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阐明洋金花性味辛温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和中药性味的可拆分、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洋金花的化学成分,组合应用多种色谱法及溶剂法等,建立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采用与洋金花性味功效相关的止咳、平喘、镇痛、解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洋金花性味辛温评价系统,对洋金花及其不同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进行研究。结果:将洋金花中的化学成分拆分为生物碱组分和非生物碱组分;各给药组同空白对照组比较证明,洋金花水煎液和生物碱组分具有止咳、平喘、镇痛、解痉的作用,非生物碱组分不具有此类作用。结论:本文建立的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洋金花性味辛温的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组分,即生物碱组分具有辛温的药性;非生物碱组分的性味与洋金花的传统药性不同,其性味的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依据牵牛子的性味临床主要功效与主治建立相应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对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开展中药性味药理学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确定各化学拆分组分药味的归属,阐明牵牛子药味物质基础,并为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的新假说,采用与牵牛子性味功效相关的利尿、化痰、泻下通便、兴奋子宫、抗炎、免疫作用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牵牛子性味药理学评价系统,对牵牛子性味拆分组分的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根据药理学研究结果,采用文献研究,结合聚类分析,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牵牛子拆分组分进行药味归属,阐明中药药味物质基础。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牵牛子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具有明显增加尿量、化痰、增加大肠推进率作用,其中多糖组分作用极为显著。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具有促进胃排空、增加小肠推进率、抗炎、免疫增强、兴奋子宫作用,其中酚酸组分大多作用极为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聚成2类进行分析,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为一类,主要与利尿、增加大鼠大肠推进率、化痰有关;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为一类,主要对增加胃排空率、增加小肠推进率、抗炎、增强免疫、兴奋子宫有关。结论: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牵牛子的拆分组分进行了性味归属:牵牛子不是单药味中药,而是具有苦味和辛味的复合药味中药;牵牛子的苦味、辛味是可拆分的;牵牛子的利尿、增加大肠推进率、化痰作用可能是其苦味的功能体现,其物质基础是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促进胃、小肠蠕动、抗炎、免疫增强作用、兴奋子宫的作用可能是其辛味的功能体现,其物质基础为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  相似文献   

6.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支撑点。而如何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现代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中药研究大多是对活性成分、有效组分等的化学研究,缺乏中药理论的指导,丧失了中医药的固有特色,因此将中药药性理论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相结合,并以中药的药性理论为指导,建立符合中药现代化特色的研究模式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药性味与其化学成分既紧密相关,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赋予中药化学成分以性味系统设计并开展中药性味的拆分与组合的研究,有利于整体分析中药的特色优势,对继承和发扬中药意义重大。该文对近年来中药性味的拆分及其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新药开发与中药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麻黄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考察麻黄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的解热作用,为阐明麻黄性味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提法、醇沉、大孔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等方法和技术的联合应用,建立麻黄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并进一步考察麻黄水煎液及其各化学拆分组分对干酵母致热作用的影响。结果:将麻黄性味物质基础拆分为挥发油组分、生物碱组分、多糖组分和酚酸组分;水煎液组、生物碱组、挥发油组及酚酸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解热作用(P〈0.05),多糖组解热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文章建立的麻黄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实现全成分拆分,各拆分组分间化学成分基本无交叉,且尽量保持原型状态;麻黄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组分、挥发油组分及酚酸组分。多糖组分无解热作用,应该与生物碱组分等分属于不同性味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考察吴茱萸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为阐明吴茱萸性味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提法、醇沉、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及离子交换树脂等方法和技术的联合应用,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并进一步考察吴茱萸水煎液及其各化学拆分组分对醋酸扭体法所致疼痛的影响。