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介宾的《医易义》是一篇医学哲学的代表作。文中提出“医易同原”、“医易相通”两个命题,前者是从太极本原层面说的,后者是从阴阳变化道理层面说的。关于“太极”,张介宾有时说是“理”,有时说是“气”,通过研究发现,张介宾是主张理气合一、以气为主的。关于“阴阳”,实际上包括四象五行八卦变化之理,是天道和人道、医学和哲学会通的焦点。张介宾不仅以易理来解说医理,而且强调学习中医必须学习《周易》,说明中医学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类经》注文不仅阐释了《内经》的旨意 ,也体现了张介宾的学术特色。其学术特色主要有 :从属虚属实或有邪无邪阐释病机十九条 ;从精气互生观点阐释天癸的含义及虚证的病机和治法 ;认为君火相火皆为人之阳气 ,阳在上则为君火 ,阳在下则为相火 ;论治疾病强调补虚和温补阳气 ;发挥命门学说和医《易》同源思想等  相似文献   

3.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山阴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张氏早年期间遵父训精研《内经》,并博览群书,其代表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对中医学发展贡献巨大,被后人誉称为"医门之柱石"。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震亨等医家均著书立说,创立学派。  相似文献   

4.
源于“远取诸物”的太阳活动观察和“近取诸身”的人类自身性交经验的正负投影所产生的阴阳概念,其理论繁荣于春秋战国中期,而形成于此时的医学知识吸纳了这一哲学思想,并全面运用于解释人类生命活动规律。成书于西汉中晚期的《黄帝内经》,第一次以生命科学知识系统而详实地表达和传承了阴阳概念的内涵、事物的阴阳属性特征,并将阴阳之间的互藏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换、平秘自和关系用于解决医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了《黄帝内经》中源于但又有别于哲学层级中的阴阳理论,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理论中。阴阳理论虽然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法则,但却与矛盾对立统一法则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医著里有不少要言妙语,它是前人临床经验的结晶,闪现着一道道智慧的灵光,我们若沉浸其中,仔细体味,便会受到启迪,在临床上尝到它的甜头,“求所从来,方为至治”便是要言妙语之一。此语出自《景岳全书·传忠录》,张景岳曰:“痰饮为患者,必有所来,求所从来...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治未病思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从既病早治,球于萌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安内攘外,截断病传,瘥后防复,防贯始终等四方面阐述了仲景“防寓于治,防治结合”的治未病思想特点,揭示祖国医学的预防医学学术思想虽导源于《内经》,实完备于《伤寒杂病论》。“防寓于治,防治结合”的思想是仲景预防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监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新方八阵·补阵》的创立充分体现了张介宾对阴阳学说的应用,该理论的根源离不开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太极图.张介宾根据周敦颐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创造出真阴-精气-阴阳的阴阳生成模式.张介宾认为,命门中精气之动化生元阳,精气之静化生元阴(其阴阳圈与命门圈紧密相连).元精、元气与元阴、元阳密切相...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张氏“血本阴精不宜动也”,治血当“镇之以静”;“动血之源,源在脏也”,治血力主调理脏腑经络;“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必使“火清气降血自静”等方面作了重点介绍。指出张氏治血,以辨证求因为本,力辟时弊,创立新方,机园法活,对后人以极大启迪。  相似文献   

