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考察清开灵注射液生产中通过调节pH值、活性炭处理、冷藏及灭菌工艺对3种增溶性辅料增溶作用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吐温80、聚乙二醇400和泊洛沙姆188共3种增溶性辅料对清开灵注射液八混液进行增溶,并经上述各工艺环节处理,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工艺前后黄芩苷、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的含量,确定增溶后难溶性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清开灵注射液原工艺pH范围(7.2~7.5)内,增溶后难溶性成分含量的变化均很小;活性炭处理步骤导致难溶性成分的损失,与空白相比,增溶后胆酸及猪去氧胆酸含量的损失率均显著降低;经冷藏处理,增溶后难溶性成分的损失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灭菌步骤中,黄芩苷经泊洛沙姆188增溶后、胆酸经聚乙二醇400增溶后.损失率有所降低,猪去氧胆酸经3种增溶性辅料增溶后损失率均有所降低.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制备工艺不影响增溶性辅料的增溶作用,增溶后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各工艺步骤中难溶性成分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Tween-80)、泊洛沙姆188(P188)、聚乙二醇400(PEG 400)对清开灵注射液(QKL)八混液中间体中3种难溶性成分黄芩苷(BCL)、胆酸(CA)、猪去氧胆酸(HA)的增溶效果。方法:根据BCL在水、缓冲液、QKL 3类溶剂中及CA、HA在QKL中的溶解情况,分别在3类溶剂中加入3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采用HPLC法测定难溶性成分的含量,以绝对增溶度(ΔS)和相对增溶率(RS)为评价指标来考察增溶效果。结果:Tween-80、PEG400、P188 3种增溶剂对水中的BCL均有一定增溶作用,其溶解度随增溶剂浓度增加呈线性增大。Tween-80、P188、PEG 400浓度均为1.0%时,其RS分别为1.22、0.38、0.72,在水中对BCL的增溶能力大小排序Tween-80>PEG 400>P188;BCL在一定pH值的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大幅提高,Tween-80对BCL的增溶效果更佳,相比在水溶液中其ΔS大为增加,而RS却较在水中大为降低(RS<0.2);在QKL八混液(指含有胆酸、猪去氧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栀子、板蓝根、金银花8种中药成分的清开灵注射液半成品)中间体中,相对于pH的影响,增溶剂的浓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弱;Tween-80对CA、HA的RS高于BCL。结论:3种增溶剂对3类难溶性成分在不同的溶剂中均具有增溶作用,且随着浓度升高增溶作用逐步提高;3种增溶剂对QKL八混液中间体中难溶性成分的增溶能力不尽一致,在选择增溶剂时应进行优化,且因pH对部分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影响较大,在增溶时注意调节适宜的pH;增溶剂对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效能与该成分的logP值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Tween-80)、泊洛沙姆188(P188)、聚乙二醇400(PEG 400)对清开灵注射液(QKL)八混液中间体中3种难溶性成分黄芩苷(BCL)、胆酸(CA)、猪去氧胆酸(HA)的增溶效果。方法:根据BCL在水、缓冲液、QKL 3类溶剂中及CA、HA在QKL中的溶解情况,分别在3类溶剂中加入3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采用HPLC法测定难溶性成分的含量,以绝对增溶度(ΔS)和相对增溶率(RS)为评价指标来考察增溶效果。结果:Tween-80、PEG400、P188 3种增溶剂对水中的BCL均有一定增溶作用,其溶解度随增溶剂浓度增加呈线性增大。Tween-80、P188、PEG 400浓度均为1.0%时,其RS分别为1.22、0.38、0.72,在水中对BCL的增溶能力大小排序Tween-80PEG 400P188;BCL在一定p H值的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大幅提高,Tween-80对BCL的增溶效果更佳,相比在水溶液中其ΔS大为增加,而RS却较在水中大为降低(RS0.2);在QKL八混液(指含有胆酸、猪去氧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栀子、板蓝根、金银花8种中药成分的清开灵注射液半成品)中间体中,相对于p H的影响,增溶剂的浓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弱;Tween-80对CA、HA的RS高于BCL。结论:3种增溶剂对3类难溶性成分在不同的溶剂中均具有增溶作用,且随着浓度升高增溶作用逐步提高;3种增溶剂对QKL八混液中间体中难溶性成分的增溶能力不尽一致,在选择增溶剂时应进行优化,且因p H对部分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影响较大,在增溶时注意调节适宜的p H;增溶剂对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效能与该成分的log P值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适宜于生脉注射液的增溶性辅料.方法:从安全性角度出发,以溶血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生脉注射液(不含增溶辅料)、增溶性辅料及其二者不同配比样品的溶血率.结果:在实验浓度条件下,生脉注射液自身无溶血作用;增溶性辅料吐温80、PEG400、PEG600、泊洛沙姆188溶液均无溶血作用,吐温20不同浓度溶液均有溶血作用出现;吐温20、PEG400、PEG600、泊洛沙姆188与生脉注射液的不同配比均有溶血现象发生,吐温80与生脉注射液配比高浓度(0.75%~1%)时有溶血现象发生.结论:分光光度法对溶血结果的判断较常规肉眼观察法更为可靠,有助于提高中药注射剂增溶性辅料筛选的准确性;吐温80浓度在0.1%~0.5%安全性较好,提示可作为生脉注射液增溶辅料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清开灵注射液中3种水难溶性成分黄芩苷(BCL)、胆酸(CA)、猪去氧胆酸(HA)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观溶解度,为增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将BCL、CA、HA制成水及不同p H值缓冲液的饱和溶液,采用HPLC法,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清开灵注射液中难溶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结果:(25.0±0.5)℃、p H 5.78的去离子水中,BCL的表观溶解度为0.048 7 mg·m L~(-1),为"几乎不溶或不溶"范畴;CA的表观溶解度为0.147 9 mg·m L~(-1),为"极微溶解"范畴;HA的表观溶解度非常小,在该高效液相色谱-二级阵列管检测器(HPLC-DAD)条件下未能检出;但在一定p H范围的缓冲溶液中,BCL、CA、HA的溶解度随p H增大而激增,在p H 7.6的缓冲液中,BCL、CA的溶解度分别相当于p H 5.78的去离子水中的1555倍、131倍。结论:在不同p H条件下,3种水难溶性成分的表观溶解度差异较大,应调节适宜的p H以满足制剂质量标准中对各成分含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热熔挤出技术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提高安宫牛黄固体分散体中黄芩苷的溶出速率。方法分别以泊洛沙姆-188、聚乙二醇6000为亲水性载体,与处方中栀子、黄芩、黄连、郁金提取物粉末按1∶4比例混合均匀,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比较两者差示扫描量热图谱和累积溶出曲线。结果溶出结果显示,两种固体分散体中难溶性成分黄芩苷20 min累积溶出度均达到90%以上,溶出速率显著优于物理混合物。结论 热熔挤出技术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溶解度差、溶出速率较慢成分累积溶出速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清开灵分散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胆酸、猪去氧胆酸、栀子、金银花、黄芩苷进行鉴别;用HPLC法考察了溶出度并对制剂主要成分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TLC色谱中均能检出胆酸、猪去氧胆酸、栀子苷、绿原酸、黄芩苷且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易于识别;黄芩苷的含量限度规定为不得少于9.0mg片/。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8.
清开灵注射液为《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演化而来,主成分为胆酸、珍珠粉、猪去氧胆酸、栀子、板蓝根、黄芩、金银花等。本药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作用。因其价格低廉、疗效确切,使用时不需要做皮肤过敏性试验,近年来临床报道过敏情况渐多。本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急,以急性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为主要表现,临床罕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清开灵分散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胆酸、猪去氧胆酸、栀子、金银花、黄芩苷进行鉴别;用HPLC法考察了溶出度并对制剂主要成分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TLC色谱中均能检出胆酸、猪去氧胆酸、栀子苷、绿原酸、黄芩苷且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易于识别;黄芩苷的含量限度规定为不得少于9.0mg片/。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0.
清开灵注射液中三种胆酸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曹进  徐燕  王义明  罗国安 《中成药》2003,25(9):705-70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清开灵注射液中3种胆酸(牛胆酸,猪去氧胆酸和去氧胆酸)含量的2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和HPLC-ELSD),并与原有的测定总胆酸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比较。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采取紫外与蒸发光散射2种检测方式;结果:同时测定了清开灵注射液中的3种胆酸物质,方法回收率HPLC/ELSD为100%,HPLC/UV为97%,均高于原有的紫外方法(95%~96%);结论:HPPLC/ELSD测定清开灵中胆酸成分,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  相似文献   

