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技术下的Barrett食管病变患者肝郁证及其亚型的分布特点及与柱状上皮化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过内镜及病理确诊的Barrett食管病变患者230例,经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证105例、非肝郁证125例,肝郁证又分为6个亚型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郁痰凝证、肝郁血瘀证、肝郁阴伤证、肝郁脾虚证。采用NBI内镜分别在普通模式和放大模式下观察各证型患者腺口分型、柱状上皮化生长度,采用对应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肝郁证各亚型与柱状上皮化生长度的相关性。结果 105例肝郁证患者中,NBI普通模式下岛型占84.76%,舌型占12.38%,全周型占2.85%;放大模式下以pit-1、pit-2型腺管开口为主。肝郁证与非肝郁证的岛型、舌型、全周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证与非肝郁证的腺管开口分型分布情况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证各亚型分布以肝胃不和证(36例)、肝胃郁热证(29例)及肝郁脾虚证(27例)为主。柱状上皮化生短段者以肝胃不和证居首位(相关系数:0.1186),长段者以肝郁痰凝证居首位(相关系数:0.1427)。结论 Barrett食管病变肝郁证患者NBI技术下以岛型为主,pit-1型腺管开口以肝胃不和证及肝胃郁热证为主,pit-2型腺管开口以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为主。柱状上皮化生短段者与肝胃不和证具有相关性,长段者与肝郁痰凝证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窄带成像内镜(NBI)技术下观察Barrett食管(BE)肝郁证各亚型的分布,及其与NBI技术下分型的关系。方法:将经过内镜及病理确诊入组,并符合临床诊断和纳入标准的230例BE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Barrett食管(BE)肝郁证各亚型的分布,采用对应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其与NBI技术下分型的关系。结果:NBI普通模式及放大模式分型中,岛型及pit-1、pit-2型多分布于肝郁证亚型中的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等亚型;而舌型、全周型及pit-3、pit-4、pit-5多分布于肝郁证亚型中的肝郁痰凝、肝郁血瘀、肝郁阴伤三个亚型。NBI普通模式及放大模式分型的分布规律与BE肝郁证及其各亚型症状轻重程度的排序相一致。结论:NBI内镜下BE分型与肝郁证及各亚型的关系:肝郁证以pit-1、pit-2型腺管开口为主,pit-1、pit-2型中以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三个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是其发病的中间环节,主要病机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失阻、肝郁脾虚.四逆散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用之效果卓然.  相似文献   

4.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入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耘 《天津中医药》2002,19(4):68-68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脘痛、吐酸、噎膈、梅核气等范畴,临床上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郁犯胃、肝胃郁热等不同证型.本文收集2000-2001年门诊中反流性食管炎属肝郁犯胃者31例,予以中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反流性咽喉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195例LPRD患者进行调查填表,了解其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辨证,将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反流性咽喉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辨证共得7个证型:肝胃不和证(34.36%)、肝郁脾虚证(22.56%)、脾胃虚弱证(14.36%)、肝胃郁热证(10.26%)、痰气交阻证(8.72%)、胃阴亏虚证(5.64%)、气滞血瘀证(4.10%)。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气交阻证患者病程多小于6月;肝郁脾虚、胃阴亏虚证病程多为1~5年,脾胃虚弱证病程多为5~11年。脾胃虚弱以饮食因素及饮酒为主要诱因;而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胃阴亏虚则以烟酒及情志因素为主。肝郁脾虚证与脾胃虚弱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证与痰气交阻证咽喉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胃阴亏虚证和气滞血瘀证是反流性咽喉炎的主要证型,各证型病程、诱因、RSI总分和RFS总分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依据脏腑辨证,治疗肝胃失调所致慢性胃炎81例,分为肝郁胃痛及肝气犯胃两型,分别治以疏肝解郁和疏肝理气之法,总有效率91.3%。  相似文献   

9.
分五型治疗消化性溃疡,即:肝脾不和型,宜疏肝辟邪,健脾和胃;肝气郁滞型,宜疏肝理气;火郁犯胃型,宜清热和胃;脾胃虚寒型,宜温中散寒,瘀血犯胃型宜活血化瘀,理气和胃。指出要明辨寒热虚实,分清肝郁火郁血瘀等并症,确立治则。  相似文献   

