼胀干涩失眠多梦,  相似文献   

8.
<正> 朱丹溪对气、血、痰、郁病机之阐述,有其独到之处,故有“丹溪论杂证,以气、血、痰、郁为纲”之说,从郁证言,有气、血、痰、热、湿、食六端对临床颇有启发,现将痰郁辨证应用心得略述管见. 一、痰与气:丹溪曰:“痰因气滞而聚.”“痰者凝清气升降,滞气而不利.”“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其论治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散矣”.“调气必先豁痰”.“调气为先,  相似文献   

9.
一般小柴胡汤用以调畅肝胆之气,而忽略少阳枢机不利所致三焦气机失畅引起的诸多证候。三焦乃人体气、血、水、火的通道,内及脏腑,外达皮毛,其气机失调,可致水火气机之乱。肝胆之气被郁治以小柴胡,三焦证见其病机在郁,亦可用小柴胡,使肝胆气运推动脏腑气机,而三焦气机自然通畅。  相似文献   

10.
清代唐容川认为"气为血所郁则痛,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今举外证比例。凡气盛者疮易托化,气虚者疮难托化。气即水也,气至则水至。故血从气化,则从其水之形,而变为脓。刀伤粘水,亦从水而化脓。水即气之质。有如此者,是故闪跌血积,得气化之,则肿处成脓;不得气化之,则肿处仍是血。以知血从气,气运血。凡治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血之病,而为血之用。斯得之矣"说明气血在疮疡的发生、转化、预后及治疗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痛泻之因机,综观古今医书传载及教材所述,大多归于食积胃肠及肝脾失调,治则多以调整脏腑为主。而气血失调实为病机关键,调气和血法为治法总纲。阐明痛泻关键在于气血不调的机理,论证调气和血法是治疗痛泻的大法,引用总结古代医家及现代临床报道,结合临床实际以调气和血法为基本法,以当归芍药散为代表方,分述痛泻各型的病机演化,治疗大法及方药加减。  相似文献   

12.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或全草.性味苦、辛,入肝、胆经.功能:和解退热、舒肝解郁、升举阳气,临床应用广泛,由于其味辛性平,能够升发疏散,枢转少阳之机,祛邪外出,故能和解退热.它和表透达,疏通经络气血、和调津液,无汗能发,有汗能敛.柴胡本为气分药,入气分能疏气解郁,以气治血,即通过调气而治血分病,同时其又入足厥阴经,肝为血脏,故又能入血分,行血中之气,临床应用时配伍不同,既能祛散血中之寒,又能推动血中郁热,使之透达外解,本方就柴胡在和解退热方面做一浅表的综述,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3.
李秀华 《四川中医》1993,11(1):14-15
著名老中医史方奇主任医师认为肝的疏泄功能如果失调,则肝郁困脾,使气血逆乱,肝脉瘀阻,气血水湿相互抟结,最终导致肝脾肾俱虚,正虚邪实之重候,因此,肝郁困脾,气血失和是形成肝硬化之关键。在治疗上,应以调气和血为总纲。所谓调气,并非单纯行气破气,而是调气乱为气正,使气以行血,行而勿散;所谓和血,亦非单纯破瘀散结,而是平血逆为血和,活血滞为血行,使血布周身而无偏盛偏衰,无凝滞而不妄行,从而使血以载气,行中有守,逆乱之气血复其气行血守之常,则肝气条畅,  相似文献   

14.
指出从病机分析入手,从总体上、动态上把握治疗是董师辨证施治的显著特点.辨证注意分析气机,立法重视调畅气机,用药谨防阻遏气机,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调气思想.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董建华学术思想.即重辨证,把握内在病因病机;合生理,通降乃治胃之大法;研病机,主张胃热学说;论治法,处病先调气机;求创新,学贯寒温两门.董师调畅气机特点有三一是谙熟脏腑气机,二是注重调肝,三是调气不忘和血.认为初病在气,以调气为主;久则入络,必佐以行血之品,才能达到气血流畅而郁解.  相似文献   

15.
董建华教授学术思想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洪 《中医药学刊》2001,19(4):292-294
指出从病机分析入手,从总体上,动态上把握治疗是董师辨证施治的显著特点。辨证注意分析气机,立法重视调畅气机,用药谨防阻遏气机,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调气思想,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董建华学术思想。即:重辨证,把握内在病因病机;合生理,通降乃治胃之大法;研病机,主张胃热学说;论治法,处病先调气机;求创新,学贯寒温两门。董师调畅气机特点有三:一是谙熟脏腑气机,二是注重调肝,三是调气不忘和血,认为初病在气,以调气为主;久则入络,必佐以行血之品,才能达到气血流畅而郁解。  相似文献   

16.
袁昌炳老中医从医五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以治疗妇科杂病,颇具心得,每获奇效。笔者有幸随侍诊侧,受益匪浅。特将所诊妇科杂病典型案例整理如下,供同道参考。袁老认为,妇女之病,与脏腑、经络、气血关系甚为密切。女子虽以血为本,经带、胎、产、哺乳均以耗血为常态,故治疗妇女病当以理血为主,而“气为血之帅”,在妇科病中或以气病为主者,理血又当先治其气,所以理气又是治疗妇科疾病之大法。了解其关系,掌握其机理,洞悉其本源,则可治病求本,取得较好效果。临床上袁老宗气行则血行之说,来用王清任“破气、散气、行气、调气”立法,调整气血运行的关系,于祛淤药中加重理气之品,以冀其推动血液运行,经脉畅通,疾病痊愈。  相似文献   

17.
三焦玄府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在内通达脏腑调气机之本,玄府为气升降出入之门户,在外联络四肢百骸畅气机之路。二者既是气机流行之通道,亦是气机调节之枢纽。三焦玄府通畅,气化有常,气、血、水运行无碍,则阴平阳秘,精神有治。情志郁病以不良情绪的累积为主要病因,其病机核心为郁,首病气分,重在气机不利,随病情发展亦可累及营血、津液,后期可传变为结、闭。三焦玄府作为人体气机通行之门户,气血津精生化之所,总领五脏,调控气、血、水在人体脏腑、筋骨肌腠的正常运行,对情志的产生、变化、病变有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作为人体的通道系统,总司气机,功重通达,其气正即五脏和而情志安,其气乱则心烦忧思抑郁由生。  相似文献   

18.
柴胡味辛、苦、微寒,性平,归心胞络、肝、三焦、胆经。《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柴胡本为气分之药,入气分,能疏气解郁,以气治血,即通过调气而治血分病;柴胡入足厥阴肝经,肝为血中之脏,故能入血分,行血中之气。同时,柴胡在临床中只要配伍得宜,可用于各种“发热”之证。这即是《药性论》所云:“主时疾内外热不解”。现就柴胡在三阳病发热中的运用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关系探要等论述气与血关系及临证意义。指出:气之与血,血之与气,阴阳相连,互为依存。气证注意调血,血证注意调气,气血同治,乃至补气固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已故名老中医胡衡甫,业医五十余年,中医基础理论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血证中常宗缨仲淳、杨西山、唐容川之法,重视气血的关系。胡老经常告诫我们:“善治血者,不求有形之血,而求无形之气,诚哉是言!盖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血外溢者,降其气而血自下;血内溢者,固其气而血自止,治血者本此以施治,无余蕴矣。”现将其血证验案摘录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