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研究证明,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肾脏并可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而恢复肾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目的:综合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脏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英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9-01/2009-12期间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肾脏疾病防治相关的文献,检索词“间充质干细胞、肾脏疾病”,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英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文献所述内容应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肾脏疾病相关,且以近5年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重复性文章及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多种肾脏疾病的恢复,通过向肾小球和肾小管细胞分化及促进肾脏分泌等机制对肾脏疾病起到治疗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多停留在试验阶段,研究对象主要是动物模型,临床研究开展不多,主要在IgA肾病及一些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狼疮性肾炎、淀粉养变肾损害、转移性肾细胞癌等中应用,且大多都处于摸索阶段,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背景:神经系统变性病、脑卒中后遗症、颅脑及脊髓损伤等难治性疾病,多为大量神经元坏死、功能缺失。成年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能力差,几乎无法产生新的神经元,完成自我修复。因此使损伤或变性的中枢神经组织恢复功能是人类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治疗难题。干细胞的研究应用给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目的:干细胞的研究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检索不同来源干细胞神经向分化的相关文献,对不同来源干细胞神经向分化能力进行比较。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neuronal differentiation”分别于“embryonic stem cell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umbilical cord blood ctem cells”组合检索。搜索以1995-01-01/2009-12-31相关文献,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参考文献。筛选近年来不同来源干细胞神经向分化的所有文献。 结果与结论:理想的种子细胞应具有创伤小,易于获得,易于体外扩增,不涉及免疫排斥致瘤性及伦理学问题等。目前尚未发现具有以上优点的种子细胞。对于理想种子细胞不仅要考虑取材和法律问题更重要的细胞的定向分化能力。神经系统干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可以根据干细胞神经向分化能力的选择,由于目前对于各种干细胞神经向分化能力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尚不能确定理想的种子细胞。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来源干细胞的神经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背景:脐带血干细胞富含多种干/祖细胞,其各种干/祖细胞移植治疗和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 目的:综述脐带血干细胞中存在的多种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心脏疾病的实验应用和脐带血干细胞在心脏疾病的实验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01/2009-10中国数字图书馆、维普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脐带血干细胞,造血干/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1999-01/2009-10 PubMed 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hematopoietic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ndothelial cells,myocardial cells,tissue engineering,seeded cell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检索《干细胞生物学》专著,共检索到文献95篇。根据纳入标准最终纳入文献30篇。 结果与结论:脐带血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多能干细胞,富含造血干/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非限制性体干细胞等。相对于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来源丰富,获得更为容易,更为原始,分化增殖能力更强,排斥反应小,在体外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多种细胞。基于脐带血干细胞独特的生物特性、资源优势及在冠心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构建组织工程人工心脏的种子细胞来源提供可能,在心脏再生和组织工程人工心脏方面的应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疗法由于能增加新血管生成,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故有望成为严重下肢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但少有文献就此方面进行综述和概括。 目的:综述近年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最新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10-10/2011-01 CNKI、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肢体缺血,干细胞移植,血管新生,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neovascularzation”。共检索到文献6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4篇。 结果与结论:严重下肢缺血是外周动脉疾病的终末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其中一部分患者已经失去血管重建的机会。干细胞移植疗法由于能增加新血管生成,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从而成为严重下肢缺血患者保肢的新选择而备受关注。但其潜在的新血管生成机制尚需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大宗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完善,以期使更多的下肢严重缺血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5.
学术背景:骨髓中的某个细胞群具有转化为卵圆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潜能,为修复肝脏不可逆性损伤带来了新希望。 目的:对近年来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进行综述。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及HighWire l999-01/2007-06 期间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病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hemopoietic stem cells, hepatocytes, hepatic fibrosis, hepatic cirrhosis”等,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维普数据库1999-01/2007-06期间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及肝纤维化文章,检索词为“骨髓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肝细胞,肝纤维化,肝硬化”,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研究进展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49篇外文文献和42篇中文文献,3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7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 文献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34篇文献中,18篇涉及骨髓干细胞通过移植在体内转化为肝细胞,12篇涉及骨髓干细胞通过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肝细胞,4篇涉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资料综合:骨髓干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 其具有可塑性特性。体外通过生长因子,体内利用特定的微环境均可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肝前体细胞和成熟肝细胞,并明显改善肝功能。从动物实验到临床研究都表明,骨髓干细胞具有的来源丰富、费用低廉、损伤小、自体移植不栓塞、无排斥反应等优点为治疗肝病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成为生物人工肝的细胞来源。 结论: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难治性肝病的临床应用前景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6.
