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vWF、AT-III及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III(AT-III)、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 方法对75例NS患者及50例健康人进行血浆AT-III、vWF及D-D浓度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NS患者D-D、vWF 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AT-II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vWF、AT-III、D-D水平的变化是监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纤溶抑制物(TAFI)抗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98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受检者90名,设为对照组,分别使用ELISA 法进行血浆TAFI 抗原浓度和D-二聚体(D-D)的检测,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指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生化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检测结果。按照肾病类型将观察组分为慢性肾炎(CGN)组38例、肾病综合征(NS)组34例和慢性肾衰竭(CRF)组26例,观察比较三组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TAFI 水平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CGN 组、NS 组、CRF 组患者血浆 TAFI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AFI 可能与慢性肾脏病相关,且一定程度可提示肾脏病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的情况,对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病情进展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vWF裂解酶(vWF-CP)活性检测及其在CK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31例狼疮肾炎(LN组)、45例糖尿病.肾病(DN组)、2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组)、38例慢性肾炎(CGN组)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NC组),采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法及ELlSA法检测血浆vWF-CP活性及vWF水平,并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不同肾功能状态下两项指标的改变.结果 4组CKD患者血浆vWF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P<0.01),vWF-CP活性显著低于NC组(P<0.01);其中,LN、NS组下降最明显;CKD患者vWF含量与vWF-CP活性显著负相关.CKDⅡ、Ⅲ期vWF-CP活性显著低于Ⅰ、Ⅳ、V期(P<0.05).行肾活检患者中,LN患者Ⅳ型vWF显著高于Ⅱ型、Ⅲ型,而vWF-CP活性显著低于Ⅱ型、Ⅲ型.膜性肾炎(MN)vWF-CP活性显著低于微小病变肾病(MCD)、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和IgA肾病(IgAGN)(P<0.05).经综合治疗8周后,vWF水平显著下降,vWF-CP活性水平在治疗后SLEDAJ评分<9分者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 CKD患者血浆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程度与肾病的病种有关,反映了病理类型的轻莺.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肺栓塞(APTE)患者溶栓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及D二聚体(D-D)含量,探讨其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 将经肺动脉造影确诊的APTE患者设为实验组(74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40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及实验组溶栓治疗2周后血浆CRP与D-D含量,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 实验者血浆CRP与D-D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PTE患者溶栓治疗2周后血浆CRP与D-D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CRP和D-D对APTE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为APTE患者初步筛选、病情评估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踝肱指数(ABI)病程阶段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差异性表达。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TAO患者30例,测量患者ABI并抽取健康人血浆和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d、14d血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vWf以及D-D的不同,Pearson相关性分析vWf以及D-D与ABI的相关性。结果 TAO患者血浆中vWf高于健康对照组(t=26.189,P<0.01),D-D含量也高于健康对照组(t=84.012,P<0.01)。TAO患者经抗凝扩管以及激素综合治疗后7d与14d后vWf以及D-D含量均下降,与术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Wf含量与ABI呈负相关(r=-0.40,P<0.05),D-D含量与ABI呈负相关(r=-0.45,P<0.05)。结论 TAO患者血浆vWf以及D-D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病情严重程度与vWf以及D-D含量成负相关,vWf以及D-D含量变化有望为不同病程阶段TAO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浆纤溶系统与肥胖T2DM肾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浆纤溶系统与肥胖 2 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相关性.方法 对108 例肥胖T2DM患者及3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体格检查,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其体脂含量,测定其24h尿白蛋白排泄量、血脂、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HbAIc)及胰岛素水平、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活性和D一二聚体(D-D)水平.结果 大量白蛋白尿组肥胖度、HbAlc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分别大于和小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尿白蛋白正常组(均P<0.05)与正常对照者比较,肥胖T2DM患者血浆PAI-1活性明显升高(均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更明显;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t-pA活性及大量白蛋白尿组D-D水平大于正常对照者(P<0.05,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I-1活性与BMI、腰围及血清TG水平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 