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脉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应用诊断性试验设计,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120例受试者溢脉、聚脉、韧脉、紊脉4种基本脉象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的一致性及其自身重复性.结果: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溢脉、聚脉、韧脉、紊脉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859,0.945,0.957和0.898;特异度分别为0.875,0.8,0.907和0.833; Kappa值分别为0.733,0.631,0.763和0.549;正确率为0.867,0.933,0.917和0.892;Youden指数分别为0.734,0.745,0.864和0.731.其自身两次重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81.7%.结论: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四脉诊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21,36(12)
目的 讨论大学生溢、紊、聚、覆脉出现的频率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61例大学生的脉象、性别、气质类型、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 90,简称SCL-90)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溢脉最多,聚脉次之,覆脉又次之,紊脉最少。左右手脉象出现频率无差异(P 0. 05),男女生左手及右手脉象出现频率无差异(P 0. 05)。各脉均未出现在所有气质类型中。左聚脉组、左复合脉组、左其他脉组SCL-90评分高于全国常模。左平脉组与左聚脉组、左平脉组与左其他脉组、左溢脉组与左聚脉组、左溢脉组与左其他脉组SCL-90评分有差异(P 0. 05),其余各组之间无差异(P 0. 05)。结论 大学生四脉的出现与左右手及性别关系不大,受气质类型影响,可反映受试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探讨异证同脉的脉图表现及实现脉诊的客观化、规范化,并使脉诊在辨证论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分析了924份滑脉脉图,结果:滑脉脉图特征是肺波小于1/2心波。滑脉脉图分为4种:脾波高于肺波,脾波等于肺波,脾波低于肺波,无脾波。不同的证有不同的滑脉脉图。说明异证同脉是一定历史阶段对脉象的宏观认识,脉图可以揭示切脉难以发现的脉象差别。  相似文献   

4.
"覆溢脉"最早出现于《难经》,是根据脉象的长度与本位长度的关系进行定义,即覆脉是尺脉超过一寸覆于尺部,溢脉是寸脉超过九分溢于鱼际。因《难经》的脉诊学理论确定了寸关尺三部脉诊,所以覆溢脉脉象特点亦在此有特征性描述,即"尺寸俱沉,鱼际现浮"与"尺寸俱浮,尺外现沉"的区分。此脉象形成原理体现了人体阴阳上下相离、孤阴独阳的病机特点,故而临床运用时应与长脉的辨识加以区分,充分发挥"真脏脉"在危证病人诊断和抢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脉诊专著理论研究的现状,展望中医脉诊的发展方向。方法:翻阅近10年脉诊专著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深入的归纳、分析和研究。结果:近年来对脉诊方法、要素及脉象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古代医经中脉诊思想、脉象论述、脉诊临床运用方面的研究欠佳。结论:挖掘古代医经中的脉学思想及脉诊临床经验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土家医脉学丰富,脉种繁多,共有30余种脉.其脉象脉形简练,诊断分明,易于掌握,多为土家医应用,具有自己特色.笔者从解剖学及中医脉学观点加之剖析,试对几种土家医脉象的理论进行浅要的阐述.1 命脉 也称劳脉,位于手掌背部的食指与中指之间隙,相当于中医的外劳宫穴处,若能号出此脉者,多是重病之表征,劳脉脉象向腕部扩散时,是危重之表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肾气不足证与肾阴亏虚证的患者双手六部脉进行脉象描记与分析,揭示其脉象信息特征,探索证候与脉象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40例肾气不足证和35例肾阴亏虚证的患者,与25例正常组作对照,利用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根据中医寸口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同时检测并记录受试者两手寸、关、尺六部脉象的变化,并采用独诊法与辨证法相结合的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结果:通过症状量表辨证判定与脉象信息判定的对照分析,得出实验组脉诊仪正确辨证诊断的符合率为68%,而正常人群组的脉证诊断符合率为88%,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脉象变异程度及多部异常改变与患者病程的长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关系密切。结论:根据传统中医脉诊理论,通过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及中医特色的脉象信息分析方法,可以观察相关证候的脉象信息特征;揭示了脉象、证候之间的相关性,对中医客观化诊断及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医腕脉诊法是哈萨克医学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是哈萨克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腕脉诊法作为哈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是哈萨克医学在不断地发展中形成的,是哈萨克医学经数百年实践累积下来的临床经验,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生理与病理的状况。