学术背景: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尿便功能障碍,胚胎的脊髓组织、许旺细胞以及基因修饰的功能细胞等载体移植均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其中神经干细胞因与损伤区域的细胞同源,故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目的:深入认识神经干细胞与脊髓损伤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与Science direct数据库2000-01/2007-05的相关文献,检索词“neural stem cells,spinal cord injur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132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③近4年文献。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③综述文献。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23篇文献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被破坏,多种炎性因子进入损伤区域,触发细胞坏死和凋亡等级联效应。从病理生理机制角度,脊髓损伤后出现的局部微环境改变也是造成神经系统再生失败的重要原因。②神经干细胞具备自我维持和更新的能力、增殖分裂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一定的迁移能力。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干细胞可从胚胎、胎儿和成人脑与脊髓组织的不同部位分离出来,并能够在体外或体内扩增,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③将神经干细胞或其分化产物移植至宿主脊髓内,继而分化为相应的神经细胞是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共同途径。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诱导信号通路及相关作用机制;体外操作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特性的影响;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功能状态及迁移、分化调控等。 结论:利用神经干细胞进行细胞替代和转基因治疗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背景:既往多项研究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多向分化潜力,并应用到多个领域,同样干细胞疗法对解决组织损伤修复将是一种革命性进步。 目的:对国内外应用干细胞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现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Elsevier数据库中2000-01/2010-09关于干细胞参与软组织损伤治疗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干细胞,治疗,损伤”或“stem cells,treatment,Soft tissues injur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干细胞治疗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最终选择关于干细胞治疗组织损伤的36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体育运动过程中导致的肌腱,骨骼损伤,难以根治,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对治疗运动员的损伤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以间充质干细胞为基础的细胞疗法正成为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最前沿,因此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最重要的成体干细胞来源,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背景:如何让1型糖尿病达到完全治愈,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的认识和不断发展,将干细胞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1型糖尿病干细胞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06 PubMed数据库(网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ype 1 diabetes,embryonic stem cells,pancreatic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址http://www.wanfangdata.com.cn)相关文章,检索词为“1型糖尿病,胚胎干细胞,胰腺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134篇。 结果与结论:1型糖尿病是T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目前没有根治办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能诱导分化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已经成为人们寻找诱导β细胞替代物的新资源。目前干细胞的研究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大都是动物实验,在体内环境下的扩增和分化不易控制,且来源于胚胎,伦理学上未得到普遍认同,限制了临床研究。成体干细胞中研究较多的是胰腺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胰腺干细胞没有明确的表面标志,取材困难,不易采集纯化,用于临床的难度较大;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比较丰富,但对于它的跨胚层分化仍有争议,而且分化后的细胞在体内的功能维持时间还不确定;造血干细胞是目前研究最广泛、应用最成熟的成体干细胞,不仅来源丰富,易采集,而且能抑制自身排斥反应,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必将成为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临床上针对颅脑损伤,尤其是运动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强、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对运动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通过分析运动性颅脑损伤的病理学变化及干细胞技术的应用,探讨干细胞技术应用于运动性颅脑损伤,促进其功能恢复的重要作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4-01/2010-03)、重庆维普数据库(1994-01/2010-06)、清华同方数据库(1994-01/2010-06)等以“Stem cell,spots brain injury,neural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为英文检索词,以“干细胞;运动性颅脑损伤;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中文检索词。以与运动性颅脑损伤和干细胞技术相关的文献为纳入标准,以重复性研究、陈旧性文献为排除标准。共检索到126篇相关文献,通过对重复性研究和陈旧性研究之后得到2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颅脑损伤的研究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治疗运动性颅脑损伤的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通过分析发现干细胞尤其是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运动性颅脑损伤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其研究前景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白血病干细胞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白血病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成为可能,有望发现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综述白血病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9-01/2010-01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白血病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01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服务系统(FMJS)相关文章,检索词为“leukemia stem cell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154篇。 结果与结论:随着白血病干细胞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白血病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成为可能,通过对白血病干细胞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特性的研究,试图研发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表面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微环境的靶向治疗,初步研究证实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研究中的混杂因子较多,动物模型难以完全模拟真实的体内环境。  相似文献   

11.
