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物象与其寒热药性研究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梳理近10年相关文献,分析"物象-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结果已报道的相关研究结果证明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均显示"物象-寒热药性"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不同药性属性的中药组群存在物象共性特征及其规律性。基于物象的寒热药性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且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从中药的整体性出发,开展中药拉曼谱图与其寒热药性的相关性分析,并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统计判别研究。本研究选取寒凉性中药109种、温热性中药128种,共计237种中药;经样品前处理后,利用如海光电SEED 3000近红外拉曼光谱仪进行检测,得到每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并对量化后的中药拉曼数据进行特征筛选和统计检验,筛选出与寒热药性密切相关的特征拉曼位移及其峰强,然后基于5种算法进行寒热药性的判别建模。经比较分析发现,相较于其他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展现出最佳的效果,对测试集判别的正确率高于90%,曲线下面积(AUC)和精确度大于0.90。本研究基于大样本量中药的分析,中药的拉曼数据与其寒热药性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药性表征指标,结合RF算法进行寒热药性的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目前中药药性理论基础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特定的药味与寒热药性、归经、作用趋势等构成特殊的药性系统,能表达特定的生物效应,其间具有关联性,规律性,中药分类即具有此特征。强调药性系统中,药味是基础,寒热药性是关键,归经是核心。并提出:按中药功效分类,利用多学科手段,开展纵、横多层次的综合性基础研究,捕捉其含共性物质基础在不同层次上呈现的生物效应信息特征,挖掘符合中医药理论特色的寒热药性、药味、归经、作用趋势特异性信息表征,探索其间的关联性、规律性,以期科学表达药性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和建立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正常小鼠、酵母发热造模大鼠、优甲乐内热造模小鼠、环磷酰胺虚寒造模小鼠等,以及大鼠和小鼠标准化诊法和辨证方法,分别检测了黄柏、生晒参、淫羊藿等10味中药饮片对被试动物证候的影响,探索和建立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结果 所选用寒热不同药性中药饮片确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被试动物的寒热证候表现;同一药性药物对于不同模型动物的证候影响或存在差异,提示其作用途径和机制可能不同;一些热性中药如吴茱萸,未见促进体温升高的作用,提示其热性评价可能来自口感和消化道温热的感觉.通过综合研究初步建立起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结论 中药的药性是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检测和准确描述的;所建立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脂类成分气-质(GC-MS)联用图谱数据的中药寒热药性识别模型,建立药性特征标记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方法:以60种寒或热性中药脂类成分的GC-MS图谱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比较5种建模策略,筛选识别脂类成分GC-MS指纹图谱药性特征标记的最优模型。结果:支持向量机(SVM)为筛选60味中药的寒热药性特征标记的最佳模型,能够有效标记中药寒热药性特征区域。趋于寒性最强的标记在保留时间61.550 min处,趋于热性最强的标记在保留时间31.395 min处。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脂类成分密切相关,脂类成分是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基于物质成分与药性建立的数理统计模型可识别和预测中药的寒热药性。  相似文献   

8.
氨基酸含量与寒热药性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18种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柱前衍生化反应和HPLC法测定17种氨基酸含量,并采用UV法测定色氨酸含量;利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对18种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最佳的统计识别模型,并进一步识别氨基酸的寒热表征。结果:建立基于18种氨基酸含量的寒热药性数学Fisher判别函数,60种中药的寒热药性判别正确率达到82%。以SVM为最佳模型得出氨基酸HPLC分析的寒性标记为:Glu、Gly、Arg、Thr、Ala、Tyr、Val、Ile和lys;热性标记为:Asp、Ser、His、Pro、Met、Cys、Leu、Phe和Trp。结论:18种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建国以来中药药性理论的临床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此项研究在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抗感染作用、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结论,但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对中药药性的临床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中药药性临床研究必须与中医证的寒热本质研究及实验研究相结合,建立中药寒热药性的客观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根据疾病的动态变化对中药药性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药性科学内涵与性效规律研究,本文提出药性组合与功效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具有某类传统功用的中药为研究对象,以药性组合为切入点,通过药性组合间的研究结果对比,在整体层次上发现传统功用与药性组合的客观规律,在单味药层次上明确药性的药效特点与代谢特征,在分子水平层次上揭示药性的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其效应的组织分布,从而建立中药“证候-功效-药性”系统网络,阐释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应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与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膝关节病变的超声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RA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中医辨证属寒证或热证的RA膝关节病变患者52例(104个膝关节),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2种不同证型膝关节髌上囊积液、滑膜厚度和滑膜血流,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热证与寒证患者在关节腔积液及滑膜增生的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但热证患者的关节腔积液量较寒证患者显著增多(P0.05),且热证患者增厚的滑膜内血流信号较寒证者显著增多(P0.05)。结论 RA患者膝关节增厚的滑膜内血流信号及关节腔积液量与寒热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应用超声观察RA患者的膝关节积液量和滑膜血流情况,可为中医寒热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虚寒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对虚寒动物模型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虚寒模型的不确定及对其认识的不统一,严重影响了对虚寒证实质的深入研究及对药物的深入研究。因此,文章对虚寒动物模型的系统研究和客观评价意义重大,为虚寒动物模型实质研究及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本课题组5年来研究结果,结合临床观察,采用病理学、药理学、数理分析等手段,对虚寒模型的制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确立虚寒动物模型指标核心圈,建立虚寒状态指标评价体系;继而阐释不同造模方法诱导虚寒动物模型的个性特点;并对虚寒动物模型的相关应用进行展望。