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体质食养学是病理体质类型学与传统中医食疗学相结合而成,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应该吃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于身体有利,并可治疗疾病和调整体质。营养基因组学主要研究营养素和食物化学物质对人体基因的转录、翻译以及代谢机制的作用。体质食养学强调的因人制宜,辨证施食,适应气候、兼顾地域,体质食养是建立在营养基因组学基础上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
体质食养学与营养基因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质食养学是病理体质类型学与传统中医食疗学相结合而成,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应该吃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于身体有利,并可治疗疾病和调整体质。营养基因组学主要研究营养素和食物化学物质对人体基因的转录、翻译以及代谢机制的作用。体质食养学强调的因人制宜,辨证施食,适应气候、兼顾地域,体质食养是建立在营养基因组学基础上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3.
体质食养学是病理体质类型学与传统中医食疗学相结合而成,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应该吃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于身体有利,并可治疗疾病和调整体质。营养基因组学主要研究营养素和食物化学物质对人体基因的转录、翻译以及代谢机制的作用。体质食养学强调的因人制宜,辨证施食,适应气候、兼顾地域,体质食养是建立在营养基因组学基础上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4.
很多患者听说食疗、药膳对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恢复效果不错,就自己买一些药材与普通食物一起烹饪,或者到饭店去吃药膳。这样吃到底有没有好处呢?所谓食疗,是利用食物本身的作用来维护人的身体健康,辅助药物防病治病。食疗基本上老少皆宜,但严格来讲,根据食物的性味不同也应该因  相似文献   

5.
略论古代饮食疗法的特点姜秀云饮食疗法,简称“食疗”,是指应用具有药理作用的食物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食疗历史悠久,民间流传很广,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这就是“医食同源”理论的基...  相似文献   

6.
正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全国8所中医院校及相关临床、科研院所编写的《中医未病学》创新教材日前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首部有关中医未病学的教材。该教材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主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为该教材作序。该教材包含了中医未病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中医治未病与中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均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均以预防为原则,两者之间具有相融性.因此,将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健康管理,利用中医养生学的思想及方法为健康管理提供应用支撑.笔者试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是一种积极的医学思想,本文以夏季为例,结合夏季是四时阳气最盛之时,暑湿夹杂的特点,从养长养阳、天人相应;静以养心、动以养形;饮食有节、药膳食疗;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冬病夏治、温阳祛寒五个方面探析中医治未病之养生法,使中医养生更好地指导人类健康生活,为人类健康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9.
探究孙思邈在饮食养生治未病的观点和具体方法。孙氏强调食物对生命的重要性,"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重视饮食宜忌,"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治病提倡食疗为先,"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要求知晓五脏宜忌,慎五味而不偏嗜,以饮食之性味调和五脏。因此对孙氏食养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以期对当今温饱解决后的中国社会生活方式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食疗在亚健康状态(即中医未病状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患者分为酸奶治疗便秘组(49例)、苦瓜治疗空腹血糖受损(IFG)组(23例)、大蒜治疗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组(9例),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并观察疗效。结果:三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在应用单方食疗后,原有的亚健康状态均有明显的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状态,三组总有效率达65%以上。结论:食疗在改善亚健康状态(即中医未病状态)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治未病领域中有很深广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医症状中的感觉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症状没有公认的界定标准。本文基于人体感受器提出了比中医症状更基础的概念一感觉症状。一个完整的感觉症状由观察者、观察工具、观察对象、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5个基本要素组成。通过制定感觉症状的确认方法,发现在51186条历代医案中出现频次大于10的感觉症状有1195个。可望有利于中医症状的内涵界定和中医、西医学在症状体征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经脉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卓廉士  李学智 《中国针灸》2004,24(9):631-633
目的:探讨感应这一自然现象在人体经脉上的体现.方法:查阅古代文、史、哲文献,摘录出有关感应的论述,将其与中医典籍中的经脉现象对照分析.结果:感应现象同样存在于人体经脉中,经脉与自然界之间、上下经脉之间、左右经脉之间、表里两经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刺传导、特定穴的治疗作用都是感应的表现.感应是由"气"和"数"所产生一种趋同性或互补性运动.结论:经脉现象可以用感应学说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本文着重介绍一下精神病的病因,并建议性的提出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卢六沙 《中国针灸》2002,22(10):19-27
循经感传具有趋病性,且敏感程度与疾病轻重程度相关等体现出经络是处于液晶相的体液,但循经感传之作用却深及循经体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组合:尽管各体细胞内均含有生命活动必需的完整的基因组,但具体到某个体细胞或体细胞群(脏腑)时,却因其所在体位,只能是特定的基因组合被激活以完成相应体细胞组成的器官或组织的生理功能。循经感传的这一特点,为甄别中医医疗手段的基因级作用“靶点”,为人类基因组功能测试提供了捷径。  相似文献   

15.
辨别艾灸过程中和艾灸治疗后机体出现的局部反应、灸感反应、不良反应和其他反应,探讨这些反应对疾病的影响,提出应对各种反应的措施,指导临床施治。体表和穴位局部的反应是常用来判断艾灸疗效的依据之一,灸感反应和艾灸对疾病的影响所出现的反应属正常反应,可不必处理,而不良反应和其他反应可根据情况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中医症状中的感觉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症状没有公认的界定标准。本文基于人体感受器提出了比中医症状更基础的概念-感觉症状。一个完整的感觉症状由观察者、观察工具、观察对象、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5个基本要素组成。通过制定感觉症状的确认方法,发现在51186条历代医案中出现频次大于10的感觉症状有1195个。可望有利于中医症状的内涵界定和中医、西医学在症状体征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18.
田露  于越 《天津中医药》2006,23(6):483-485
中医历来重视饮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饮食不仅是人体水谷精微的来源,同时又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饮食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和疾病预后。就食养、食复的概念、理论基础、《内经》对饮食的五味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情况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古代的诊法专著与临床著作,提出中医诊法研究在四诊合参的特征之外,还具有探寻诊法之特异度的特点,<伤寒论>所说的"但见一症便是",即是对这一研究特点的表述.诊法的二元结构展示了诊法研究的两个目的:利用人体,特别是利用医生的感觉器官来解读人体的感知研究;提高临床诊断之准确性的研究,其中特别关注对诊断特异性的探讨.认识到中医诊法研究的二元结构,将有益于提高诊法教学研究与诊法临床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是临床常见疾病,以咽喉异物感、慢性咳嗽、声音嘶哑等为典型症状.杨道文教授从事肺系疾病治疗20余年,对于此疾病治疗有独到见解,认为气的升降运动是生命的根本,LPRD病位在肝肺胃,气机失调、升降无序是其主要病机、并提出肝—肺—胃一体观,以调畅气机,升降相因法治疗此疾病.杨教授对于LPRD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