神经干细胞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神经干细胞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神经干细胞可来源于胚胎干细胞和成年干细胞,前者包括早期胚胎细胞和胎儿神经组织细胞,由于从胚胎获取干细胞面l临伦理学的束缚,从成年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将是未来临床应用更具可行性的途径。成年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包括存在于成年神经组织中的干细胞和从其他组织中分化得到的干细胞,其中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出神经干细胞,目前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脉冲电磁场对前软骨干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确。 目的:进一步探讨脉冲电磁场对前软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观察其对前软骨干细胞Ihh/PTHrP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获取并纯化SD大鼠前软骨干细胞,使用频率为50 MHz,电场强度为1 mT的脉冲电磁场进行干预,0.5 h/次,2次/d,干预2,4,6 d后收集细胞,以不给予磁场刺激的为空白对照。通过RT-PCR法检测细胞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基因表达水平,再通过Western-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印度刺猬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RT-PCR结果显示,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随磁场刺激时间延长而增高,且经磁场刺激前软骨干细胞的聚集蛋白聚糖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P < 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印度豪猪蛋白及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蛋白表达均随磁场刺激时间的延长增加,不同时间磁场刺激组印度刺猬蛋白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 (P < 0.01);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的表达量也随之上升,但当磁场刺激4,6 d后的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P < 0.01)。提示强度为1 mT,频率为50 MHz的脉冲电磁场能促进前软骨干细胞向成熟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Ihh/PTHrP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BMSCs-NSCs)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联合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疗效及其相关机理。方法 60只Wistar雄性大鼠,置西宁地区正常饲养,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模型制备完毕后立体定向下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将大鼠分为3组,即A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组(BMSCs-NSCs组,n=20); B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联合BDNF组(BMSCs-NSCs+BDNF组,n=20),注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细胞的同时,联合注射100 ng BNDF; C组:对照组(仅注射DMEM/F12培养基,n=20); 术后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于术后24 d取脑组织,行Nestin、GFAP、Map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细胞移植后第3 d,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细胞移植后第14 d BMSCs-NSCs+BDNF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BMSCs-NSCs组,BMSCs-NSCs组优于对照组;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MSCs-NSCS+BDNF组Nestin、GFAP、Map2的IOD值均显著高于BMSCs-NSCs组; BMSCs-NSCs+BDNF组、BMSCs-NSCs组各检测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Nestin、GFAP、Map2的表达主要集聚于脑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结论 在西宁地区联合移植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及BDNF可显著促进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以骨髓干细胞居多,但随着其来源有限,提取创伤大等一系列问题的限制,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其他的种子细胞。脂肪组织以其丰富的来源、提取方便等优势逐渐得到重视。以脂肪组织为来源的种子细胞可能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综述脂肪组织来源的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库及重庆维普数据库有关脂肪干细胞获取和分化能力以及去分化脂肪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在相关组织工程中应用前景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脂肪组织因其丰富的来源,便捷的取材方法和较高的干细胞含量使其相比骨髓更适合作为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供体。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脂肪干细胞,近年来随着“去分化”和基因转导技术的日益发展,去分化脂肪细胞和多潜能诱导干细胞的获取和生物学性能研究也有了较大的进展。作为种子细胞,3种细胞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但均可来源于脂肪组织,对其各自的获取方法和诱导分化潜能的研究比对,有助于人们在组织工程应用中对种子细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a neurotrophin-like motif in the N-terminal receptor binding region of the thrombopoietin (TPO) molecule, and have described localization of TPO and TPO receptor in the brain. Therefore, it is believed that TPO may be involved in regulation of neurogenesis. OBJECTIVE: To validate the effect of TPO on trans-differentiation, or differentiation from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 to neural stem cells (NSCs).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Comparative studies were performed from March 2004 to April 2007 at the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Northern Hospital, and the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PLA. MATERIALS: Human fetal liver (FL) was obtained from fetuses after water-balloon abortion. Gestational age ranged from 16 to 20 weeks. The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nd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Northern Hospital. TPO was kindly provided by Genentech Inc (USA). Iscove's Modified Dulbecco's Medium (IMDM) and neurobasalTM medium were purchased from Invitrogen (USA). MACS CD34 multisort kit was purchased from Miltenyi Biotec (Germany). METHODS: CD34^+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human FL mononuclear cells using MACS CD34 multisort kit and cultured at 1 × 10^5/mL in IMDM, containing TPO for 60 days with weekly changes of half of the medium. After culturing for 30 and 60 days, the TPO-induced cells were resuspended in neurobasalTM medium containing 10% fetal brain extracts and plated in an 8-well BIOCOAT poly-D-Lysine Culture Slide and cultured for another 7 days. MAIN OUTCOME MEASURES: Cell number, viability, phenotype and expression of hemopoiesis-related and neurogenesis-related proteins were examined by trypan blue exclusion with hemocytometer, immunoblot,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flow cytometry. RESULTS: After 60 days of induction with TPO, the cell number increased by 4.6-fold compared to the initial culture. Although the proportion of the cells expressing the h  相似文献   

16.
