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红外热像技术是通过光学成像物镜和红外探测器检测目标红外辐射能量,检测到的目标温度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形成温度彩色图谱,根据不同色彩显示人体不同温度分布。这是一种可以通过不接触人体,无痛安全的检测和诊断方法。红外热像技术在目前许多学科中都得到了高度应用,在中医学中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发展尤其迅速。本研究主要介绍红外热像技术原理、红外热像技术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在痹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观察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三维动态回旋手法治疗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通过光学仪器等系统设备把不可见的瞬间体表温度通过红外热成像图表达人体的温度变化。通过对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局部解剖部位的热成像分析,初步揭示肩关节周围炎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红外热像表达规律和提供三维动态牵伸回旋法下肩关节周围炎疗效分析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3.
红外辐射光谱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轶文  丁光宏 《针刺研究》2006,31(4):252-255
中医传统的艾灸疗法利用艾燃烧过程中的热传导和热辐射来治疗疾病。人体穴位与经络红外辐射强度及光谱特性的检测与分析技术都是应用红外无损伤非接触特点来探索针灸经络的客观规律。人体红外辐射光谱还能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应用红外辐射热像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人体体表红外辐射热像图。本文旨在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对红外辐射光谱应用于针灸经络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健康人群体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及与四季温度变化规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红外热像仪FLIR-SC660采集2年内健康人群的红外热图,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1)人体正面与背面体表温度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与可重复性;2)人的体表温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体温变化具有四时节律性;3)人体温度变化与四季温度变化规律呈现相关性。结论:健康人的体表温度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还随着四季温度变化而呈现出相同的变化,为传统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患者背俞穴、募穴、原穴等特定穴位红外温度的组间比较研究与自身对照研究,观察贴敷法对冠心病的红外热成像及抑郁量表的影响。方法选取沈阳市皇姑区龙江社区冠心病志愿者20例和健康志愿者20名,分为治疗组与健康组。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治疗组的温度特异性穴位;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抑郁量表(HAMD)分析治疗效应。结果与健康组相比,发现治疗组体表温度特异性穴位(P<0.05)心俞(左)、心俞(右)、大陵(左)、大陵(右)、膻中;在治疗后进行红外热成像的前后对照研究发现膻中、心俞穴有体表温度变化(P<0.05);治疗后,采用HAMD进行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背俞穴、募穴、原穴有红外温度低温表现。本研究的贴敷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穴位的刺激可以影响心区体表代谢,贴敷方法还可以缓解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6.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应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显示人体体表循经分布的红外辐射轨迹 (IRRTM ) ,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观察对象为 3 0 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以红外辐射示踪仪显示人体体表的IRRTM ,并对与其相关组织的温度、氧分压和微循环状态进行了检测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 :①IRRTM是在人群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可见之于十四经的每一条经脉 ;②IRRTM的皮肤微循环的灌注量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它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状态密切相关 ;③冷负荷实验的结果提示 ,IRRTM的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温度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⑤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明显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⑥针刺时经脉线上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 ,这种效应还可被压迫经脉线所阻断。结论 :①IRRTM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密切相关 ,但其主要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该处能量代谢活跃 ,组织温度较高 ;②经脉线下的相关组织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 ,这一通道的实体包括了多种已知的组织 ,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 ,它的热学特性与其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不同 ;③上述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弄清与经脉循行路线相关的物质基础、阐明经络的实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医用红外热像(Medical Infrared Thermography)是利用生物体红外辐射成像原理,研究体表温度分布状态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用物理学的观点来看,生物体就是一个自然的红外辐射源。生物体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散红外辐射能。当患病或某些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这种全身或局部的热平衡受到破坏或影响,于是在临床上表现为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本实验通过观察两组家兔颈部的红外热像图并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体表温度所表达的多元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索得气与经穴效应关系。方法:对以往国内外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围绕本研究的目的、特点进行设计。针对本研究设计了非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36,分为健康对照组、寒凝对照组及针刺组,其中针刺组根据不同综合干预措施又分为期望得气组(粗针,深刺、施手法)和期望不得气组(细针,浅刺、不施手法)。记录针感,并用红外热像仪观察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关元穴点体表温度40 min。主要观察指标为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和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预期结果:1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显著低于健康人。2针刺三阴交穴可以显著升高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3针刺三阴交得气可以显著升高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预期结论:人体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降低可能能够作为诊断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辅助诊断依据之一。