9.
马静 《医学争鸣》2010,(5):15-16
扁鹊是我国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人,活动时期约为公元前4世纪初,被后世敬为神医,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传记的医学家。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及他对中医药学发展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0.
《内经》时气医学是从时间与气的关系出发 ,探讨时间与气在疾病的发生、变化、诊断、治疗、预后判断中的指导地位。它不同于以研究疾病与时间关系为主的时间医学 ,也有别于以研究气象因素对疾病影响为主的气候病理学。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的生态学思想概括起来涉及到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方面:从整体观认识生命,提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思想;遵从阴阳五行学说,以真气的生化、运行解释人体内环境与外生态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信息三个方面的交流,"阴平阳秘"的状态是最早的人体稳态模型;承认万物之中人类最为宝贵,提倡要想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2.
魏晋著名学者皇甫谧一生著述丰富,他的《针灸甲乙经》在我国针灸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皇甫谧的医学思想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医道,注重对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后世应当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对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熊立品《治疫全书》的医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及整理,认为《治疫全书》中辨证论治疫病的思想主要遵从吴又可治疫理论,明辨伤寒与瘟疫;同时对春温的阐述颇具特色。对当今临床辨证治疗研究瘟疫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温病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明末医家汪绮石,善治虚劳诸证而名传天下,其法以《内经》为宗,博采众家,著有《理虚元鉴》一书,构思精细、立意巧妙、观点代表性强,提出了"治虚二统"之说,从肺脾二脏论述虚证治法,生理上认为"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病理上认为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治法上认为治肺者清金保肺,治脾者培土调中。阴虚者,补肺滋源,阳虚者,补脾建中;用药多为清润,补中有泻,宣降得当。  相似文献   

15.
《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专篇对积聚进行了全面系统探讨,对经典及前人的论述进行总结并加以阐释,详分积聚,渐成、坚硬不移、有形、属血分者为积,作止不常、聚散、无形、属气分者为聚,认为积聚的病因有饮食、血气、风寒三者,确定积聚的治则及攻、消、散、补四治法,强调审疾病缓急择攻补之机,论述了积聚的阶段分治,专列积聚治方,详述内...  相似文献   

16.
《景岳全书》为展现张景岳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其中单独设有专篇《心集·杂证谟·积聚》和《人集·妇人规·癥瘕类》,涵盖了当今诸多肿瘤疾病。张景岳在肿瘤类疾病辨治过程中,博采众家之长而成一家之言,注重探求病源,治病求本,认为饮食、风寒、情志、气血、脏腑所伤皆可致病,脏腑虚衰为其根本。辨证论治以虚实之变为首,攻补兼施,治疗方法上针药结合,各法互参,陈列了大量有效方剂及针灸法,具有点兵八阵、用药精当、选穴精巧、内外兼施等特色。所形成的辨治思路体系为后世运用中医针药诊治肿瘤及相关类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深入研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年振基”是张景岳最具代表性、指导性的思想之一,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学术思想,并贯穿于张景岳学术理论体系;“肾精为本、阴阳互济”“温补脾肾、培本固元”“滋补精血、乙癸同源”等理论,亦备受后世学者的推崇。在男性不育的防治中,张景岳从养生学角度倡导养性节欲以保精,治疗方面强调辨证论治,认为男性不育其本在于肾,与脾、肝密切相关;确立了“扶阳不忘补阴、补阴不离扶阳”“补后天以养先天”“气血双补、肝肾共养”等治则。从“中年振基”思想着手,从理论内涵、治则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进一步对张景岳所提出的阴阳互济、先后天同补、乙癸同源等理论在中医药防治男性不育症应用上予以探究,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结合消渴理论现代发展与研究成果,总结梳理张景岳消渴诊疗特色,并将其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倡阴消理论,辨清阴阳虚实;其次是强调内在联系,注重整体辨治;第三是重视培护正气,长于补肾固本.张景岳论治消渴构架清晰,见解独到,对消渴理论现代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来说,拓宽了消渴的辨证诊疗思路,使后人论治消渴有章可循;推动了"消渴、...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一书,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该书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它以六经辨证论治, 借六经之名,将外感热病发病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证候,归纳成六大症候群,亦日六大阶段。每一大症侯群,自成体系。如“太阳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证并治等”。每一大体系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很重视未病先防的原则。早在《内经》中就提到“病已成而后治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手锥,不已完乎”。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机体阴阳失去平衡,中医重视在阴阳未失平衡时,注重调养、摄生,就是“治未病”的理论观点。“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这一观点体现中医在预防学中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