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司匹林(Aspirin,AS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预防中风发生,对无症状而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ASA具有预防作用。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证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即刻给予中等剂量(160~300mg)的ASA治疗,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早期病死率和非致死性再发卒中。对避免卒中和预防心肌梗塞,用ASA治疗同样可降低发病的危险性,据统计ASA的总疗效可接近12.00%。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对低剂量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成AS组和AR组,观察两组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AR组中,女性患者、糖尿病、高血脂和肥胖患者均明显多于AS组(P<0.05),且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也明显高于AS组,而HDL-C低于AS组(P<0.05)。与AS组相比,抵抗组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水平明显较高。结论低剂量阿司匹林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双联服用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未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我院2008年1 0月-2009年10月,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而未行支架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一组给以口服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口服,比较一年后两组心梗及心原性猝死的发生率.结果 口服双联抗血小板组患者心梗发生率:2.3%,心原性猝死发生率:2%;单用阿司匹林组患者,心梗发生率:1 0.4%,心原性猝死发生率:8%,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双联服用抗血小板比单用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5.
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病、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占有十分行重要的地位。但有部分患者服阿司匹林后无明显效果,即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据文献报道,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在8%-45%之间不等。  相似文献   

6.
2011-09~2011-11我院对4632名60岁以上的农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对既往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的836例患者阿司匹林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本组患者836例,男431例,女405例,年龄60 92岁(平均66.5岁).既往发生过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包括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TRA、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搭桥(CABG)和心房纤颤(AF)等,均在综合医院确诊.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学名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COX-1)的活性,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试验表明ASA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二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可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1]。但是临床35%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ASA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2]。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脑卒中的发病占脑血管疾病的50%-60%。脑卒中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原因。尤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占整个腑卒中60%-80%,且致残率及致死率很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有益的。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药物。现将有关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冬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082-1083
目的探讨未经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择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0例,单独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30例,治疗时间为15 d.设定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电图ST-T段变化为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内容,皮肤黏膜出血、出血性脑卒中、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不适症状的发生为不良反应评价指标。结果治疗期间临床疗效联合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71%;单药组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7%,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皮肤黏膜出血1例,出血性脑卒中0例,消化道出血1例,上消化道不适症状2例,2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ACS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比较副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1急性缺血性卒中1.1证据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已经评价过阿司匹林的作用,尚未评价过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包括噻氯吡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目前已经完成两个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包括国际脑卒中试验(IST)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CAST)。两项研究均在卒中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136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试验组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6~12个月,平均9个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随访结束;对照组在PCI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个月,以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出血(严重出血、轻微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发生7例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2例、靶血管再通治疗5例);对照组发生16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1例,心肌梗死4例,靶血管再通治疗11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轻微出血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安全、有效,可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低剂量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高剂量组则采用阿司匹林300mg/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统计两组发生临床死亡、再梗死率及脑卒中发生率,并分析异常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高剂量组肿瘤坏死因子-a、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发生临床死亡、再发心梗及脑卒中的比例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发生局部血肿、穿刺部位渗血、黑便、柏油样便及牙龈出血的比例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300mg/d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能有效降低机体炎症水平,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且不增加出血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血栓形成是多种疾 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和并发症。抗血小板药物是最为重要的血栓防治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将抗血小板药物分为五类。本文详细论述了血小板的形成过程,重点介绍四种代表性抗血小板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临床试验结果、适应证、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计量与剂型和同类产品的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淑萍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1):74-75,77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6.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GPⅡB/ⅢA RECEPTOR ANTAGONISTS 1998年12月30日,美国心脏学会(AHA)主席Fuster教授宣布了1998年美国心脏病和卒中研究的十大进展,其中第2项就是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的开发及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应用。由于疗效较阿司匹林更佳而被称“超级阿司匹林”。与未用此类药物病  相似文献   

16.
血栓形成是多种疾 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和井发症。抗血小板药物是最为重要的血栓防治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将抗血小板药物分为五类。本文详细论述了血小板的形成过程,重点介绍四种代表性抗血小板药物的药理、作用机理、临床试验结果、适应证、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计量与剂型和同类产品的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20年里,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证实。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3类,分别为阿司匹林、噻吩吡啶类和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合酶-1,阻断血栓烷A2的形成。这种阻断不可逆且一直持续到新的血小板形成。目前已有的超过100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分析证据说明,阿司匹林可降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约1/4,长期应用的最佳剂量范围是75~150mg/日。  相似文献   

18.
阿司匹林作为百年老药和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临床使用日益广泛,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也日益深入.2005年Circulation发表了有关阿司匹林最新研究进展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选择102例AC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各34例。A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B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剂量氯吡格雷(50 mg/d)治疗,C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三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三组血小板聚集率(IPA)、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B、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97.06%,均明显高于A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B、C组的IPA和GMP-140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IPA和GMP-1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无不良反应,与C组的5.8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无MACE发生,与A组的8.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ACS的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联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0年9月住院治疗的89例ACS患者,根据抗血小板药物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n=46)和对照组(阿司匹林组,72=4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肌钙蛋白变化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72.4%、95.2%)高于对照组(62.8%、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肌钙蛋白变化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7.2%、96.1%)高于对照组(67.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出血情况主要表现为皮下出血点,经减量或停药后自行好转,均未做特殊处理。其中观察组发生3例(6.5%),对照组2例(4.7%),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