11.
清开灵注射液配伍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模拟临床用药浓度条件下,考察清开灵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配伍后4 h内溶液的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黄芩苷和头孢西丁。结果 4 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无明显改变。随着时间的延长,配伍液中10μm、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增多,1 h后超过《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黄芩苷和头孢西丁的质量浓度均逐渐降低。结论清开灵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配伍后4 h内不稳定,不建议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2.
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甙和绿原酸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清开灵注射液的吸收度。采用初均速法研究了其中主要成分黄芩甙和绿原酸的含量变化。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预测出该制剂中黄芩甙和绿原酸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及其有效成分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技术、MTT法、细胞形态学、DNA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对清开灵及其有效成分诱导的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症(HL-60)细胞凋亡进行分析。结果:清开灵及其有效成分黄芩甙、猪去氧胆酸对HL-60细胞均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牛黄胆酸的作用次之;前三者在体外作用6h即可诱导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典型凋亡峰;牛黄胆酸无诱导HL-60细胞凋亡作用。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及其有效成分可在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赵玉斌  肖颖  谢雁鸣  黎元元 《中成药》2011,33(5):746-751
目的 研究人群免疫毒理学指标的改变与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反应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发生后人群免疫毒理学检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初步探索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反应后的检测及预防方法.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病例18例和对照72例).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项免疫毒理学指标IgE、IgG、IL-4、His-tamine在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后的变化规律及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清开灵注射液过敏患者血清中的IgE、IgG、IL-4、Histamine均有明显升高(P<0.05);IL-4、IgG、IgE的升高与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其OR值分别为1.534、21.4、27.552、6.748.结论 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反应是由于I型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的同时存在而造成的;IgE、IgG、IL-4、Histamine可以作为检测清开灵注射液过敏患者免疫系统受损的临床评价指标;细胞因子更有可能成为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李秀梅  徐芳芳  张欣  刘佳丽  张永超  樊成  王振中 《中草药》2023,54(24):8007-8017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技术,实现对金振口服液(Jinzhen Oral Liquid,JOL)矿、植物药浸膏中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没食子酸和固含量5个指标和人工牛黄浸膏中猪去氧胆酸、胆酸和固含量3个指标的含量预测,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矿、植物药、人工牛黄2种浸膏样本,采集NIRS、MIRS并测定各指标含量。优选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特征波段,融合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法建立8个指标的含量预测模型,并比较其性能,选出最优的含量预测模型。结果 NIRS技术对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猪去氧胆酸、人工牛黄固含量的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相对偏差(relative 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RSEP)均低于8%,故选用NIRS模型作为这5个指标的最佳模型;没食子酸、胆酸和矿、植物药固含量的融合光谱数据模型预测效果较好,RSEP值均低于6%,故选用融合模型作为这3个指标的...  相似文献   

