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动学)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中药研究的新领域,研究了一些中药和复方,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假说,但总体上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与评述了中药药动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药药动学的概念、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特点与难点,从而提出了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中药药动学研究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药临床疗效的肯定和中药药效学的发展,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中药药动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与西药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中药药物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其动力学研究相对而言有较大的困难。近年来,药动学领域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使中药药动学尤其是中药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综述近几年中药有效成分药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药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综述了一些临床常用中药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今后中药药动学研究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常用研究方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近年来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生物效应法和血药浓度法,以及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假设或设想,如“证治药动学”新假说,“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辨证药动学”假说,“中药胃肠药动学”和“血清药理学”等,客观评价其在研究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理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近年来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方法及其相关理论。方法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的30余篇文献,进行分析评述。结果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以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为主,相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已涉及中医理论、血清药理学等领域。结论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及有关理论已初具规模;今后应融合相关学科进行研究,发挥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各自的优势,并注重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以获得更多的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福元  罗杰英  邓凯文  刘西京  杨勇 《中草药》2005,36(10):1582-1586
根据目前中(西)药药动学研究的方法,分析中药学科的特点,结合生物数学知识及多年单成分药动学研究工作,分析了中药药动学研究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中药多成分体系药动学研究新方法——总量统计矩法,该法既能满足中医宏观要求(宏观量化可算)又能满足现代科学微观可测(可按目前单个成分药动学方法进行研究)的要求。适应中医药理论要求的新的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方法可以在目前单个成分(指标)的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中药皮肤药动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首次系统论述了中药皮肤药动学的构建.定义中药皮肤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代谢物在皮肤局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动力学过程的一门学科,并提出了其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综述了中药皮肤药动学的研究方法、概况、特点,是对中药皮肤药动学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特点分析,综述了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了每种方法的特点。讨论了目前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何凤  朱华旭  郭立玮 《中草药》2011,42(10):2139-2144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定量构动关系研究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相关关系,同时对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其模型预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着重论述了分子结构描述符的类型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定量构动关系在中药活性成分药动学中的研究;对当前中药及其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提出定量构动关系应用于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思路,以期有助于推动中药的研究步伐。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药药动学已势在必行。对成分不明或成分复杂的单味中药和复方,如何进行药动学研究,是正在探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几种可用于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方法,药物累积法就是其中之一。提出并应用此法研究中药药动学,应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用此法是否符合药动学的基本要求,能否真实反映药物的体内过程,对临床有无实际指导意义却值得商榷,本文拟从药动学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出发,结合中药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对药物累积法发表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1.
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寒热辨证为中医首要辨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首要治则,但是究竟寒热药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可行的寒热药性评价方法体系?如何以寒热药性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药实践?近年来课题组独辟蹊径,主要从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了"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thermodynam ic outlook of Ch inesem ed ic ine),建立了"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研制开发一套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差异表征与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冷热板差示法,微量量热法,药性循证医学分析),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较系统地考察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揭示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性,为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12.
Chinese medicine (CM) has long been adopted for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CM approaches RA as it does for other diseases by holistic treatment, focusing on the whole body condition, and giving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ge and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For seeking the best evidence of CM in making decisions for the care of RA individual patients, a number of clinic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China to gain credibility with the researchers' unremitting efforts. But the heterogeneity in many of these clinical trials and the low quality of design in some previous studies present an obstacle to the meaningful systematic reviews (SR) and meta-analysis. Some favorable results in improvement of response to biomedicine and reduction of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of conventional RA therapy should be carefully interpreted and need further research. Fortunately, more appropriate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rol of CM researches are rais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M in RA therapy to pave the evidence-based way.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 recommend evidence to the clinicians. In futu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with smart and flexible design as a good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will be widely used in CM for RA clinical study, with better research methods suitable for certain CM clinical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CM for RA will be full of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but we have full confidence.  相似文献   

13.
