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23条(宋本编码,下同)与27条皆言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然治有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越脾一汤之殊。本文试对两汤证之“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从病机异同、证候识别,类证似辨三个方面,简析如次。病机异同发热恶寒,系太阳表病特征,邪势重则恶寒著,邪势微则恶寒轻,既云“热多寒少”,其恶寒轻  相似文献   

2.
经病发热为妇科常见疾病,我国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证型分类及治疗方法皆有详细描述。从现代女性先天体质、生活环境、情志因素等角度出发,并结合引用古代经典医家著述对经病发热进行阐述,简要剖析该病的辨证思路及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素問阴阳別論》說:“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賁者,死不治”。这一节的中心内容,是說女子不月系由于精神抑郁而引起,同时也指出本病的发病过程和恶化演变。这个总的精神,是历代洼家所一致公認的。但是,在病理机轉上,却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讀福建中医药1958年9月号,刊載俞长荣先生“伤寒論彙要分析”一文后,得到很大帮助和启发。但在第二章,第一节中有一点我认为不够妥当,特提出来和俞先生讨論一下,是否完全正確,請俞先生和老前輩們指正。  相似文献   

5.
郭佳 《中国针灸》2005,25(4):297-297
带状疱疹是一种同时损及神经和皮肤的病毒性感染而致的疾病。由于40岁以上的患者起病常以明显的局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先痛后疱,故早期极易误诊。有人观察年龄较大的患者带状疱疹误诊率达21.3%,通常将疱疹引起的上肢疼痛误诊为颈椎病性的臂丛神经痛;  相似文献   

6.
朱千赜  于志峰 《光明中医》2016,(11):1630-1632
虚劳为临床迁延难愈的疾患,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是中医归属于虚劳的现代疾病,笔者在跟师临证过程中认识到对于虚劳气阴两虚证以及脾肾亏虚证,甘温除热法收效不俗。现代人群生活方式可致脾胃多有损伤,虚劳患者气虚发热者亦不在少数。脾气健运是滋肾填精的桥梁,虚劳为病伴有发热辨明发热病机,气虚发热证时采取甘温除热法治疗往往有所成效。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对虚热一证的认识和探讨,在《内经》中就有了记载.如《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逆调论》说:"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里所说的内热、烦热均为虚热.这几节经文也钧出了虚热证的大概内容.后世医家继续有所阐发:张仲景创制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之证(《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李东垣主张用甘温药治疗内伤发热,后世称为"甘温除大热";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阴不足则内热生,主张滋阴泻火清热;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探讨了温热后期传化为虚热的规律;此外,尚有许多著作,如绮石的《理虚元鉴》,龚居中的《红炉点雪》,吴  相似文献   

8.
关彤 《新中医》2001,33(10):70-71
历节病属现代医学风湿病的范畴,关于历节病证治的论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症状包括“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及“不可屈伸、疼痛”,条文中并无发热这一症状,然后世学者多认为其证“应有发热”,笔者在临证中亦常遇到历节病合并发热的病人,其病因、脉证表现不一,治则方药随证各异,现归纳如次。1分型辨治1.1兼太阳表证本型既可见于先感风寒风热,同时引发历节病,亦可见于素患历节病,不慎兼感外邪。两者发热的病机相同,均因外邪袭表,遏抑卫阳所致,故临床表现相似:症见…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历来对气虚发热的机理探讨颇多,但多从气虚如何导致发热入手。文章从理论探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整理归纳,提出气虚与发热并非互成因果之说,并指出气虚发热病机应包括气虚引起发热、发热继发气虚、及其它原因引起气虚与发热并见三个方面,对气虚发热病机论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喻嘉言在《尚论篇卷一·论太阳伤寒证治大意》中说:“风伤卫,则用桂枝汤;寒伤营,则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则用大青龙汤.”此论被后世称之为“三纲鼎立”说.对此论点,后世颇有争议,不少学者认为,风寒两伤营卫用大青龙汤之说,不足以和桂枝汤、麻黄汤比肩.笔者认为,在《伤寒论》中确实存在“三纲鼎立”之条文,此无它,即“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也.依此三纲发展,则有桂枝剂系列方、麻黄剂系列方,温病则另成一大派系矣.可见仲景书中确有“三纲”之意,但并非如喻氏所说之“三纲”.分析“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的病因病机,可辨喻氏之非.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跟师学习中遇到外感发热的患者1例,经吾师用药1剂后即退热,后因过服药物而导致病后自汗。老师仅用1味黄芪投之病愈。笔者深感"中病即止"之理。现将病案记录如下,以供临床参考。1病例资料王某,女性,22岁,于2011年12月29日就诊。患者晨起感  相似文献   

