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热痞所设.方中大黄泻热开结,黄芩、黄连清热消痞.我们在儿科热性病中,见到邪实正盛、蕴热较重者用此方效验较佳.现举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太阳病篇所载五泻心汤均为“痞”而设.本文试从痞证的形成机制,及某些泻心汤证所论之病机病症、方药配伍、辨证论治等方面出发,提出疑惑,试图解决,以求更好地理解泻心汤治痞之真谛。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出目仲景之《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人参、大枣组成,原方主治因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少阳之邪乘虚内陷,寒热之气壅滞中焦而形成的痞证。半夏泻心汤的一般使用指征是:呕、利、痞三证俱在。笔者抓住本方辛开苦降,和中降逆消痞之特点,凡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枢机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半夏泻心汤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乃仲景辛开苦降、治“心下痞”之代表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历代医家颇为推崇,用该方治疗疾病的验案报告甚多,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均有该方剂相关论述。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屡获良效。现举验案如下:1肾炎  相似文献   

5.
<正>28解阳法临床上常见一个杂病,民间叫"胃病",主诉常说胸口闷、不舒服,伴随情绪低落、吃饭没味、坐卧不宁、吐长气也不能缓解等一系列症状,一般医生常开一些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甚至木香顺气丸、藿香正气丸系列,患者吃完有效但就是不彻底,总觉得哪里不到位,有隔靴搔痒之感。这个病,实际上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的"痞"证~([1])。痞证,是阴阳气痞塞了引起的病证。其主方是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泻心汤针对的主证就是张仲景所说的"但满而不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方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治小柴胡汤误用下法成痞而设。方药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泻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人参、甘草、大枣健脾补中。本方乃寒温并用,辛苦同进,补泻兼施,有和其阴阳,顺其升降,调其虚实的作用。其组方严紧,配伍精当,不但治小  相似文献   

7.
赵春兰  郭良所  王兴 《系统医学》2023,(24):172-174+185
目的 探究推拿点穴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北京裕和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胃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推拿点穴组,每组50例,推拿点穴组行推拿点穴治疗,联合组在推拿点穴组基础上增加半夏泻心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各项得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100.00%)明显优于推拿点穴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0,P<0.05)。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推拿点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推拿点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点穴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病明显有效,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康复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名称半夏泻心汤。方剂组成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党参10克,黄连6克,甘草6克,大枣6枚。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公元219年)。《伤寒论》用于治疗小柴胡汤症误下而成的痞证,临床表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读,总结出"痞"在表现上有"满而不痛"的共性;除了有寒热错杂痞、痰气痞、水气痞、热痞、热痞兼阳虚或表证等差异性之外,还有他病兼痞:阳明兼痞、少阳兼痞、饮兼痞、胸中痰食兼痞、胸痹兼痞等.在治疗上有行气消痞、平调气机的共性;差异性除了有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和胃降逆、益气化浊,利水渗湿、温化阳气,泻热开结除痞,温中解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攻逐水饮,涌吐痰食,通阳散结、降逆平冲等内服汤药方法之外,亦有针刺等外治法等治疗.  相似文献   

11.
生姜泻心汤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2两(1两≈31.25g)、加生姜4两变化而成.方中生姜量大为君,功在通阳、散结、涤饮;配以半夏可加强开结.消痞、涤饮之功.半夏配干姜辛温开结,散寒止呕.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五泻心汤的鉴别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伤寒论》为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此书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书中的大部分方剂现在临床上仍应用广泛,疗效满意,堪称经典。其中的五泻心汤虽专为痞证而设,但其病因病机、主证、治则、煎服方法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应用时须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3.
胃大部切除术后"心下痞"用泻心汤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心下痞”证病因、病机及证候、寒热、虚实等的性质。方法参阅经文进行辨证,用五种泻心汤分别治之。结果服药后无不良反应,一般患者服药1~2剂即效,3~5剂获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心下痞”证,辨证分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半夏泻心汤对比西药(奥美拉唑或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西药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会数字化期刊库,检索对象为半夏泻心汤对比奥美拉唑为基础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13条文献,共计2 038例患者.Meta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与奥美拉唑为基础的治疗比较,在治愈率(OR=2.16,95%CI:1.51 ~3.11)和总有效率(OR =3.42,95% CI:2.07 ~5.65)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国内研究显示在消化性溃病的治疗中半夏泻心汤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优于奥美拉唑为基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的诸泻心汤,为“心下痞”等症而设。近几年来,我们在专科门诊中,发现肝炎、肝硬化合并胃炎、溃疡病的患者较多,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尚觉得心应手。兹选择其中12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三黄丸由《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变化而来的,是固有中成药的传统产品,已有近1700年的使用历史,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长期临床实践,在治疗热证、实证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拟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加味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纯服用西药治疗。2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85.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拟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改善症状、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胃肠运动有较好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150例患者给予枳实消痞散加减治疗4周,并随访6个月.结果:总显效率68.0%,总有效率92.0%,复发率仅6.5%;各症状疗效以上腹部饱胀疗效为最高,厌食最低,两者间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上腹部疼痛、烧灼的疗效尚好,分别与厌食间有效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枳实消痞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见效快,疗效高,复发率低,尤其上腹部饱胀、疼痛、烧灼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于功浩,副主任医师,山东省基层名中医,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在中医内科、妇科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于老师医术精湛、精于脉理、详于辨证,并注重对古代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和继承,临床疗效显著。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中医多参照痞证、胃脘痛范畴以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3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半夏泻心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SAS、SDS评分均降低,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