肥胖T2DM肾病患者尤其是向心性者血浆PAI一1活性及D-D水平明显增加,而t-PA活性减低,并随着肾病的加重而增加,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了解这两种因子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将100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2组: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患者38例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患者62例,另选健康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TM浓度及D-D浓度,观察各组变化,同时研究TM与D-D有无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组(P<0.05),2无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D-D水平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3血浆TM与D-D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 1检测血浆TM水平可以帮助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情况;2随着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微血管病变的出现,血中D-D水平升高,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亢进;3糖尿病患者血浆TM与D-D密切相关,表明TM也反映体内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检测血、尿轻链κ和λ含量及κ/λ比值在骨髓瘤(MM)肾病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及慢性肾小球肾炎(CGN)肾损害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美国德灵公司特种蛋白分析系统,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尿中轻链κ和λ的含量并计算κ/λ比值.结果 NS组及CGN组患者血轻链κ和λ含量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血κ/λ比值较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尿轻链κ和λ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MM组各型相应一种轻链含量升高,另一种轻链含量明显下降;κ/λ比值发生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GN组血轻链浓度高于NS组而尿轻链含量后者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尿游离轻链测定尤其κ/λ比值在骨髓瘤肾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损害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硫辛酸治疗前后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CX)和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探讨硫辛酸对肾小球足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 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58例和微量组60例,微量组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降糖、优质低蛋白饮食和对症治疗)和硫辛酸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辛酸6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一个疗程),每组30例。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血糖、血脂、肾功能、UAER、血VEGF等指标,以尿足细胞标志蛋白-尿肌酐比(UPCR)表达尿PCX水平,分析UPCR和血VEGF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观察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微量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单纯糖尿病组和微量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UPCR、血VEGF及丙二醛(MD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微量组患者尿素氮、血肌酐、UAER、血VEGF和MDA水平高于单纯糖尿病组,SOD和GSH-Px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或P<0.01)。UPCR与UAER、MDA、VEGF正相关,与SOD、GSH-Px负相关(P<0.01)。血VEGF与UPCR、UAER、MDA正相关,与SOD、GSH-Px负相关(P<0.01)。治疗后,硫辛酸组患者UAER、UPCR、血VEGF及MDA降低,且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SOD和GSH-Px增高,且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硫辛酸可能通过减少尿PCX排泄,下调血浆VEGF的表达,对早期DN患者肾小球足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小儿肾病综合征(NS)高凝及纤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测定58例NS患儿和50例健康儿童的血浆D-D水平.结果 NS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D-D检测对NS的高凝状态和纤溶系统变化的观察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白血病患者血浆vWF和D-D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石兵  陈秀芳  刘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800-180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Ag)和D二聚体(D-D)含量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29例白血病患者血浆vWF:Ag含量和磁珠凝固法测定D-D含量的变化。结果: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浆vWF:Ag和D-D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后vWF:Ag和D-D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白血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损伤,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D-D)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为其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急性脑梗死96例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4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54例及4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性脑梗死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D-D升高率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高(P<0.01)。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赖诺普利单独与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15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51例接受厄贝沙坦治疗;55例接受赖诺普利治疗;联合治疗组50例接受厄贝沙坦和赖诺普利治疗。均于治疗前后行血压及血浆NO、ET测定。并与50例健康者血浆NO、ET对照。结果3组高血压患者NO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ET显著升高(P<0.01)。3组治疗后血压均有显著下降(P<0.01),厄贝沙坦组及赖诺普利组降压幅度无差异,联合用药组降压幅度明显高于两单独治疗组(P<0.05);3组血浆NO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厄贝沙坦组及赖诺普利组血浆NO水平升高幅度无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NO升高幅度明显高于两单独治疗组(P<0.05);3组血浆ET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1),厄贝沙坦组及赖诺普利组ET水平下降幅度无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ET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两单独应用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赖诺普利长期单独应用可明显降低血压,同时升高血浆NO水平、降低血浆ET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素功能。