文章通过对虚寒动物模型的评价研究,为中药性效研究奠定状态基础,为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出分子标记法检测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讨全电性离子色谱技术用于筛选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的可行性。方法:联合应用阴、阳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将特定pH条件下中药的全部水溶性蛋白的色谱峰呈现出来,形成全电性离子色谱图,平行比较不同药性中药的全电性离子色谱图,筛选出相同药性中药间共有的药性标识峰,对药性标识峰组分作SDS—PAGE,比较分析药性相关的共有蛋白条带,作为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结果:干姜、肉桂、仙茅3味热性中药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收集部分编号为30附近,存在多个共有特征峰;黄连、知母、金银花3味寒性中药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收集编号为35附近会存在多个共有特征峰;3味热性中药的共有特征峰组分在分子质量为50ku(1u=1.66054×10^-27)附近存在一条共有条带,在分子质量约为31ku处,存在2条共有条带;3味寒性中药共有特征峰组分在分子质量为31ku附近,存在2条共有条带。结论:收集编号为35和30附近的共有色谱峰在3次重复中稳定呈现,可以作为6味测试中药的寒、热药性标识峰。标识峰的共有条带分别是3味寒性中药与3味热性中药所特有的,在3次重复中稳定呈现,可以作为6味测试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全电性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可行的中药药性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医药学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者对中医药学表述中的相对性不够重视,以致对古籍中记载的中药功效、临床应用方法等无法准确认识和理解,给临床用药、新药研发造成一定的误导和阻碍。本文通过探讨临床、诊断、方剂学及基础理论表述的相对性,分析了中医药学表述存在"相对性"的原因,提出了正确的认识、理解方法。并且,本文重点讲述了相似药物功效取舍、功效强弱、部位认定、功效系统、功效层次、功效与药物品种、毒与能、功效与剂型和给药途径等中药学功效表述中的"相对性"问题。另外,本文对性能主次、四气级别、归经、五味、配伍等中药性能表述中的"相对性"进行了剖析。从中医药的思维方法角度来认识中医药学表述的"相对性"问题,给广大中医药人员打开中医药学宝库以启迪和指引。  相似文献   

15.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指DNA序列中单个核苷酸的改变,在个体层面上可导致疾病易感性不同、相同疾病下的临床表现不同、药物疗效不同等。证候是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中医的辨证论治关注个体差异与机体症状的关联性,这与现代医学基于个体遗传背景下的精准医疗不谋而合。因此,本综述通过数据库检索,梳理遗传多态性和证候的研究进展,发现SNPs和多种中医证候均密切相关。但现研究也存在SNPs位点单一、无法反映遗传多态性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等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前沿的遗传多态性检测和分析方法可作为搭建SNPs与中医证候研究之间的桥梁,推进中医证候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儿童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指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儿童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指南,包括预防、诊断、临床治疗、调护4部分。其中,药物预防强调无病辨体,针对正常质、气虚质、内热质、痰湿质等不同体质儿童分别用药;临床治疗结合轻症、重症、危重症、恢复期等不同情况进行辨治,内含风热犯卫、湿遏卫气、热毒闭肺、毒盛气营、心阳虚衰、邪陷厥阴及余邪未尽,气阴两伤等证候;调护强调隔离保暖、清淡饮食、患儿的护理等。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组学是关于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有关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文献基础上,探讨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中医整体观、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的研究以及中药方剂研究的关系,认为代谢组学能够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对活体组织器官进行无损伤、几乎接近生理条件的动态研究,这种研究特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和辨证论治思维相吻合,与中医认识和解释疾病的方法相一致;采用系统生物学的策略和方法,以基于疾病和药物干预下的系统代谢网络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变化来评价中药整体效应,用以解释中药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使得代谢组学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中一个非常合适的方法。代谢组学将会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较为合适的切入点而且非常有用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将国人体质分为9种类型,提出"辨体论治"的学术思想,强调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医生仍偏重以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来纠正体质偏颇.笔者认为,辨体论治当"食药并举,食养为先",应重视膳食调养在疾病防治当中的前锋作用与重要性;展望未来能够将所有食物按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宜相克加以发掘整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血虚模型小鼠在不同方剂干预下补血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分析。方法:以"血虚小鼠"为主题词,从万方数据库检索了近5年发表的不同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补血的实验研究论文,并按其研究具体内容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总结,共引用参考文献27篇。结果:血虚模型小鼠在中医方剂干预下的补血作用研究共分为三大类:不同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液作用及骨髓作用的研究、血虚模型小鼠在方剂干预下的代谢组学研究。结论:通过多种中医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的干预研究,可以用客观检测指标证明或发现传统方剂对血虚证的疗效。但目前的客观指标检测多参照西医学的诊断标准,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引入小鼠血虚证的中医症状诊断标准,完善中药复方治疗血虚证的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辨证治疗高血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李士懋教授1976年10月至2011年3月门诊治疗高血压患者医案记录,选取其中经典医案170例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数据库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基于关联规则法分析处方高频次药物组合,应用复杂熵聚类的方法分析药物核心组合,并依据熵层次聚类预测新处方,深入挖掘李士懋教授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结果 分析纳入的170例病案得出171味中药,蜈蚣、全蝎、半夏、僵蚕、天麻等使用频次最高,所用中药性味多为温寒,主要归肝、脾、肺三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7个常用药物组合;基于熵聚类方法规律分析得到4个潜在新方。结论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高血压病无论寒热虚实,血管痉挛是主因,治疗上以治“痉”为主,故多用虫类药息风止痉,此为治标;再依据寒热虚实配伍其他药物,此为治本。标本兼治,使很多高血压患者告别了终身服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