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颜面部缺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的血液供应及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的方法。 方法 选择面部瘢痕挛缩患者 7例 ,Ⅰ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手术时 ,利用尺侧上副动脉供血、贵要静脉属支及腋静脉属支回流的上臂内侧扩张皮瓣带蒂转移 ,Ⅲ期时用扩张皮瓣断蒂修复面部瘢痕挛缩 ,扩张皮瓣面积最大 15cm× 10cm。 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色泽接近面部正常组织 ,外形良好 ,上臂内侧供瓣区遗留较小切口瘢痕。 结论 将扩张器置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的扩张皮瓣用于修复面部瘢痕挛缩 ,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但治疗需要时间较长 ,上肢与头的强迫体位固定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2.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的血供及用于治疗颈部不同程度的瘢痕挛缩的方法.方法 对10例患者分期手术:Ⅰ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手术时,利用尺侧上副动脉或尺侧返动脉供血、贵要静脉属支及腋静脉属支回流的上臂内侧扩张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松解颈部瘢痕挛缩后的创面;Ⅲ期时将扩张皮瓣断蒂,扩张皮瓣最大面积25 cm×15 cm.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及性状接近颈部正常组织,外形良好,上臂内侧供瓣区遗留较小的继发畸形.结论 将扩张器置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的扩张皮瓣用于治疗颈部瘢痕挛缩,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分期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在转移期间上肢与头部问的强迫体位固定的痛苦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3.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用于治疗面颈部瘢痕挛缩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5月-2007年2月,收治20例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7~42岁.病程9个月~20年.瘢痕范围8 cm×6 cm~22 cm×18 cm.一期手术于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植入扩张器.二期手术切除松解面颈部瘢痕,采用9 cm×7 cm~24 cm×18 cm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瓦合3.5 cm×2.5cm~8.0 crn×6.0 cm瘢痕组织瓣带蒂移位修复瘢痕切除后创面.三期手术将扩张皮瓣断蒂,切除剩余瘢痕. 结果 患者术后供受区均Ⅰ期愈合,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区瘢痕不明显,无继发畸形.16例获随访3~24个月,皮瓣质地、色泽与面颈部接近.面部器官移位复位满意,颏颈角形态流畅,颈部功能完全重建,无术后并发症发生. 结论 将扩张器植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用于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修复疗效满意,但治疗所需时间较长,且需强迫体位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应用颈区双蒂预构皮瓣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以来,应用双侧颞浅血管束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形成颈区左右侧双蒂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瘢痕畸形13例26侧,均为男性,年龄19~26岁。治疗时长平均为4月余。患者共同特点为:全颜面烧伤或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面中部较严重,包括:睑外翻、鼻部分缺损畸形、口周瘢痕畸形等,颈部皮肤完好。治疗分两期,Ⅰ期:双侧颞浅血管预构颈区皮瓣,颈区皮肤扩张器植入术,扩张器注水3月余;Ⅱ期: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矫正,颈区双蒂预构扩张皮瓣转移术。设计预构扩张皮瓣最大单侧面积为:12cm×8cm。结果:26侧皮瓣均完全成活,皮瓣血供良好,供区可直接缝合,面部瘢痕挛缩得到松解。12个月后,随访5例10侧,修复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结论:同期应用双侧颞浅血管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可同期修复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是一种可靠的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 1999年以来 ,我们应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转移修复鼻背瘢痕挛缩 ,获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 2例 ,女 4例。年龄 2 0~ 31岁。烧伤 4例 ,开水烫伤 2例。其中面部增生性瘢痕 4例 ,萎缩性瘢痕 2例 ;下眼睑外翻 3例 ;口角畸形 2例 ;鼻孔狭窄 2例 ;鼻孔外露 4例。均应用左侧上臂内侧扩张皮瓣。手术分二期进行 第一期 :局部浸润麻醉下 ,在左上臂外侧切开 4~ 6 cm,紧贴深筋膜浅层向臂内侧分离 ,形成包括整个臂内侧区域之囊腔 :上达腋窝下 4 cm,下至肘横纹上 5 cm,前后界为臂前后正中线。止血后置入 6 0 0 ml皮肤扩张器一…  相似文献   

6.
