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再血管化与再上皮细胞化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期相关文献,介绍一种先将同种异体移植段气管大网膜包裹,血管化后再种植自体上皮细胞后原位移植的方法.结果与一期原位移植加大网膜包裹相比,增加上皮细胞覆盖率,使之最接近自体生理条件.结论这一方法若能成功,可进一步减少移植段气管免疫排斥反应,防止其塌陷,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4.
由于气管本身的解剖学独特性 ,气管移植具有很大的难度 ,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植入气管的再血管化问题 ,这也是气管移植难以过渡到临床的主要障碍。本文就近年来在解决气管移植物血供方面的有关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由于气管本身的解剖学独特性,气管移植具有很大的难度,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植入气管的再血管化问题,这也是气管移植难以过渡到临床的主要障碍,本文就近年来在解决气管移植物血供方面的有关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由于气管本身的解剖学独特性,气管移植具有很大的难度,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植入气管的再血管化问题,这也是气管移植难以过渡到临床的主要障碍.本文就近年来在解决气管移植物血供方面的有关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神经移植段对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神经移植段的方向对神经再生的影响,采用硅胶管桥接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一侧硅胶管远端套接顺行神经移植段,另一侧套接逆行神经移植段,术后2,4及6周取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测大网膜的形态及血管分布,探讨大网膜的设计剪裁,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用12例防腐固定处理的成人尸体,3例成人新鲜尸体。分别巨微解剖观测大网膜的形态及血管分布、进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 结果 大网膜的长度为(24.7±6.9)cm,宽度为(28.3±2.8)cm,分为薄、中、厚三型,薄型占33.3%,中型占46.7%,厚型占20.0%。大网膜的血供来源于胃网膜左、右动脉沿胃大弯连接而构成胃网膜血管弓,从胃网膜血管弓向大网膜发出血管分支。大网膜的主要动脉有4条:①大网膜右动脉:起始处外径为(1.0±0.4)nm。②大网膜中动脉:起始处外径为(0.7±0.3)mm。③大网膜左动脉:起始处外径为(1.2±0.4)mm。④大网膜副动脉:起始处外径为(0.5±0.l)mm。 结论 根据大网膜前、后弓血管的解剖特点、大网膜中动脉分叉位置的高低及与延长方法,将大网膜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在临床裁剪使用大网膜时,应根据5型的不同特点做不同的裁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复合缓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采用药物微球技术制备NGF微球,与生物纤维蛋白胶混合形成NGF复合缓释制剂.取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80~300 g,制备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取健康雄性Wismr大鼠52只,体重250~300 g,制备大鼠左侧世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根据修复缺损材料不同,随机分成4组(n=13):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加NGF复合缓释制剂组(B组)、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和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和纤维蛋白胶组(D组).右侧不作处理作为空白埘照组.术后行大体观察;术后2周测鼍神经轴突生长距离;术后16周行电生理检测,计算术侧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术侧小腿三头肌收缩力恢复率及湿重恢复率,并行移植神经吻合中段HE和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 结果 所有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周A组神经再生距离较其余3组长(P<0.05),B组优于C、D组(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B、C、D组术侧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分别为73.37%±7.82%、70.39%±8.45%、53.51%±6.31%、55.28%±5.37%;A、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侧小腿三头肌收缩力恢复率分别为85.33%±5.59%、69.79%±5.31%、64.46%±8.49%、63.35%±6.40%:A组与B、C、D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侧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62.54%±8.25%、53.73%±4.56%、46.37%±5.68%、45.78%±7.14%;A组与B、C、D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图像分析示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均优于C、D组(P<0.05),B组轴突直径小于A组(P<0.05). 