背景:通过基因转染的方式将已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是近年来干细胞领域一项令人瞩目的新技术。由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摆脱了材料来源和伦理学的限制,因此其出现为特异的细胞治疗,特别是再生医学带来新的曙光。 目的: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制备流程、产生的限制条件与机制、患者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获得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做一评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6-01/2010-03有关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制备、产生机制的文章,检索词“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检索部分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最终纳入3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重组因子的选择。②目的细胞的选择。③重组因子的导入。④重组因子在目的细胞内的表达。⑤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产生。⑥重组细胞的鉴定。DNA甲基化、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和甲基化以及p53基因的表达在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技术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毫无疑问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患者特异性和疾病特异性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获得对于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巨大的细胞种子资源。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There is accumulating evidence of the presence of embryonic stem cell (ESC)-like cells in benign tumors.Aim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ESC-like cells in Schwannoma using the induced-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markers OCT4, SOX2, NANOG, KLF4 and c-MYC.MethodsImmunohistochemical (IHC) staining (n = 20) and RT-qPCR (n = 6) were performed on Schwannoma tissue samples (STS) to investigate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 of these iPSC markers, respectively. Immunofluorescence (IF) staining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co-localization of the iPSC markers with CD34, α-SMA and CD133.ResultsIHC staining and RT-qPCR demonstrated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 of all five iPSC markers, respectively. IF staining showed expression of SOX2, KLF4 and c-MYC on the tumor cells and the endothelium of the tumor microvessels which also expressed OCT4, while NANOG was exclusively expressed on the endothelium of the tumor microvessels. The OCT4+/CD34+ endothelium expressed CD133.ConclusionWe have identified a putative OCT4+/SOX2+/NANOG+/KLF4+/c-MYC+/CD133+ ESC-like subpopulation on the endothelium of tumor microvessels and an OCT4-/SOX2+/NANOG-/KLF4+/c-MYC+/CD133+ ESC-like subpopulation, within Schwannoma.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No etiologic therapy is available for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bu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preclinical models of DM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icrofragmented fat extracted on a murine model of DMD. Methods: Fat tissue was extracted from healthy human participants and injected IM into DMD mice. Histological analysis, cytokines, and force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up to 4 weeks after injection. Results: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mice injected with microfragmented fat exhibited an improved muscle phenotype (decreased necrosis and fibrosis), a decreas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increased strength. Discussion: Administration of microfragmented fat in key muscles may improve muscular phenotype in patients with DMD. Muscle Nerve, 2019  相似文献   

19.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is a rich source of autologous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Interestingly, subpopulations of these, particularly mesenchymal-like cells from both cord blood and the cord stroma, exhibited a potential to be differentiated into neuron-like cells in culture. 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 have demonstrated efficacy in reducing lesion sizes and enhancing behavioral recovery in animal models of ischemic and traumatic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jury. Recent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neurons derived from cord stroma mesenchymal cells could alleviate movement disorders in hemiparkinsonian animal models. We review here the neurogenic potential of umbilical cord stem cells and discuss possibilities of their exploitation as an alternative to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or neural stem cells for transplantation therapy of traumatic CNS injury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