胸三角扩张薄皮瓣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罗勇  高建华  姜平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568-1570
目的:探讨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理想修复方法方法:利用胸三角皮瓣扩张形成薄皮瓣修复瘢痕创面,手术分两期,第一期于胸三角皮瓣深筋膜浅层剥离放置300~800ml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充分扩张及维持2个月左右。第二期取出扩张器形成扩张薄皮瓣。切除面颈部瘢痕,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所有皮瓣成活良好,后期皮瓣色泽与面部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回缩,无臃肿,面颈部形态美观。结论:利用胸三角扩张薄皮瓣修复面颈部较大面积瘢痕是效果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肩峰区跨区供血轴型扩张皮瓣的解剖学特征及应用于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颈横动脉分支和胸肩峰动脉吻合支跨区供血,形成前界为锁骨、后界为肩胛岗、外界为肩峰的颈肩峰区的扩张皮瓣,以颈侧为蒂转移修复较大面积的颈部软组织缺损.结果 15例患者的19个颈肩峰扩张皮瓣(面积最大为23 cm× 16 cm)全部成活,颈部畸形矫正良好.结论 颈肩峰区跨区供血的吻合支丰富,于深筋膜浅层进行扩张后皮下脂肪层及皮肤较薄,可以形成较大面积的扩张皮瓣,以颈横动脉颈段皮支为轴型血管,转移修复颈部较严重的瘢痕挛缩畸形,是一个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臂内侧皮瓣深筋膜浅层以上血管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0侧,左右各半,乳胶灌注血管。四倍放大镜下由浅入深进行解剖,观察浅筋膜层内血管的吻合情况、吻合支的数量及皮动脉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结果:上臂内侧自深筋膜浅层平面发出的皮动脉8~9支,各皮动脉于深筋膜浅层内发出分支沿纵行方向相互吻合。上臂皮瓣的中轴部位即内侧肌间隔区域吻合支最为丰富,其次为上臂内侧偏后部分。每侧肢体均有2~5支明显的贯串上臂全长的吻合支,多位于皮瓣的中部及偏后侧部位。皮动脉穿出点集中在臂内侧肌间隔区域,最远分支距肘横纹(3.47±1.50)cm,近端分支距腋窝横皱襞距离(1.64±1.22)cm。结论:上臂内侧皮瓣血供介于轴型皮瓣与任意型皮瓣之间,切取时长宽比例超过任意型皮瓣。皮瓣为双向供血,无论以近端为蒂还是以远端为蒂切取皮瓣均是安全的。以内侧肌间隔为轴线,沿深筋膜浅层设计顺行或逆行皮瓣血供均可靠,切取皮瓣安全,如需扩大切取皮瓣,向后扩展延伸比向前扩展血供更可靠。皮瓣制作时蒂部尽可能置于肌间隔区域,蒂宽约4cm。以近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近端距腋窝横皱襞需超过3cm,远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远端距肘横纹需超过5cm。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血管移植皮瓣预制技术应用于常规的面颈部组织扩张术中,从而提高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手术,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浅筋膜瓣,同时,在面颈部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组织腔隙,将颞浅筋膜瓣转移至组织腔隙内,适当固定,在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Ⅱ期手术,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将传统的面颈部扩张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转移的岛状皮瓣,用于颜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临床应用11例,分别用于面部黑痣、血管瘤和面部瘢痕切除后遗留创面的修复。颞浅筋膜岛状瓣血管蒂长6.5~10.0cm,筋膜瓣面积5.0cm×5.0cm~6.0cm×8.0cm,面颈部扩张岛状皮瓣的面积为6.0cm×8.0cm~7.0cm×17.0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7例,另行植皮修复者4例。结论血管移植技术和常规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相结合,可以将传统的扩张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转移的岛状皮瓣,提高了扩张皮瓣转移时的灵活性和皮瓣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面部瘢痕挛缩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17例。结果本组皮瓣面积(10 cm×8 cm)~(15 cm×9 cm),移植皮瓣全部成活。7例随访3个月~5年,皮瓣外形良好,色泽与面部皮肤相近,供瓣区遗留瘢痕较小。结论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挛缩效果良好,虽所需时间长,且需强迫体位固定,但仍不失为面部整形修复的可选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扩张后的上臂内侧逆行皮瓣的血液供应,及其在大面积面部瘢痕挛缩合并鼻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一侧无明显瘢痕的上臂,Ⅰ期手术将800 ml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分别将皮瓣两侧及近心端行延迟手术;Ⅲ期以肘部为蒂将延迟皮瓣转移至颜面、鼻部,皮瓣面积最大20 cm×18 cm;Ⅳ期行断蒂手术.