结论 复合缓释NGF的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能满意修复一定长度的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种有效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异体神经片段经皮下包埋不同时段后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55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5组,A、B、C组(实验组)和D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E组(供体组)15只。E组动物在出骨盆口以远5mm处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向远端游离约15mm,切断作为移植物。A、B、C组动物均行左侧大腿切口,皮下钝性分离,埋入供体神经片段。术后1周(A组)、2周(B组)、3周(C组)显露右侧坐骨神经,距骨盆出口约5mm处切断,向远端游离约10mm再切断,取出对侧包埋的神经片段,修剪远近端保留长度约10mm,移植于右侧神经缺损处。D组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后,在距骨盆出口约5mm处切断,向远端游离约10mm后再切断,原位缝合。术后2、4、6、8、10及12周监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术后12周行电生理检查测试运动神经诱发电位的传导速度及潜伏期,组织学检测移植神经再生轴突数目和面积,以及移植神经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术后各组SFI逐渐下降,12周时A组和D组的SFI最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别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组和D组再生大量有髓神经纤维及少量无髓神经纤维,再生神经的数量和结构与正常神经相似,图像分析显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别,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D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期结果无差异,优于B组和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体神经片断皮下包埋后有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皮下包埋1周组促神经再生作用优于皮下包埋2、3周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注射异体不同细胞于大鼠失神经靶肌肉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成年大鼠36只,雌性,体重120~15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无菌条件下切断左侧坐骨神经,一期神经外膜缝合.术后即于小腿三头肌处注射相应细胞,7天注射1次,共4次.A组注射单纯雪旺细胞1×106/ml 1 ml,B组注射雪旺细胞加成肌细胞(雪旺细胞∶成肌细胞为1∶1)1×106/ml 1 ml,C组注射肾内皮细胞提取液1 ml,D组注射无血清培养液1 ml作对照.术后3个月取手术侧坐骨神经及坐骨神经所支配的小腿三头肌,进行大体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神经鞘细胞密度及单位面积靶肌肉(小腿三头肌)运动终板计数.结果术后3个月,各组近端神经鞘细胞均数为A组0.134 5±0.029 8,B组0.093 1±0.025 6,C组0.072 4±0.023 7,D组0.187 7±0.054 2;A组∶D组P值<0.05,B组∶D组、C组∶D组及A组∶B组P值均<0.01,B组∶C组P值>0.05.术后3个月各组远端神经鞘细胞密度均数为A组0.186 0±0.042 5,B组0.155 1±0.032 1,C组0.104 7±0.013 3,D组0.240 9±0.056 8;A组∶D组P值<0.05,B组∶D组、C组∶D组及B组∶C组P值<0.01,A组∶B组P值>0.05.术后3个月各组靶肌肉运动终板个数均数为A组6.000±0.866,B组9.000±2.291,C组12.780±1.394,D组3.110±0.782;A组∶D组、B组∶D组及C组∶D组P值<0.01,A组∶B组、A组∶C组及B组∶C组P值<0.01.结论雪旺细胞、混合细胞、肾内皮细胞提取液均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肾内皮细胞提取液优于雪旺细胞及混合细胞.  相似文献   

14.
神经植入猴失神经手指后触觉小体溃变与再生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猴自体神经植入后,皮肤触觉小体的变化。方法手术解剖出猴手指的两条指神经,切断制作猴手指失神经模型,其中切除一条指神经,另一条指神经重新植入失神经手指。分别在术后1、3、5、8及12个月切除指腹的皮肤在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失神经1个月时触觉小体内的神经末梢已有溃变,触觉小体的基本结构无明显改变;3个月时轴突消失,触觉小体的体积开始萎缩;5个月时神经结构消失,膜细胞及其膜板亦开始改变;8个月时触觉小体内胶原纤维含量逐渐增多;12个月时触觉小体内膜结构与膜间基质完全消失,被胶原纤维代替。神经植入术后3个月时触觉小体周围开始有无髓神经纤维出现,并向触觉小体内部生长;5个月时已有部分触觉小体获得神经支配;8个月时大部分触觉小体获得神经支配,且触觉小体尾端开始有幼稚有髓神经纤维出现;12个月时未发现失神经支配的触觉小体。结论植入的感觉神经可通过再支配原有的溃变触觉小体和再生出结构简单的触觉小体。  相似文献   

15.
