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中医45个口部症状为线索,与西医学中相应症状的名称及临床特征进行了比较,发现中医口部症状的特色在于更重视口腔及其分泌物的气味异常以及唇、齿、龈的色泽的改变;其不足之处在于对牙齿形态、结构、数量等异常认识不够,应借鉴西医学中相关内容,并将其纳入到中医口部症状中,以补充和完善中医症状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整理11743条历代医案中涉及的口部症状4660种描述,提取出45个口部症状单元,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其中存在多个当代中西医学权威著作没有提及的内容。此研究将有利于规范和完善中医口部症状的名称及内涵。  相似文献   

3.
面口合谷收是经脉体表与体表之间联系的重要体现,从神经生物学角度阐释针刺合谷穴对面口部影响的机制可能是研究面口合谷收理论内涵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文章中作者针刺合谷穴,以后溪、外关作为对照,观察其对面口部痛阈、肌电活动、唾液分泌和脑中枢功能网络响应的影响,从不同层面揭示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期为面口合谷收理论提供更丰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郑红  张启明 《四川中医》2011,(12):17-19
本文通过对常见症状及其临床特征的中西医学比较,发现中医学认识症状的特色在于关注色泽、气味、声音、气息、分泌物和排泄物量的改变。其不足之处在于症状定量研究相对薄弱,认知结果不够细致,忽视形态方面的改变症状。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现代国内外研究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从形态学研究、神经原理研究、红外热像研究、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及其他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5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加味龙胆泻肝汤联用小剂量氯丙嗪治疗心肝火盛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55例,并与氯丙嗪组作对照。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率29.1%,优于氯丙嗪组(χ2=4.20,P<0.05)。中西医结合组氯丙嗪每天用量236.8±41.8mg,低于氯丙嗪组(t=9.11,P<0.001)。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症状、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多见。中西医结合组震颤、便秘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均低于氯丙嗪组(P<0.05或P<0.001)。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学认为,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PD)是由于多巴胺神经递质减少所引起的以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平衡障碍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症侯群。其中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平衡障碍称为PD“运动症状”(motor symptoms)。由于PD的诊断至今仍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的生物学指标,临床诊断还停留在以运动症状为主的经验诊断的层面,而PD的运动症状与中医证候学的“风证”非常接近,但又不完全一致,这就对中医学开展PD的研究带来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加以甄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剌大鼠足阳明胃经面口部腧穴对胃功能影响,研究面口部腧穴调节胃功能的传入与传出路径。方法:雌性SPF级大鼠36只,随机分为电针+利血平组、电针+六烃季铵组、电针+阿托品组、电针+蛇毒组、电针+辣椒素组、单纯电针组、电针+切断组,分别阻断传入、传出神经后给予针刺四白穴,观察胃排空率。结果:阻断胆碱能、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可减弱针刺四白穴后胃排空的增强效应;迷走神经切断后大鼠胃排空显著延迟。结论:胆碱能、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胃功能的调控,除外以上两种神经外,应该还存在其他的神经传导路径调控胃运动。迷走神经可促进胃排空运动,具体作用路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目前中医学术界多将此病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等同。笔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古代中医献所论“痛风”是指痹证。而有关“脚气”的某些论述则与痛风更相接近,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中医蜂疗工作者,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教训与经验清楚地告诉我,中医不仅是科学,而且是一门当之无愧的伟大科学。  相似文献   

11.
刘国忠  张军 《河南中医》2016,(11):1871-1873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比较,两者理论基础不同,中医诊断是一门经验医学的诊断,而西医诊断是在解剖、生理、生化等现代医学基础上的实验诊断,客观性、科学性、专指性强。西医诊断重视疾病对人体局部的器质性改变及生理、生化指标、影像的异常,却忽视社会、环境、自然、气候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治疗不注意改变人体整体的病理功能状态。中医诊断要借鉴西医的系统的病史询问,详细的体格检查,把现代检验技术、影像学检查等纳入到中医诊断中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客观性。中医诊断要与西医诊断结合,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适当地统一中西医诊断的病名,增加中西医工作者之间的理解,避免误解,有利于辨证论治和治疗。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和谐地促进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和地理环境造成了中西哲学的差异 ,本文详细比较了中西哲学的差异 ,总结出了中西哲学的特征 ,并指出二者的差异深刻影响了两种不同医学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 ,中西传统哲学观念都陷入了危机 ,二者在彼此融合 ,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也是历史所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中医与西医在基础理论、临床应用、教育和科研方法方面的比较与联系,展开中西医比较研究,并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进行展望.客观地比较中、西医学,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在学术上的差异和统一,有利于使中、西医学更好地被人们所认识,并能更好地明确祖国医学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重症脓毒症的中医证候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本课题组前瞻性收集的410例包含中医信息的重症脓毒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各项证候发生的频数.结果 重症脓毒症410病例为成人重症病例,年龄15~99岁,平均(62.9±18.8)岁,APACHEⅡ分值为2~50分,平均(23.4±9.8)分.在本组重症脓毒症患者中,脉象中最常见的是脉微弱205例(50.0%)、其次为沉细137例(33.4%)、滑31例(7.6%)和洪大37例(9.0%).在本组重症脓毒症患者中,舌象中最常见的是舌体胖大159例(38.8%),舌质苍白156例(38.0%)、紫暗125例(30.5%),舌苔白177例(43.2%)、舌苔黄141例(34.4%),舌苔厚228例(55.6%),舌苔腻219例(53.4%).最常见的证候有痰340(82.9%)、发热337(82.2%)、腹胀337(82.2%)、神志不清314(76.6%)、出汗251(61.2%)、肢端湿冷248(60.5%)、心悸248 (60.5%)、水肿243 (59.3%)、躯体疼痛201(49%),其次为口干欲饮198 (48.3%)、肠道不排气223 (54.4%)、休克178 (43.4%)、皮肤瘀点瘀斑162(39.5%)、畏寒108(26.3%).结论 本研究结果的证候结果显示符合脓毒症各期各证型的诊断要素,是诊断重症脓毒症时中医辨证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卵管炎性阻塞占女性不孕的30%-40%,已有临床研究表明,输卵管阻塞由输卵管本身病变与周围病变引起,二者常并存,病变原因以炎症为主。消除炎症,疏通管腔,恢复输卵管功能,是治疗此类不孕的关键。笔者对疏通汤及输卵管通液术结合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应以积极有效的内科综合治疗为主,特别是在急性期,最好采用对机体干扰小的措施,以免加重全身循环、代谢紊乱。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抑制胰腺分泌和胰酶活性,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时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的关键是抑制胰酶分泌,纠正内环境紊乱,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和减轻胰外器官的损害,可减少或避免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8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对1949年至今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试验研究内容,从思路方法学角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其研究目标、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未来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试验研究发展目标及途径进行了理性思考。作者认为,其未来研究目标是要为西医增加新内容,为制定合理的针对某一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其可行的研究途径是,针对某种具体疾病整理中医的有效经验,与西医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优劣和差异,然后对此进行解析,在解析中寻求新发现,产生新认识和新技术,并寻找中西医结合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1):231-234
基于脱发的临床病症特点,通过查阅脱发的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并建立脱发的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诊断辨证标准,总结脱发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和模型特点。分析其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吻合度及优缺点,发现现有脱发动物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出脱发的相应机制,与西医临床病症吻合度较高。模型特征缺乏中医证候的体现,疾病与证候关联性不强,将中医证的模型与西医病的模型相结合是日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