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基于《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调查分析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方法:根据《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的授课内容编制问卷,分层抽样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602名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大部分学生认同中医与科研具有正面的关系,但学生在本科阶段具备的科研能力整体相对薄弱,表现在对科研基础理论知识自评的知晓率与测评的正确率呈现较低的水平;学习过《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的学生对科研的认知度高于未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的开设是提高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循证医学思维,探讨应用PBL教学法在培养中医内科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教学效果与评价。方法:观察我校2011级、2012级中医内科学研究生24人,基于循证医学思维在科研选题、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方面应用PBL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就查阅文献、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专业现状与动态了解情况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调查,在PBL教学法结束后发放问卷调查及评价效果。结果:PBL教学模式使研究生查阅文献能力得到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得到充分调动,78%以上的研究生认为PBL教学模式对自身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本专业知识动态了解和个人临床科研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极大帮助,近80%的研究生对于PBL教学模式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结论:与传统教学相比较,PBL教学法结合循证医学思维模式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中医科研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三级医院中医康复从业人员科研能力水平,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为提升从业人员科研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7月应用自行设计的个人基本资料调查表和中医康复从业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问卷,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三级医院的中医康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了全国20家三级医院,回收问卷408份,有效问卷369份,有效率为90.4%。中医康复从业人员科研能力总分为(112.13±28.40)分,其中问题发现(创新)得分最高,科研实践得分最低;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和职称的中医康复从业人员科研能力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和职称与科研能力总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165,P<0.01;r=0.175,P<0.001;r=0.550,P<0.001;r=0.238,P<0.001);学历和工作年限对科研能力总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历和工作年限成为影响三级医院中医康复从业人员科研综合能力的主要因素;建议充分利用三级医院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进而完善科研人才培养和梯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鉴于促进中医临床人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笔者在多年医院临床及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基础上认为,中医药的理论研究及临床研究均需要引入现代科研方法。另外,通过对中医临床人员科研能力现状的分析,认识到中医临床人员尚存在科研能力不足、科研方法欠缺、科研思维单一等问题,因此提出重视中医临床、借鉴专家经验、增加培训、建立评价和奖惩制度等多项对策,以期为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及中医临床人员提供参考,最终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和提升医者临床科研能力的目的,为中医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联合思维导图与LBL教学法在中医肺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中医院校医学本科类实习生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PBL教学带教联合思维导图的观察组学生20名和LBL传统带教的对照组学生20名。在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对中医肺病的理论、技能操作等掌握的差异性,并调查学生对PBL教学法联合思维导图与LBL教学法在中医肺病临床带教效果的评价。结果:观察组的理论能力及技能操作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LBL教学方法相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用PBL教学方法联合思维导图能提高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及综合素质。结论:PBL教学方法联合思维导图更适合中医肺病科的临床实习带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人职匹配度情况,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建设性意见。方法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入职一年内研究生各方面工作能力满意度情况,寻找当前研究生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使研究生培养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结果 总体上,毕业一年内的研究生中医素养相对薄弱、临床能力相对不足,三甲医院除了注重职工的临床工作能力外,对职工的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此外,各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更倾向于招收临床以及学习能力强的研究生。结论 研究生的教育要在传统的注重科学思维与科研能力培养基础上,增加学生临床实践课程所占比重,提升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培养科研思维在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中的作用。方法在实验组学生中,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知识结构的不同,将学生进行不同的科研思维培训,采用调查问卷和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的形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能力提高等方面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及发表论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科研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北京地区4所三甲医院为例,调查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现状。方法:采用电子版本自填式问卷,从"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重要性的认知""目前规培中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存在问题""影响规培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原因""规培中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4个方面对在北京地区4所三甲医院参与规培的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共103名参与者接受了本调查,88份问卷纳入统计分析。超过80.00%的受访者认同"中医临床思维是保持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的基础,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应作为规培的重要目标之一"。超过60.00%的受访者认为规培中中医临床思维培养"西化""弱化"和"僵化"问题突出,其原因包括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医规培管理评价机制尚未能充分突出中医临床思维。