10.
53例脾胃虚实证患者食管压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脾胃实证患者证型与食管动力改变的关系,对53例胃、食管疾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食管压力测定研究。结果:有39例检出食管动力异常,检出率73.6%,食管高动力的检出率肝胃不和型为40%,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10%);动力不协调的检出率又以后者(55%)明显高于前者(27%),两项比较均为P〈0.05。低动力检出率两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肝胃不和型与肝郁脾虚型的食管动力异常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吗丁啉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分布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以及吗丁啉西药中药概念化后的性能,即性味、归经与功效。方法用病例随机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吗丁啉在中医10个证型间的疗效分布规律。结果吗丁啉对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和脾胃湿热4个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高于总有效率(P均<0.01);而对脾虚湿盛、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寒4个证型的疗效显著低于总有效率(P均<0.01);对胃络瘀血和寒热错杂2个证型的疗效与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吗丁啉对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和脾胃湿热4个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关系密切,依此可初步总结出吗丁啉的西药中药概念化后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为吗丁啉的辨证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各医家主张不同,证型分类也不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证型有9个,分别为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胃阴不足证、脾虚痰湿证。其中4个证型在临床上较常见,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型中实证居多,其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且中医证型与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等因素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胃痛的医案丰富,叶天士认为胃痛多与肝有关,提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分析胃痛医案可归纳出下列5种证型:肝气犯胃、肝郁化火犯胃、肝犯胃兼痰饮胸痹、郁伤脾胃阳虚、肝风犯胃液虚,从肝论治胃痛是其特色。探究叶桂从肝论治胃痛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用药对当今临床胃痛的诊治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照(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常见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动力障碍型占50%以上。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痞及胃脘痛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肝胃不和。四逆散为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笔者用四逆散治疗运动障碍型FD并与吗叮啉相比较,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肝脾两脏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关影响,肝郁不及难疏土,肝木过亦易犯土,脾病亦可累及于肝。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具体表现为肝郁脾壅,肝气犯胃,肝郁脾虚,肝脾阴虚等。阐述了调木和中法的临床应用,疏肝和胃法,舒肝健脾法,清肝运脾法,抑肝扶脾法,滋补肝脾法等,并介绍了运用该品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陆喜荣  陶鸣浩 《河南中医》2011,31(4):318-319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因脾胃失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脾虚为致病之本,肝郁为致病之标,肝睥不和为病机关键,治疗时当辨别不同证型,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李成光主任中医师在治疗胃脘痛过程中,辨证为肝胃(脾)不和、脾虚肝郁、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型,分别以疏肝理气和胃、益气疏肝、清热祛湿和胃、养阴疏肝和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治疗,疗效好。总结介绍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经验。  相似文献   

18.
贺进波 《河南中医》2011,31(6):625-626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胃运化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脾升胃降的协调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重要条件。故应从肝论治,临床可分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两个证型,分别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和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19.
罗伟生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发病以脾虚为根本病因,以气滞、血瘀、寒邪、湿热等为标,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分为肝气犯胃、瘀血停胃、寒邪客胃、湿热中阻、饮食伤胃、脾胃虚寒等证型。临床上多见肝气犯胃型,肝气犯胃又可分为肝郁气滞与肝郁脾虚两类,故治疗胃脘痛,罗教授主要以调理肝脾为主。肝郁气滞当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肝郁脾虚当以益气健脾,疏肝和胃。并在治疗上独创七方胃痛散,辨证治疗各类顽固性胃脘痛。罗教授强调治疗胃痛一定要分清虚实寒热,在治疗上要因人而异,调和气血阴阳,最终才能达到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胃和自安。  相似文献   

20.
论述从肝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理论依据及治疗策略,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认为木郁土壅致胃失和降是rGERD发病关键,疏肝降气和胃为治疗大法。rGERD常见肝胃不和、肝火犯胃、胆热犯胃、脾虚肝郁及肝热脾寒等证型,分别采用疏肝和胃、疏肝泄热、清胆和胃、扶脾抑肝、温脾清肝等治法,若有兼证,可针对性选用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