神经再生条件液对运动神经元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源于运动及感觉神经的再生条件液(NRC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分散培养的DS大鼠运动神经元的生物学效应,探讨周围神经再生趋化特异性产生的机制。方法 建立运动及感觉神经再生室模型,收集术后7天的运动及感觉神经再生条件液(MD-NRCF,SD-NRCF),将两者以及bFGF分别加入分散培养的SD大鼠运动神经元的DMEM无血清培养基中,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摄片,运用  相似文献   

16.
含神经生长因子的几丁质管桥接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含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几丁质管在修复兔面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将16只新西兰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分别造成8mm的缺损,左侧用管腔内注入NGF的几丁质管修复,右侧用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作对照。术后8、16周,分别取8只兔进行电生理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 实验侧术后8周,再生神经中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有髓神经的髓鞘厚,板层结构清晰;术后16周,再生神经中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形  相似文献   

17.
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观察经皮电刺激能否促进周围神经再生,选用36只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的神经断端吻合与钳夹损伤后的神经干瘢痕模型,通过参数为2~5Hz,0.4ms,24~48V的经皮电刺激,分别于术后1~6周,进行电生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电刺激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肌肉最大诱发电位波幅、神经纤维生长速度、吻合口轴突通过率、肌纤维截面积及肌重均优于同期对照侧。表明经皮电刺激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8.
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其特点. 方法取SD大鼠75只,在股骨中下段切断腓神经,将近断端逆转90度包埋于肌肉中.随机分为5组.A组:将截取的左颈总动脉套接于右侧正常胫神经侧方与腓总神经远端2 mm距离之间,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不予切除;B组:在胫神经套接部外膜开窗1.0 mm;C组:腓总神经切断14天后再予动脉套接,余同B组;D组:同B组,且于动脉套接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neural growth factor, NGF)1 ml;E组: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缝合形式直接缝合于胫神经的一侧,外膜开窗1.0 mm.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组织学、电镜和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结果 4周时C、D及E组周边区域有神经纤维轴突和髓鞘再生,A组则无神经纤维生长; 8周时C、D及E组再生神经纤维较B组多,E组神经纤维较C、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周时C、D及E组神经纤维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有较丰富的神经再生,与神经端侧直接吻合的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端侧2 mm距离动脉套接可作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神经再生条件液(never regeneration conditioned fluid,NRCF)中蛋白质成分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为220×103的蛋白带中是否存在一类新的尚未知的神经活性因子。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体重1.8~2.5kg,取坐骨神经建立神经再生室模型。术后1周采集NRCF,采用凝胶过滤法分离NRCF中蛋白质,主要分离相对分子质量为220×10^3的蛋白带,应用自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Native-PAGE)法检测其相对分子质量。并对取得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0×10^3(a峰)和(20~40)×10^3(c峰)的蛋白带,分别应用已知的神经活性因子抗体:抗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抗体、抗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抗体、抗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抗体、抗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 3,NT-3)抗体、抗NT-4抗体、抗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ng neurotrophic factor,CNTF)抗体,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和ELISA检测,观察抗原抗体反应。结果经凝胶过滤法分离的NRCF蛋白质,多集中在相对分子质量为(20~40)×10^3和220×10^3。相对分子质量为(20~40)×10^3蛋白带中神经营养因子与抗NGF、抗BDNF、抗NT-3、抗CNTF等抗体反应,相对分子质量为220×10^3的蛋白带所含神经营养因子仅与抗NT-4抗体反应。结论NRCF中相对分子质量为220×10^3的蛋白带仅与抗NT-4抗体反应,且生物活性远强于NT-4,该蛋白带中可能存在一类新的神经活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