16.
赵妍  屈会化  张越  冯会宾  孙晔  孔慧  赵琰  王庆国 《中草药》2014,45(23):3387-3391
目的 合成并鉴定猪去氧胆酸(hyodeoxycholic acid,HDCA)人工抗原,为进一步制备其特异性抗体,建立相应的免疫分析方法,并为其应用到药理药效的研究中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混合酸酐法合成HDCA人工抗原(HDCA-牛血清白蛋白),包被原(HDCA-鸡卵清白蛋白);应用硅胶薄层色谱法鉴定人工抗原、包被原合成是否成功;应用人工抗原与弗氏佐剂的乳化液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BALB/c小鼠4次后,尾尖取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免疫小鼠抗血清的效价和特异性.结果 薄层色谱法检测结果表明,HDC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成功;小鼠抗血清效价大于1:8 000,竞争抑制曲线表明,血清中的抗体可与HDCA产生特异性结合.抗血清和甘草酸、黄芩苷、栀子苷等与其常配伍应用的中药化合物均无交叉反应,但与胆酸交叉反应率为90%.结论 成功合成了HDCA-BSA,并可诱发小鼠产生相应特异性抗体.为进一步制备抗HDCA单克隆抗体及HDCA药理作用靶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玉斌  肖颖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8):2579-2583
目的:研究人群免疫毒理学指标的改变与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反应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发生后人群免疫毒理学检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初步探索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反应后的检测及预防方法.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病例18例和对照72例),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项免疫毒理学指标IgE,IgG,IL-4,组胺在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后的变化规律及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清开灵注射液过敏患者血清中的IgE,IgG,IL-4,组胺均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反应是由于Ⅰ型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的同时存在而造成的;IgE,IgG,IL-4,组胺可以作为检测清开灵注射液过敏患者免疫系统受损的临床评价指标;细胞因子更有可能成为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观察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于室温放置8 h内的外观、pH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 地塞米松磷酸钠不影响清开灵的稳定性,与4种溶液配伍后的pH值均在6.4~7.0,配伍液外观无明显变化,按<中国药典>的要求检测不溶性微粒的限值,均符合规定.结论 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适以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配伍于8 h内使用.  相似文献   

19.
4种人工牛黄的X衍射Fourier谱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笑为  吕扬  张继  赵斌  马双成  林瑞超 《中成药》2000,22(5):371-373
目的 为弥补珍贵中药材天然牛黄之奇缺,应用粉末X衍射Fourier谱,分析建立人工牛黄的X衍射特征标记峰,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粉末X衍射分析法对4种人工牛黄样品及猪去氧胆酸、胆酸的X衍射Fourier谱进行分析计算。结果 获得人工牛黄的X衍射特征标记峰与图形振扑规律,并确证猪去氧胆酸、胆酸的存在。结论 X衍射分析法是鉴定与识别中药复方制剂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phylaxis of Qingkailing injection (QI) and its components.

Methods

Experimental anaphylactoid and allergic reactions were used. Changes in the behaviors of Beagles and serum levels of histamine, immunoglobulin (lg)E, IgG, IgM,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 and interleukin (IL)-4, as well as blood pressure, after injecting QI and its components on the forelimb veins of Beagle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determination of abnormal behavior scores and changes in serum levels of histamine, IgE, IgG, IgM, ECP, and IL-4, as well as in blood pressure, radix isatidis and hyodeoxycholic acid caused anaphylactoid reactions, and honeysuckle, radix isatidis, hydrolysate, cholic acid and Gardenia jasminoides caused allergic reactions. The anaphylaxis of QI involved anaphylactoid and allergic reactions.

Conclusions

QI and its components need to be refined further to improve the safety, efficacy, and quality of its use in clinic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