结果:将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拆分为吴茱萸内酯单体、生物碱1组分、生物碱2组分、醇沉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各实验组给药后,挥发油组分、吴茱萸内酯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对醋酸致小鼠扭体的镇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物碱1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文建立的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实现全成分拆分,且各拆分组分间化学成分基本无交叉,尽量保持原型;吴茱萸具有一定镇痛作用,物质基础为生物碱1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挥发油组分、吴茱萸内酯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白术、桑白皮"配伍规律的桑白皮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初步验证"药性(气)与药味的物质基础是可拆分、可组合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方法检测24h尿蛋白、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肌酐(Cr)、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尿素氮(BUN)的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M组大鼠24h尿蛋白、TC、TG、BUN、Cr含量显著性升高(P0.01),ALB水平显著性降低(P0.01);与M组相比,降低模型大鼠24h尿蛋白含量、血清TC、TG、BUN、Cr、LDL-C的含量(P0.01或P0.05),升高ALB含量(P0.05)。Am K∶MC-30组干预作用最佳。结论初步推测桑白皮30%乙醇洗脱组分基本能代替桑白皮产生的配伍作用,为中药性味拆分组分可组合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框架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架"、"框架理论"的提出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许多学科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了明确其概念内涵,探讨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提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文章从框架的思路起源出发,系统阐述框架与框架理论的定义,研究概念框架与理论框架的区别及联系,分析框架的具体建构条件及建构方法,并对框架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释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一种中医病证的观点.方法 回顾以往中医文献中辨析艾滋病与"伏气温病"、"瘟毒"、"虚劳"等类似中医病证存在本质性差异的论文,分析艾滋病与上述各种中医病证的差异.结果 多位学者对上述说法作出详细的考证、比较和分析,得出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中医病证的否定结论.结论 艾滋病不同于其他中医病证,但艾滋病的治疗可参考传统中医学的某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观察法、比较法、分类法、试错法、比类取象法等独特的研究方法.本文根据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临床诊疗特点并结合前人和作者本人的实践,提出利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正"、"邪"结合、注重地域特色等方法进行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以期提高中医的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观察法、比较法、分类法、试错法、比类取象法等独特的研究方法.本文根据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临床诊疗特点并结合前人和作者本人的实践,提出利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正"、"邪"结合、注重地域特色等方法进行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以期提高中医的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观察法、比较法、分类法、试错法、比类取象法等独特的研究方法.本文根据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临床诊疗特点并结合前人和作者本人的实践,提出利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正"、"邪"结合、注重地域特色等方法进行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以期提高中医的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国内4家中医院呼吸科71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调查数据分析,探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特征。方法结合前期文献调查研究结果设计临床调查表,对四家中医院呼吸科近三年收治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运用Logistic回归、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证候分析。结果痰热壅肺、痰湿阻肺、痰淤阻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肺肾阴虚、肺肾气阴两虚等以及血瘀兼证是其常见证候。痰热壅肺、痰湿阻肺、肺肾阴虚、肺肾气阴两虚、阳虚水泛、血淤证、心肺气虚的证候属性比较稳定。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证候有痰热壅肺、心肺气虚等八证以及血淤兼证,证候属性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重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进行方法学探讨,体现了证候诊断、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对中医药诊疗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和长寿机制进行探讨。[方法]根据中医典籍有关养生思想的记载和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进行的研究。[结果]中医的"治未病"养生益寿思想不但可以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而且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论]人类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但通过"治未病"而尽"天年"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中药(单体/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目前运用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很难诠释其多靶点、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整合调节作用。课题组提出的"证治代谢组学"假说理论指出,不同的证候存在"证相关代谢谱群"和"证相关生物标志物",这可能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所在,辨证论治后偏离的代谢网络功能呈现回归趋势。基于"证治代谢组学"假说开展中药(单体/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这将为阐释中药(单体/复方)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科学内涵及其对疾病个体的整合调节作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冠心病为研究载体、气阴虚血瘀证为切入点、活血保心丸为干预措施,就该研究思路的内涵与总体模式、提出的背景与依据、实践的方式与可行性、创新与特色及其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