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变化可能能够作为针刺效应及得气效应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 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针刺穴位取心包经的内关、胆经的光明以及督脉的大椎穴 ,用 6T67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 :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 1 0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 ,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③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④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 ,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 ,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针刺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 ,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 ,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量健康人体十二井穴体表温度,探讨井穴温度的高低与其所属经脉气血盛衰的关系,旨在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6名年龄在23~31岁的健康青年为受试对象,规定时间和地点,在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的环境中,用红外测温仪分别对其十二井穴进行测量。每穴连续测量3次,最后求得平均值,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人体十二井穴体表温度的范围为(28.81±3.64)~(31.70±3.46)℃;六对阴阳表里经井穴温度对比,只有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井穴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阴经井穴和六阳经井穴温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六阴经井穴温度高于六阳经井穴温度;上肢井穴温度与下肢井穴温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肢井穴温度高于下肢井穴温度;左侧经脉井穴温度和右侧经脉井穴温度对比,右侧阳经井穴温度高于左侧阳经井穴温度(P<0.01)。结论:在生理状态下,人体十二井穴的体表温度低于腋下体温;阴经井穴温度高于阳经井穴温度,上肢井穴温度高于下肢井穴温度,右侧经脉井穴温度高于左侧经脉井穴温度。这种各部位井穴正常体表温度之间的差异与其所属经脉气血盛衰有一定关系,因而对于临床诊断经络、脏腑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舌像、脉像、手像、耳像、面像等局部热成像表现,观察这些局部热成像与全身证候的关系,并联合利用其他结构性成像检查同时进行观察,另外还可以配合红外热断层和红外热层析的开发研究进行临床观察。这样,就有可能得到在生理状态下全身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代谢热的立体红外热成像,通过这样的成像就可以观察脏腑组织之间是如何协调统一的。从而得到在病理状态下病变脏腑组织异常活动代谢热的立体红外热成像,通过这样的成像就可以观察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如何遭到破坏的,以及活动异常的脏腑组织功能是如何通过治疗重新达到协调统一的。从而促进中医基本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临床辨证施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不明显,待明确诊断时病程多已步入中后期阶段,严重威胁民众健康。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医用功能性检测技术,能在人体组织发生结构性病变之前,敏感地发现其功能性改变导致的体表温度异常。基于中医学视角,借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及属性篇序结构图,可以为糖尿病足红外热图的多角度、多维度解读提供全新思路,突破传统西医解剖学视角难以全面解读热图异常规律的瓶颈,也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综述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证候、经络腧穴、体质和脏象等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在中医临床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虽然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需要注意和改善之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特色及优势,不难得出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前景广阔,该技术将很可能成为中医药量化及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甚至有可能成为应用于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的“中医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体经脉线上热传输的特性。方法:以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支撑,利用中医热灸的方法,在人体任脉线上的穴位与非穴位点及旁开非经非穴点加热,诱发出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可观察到与古代医典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人体任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在加热神阙穴旁开对照点时,还观察到与人体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对人体经络的热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揭示热在经脉线上的传输具有循经特异性。结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现代医学解剖学来解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对经脉线上的热传输特性的分析表明人体经脉线可能是热的良通道。  相似文献   

15.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功能性改变,有关亚健康检测评估技术一直是难点问题。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辟了以功能学为主的全新医学影像学领域。本文尝试探讨红外热像图在亚健康态功能表征的价值,为亚健康临床功能性判断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三维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检测原理无损地显示人体内部形态结构的三维体积成像技术,具有操作安全、使用灵活、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以及应用前景广阔等优点,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从三维数据的采集技术、三维成像的图象处理技术、三维图像显示技术、专用三维成像处理系统以及其它创新方面分析了三维超声成像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将无形的热量通过红外热成像图表现出来,依据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地阐述病证寒热分布。厥阴病本质为阴寒盛极而渐衰,阳气虽弱而渐聚,若阴尽或阳生过程受阻,就会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形成厥阴病中的寒热错杂证、寒化证、热化证及气厥证,其中寒热错杂证最为多见。厥阴病往往多经同时发病,以少阳经、太阴经合病,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合病较为多见。少阳经、太阴经合病,太阴经寒邪极盛,少阳经阳气升发不利,阳气郁结于少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少阳经所主的双侧胸胁呈现高温态,腹部呈现低温态,四肢末端呈现低温态。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合病,患者多体质偏阳虚,督脉阳气易不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胸胁呈现高温态,腹部肾区呈现低温态,四肢呈现低温态,督脉温度断续不均匀。热厥证为厥阴病阳明有热,热郁结于阳明,不能达于四末,红外热成像图显示:腹部呈现高温态,督脉呈现高温态,四肢末端呈现低温态。寒厥证患者多为血虚体质,感受寒邪,少阳阳气郁而不发,发为厥阴病寒化证,红外热成像图显示:督脉断续弥散,下腹部、四肢呈现异常低温态。气厥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致全身气机不畅,郁久化热,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四肢末端呈现稍低温态,胸胁腹部呈现高温态。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无创伤展示人体寒热的图像,并能有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经络温度变化,有利于中医理论量化,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红外化学成像是一门新兴的中药关键质量属性快速分析技术。它将传统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成像技术相结合。本文简要介绍了近红外化学成像可视化的核心部件;重点阐述高维数据可靠性获取、转化、分析及应用;综述了近红外化学成像在制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分析了近红外成像技术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与正常人穴位体表红外辐射温度的差异。方法:采用ThermaCAMTMP30红外热像仪,检测74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和63名身体健康,无乳腺增生病的正常人四条经脉八个穴位的体表红外辐射温度。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右幽门穴的体表红外辐射温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的右幽门穴的体表红外辐射温度(P=0.009).左幽门穴及所测其余各穴的红外辐射温度患者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患者与正常人右幽门穴的红外辐射温度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乳腺增生病的病才暇幽门穴的特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