两药联用治疗高血压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Scr、BUN、24hUPQ及血浆白蛋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治疗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CGN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血沉(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RA患者96例为RA组,健康体验者112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浆D-D、ESR和hs-CRP水平并对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RA组hs-CRP、D-D与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浆hs-CRP、ESR和D-D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有关,对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Ⅴ期(CKD Ⅴ期)非透析患者血浆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水平,并探讨AOPPs与CK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对50例CKD Ⅴ期非透析患者(CKD组)及3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血浆AOPPs测定.CKD组同时检测血生化指标,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及左心室肥厚相关指标.分析AOPP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及既往CVD病史的关系.结果:CKD组血浆AOPP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AOPPs水平与颈总动脉IMT(r=0.593,P<0.01)及LVMI(r=0.355,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AOPPs是颈总动脉IMT(β=0.574,P<0.01)及LVMI(β=0.336,P<0.05)的显著相关因素.既往有CVD史的患者血浆AOPPs水平显著高于既往无CVD的患者(P<0.05).结论:CKD Ⅴ期非透析患者普遍存在高AOPPs血症,AOPPs可能参与慢性肾脏病Ⅴ期非透析患者CV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 (ACL)与肾病综合征 (NS)病人肾静脉血栓 (RVT)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住院的原发性NS病人 ,抽取静脉血 ,用ELISA法检测IgG型ACL ,同时行双肾增强CT扫描 ,以观察病人有无RVT形成 ,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定量、血ATm活性、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水平 ,之后按检查结果分为RVT组与非RVT组 ,以及ACL阳性组和ACL阴性组。分别对组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63例患者中共有RVT者14例(22.22 % ) ,ACL阳性19例 (30.16 % )。RVT组的ACL阳性率、24h尿蛋白定量、纤维蛋白原定量及血浆粘度均显著高于非RVT组 (P<0.05或P<0.001) ,而血浆白蛋白水平和血ATm活性则显著低于非RVT组 (P<0.05)。ACL阳性组的RVT阳性率、24h尿蛋白定量、纤维蛋白原定量及血浆粘度均显著高于ACL阴性组 (P<0.05或P<0.01) ,而ATm活性及血浆白蛋白则显著低于ACL阴性组 (P<0.05)。结论ACL在NS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ACL阳性者伴有明显的高凝状态 ,并和RVT形成有显著相关性 ,是RVT形成的重要指标。对ACL阳性的NS病人应施行肝素、尿激酶等更为积极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郑方 《中国医药指南》2013,(16):524-525
目的探讨在重症创伤患者中D二聚体(D-D)的变化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以60例健康人(R1)组为对照与200例重症创伤患者(R2)组比较,又将200例患者组分为外伤性脑出血(R3)组,外伤性骨折(R4)组,分别监测其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D-二聚体(D-D)。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R2、R3、R4组分别与R1组比较:各组T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Fbg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除R4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在R3、R4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2组中D-D、Fbg、PT、PLT含量明显升高(P<0.01);R3组中Fbg、PT含量明显升高(P<0.01)、D-D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R4组D-D含量显着升高(P<0.01)、Fbg明显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T、PLT无明显变化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的异常以及Fbg的升高对各类重症创伤性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情判断均具有参考价值,而PT、PLT的改变在不同类型的重症创伤性疾病中的变化不同,提示在重症创伤疾病中血浆D-D和Fbg的检测可以作为首选筛查试验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朱芳  张莉  程含  刘绍华 《上海医药》2015,(1):33-35,38
目的: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 D-D)、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 hs-CRP)在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颅脑损伤合并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87例作为颅内损伤组,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亚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分为优秀、良好和不良亚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人员10例作为健康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浆中D-D、hs-CRP水平,并对颅脑损伤组进行GCS和GOS评分,统计分析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D-D、hs-CRP水平与GCS、GOS和发病原因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浆中D-D、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重度亚组高于中度和轻度亚组(P<0.05)、不良亚组高于良好和优秀亚组(P<0.05);Spearman分析结果表明,D-D和hs-CRP水平均与GCS、GOS呈负相关。结论:血浆中D-D、hs-CRP水平可有效反映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病情,早期检测有助于医师了解患者伤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替米沙坦和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替米沙坦组和非洛地平组,观察治疗后血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D-二聚体(D-D)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显著下降(P<0.01),PAI-1、vWF和D-D水平均显著性下降(P<0.05),tPA和tPA/PAI-1比值明显升高(P<0.05).组间D-D和vWF水平无显著差异,替米沙坦组PAI-1含量减少更明显、tPA和tPA/PAI-1比值增加更显著.结论 替米沙坦和非洛地平缓释片均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的纤溶障碍,但替米沙坦优于非洛地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