超过50.00%的受访者认为将传统师承模式引入规培,能有效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其外,门诊抄方、参与教学查房、总结带教老师临床经验,也是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结论:中医临床思维作为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已成为规培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规培中中医临床思维培养"西化""弱化"和"僵化"问题突出的现状,在规培中强调跟诊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参与科研,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2008年10月在该校中医临床专业本科学生中发放了“关于我校中医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情况调查问卷”,对在校医学生作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中医儿科研究生导师的"中医儿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机制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了解中医儿科教育专家对目前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突出问题的看法,发现中医儿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教育中的瓶颈,以期为建立适应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机制提供依据,为中医教育决策层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124名导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类调查问卷从调查问卷临床和科研2个维度的37个项目进行评价,博士科学学位导师对其指导的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满意度达到100%,对其临床能力满意度达66.67%,其余各项评分都在C级以上,但是有2位(占5.88%)硕士科学学位导师对其指导的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不满意,有2位(占2.70%)临床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对硕士临床专业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均不满意,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导师和研究生对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基本满意,但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临床能力方面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临床工作,缺乏诊疗思路,工作不积极主动,科研能力方面只能勉强能完成部分研究内容甚至对所研究领域没有兴趣。对中医儿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从温病学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因是湿热疫毒,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致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握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中医防治温疫病的临床思维创新要以真正掌握经典理论中温疫病疾病传变规律、治疗方与证的对应规律及方证理论的精髓为基础,并努力研究、应用于现代疾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内的传染病中医临床证治规律之中,创建自身的中医临证体系,才能在诊治患者中处变不惊。其中,坚持临床急症思维,既病防变,建立病证结合标准化与个体结合的诊疗体系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应对疫病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要回顾中医学关于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的相关记载,总结其对外感热病中具有传染性特点的疫病病因、病机、传变及治疗的认识;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时间及主要临床表现,提出其属中医学“瘟疫”范畴,病位在肺,病因为感受“冬温之毒”,从口鼻而入,侵袭肺络;结合各地诊疗方案提出的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研究,指出疫毒袭肺、邪热壅肺、毒热闭肺为其核心病机;分析中药连花清瘟理论组方特点及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佐证其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辨证方法入手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延  翁维良  李鲲  倪青 《中医杂志》2004,45(12):886-88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能为古代中医提供大样本可比较的观察对象 ,以供总结共性规律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莫过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发生流行的瘟疫。瘟疫是大样本的“天造之模” ,中医病因证候学说、瘟疫、温病、伤寒、运气学说等主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关系密切。我国拥有世界上时空跨度最大、连续性最强的疫情及其背景记录 ,具有研究人类传染病流行规律的最佳条件。古疫情调查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古疫情与中医相关理论方治的综合研究 ,对中医及现代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中医界应重视古疫情资料的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从SARS、禽流感到新冠肺炎(COVID-19)的肆虐,中医药对烈性传染病的防治逐步得到重视,但存在中医介入过晚、缺乏较全面“四诊”资料、重药轻医等不足之处。鉴于此,为科学决策及防治COVID-19,我们从中医疫病学研究特色及中医药参与研究的得失出发,探讨中医药防大疫的研究思路:建议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采用“以方测证”的研究思路;组织中医外感热病学专家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相互印证;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研究需要医学家、防疫学家、兽医学家、气象学家等多学科通力合作;中医药研究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从发病早期开始全面收集中医“四诊”资料,真正从中医角度探讨其发病、证候、传变规律以及中医和(或)中西医结合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50年来我国中医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流行性病毒疾病获得成功的经验,认为中医理论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注重病原体侵入人体、病证斗争所表现的证候的辨证论治。作者提出诊治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特色。根据广东省中医院收治非典患者112例的临床观察,认为该病属中医春温温热疾病的范畴,并提出定名为春温病伏湿证。本文详细记载该院中医治疗方案和典型医案。  相似文献   

17.
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50年来我国中医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流行性病毒疾病获得成功的经验,认为中医理论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注重病原体侵入人体、病证斗争所表现的证候的辨证论治。作者提出诊治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特色。根据广东省中医院收治非典患者112例的临床观察,认为该病属中医春温温热疾病的范畴,并提出定名为春温病伏温证。本文详细记载该院中医治疗方案和典型医案。  相似文献   

18.
叶峥嵘  吴琳 《河南中医》2011,31(6):576-578
古代医生对外界病因的认识既具直观性特点,又具辩证性特点。中医发展史中气候冷暖的变化形成了直观认识的寒温病因差异,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以及药物治疗的良好效果共同构成了自然气候冷暖影响下的寒温相关理论。寒冷期寒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寒性表现和阳气受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温热属性的界定产生了伤寒学说;温暖期温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热性表现和阴津亏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寒凉属性的界定产生了温病学说。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不相一致时,就形成了伤寒学说中的“传经”理论和温病学说中的“温化”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疫病为对象,《伤寒论》“伤寒例”提出了大致范围及识别方法,明清医家更加重视治法方药的归纳总结,追求临床实用。从疾病的名实、治疗的规律、临床思维等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古代的疫病证治经验对我们当今的临床仍有启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病-症-中药挖掘研究,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模型,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群体化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所有叶天士医案中症状、中药完备的温病医案,包括风温、湿温、春温、冬温、伏温、温疟等,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方法挖掘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中药间的关联共性关系,通过节点度适度过滤调节,构建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药规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探讨叶天士治疗温病病-症-药规律的特点及症药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反复验证,当病-症-药模型节点度过滤点设为30时,模型的维数信息量较好的反映出病-症状-中药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以虚线连接,模型包含三层:疾病层、症状层、中药层,三层层内及层间有内在的关联度,节点度越大,在图中的节点面积就越大,模型反映的是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用药主要思路,通过点击模型任一点,模型以粗大实线连接可以告知其他层对应的节点群,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社团组合,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规律,经过温病专家分析和讨论制定出病症药量表。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中医古文献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突发性传染病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快速、有效制定提供依据,有着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