柳祖辉  褚扬  马晓慧  孙鹤  杨劲 《中草药》2018,49(18):4446-4452
群体药动学将经典药动学原理与统计学模型相结合,可以有效利用稀疏数据进行药动学分析。采样点选择对药动学参数计算及结果影响很大,为了更高效、有针对性地挖掘数据信息,保证药动学参数的无偏估计,方便临床与非临床试验的开展,需考虑稀疏点采样优化。稀疏点采样方法包括随机采样法、有限采样法、最大后验贝叶斯法、Fisher信息矩阵法、信息化区间法等,广泛应用于单、多响应药物群体药动学研究。近年来,群体药动学在中药领域发展迅速,但很少有采样优化的研究。通过比较各稀疏点采样优化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条件,介绍单、多响应群体药动学采样优化在中药中的应用,为中药的群体药动学采样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Reporting research is as important a part of a study as its design or analysis. Reporting guidelines (RGs) provide structured advice on how to report research studies clearly and adequately. This study aimed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RGs of Chinese medicine (CM) and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MethodsThrough a systematic search of the 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Transparency Of health Research (EQUATOR) Network and electronic databases up to January 1, 2022, we identified a total of 15 RGs of CM, and further summariz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In addition, we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Gs and analyzed its impact for CM.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generic RGs, the reporting standards of CM have been rapidly developed over the last 10 years, of which 57% were issued in recent 3 years (2019–2021). Currently, the system of RGs of CM has been established, especially for clinical trials, including various CM interventions and covering the guidelines from trial registration, protocol, results publication to the evidence synthesis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RGs of CM is suboptimal.ConclusionIt is necessary to take fur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mprove journals’ endorsement, and establish quality monitoring procedures for RGs of CM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刘华钢  黄慧学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2):2346-2348
对近10年来中药药动学研究进行了总结,表明目前我国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鉴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中药药效的多靶点性和中药药动学评价方法的不完善,经典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法并不能完整的代表中药的药效。但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相信中药的药动学研究将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药是发展中医药学的物质基础,中医学从古代到现代历经了几千年的时间,中医学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药物应用经验。近年来,国内医学界未能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只看到社会发展的大量需求,却忽略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药资源被严重消耗,不能实现中药资源再生,最终导致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7.
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CM)是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CM死亡率高,生存的患者持续的脑损伤可表现为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CM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感染疟原虫红细胞(parasitised red blood cells,pRBC)在脑微血管中的滞留、脑实质中的点状、环状出血,以及广泛的脑内皮细胞活化、局灶性内皮细胞损伤和坏死等。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脑型疟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pRBC黏附、炎症反应级联、血管渗漏性损伤、脑部缺血缺氧等。研究表明,目前用作CM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有(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CXC chemokine ligand 4,CXCL4)、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等。该文梳理了近年来脑型疟基础及临床研究、药物研究的最新文献,着重从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调控因子、相关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系统总结近3年脑型疟炎症及免疫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波动性高血压相对于稳定性高血压(平均动脉压增高)更能加重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增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于波动性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防治,已成为全球高血压病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高血压病患者较常见血栓栓塞性靶器官损害,血小板活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笔者通过对近三年来有关波动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以及其与血小板活化、中医血瘀证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波动性高血压状态下,机体已经出现了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即以血小板活化为突出特征、易致血栓形成、伴随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血瘀证可能在波动性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占有重要地位,活血化瘀方药可能具有广泛的研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刘良 《世界科学技术》2009,11(2):214-219
中医临床治疗学主要是基于整体“证候”诊断的中药复方治疗学。其“证候”病理基础是多样的,复方化学成分是多样的,药物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也是多样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高度的复杂体,故有人称中医为“复杂科学”。很显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如寻找某些单一病理分子与中医“证候”的关联,分离中药单一化学成分研究中药治病的作用机理等,并不适合中医学整体治疗和复方用药的特点。系统生物学理论与组学技术(如蛋白质组、代谢组、基因组等)的发展与应用,为克服上述矛盾提供了条件,因为组学技术能够动态、高效地测定机体在整体条件和多因素作用下多种蛋白质大分子及多种小分子的谱学特征,以及描述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因此,组学技术将是研究中医“复杂科学”的强大工具,为揭示中医“证候”的发生机理、体质学说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作用原理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可能。当然,采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尤其要注意严谨的科学设计,以及研究对象和干预因素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分析海量数据的相互关联。这样,便能建立一个适合中医学研究特点的、优质高效的组学技术平台,大力推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与现代科学的合理结合,以及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中医临床治疗学主要是基于整体“证候”诊断的中药复方治疗学。其“证候”病理基础是多样的,复方化学成分是多样的,药物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也是多样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高度的复杂体,故有人称中医为“复杂科学”。很显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如寻找某些单一病理分子与中医“证候”的关联,分离中药单一化学成分研究中药治病的作用机理等,并不适合中医学整体治疗和复方用药的特点。系统生物学理论与组学技术(如蛋白质组、代谢组、基因组等)的发展与应用,为克服上述矛盾提供了条件,因为组学技术能够动态、高效地测定机体在整体条件和多因素作用下多种蛋白质大分子及多种小分子的谱学特征,以及描述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因此,组学技术将是研究中医“复杂科学”的强大工具,为揭示中医“证候”的发生机理、体质学说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作用原理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可能。当然,采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尤其要注意严谨的科学设计,以及研究对象和干预因素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分析海量数据的相互关联。这样,便能建立一个适合中医学研究特点的、优质高效的组学技术平台,大力推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与现代科学的合理结合,以及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