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溶栓疗法适应证的判定心源性脑栓塞是由于游离血栓造成脑主要动脉突然闭塞 ,导致远端立即产生神经脱落症状的脑缺血。在刚刚发病的脑缺血区域中 ,由于残存的脑血流不足 ,而立即发生组织不可逆性变化区域 ( ischemic core)以及由于周围残存脑血流尚维持在一定水平、脑机能停止的组织在一定时间内尚可逆性维持 (缺血半暗带 ,is-chemic penumbra)的区域混合存在。心源性脑栓塞的溶栓疗法是对后者缺血半暗带的挽救方法 ,具有临床价值 ,因此在判断本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时 ,重要的是捕捉到缺血半暗带的存在。症状性脑缺血区域中缺血中心和半暗带… 相似文献
3.
日本溶栓疗法的新动向1993年日本在(山口洋教授)召开的第If次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研究会上,就静脉注射血栓溶多多疗法,晚期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组织型纤港酶原激大剂(卜*A)和尿激酶(UK)的联合溶栓战略做了专题亡论。结果认为,发病6小时以上通过晚期再灌注... 相似文献
4.
日本溶栓疗法的新动态1993年在日本第16次冠脉溶栓研究会提出静脉溶栓疗法,晚期冠脉溶栓采用t-PA和UK并用溶栓疗法,以减少发病6小时后晚期再灌注引起的院内心脏意外,维持左心功能。作为溶栓剂,t-PA通畅率高,再闭塞率也高,而UK则通畅率低,再闭塞... 相似文献
5.
对四肢阻塞性动脉疾病向血栓内直接动脉注射尿激酶(UK)等纤溶性药物,促使血栓溶解的疗法(溶栓疗法)是最近引人注目的疗法之一。本法是经导管使UK浸透在血栓内以赋活血栓内的纤溶系统,提高局部疗效的方法。本文根据作者的经验,以急性动脉阻塞性病例为中心,叙述本法的适应证和疗效。溶栓疗法的作用机制纤溶系的溶解血栓是纤维蛋白溶酶原通过赋活物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使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分解来完成。纤维蛋白溶酶原在循环血中存在,血栓内部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有纤维蛋 相似文献
6.
日本冠状动脉血栓研究会1992年5月9日在东京召开了第15届大会,与会代表就溶栓后冠脉再通的诊断、目前溶栓疗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进行了探讨,基本概括了目前日本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方面的动态。一、冠脉再通的诊断方法经静脉的溶栓疗法(IVT)在日本已基本普及,但冠脉是否已经再通,尚缺乏十分精确的非创伤性检测手段。藤田卫生大学畏谷川、石井等。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6小时以内者,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并经静脉进行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前及再通后15、30分钟分别采血;对 相似文献
7.
1996年,美国的临床实践中开始对发病3小时内的超早期脑梗塞、静脉内给予血栓溶解新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而在日本目前为止针对脑梗塞所承认的血栓溶解药只有尿激酶,其使用方法也只限于静脉内小量给药,数年前也开始了rt-PA的临床试验,但尚未获得承认。另外,在一些机构也试验了大剂量尿激酶的动脉内给药。一、溶栓疗法和溶栓药1.溶栓疗法的理论 脑梗塞为脑动脉闭塞导致缺血组织的坏死。应用血栓溶解药可使脑动脉的闭塞血栓在早期溶解,血流再开通,因而可以认为血栓溶解疗法是非常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是,陷入梗塞的脑组织一旦…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4.
近年,随着超声波、X线和CT等影像诊断学的进展,胆石症诊断准确率迅速提高,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亦相继用于临床。本文就胆石溶解疗法和破碎疗法的现状概述如下。一、胆石溶解疗法 1.胆石药物溶解法:对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已广泛应用口服鹅去氧胆酸(CDCA)和熊去氧胆酸(UDCA)。其机理是使胆固醇在胆汁中呈不饱和状态,并和结石接触,将结石表面的胆固醇作为微胶粒或液晶析出而使结石溶解。据报告,本法胆石完全溶解约20%,效果不甚理想。过去认为X线透过性结石,结石大而数量多和胆囊机能正常的结石为本疗法的适应证,其实这类病例效果差。为了提高溶石疗法的效果,用超声波对结石的性质进行鉴别,严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