12.
范艳艳  季光 《光明中医》2010,25(7):1269-1270
<正>"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该理论对五脏病理、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医碥》指出:"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火郁,即火邪不能正常外出,  相似文献   

13.
“气至病所”一词,虽出于《针经指南》(金·窦汉卿),其实在《内经》中早有详述。以明·杨继洲氏的解释较为简明:“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针灸大成》)。笔者在  相似文献   

14.
“热可清”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热可清”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分析刘宏波*许桂英*殷玉生*主题词小儿外感发热@热可清灌肠剂/治疗应用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症状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中,为探寻具有退热疗效的中药新剂型,我们试用自制中药“热可清”灌肠剂和西药“安乃近”灌肠剂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二种不同的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 SLE)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所引起的发热,应用中医辩证论治,进行异病同治的设想。中医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二大类。SLE 与 AIDS 发热均属于内伤与外感共同引起发热。作者通过对 SLE 引起的发热,进行辩证论治,应用扶正祛邪方法,包括:益  相似文献   

16.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病因很多,治法各异,本人就临证应用点滴体会概述如下,望同道指正。1 甘温除热法甘温除热法创自李杲,经历代医家临床应用多有创新,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别具一格的疗法之一。王某,女,13岁。近1个月来身感乏力,伴见头晕、多梦、烦燥、自汗、食少、便溏,体温37.5℃~37.8℃,舌质淡、苔薄白,脉缓细。综其脉证所见辨为肺脾气虚,中阳不足,阴火上乘。治以益气健脾、升阳清中焦虚热。方从补中益气汤主之。处方:黄芪15g,党参10g,白术  相似文献   

17.
李杰 《新中医》2016,48(2):207-208
正"欲解时"一词首先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根据"天人相应"理论推测某一经功能活动相对旺盛,正邪搏争时正胜邪却,邪气有可能得以解除,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时间。《伤寒论》在第9条、第193条、第272条、第275条、第291条、第328条分别提出了六经病均有一个"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的具体时间为:"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说明太阳经自得其位的时间是从九点至十五点,此时是大自然阳气最盛,人体的太阳经气亦最旺盛,因而由风寒阻遏所形成的太阳病可应时而解,故柯韵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都根据发热的不同热型,作为各自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因此,掌握热型特点及其机理,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银香  刘锦灿 《光明中医》2009,24(3):412-413
《伤寒论》太阳病篇对“汗”精辟独到的论述及对与汗相关的临床经验见解,成为后世医家的辨治准绳。篇中明确提出汗法的用法要点,如以汗出辨虚实、应汗当汗、汗法有度等,或论汗与血津液、阳气密切相关,现阐述如下:1汗与营卫相关《素问&#183;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反映体内阴阳的平衡与否。汗乃人体阴津阳气互相作用的产物,为阳气所主,阴津所化。营属阴,卫属阳,汗与营卫密切相关。外邪袭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如“太阳病,  相似文献   

20.
文××,男,43岁.1992年3月2日诊.2天前行船途中突然右眼红、卡、涕泪交流及头痛.曾以氯霉素、可的松眼药水频频点眼及口服清热、消炎药,病反重.现右眼充血但不显,畏光流泪、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