哈萨克民族在繁衍生息、在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地理气候特点的哈医药学.其中包括哈医腕脉诊脉法,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腕诊脉法,作为哈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脉诊通过切摸特定部位脉象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其中包括病理性脉象有四大星辰脉、两大阳阴脉、二十四个脏器脉,这些反映机体十种物质平衡状态中温热与寒凉、紧硬与松软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自古脉诊研究著作甚多,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清代旴江医家黄宫绣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医理,通晓各家,熟谙岐黄,尤善脉学,著脉学专著《脉理求真》,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识药性,提出“持脉之道,贵在活泼”的诊脉原则。围绕黄宫绣主张诊脉应灵活变通这一思想对黄氏脉学进行了探讨,在对黄宫绣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脉诊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地从诊脉部位、胃气的判别、脉象主病3个方面分析了黄宫绣的“活泼”脉法,从而阐释了黄氏脉诊主张诊脉部位的多样性,判别胃气的灵活性与脉象主病的机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宫绣在诊脉部位上提倡以临床实际为准,对脉诊中胃气有无的判断,认为既不能固守《脉经》以关脉候胃气的主张,也不能固守时令生克,而应以脉象的和缓从容为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应将脉象进行分类归纳,注重相兼脉象及独见脉,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宜拘泥;在重视脉诊的同时强调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18-2021
目的:揭示心阳不振证与瘀阻心脉证心悸的脉象信息特征,探索脉象与病机、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0例心阳不振证、32例瘀阻心脉证心悸患者,与25例正常组作对照,应用TL-MZ-XM-Ⅱ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根据中医寸口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同时检测并记录受试者双手寸关尺六部脉象的变化,并采用独诊法与辨证法相结合的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结果:试验组与正常人群组的脉象异常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中医辨证与脉象信息判定的综合对照分析,得出TL-MZ-XM-Ⅱ型中医脉诊仪正确辨证诊断的符合率为75%,心阳不振证以脉弱或沉迟无力脉为主,瘀阻心脉证以涩脉、结脉、代脉为主要表现。脉象的变异程度及多部异常改变者,与患者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关系密切。结论:运用TL-MZ-XM-Ⅱ型中医脉诊仪及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心悸相关证候的脉象信息特征及病机,其脉象与病机、证候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本试验对心悸中医辨证诊断客观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脉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最早的模式图、示意图到现今的波状图,研究者一直在寻找脉诊客观化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传感器种类和方案的选择与应用是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关键一环。通过对各种脉象采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案两方面的阐释,综述脉象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基于单点压力传感器脉象仪目前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并在行业、团体、国际上具有标准化的优势,但中医脉象检测在整体上仍然存在标准不统一、同质化程度高、操作要求高及检测结果重现性低等问题。未来的中医脉象检测还需借助传感、材料、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中医证侯进行客观量化,初步建立该病证型识别的模糊数学模型.方法 依据《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膝痹病的4个常见证型,参照《中医诊断学》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KOA中医辨证要素诊断标准.采用专家评判法,计算出各辨证要素的权重值.以个体模式识别数学模型公式,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建立KOA证型识别数学模型.符合纳入标准的KOA患者分别以人工辨证法和模糊数学识别模型进行辨证.结果 105例病例中两种方法辨证结果一致者90例,辨证符合率为85.71%,一致性经配对卡方检验,Kappa=0.795 (P< 0.01).结论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KOA证型识别模糊数学模型,与专家辨证有较高的一致性,经进一步优化有望发展为KOA证型专家诊疗系统.  相似文献   

13.