结果 自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对11例大面积的面部瘢痕挛缩合并鼻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术后经1~3年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的移植皮瓣完全成活,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接近,移位器官复位良好,鼻外形满意.结论 扩张后的上臂内侧逆行皮瓣能提供充足的组织量,将大面积的面部瘢痕挛缩和鼻缺损作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进行修复,方法可行.但疗程较长,上肢与头部的强迫体位固定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将血管移植皮瓣预制技术应用于常规的面颈部组织扩张术中,从而提高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方法 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手术,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浅筋膜瓣,同时,在面颈部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组织腔隙,将颞浅筋膜瓣转移至组织腔隙内,适当固定,在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Ⅱ期手术,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将传统的面颈部扩张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转移的岛状皮瓣,用于颜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 临床应用11例,分别用于面部黑痣、血管瘤和面部瘢痕切除后遗留创面的修复.颞浅筋膜岛状瓣血管蒂长6.5~10.0 cm,筋膜瓣面积5.0 cm×5.0 cm~6.0 cm× 8.0 cm,面颈部扩张岛状皮瓣的面积为6.0 cm×8.0 cm~7.0 cm×17.0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7例,另行植皮修复者4例.结论 血管移植技术和常规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相结合,可以将传统的扩张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转移的岛状皮瓣,提高了扩张皮瓣转移时的灵活性和皮瓣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张皮瓣整复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5月—2022年9月,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7例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 其中男13例、女4例, 年龄23~55岁, 颈部挛缩程度Ⅱ度者3例、Ⅲ度者14例, 12例患者合并面部瘢痕挛缩畸形。Ⅰ期于面、胸、肩、腹部等处置入34个额定容量为100~600 mL的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注射生理盐水扩张。Ⅱ期切除瘢痕组织、松解挛缩, 纠正畸形, 局部转移2个扩张面部皮瓣、带蒂转移17个扩张皮瓣、游离移植15个扩张皮瓣修复松解后继发创面(对7个皮瓣行动脉增压), 并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评估移植时皮瓣动脉血流灌注和静脉回流状况。除2个面部皮瓣外的32个皮瓣切取面积为10 cm×8 cm~36 cm×16 cm, 将31个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封闭, 1个皮瓣供区创面采用自体刃厚头皮移植修复。观察并记录扩张器的埋置部位皮肤状态、扩张时间、注射生理盐水总量,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Ⅱ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患者面颈部远期整复效果和皮瓣供区恢...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黑痣的方法。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7月,共16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或黑痣患者采用上臂内侧皮瓣进行修复,其中面部瘢痕患者14例,面部黑痣2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18~36岁。手术分三期进行,一期在面部病变同侧上臂植入扩张器,持续注水约3个月,二期行皮瓣延迟术,三期将上臂内侧皮瓣带蒂转移,病变切除。四期断蒂。结果:16例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颜色接近面部周围皮肤,局部瘢痕牵拉畸形者亦改善明显,随访6~12个月,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臂内侧皮瓣为修复面部大面积皮肤病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应用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治疗10例大面积面部缺损患者。分离颞浅筋膜瓣,返折后固定于颈部预扩张皮瓣下方,并放置扩张器;经5~6个月的扩张获得足够的新生皮肤后,设计皮瓣,形成以颞浅筋膜为蒂的岛状皮瓣,将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缺损。结果 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皮瓣后,可使扩张量达到400~800 m L,平均修复面积为129 cm2,大小8 cm×9.5 cm~14 cm×14 cm。扩张过程中未出现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本方法成功修复10例患者的面部缺损,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接近。结论 采用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可有效增加扩张皮肤血液供应,从而获取较大面积的扩张皮肤进行面部修复。  相似文献   

16.