脉诊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和标志性一种诊断方法,但对中医脉诊进行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具有较大难度。自上世纪50年代,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对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虽取得了诸多成绩,但脉诊的客观化并未产生突破性进展,在临床应用上也未凸显出脉诊——这种无创诊断的优势。因此,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倍受关注。金氏脉学理论在传统脉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实现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思想的统一,搭建中医脉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根据金氏脉学理论进行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可能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的根本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脉象模拟仪研制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园  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2006,23(2):138-139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医教学中脉诊教学难度大,学习者仅凭教师讲授,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实践中摸索,缺乏对脉诊指感的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研制中医脉象模拟仪有其必要性。现就脉象模拟仪研制的必要性与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对中医脉诊的发展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喘证痰热郁肺证四诊辨证与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本院肺病科住院治疗的喘证痰热郁肺证患者120例。所有患者由两名副主任中医师同时进行望、闻、问、切四诊辨证,辨证为痰热郁肺证,并经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将检测结果中肺经病症与四诊辨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致者列为A组,结果不一致者列为B组。所有患者均按望、闻、问、切中医辨证进行治疗,选方清肺化痰汤加减。结果:喘证痰热郁肺证,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肺经病症与四诊合参辨证结果一致者81例(A组),一致率67.5%,不一致者39例(B组),占32.5%;A组好转率96.29%,B组好转率94.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喘证痰热郁肺证的中医经络检测仪与中医四诊合参一致性达67.5%,可作为临床中医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以脉宽为例的脉象要素预测模型的高相关客观生理参数进行研究。方法:以自主设计的柔性阵列式传感器为载体,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传感器-腕部简化三维模型,结合人体及材料的力学特性和中医脉诊理论完成了模型的条件设置,通过在极值设置下对与脉宽相关的8个生理参数的脉宽结果进行对比,获得脉宽模型的高相关生理参数。结果:获得了8个生理参数在正常人范围内对脉宽的影响大小,并结合临床医师脉诊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筛选出了血管直径、血压差、皮肤弹性模量作为脉宽模型的高相关参数。结论:将有限元分析方法用于中医脉象要素的科学评估是有效的,能够还原传统中医的脉诊流程,评价脉象要素模型的高相关参数。以简便的方法获取到建立脉象预测模型所需的关键生理参数,可为中医医师脉诊过程提供科学验证和参考,后续期望能利用高相关生理参数建立起的预测模型实现对患者的健康标准评测和疾病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17.
脉象信息的定量描述是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必经之路,为此,各种脉象采集设备应运而生,脉象采集设备的研发大大推动了脉诊客观化进程,然而目前的研究在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为了使得脉象采集设备能真正的为临床服务,通过对中医脉象采集设备研究及市场化产品等的论述,分析了脉象采集设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了运用单一或者几个特征指标来描述脉象信息还远远不够,只有基于中医系统、辨证两大基本理论,遵循“位、数、形、势”脉诊纲要,结合不同的信息采集手段,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信息进行挖掘,才能进一步促进脉诊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朱俊程 《山西中医》2009,25(10):1-3
脉诊是中医四诊方法之一,临床学习应用有一定难度。清代著名中医学家陈修园对脉诊的阐述深入浅出,他继承《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诊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主张以《内经》理论为主,具体分析王叔和、李时珍、张景岳等医家论述,创立八纲脉法,对脉诊理论的整理做到提纲挈领,知常达变。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是中医师最核心的技术.但由于脉诊难于学习和掌握,使中医学生脉诊技能的培养效果不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脉诊七步法,使学生由浅入深,便于操作.脉诊七步法分别从脉位、脉体、脉势、迟数、滑涩5个方面,与三部九候进行组合分析,及特殊脉象甄别,使初学者易于掌握,易入门径,中医医学生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邀请医院资深临床内科专家,对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判读,并给出辨证诊断结果;运用本课题组制作的心系问诊量表采集的心系病例资料,随机抽取25份病例,邀请两位中医学专家分别对其进行辨证诊断;随机抽取病例15份,邀请3位中医学临床医生进行证素辨证诊断,采用Kappa值统计检验,对其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不同医生,同一患者的现场诊断一致性评价结果:判断舌质淡红的专家有9位,一致性56%;脉象信息判读的一致性中脉沉9位,一致性56.2%;诊断虚证的一致性为89%;同一份病例量表,同一医生先后两次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一致性系数为0.69,心阳虚证为0.80,痰浊证为0.78;不同医生诊断一致性结果:心气虚证Kap一致性系数为0.63,心阳虚证为0.72,心阴虚证为0.48。结论:中医临床医生对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均存在差异性,说明中医临床医生间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