颞浅血管预构扩张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浅血管预构扩张皮瓣在修复面、颈部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其修复效果。方法:通过将颞浅动、静脉植入颈部皮下,皮下置入扩张器,经过3个月的组织扩张,形成以颞浅动、静脉为蒂的颈部预构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同侧面、颈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2001年至2006年,应用此方法修复10例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的面颊部及颏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均取得了成功。随访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颞浅动、静脉颈部预构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上臂内侧远位蒂扩张皮瓣修复头、面部瘢痕的方法。方法:自2007以来,应用上臂内侧远位蒂扩张皮瓣治疗头、面部瘢痕7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6~31岁。瘢痕面积最小10cm×7cm,最大15cm×12cm。结果:左侧臂供瓣3例,右侧臂供瓣4例;面部受区2例,头部受区5例。应用皮瓣面积10cm×8cm~15cm×13cm,全部成活。电话随访3例,术后半年至一年,患者满意。结论:①应用上臂内侧远位蒂扩张皮瓣治疗头、面部瘢痕,供区隐蔽,血供可靠;②本文方法皮瓣转移灵活,可达颅顶区域,作为头、面部瘢痕修复方法的补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后修复颈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后,带蒂转移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的治疗方法.方法 据颈部瘢痕范围,采用单侧(18例)或双侧胸三角皮瓣(2例)预扩张,成人选用600~800 ml扩张器,儿童选用200~450 ml扩张器.瘢痕面积:8 cm×5 cm~12 cm×13 cm.单侧胸三角皮瓣的面积最小9 cm×16 cm,最大12 cm×18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切口均选择在锁骨下,根据修复面积设计皮瓣,同时要兼顾断蒂时修复剩余瘢痕所需皮瓣的面积.皮瓣转移3周后行延迟术,4周断蒂修复剩余的颈部瘢痕.结果 2007至2009年采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20例颈部瘢痕挛缩,仅1例皮瓣扩张不充分,但未影响手术效果,余皮瓣术后均成活,效果满意.6例6个月后复诊,1例患者切口瘢痕明显,5例效果良好.结论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是修复颈部大面积瘢痕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以颏下动脉为蒂的颈部扩张皮瓣在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应用以颏下血管为蒂的颈部岛状扩张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12例.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行颈部扩张器植入术,二期以一侧颏下动脉为蒂,设计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皮瓣的最大面积16 cm×9 cm.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因静脉回流不畅而出现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等治疗后愈合.4例获得远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皮瓣质地及色泽均接近面部正常组织,外形满意,颈部供区瘢痕隐蔽、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 颏下动脉走行恒定,颈部扩张后可以提供较大面积高质量的皮肤组织,以颏下动脉为蒂的颈部岛状扩张皮瓣是修复面部损伤后瘢痕挛缩及面部浅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岛状颞浅血管颈部预制扩张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应用颞浅血管束颈部预制扩张皮瓣修复面部较大软组织缺损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方法。 方法  1998年~ 2 0 0 3年 ,对 6例面部瘢痕挛缩的患者 ,将颞浅血管植入颈部扩张皮瓣皮下 ,经 3个月组织扩张 ,形成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颈部预制扩张皮瓣 ,移位修复同侧面部软组织缺损。预制扩张皮瓣最大范围为 12 cm× 8cm,蒂长 7~8cm。 结果 术后 6个预制扩张皮瓣 ,移位后有一过性充血潮红 ,均完全成活。修复面颊部及颏部软组织缺损后 ,随访3~ 6个月 ,效果良好。 结论 以颞浅血管颈部预制扩张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方法可靠。颞浅血管束与扩张皮瓣接触范围的大小与蒂部所携带皮瓣的面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